儿河,舟桥部队迅速架起一座座铁骨钢桥,坦克、装甲车辆一字排开一一驶过。仅仅经过三个小时,两支部队马不停蹄,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提前一个小时到达指定演习地域。
演习整整进行了两天时间,除了常规的部队快速集结、远距离机动、实兵攻防、实弹射击等课目外,部队还进行了夜间的快速集结、机动等课目演练。演练场上百大口径榴弹炮、反坦克炮首先进行对敌火力打击,炮声隆隆,敌方阵地一片火海。
(本章完)
第172章 鏖战华北(二十一)()
第一百七十五章鏖战华北(二十一)
接着几十辆威风凛凛的坦克一字排开成战斗队形,炮口吐出一阵阵浓烟,远处山头设置的目标一一被摧毁,随即装甲团全体迅速突进,后面装甲车辆紧紧跟上,车上装备的大口径机关炮、机枪不断地喷着火舌,整个进攻队形错落有致,配合默契。
终于又一次回到熟悉的战场,又一次听到久违的枪炮声,路胜和他的战友们异常兴奋。尽管只是演习,但是大家还是把它当作实战,各种战术动作一丝不苟,精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完成一项项课目。
“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战士对这句话有着最为刻骨铭心的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枪支就像最亲密的战友,对座下的各种车辆也是一样要做到熟练可靠。只有这样,在战场上才能真正做到心神合一、人机一体,最大限度发挥装备的优势,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演习结束后,方面军在演习地立即召开了参演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主要总结这次演习的得失。
林虎重点强调了部队各兵种的协同作战问题,指出了演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坦、炮的协同、步炮的配合以及反坦克器材的应用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刘亚飞则主要从战术层面讲解了装甲作战的基本理念,并结合二战中著名的坦克战战例,强调了指挥员在临阵的应变和调度能力;
罗荣则强调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并严肃告诫部队务必戒骄戒躁,时刻保持冷静头脑。
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对华北方面军的补充工作紧锣密鼓的展开。在一个漆黑的晚间,从大连军港悄悄驶出一支不大的舰队,这是由两艘护卫舰、三艘中型运输舰组成的混合编队,承担第一次运输任务。舰队排成紧密队形,运输舰在中间,护卫舰在两侧,迅速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航线是经过反复研究制定的,从大连到河北东部沿海地区,是最近的路线,只有六个小时左右航程。
自从国共葫芦岛外海海战以后,双方海军没有再进行大规模交战,毕竟海军的损失短时间难以弥补,所以使用起来更加小心谨慎。海面上除了阵阵海风、涌动的海浪,一切都是静悄悄,舰队以最快的航速行进。
虽然沿途没有发现任何敌人的迹象,但是负责掩护舰队的官兵没有任何的掉以轻心,这是中央军委直接下达的命令,可见对这次任务的重视。海军将士们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这不仅关系到华北兄弟部队能否迅速恢复战斗力的问题,也是能否顺利打开一条海上交通线的问题,责任重大。所以护卫舰上的官兵时刻保持警惕,所有舰上人员一律全员上岗,各司其职,炮膛里早已压满了炮弹,随时准备战斗,指挥员更是时刻注意着前方的动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终于到达了指定海域,所有人员终于松了口气,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半,非常顺利。华北方面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在离岸几十里的海面,上百艘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渔船静静地等待着。
在漆黑的海面上,各舰打开灯光,紧张的分装作业开始了。上千人不声不响埋头苦干,大量的物资从运输舰上转运到渔船上,装满一艘立即开走。海岸上更多的大小车辆正在等待着,渔船一靠岸,立即有许多人涌上来,有军人也有老百姓,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把宝贵的物资运走。天色将近微明时,最后一艘渔船的物资被运走,整个运输过程算是大功告成。
舰队立即开始返航,运输舰已经卸下沉重的货物,因此速度明显加快。当运输舰队顺利返回大连的消息传到中央军委,一夜未眠的一零三终于松了口气,这意味着海上交通线终于打通了。
接下来的一周之内,又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运输行动,规模也逐渐变大。运输舰有两艘增加到四艘,但是大规模的海上行动终于引起了敌人的警觉。第三次行动时,国民党海军从塘沽港出动,对返航的我军舰只进行了拦截。
双方在渤海湾中心区域进行了大规模交火,我军护卫舰以小搏大,无惧无畏,奋起反击。海面上炮声隆隆,浓烟滚滚,我海军无论数量还是吨位都远远小于对手,交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双方各有损伤。
国民党一艘驱逐舰严重受损,我海军也有两艘护卫舰中弹起火,在其它舰只掩护下,舰队终于摆脱敌人,返回港口。这次交战虽然我方物资没有任何损失,军舰损失也不大,但是显而易见,今后再进行海上运输是非常困难了,毕竟国民党海军实力要超过我们,一旦运输舰被敌人截获或者击沉,损失就太大了。
中央军委密切注视了局势的发展,立即启动第二预案,开辟新的运输线。
大批物资经过秘密运输,穿越了大片的国统区,历尽千辛万苦,虽有损失好在并不太大,这批物资运抵华北各根据地,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不仅仅是物资的援助,关键是说明中央没有放弃华北,而是表达了坚持华北的巨大决心。这是对华北全体官兵最为重要的。
保定一战,失败的阴云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压得人们喘不过起来。谁都知道华北的力量本来就弱,经此失利,今后的命运更加让人担忧。中央军委的态度如同一剂及时的强心剂,让人们又看到了重整旗鼓的希望,华北方面军决不会就此沉寂,更不会因此消失,而要“愈挫弥坚,愈挫逾强”。
三次运输,主要物资都是华北急需的武器弹药,有“波波沙”冲锋枪、苏式步枪、机枪,轻重迫击炮及其它各种军需。此外随这批物资还有三百余名从东北各部挑选的战斗骨干,一方面负责教授苏式武器的使用,另一方面充实华北部队基层班排干部,以期迅速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华北方面军也迅速做出了调整,全军所有部队重新编成两个军,每军辖三个师。为了弥补兵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将许多地方基干部队升格为野战部队,另一方面大张旗鼓的发动根据地适龄青壮年参军,短时间内,部队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每师人数达到了一万人,全军达七万五千余人。
虽然和战前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已经初步恢复了战斗力。特别是中央补充的大量新式武器装备,极大地激发了所有将士的信心,部队士气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当然面对的问题还是巨大的,敌人的围剿日益加紧,根据地面积逐渐缩小,形势不容乐观。
对华北面临的严重问题,聂荣清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除了武器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人的信心问题。虽然部队的建制重新建立起来,但是恢复部队必胜的信心却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干部问题。
一个班、一个排士气如何?信心怎样?关键看指挥员的才能,保定战役中,损失了大批有经验的基层干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必须打破原有的提拔晋升机制,大胆从普通士兵、甚至俘虏兵中选拔有才干的人,同时大量减少机关行政人员,尽一切可能充实基层部队力量。
张振洲和刘金飞回到部队,已经是生死兄弟。高于铺土山一战,实在惨烈,最后掩护的几百战士只有他们两个活下来,这已经算是个奇迹了。聂荣清亲自接见他俩,并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号召全体华北将士向他俩学习,现在华北我军太需要这样的英雄了。
张振洲被直接提升为营长,刘金飞不愿意和张振洲分开,成为张振洲营的一名排长。部队是新组建的,人员、装备都不足,但是张振洲非常乐观,因为中央的大力支持,他坚信华北方面军一定能重整旗鼓、再创辉煌。尽管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华北各部队还是开始了艰苦的重建工作,人员调配、装备整修、防区划分、敌情侦查,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同时中央的补给计划也再次展开。
(本章完)
第173章 鏖战华北(二十二)()
第一百七十六章鏖战华北(二十二)
中央支援华北的决心非常坚定,下面各部门也毫不含糊的执行,新的运输线已经开辟。这是一条从葫芦岛、秦皇岛机场到华北根据地中心——五台山地区的空中交通线。动用了空军刚刚装备的苏式大型运输机,利用夜暗的掩护,满载物资直飞目的地。
首批运输任务有六架飞机组成编队,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航程,顺利抵达五台山以北地区。地面上早已燃起三堆大火,在漆黑的夜间非常醒目,找准目标后,巨大的舱门缓缓打开,各种物资从天而降,降落伞打开,一朵朵伞花绽放在空中,如果在白天,一定非常壮观。
华北部队的接应人员忍不住欢呼雀跃。想当年,土地革命时期,大多数红军战士连飞机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即使缴获了敌人的飞机也只能靠原来的驾驶员,最后还不得不毁掉;
抗战时期,中国的天空是日本鬼子的飞机肆虐,中国军队往往只有挨打的份。多少人梦想有一天自己的飞机也能翱翔蓝天,把辽阔的天空变成打击敌人的另一片战场。现在这样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随着伞包纷纷落下,气氛达到了高潮,许多人激动兴奋的情绪难以言表,喊叫、跳跃甚至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是啊!华北部队的战士们实在太艰难了,长期战斗在敌人后方,得不到有效地物资补给。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缴获来维持最低限度的后勤保障,吃、穿、用都长期处于极度缺乏中。
不仅如此,由于华北方面军正好卡在敌人两大战略区的中间,敌人感到如芒在背,时刻欲斩草除根,所以不断的发动规模越来越大的围剿,战斗形势也愈加残酷。华北能够坚持下来已经实属不易,这巨大的付出、牺牲是难免的,只要能够得到中央的认可,只要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不仅如此,中央还着手开辟另外一条秘密陆上运输线。这是一条极其漫长的交通线,从中蒙边境横跨广袤的草原、沙漠,一直到达华北地区,全长达一千二百华里。路途遥远、艰难异常,但是中央的决心非常大,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得。
在中、苏、蒙三方秘密协同下,不久,将有大量的重型武器装备如坦克、装甲车、各种火炮、弹药,沿着这条秘密交通线源源不断接济华北,届时华北部队将彻底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由原来的装备落后、实力单薄一跃成为装备先进、战力强悍的精锐之师。
保定之战带来的荣耀光环终于渐渐褪去,傅重义也终于能够安安稳稳的恢复正常作息了。现在华北方面聂荣清部的威胁已基本扫清,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林虎了。对于前期放弃秦皇岛、承德的行动,不失为得意之笔。
他断定,林虎一定会玩“围点打援”的把戏,自己岂能轻易上当,保存下两个军的兵力,这可要比死守两个地方要强得多。现在东线战局稳定在盘龙岭、卧虎山一线正是自己所希望的,依山而守,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那林彪能有什么好办法?
当然,傅重义还是非常清醒的,虽然暂时棋先一招,但是东北方面军强大的实力丝毫未损,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硬仗。不过他有一定信心,一举击败林虎、彻底扭转战局这个不敢说,但是守住华北、拖住林虎还是有把握的。六十万装备精良的国军能征惯战,再加上自己的精心谋划、几十年戎马生涯积累的实战经验,这就是底气。
下一步林虎将如何破局呢?傅重义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唐山、遵化一线的地图早已看了不知几遍,东北共军会在哪里打开突破口呢?如果林虎继续采取“围点打援”的话,进攻唐山就是最好的选择。
唐山地处东北和华北的连接处,位置非常重要,即是天津的门户也是北平的门户,按说就不能再丢弃。但是一旦林虎大军压境,合围唐山,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果断放弃,决不能和敌人死死纠缠在这里。因为唐山虽然重要但是地形并不利于防守,如果在这里与共军决战,正好落入林虎的圈套,大量精锐部队有可能断送在这里,到时,北平、天津也将无力守备。
可是,傅重义心里明白。尽管自己不愿死守城池,但是老江可不这样想。毕竟老江要顾及舆论的力量和国际视听,一再的丢城失地,人们对国民政府的信心会发生动摇,这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老江自然心知肚明。
不过,单从军事角度来说,有效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是根本之道,过于顾虑政治因素往往得不偿失。老江自爬上中国最高统治地位以来,就是在这些事情上一贯纠缠不清,患得患失,才导致出现一些重大的失误,影响极大。傅重义对这一点看的还是非常透彻。
想到这里,傅重义心里顿时有些隐隐的担忧和不安,保定之战后,国共双方的高层频繁活动,自己身边已经出现了各色各样的人物。有些代表政府极尽拉拢、许诺之能事,尽管冠冕堂皇,却总让人感到有些别扭;有些人则明显倾向共党,话里话外充满了正义、大义之词。不管怎样,自己最初的目的基本达到了,经此一战,要让国共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眼前的战局,相信林虎一定也在苦苦思索,寻找破局之策。盘龙岭一线已成僵持之局,以目前共军的兵力,短时间打开突破口没有那样简单。因为国军防御工事已经经营多年,他是亲自视察过的,这样坚固的工事就是他这样从军多年的也极少见过。
依地势而建,再加上精心再造,简直是巧夺天工、天衣无缝。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独具匠心。占据这样的有利条件,就算是再强大的炮火恐怕也很难有所斩获,当然他也明白,世上再坚固的工事也有漏洞和不足,再固若金汤的防线也会被打破,就像矛与盾的关系一样。
当年法兰西倾举国之力修建了“马奇诺防线”,号称世界最强大的防线,宣称永远不会被攻破的防线,结果在德国钢铁洪流面前溃不成军、土崩瓦解,沦为世界的笑柄。其实在世界战争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任何迷信“防守至上”的观念都是极其危险和可笑的,特别是在现代化武器装备面前,再坚固的堡垒也难以真正做到“固若金汤”。
相信凭林虎之能绝不会想不到这一点。那么,林虎会如何打破目前的僵局呢?只能出奇兵才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自己是林虎,一定不会死攻山地,而会绕过防线,从侧背击破敌人的坚固防守,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想到这里,傅重义再次站起来,走到地图面前,目光紧紧盯住盘龙岭一线的地形。从这里向东南是不可能,这里地形更为复杂,不易于大部队展开,再加上地形相对开阔,基本上无遮无拦,毫无秘密可言,绝对不是最佳的穿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