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
第两百二十五章 远交近攻(求收藏)
(感谢裤衩的推荐票!求大家多多支持)
到后来杨暨再和明帝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明帝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明帝,但明帝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
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明帝,刘晔指责明帝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明帝要来攻的情报;明帝更是感谢刘晔。
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
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于是向明帝告发,更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
后来明帝一试,果然如此,更因始疏远刘晔。
刘晔因而发狂,在公元232年(太和六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及后死去。谥景侯。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陈寿曾经评价道:“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大队三天后到了舒城,而典韦和华佗则是在李忠到之后的两天赶到。
当即华佗也来不及休息,在李忠的要求下开始替黄叙诊治,弄得华佗那老小儿直呼李忠不把他当人看,不过他也尝到了做官的好处,也不敢跟李忠顶嘴,只得嘀咕几句,发发恼骚。
“主公,这小娃娃的病倒是不严重,只不过拖得太久了,要治好的话恐怕也得需要两年的样子”,现在的华佗也没有了刚才的玩世不恭,一副严肃的脸色对李忠说道。
李忠点点头说道:“只要能够治好就行了,至于时间长短到是可以接受”,而站在李忠身后的黄忠和他的妻子也相当的激动,虽然要用两年的时间,但是华佗却是说能够治好,这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能令两人开心的呢?
当即朝李忠下拜,激动道:“多谢主公,多谢先生”,双眼含泪,颇为感人。
李忠倒是连忙扶起两人,而华佗则是在一旁摸着颌下胡须,一副很享受的模样,想他华佗今年都五十多岁了,在他的眼里黄忠和他的妻子则是一小辈,所以这一礼他是受之无愧。
“主公,老朽这就是煎药”,两人起身后,华佗朝李忠抱拳道。
“辛苦先生了”,李忠看着华佗说道。
华佗摆了摆手,现在他不知道过得有多潇洒,弟子一大堆,更是少不了伺候的人,所以现在都有些发福了。
这不,带着两个弟子就朝们外走去。
“好了,你们也不用担心了,既然华佗说没事那他就有绝对的把握”,李忠安慰着两人说道。
两人不停的点头,想他黄家几辈都是单传,到了他这一代更是只有黄叙一个儿子,如果黄叙有个三长两短的话,恐怕他黄家就得绝后了,所以才会如此的上心。
对于李忠的感激也是无加已复,只得不停的点点头,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在舒城呆了半个月,华佗稳定了黄叙的病情,李忠决定返回幽州,他出来的时间也不短了,也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文和先生,我决定明天咱们就出发返回幽州,可以让子敬开始了”,李忠找来贾诩说道。
“是,主公”,对于李忠的计划,贾诩哪能不知道,而且他还是这个计划的制定和参与者呢?
搂着自己的娇妻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第二天便启程北上。
而且典韦一来就开始了他的职责,每天和许褚两人更是半步不离李忠的身边,当然除了李忠睡觉以外。
至于刘宪,也在李忠贾诩刘晔三人的轮番“轰炸”之下渐渐的走出了阴霾,相信要不了多久这个世上就会出现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绝世猛将了。
而荆州扬州的剿匪也告一段落,孙坚凭着自己的勇武一举击败荆州匪徒,被加封为长沙太守,而袁绍则是凭借着袁家这颗大树在许攸的计谋下直接就收编了这些土匪,被加封为东亭侯。
当然李忠也得到了消息,只不过一笑置之,现在的他可没必要怕任何人了,幽州军有三十五万大军,文有郭嘉,贾诩,沮授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赵云,许褚,典韦,黄忠等猛将,更有刘宪这个恐怖级别的武将在,现在的他基本上是除了大汉以外最有实力的人了,至少没有人敢撸其胡须,当然除了北方蛮夷之外。
而刘晔也在贾诩的帮助下熟知了幽州军的各种部署和制度,这也使得他对幽州更的认识更为深入,幽州军实力之强悍也令他颇为惊奇,但是也生出一丝担忧。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道理,太招摇,太强悍了也不好,除了招人嫉妒之外,恐怕也会使得其他人的防范更加的深入,对于幽州军以后的发展绝对没有多少好处,只不过李忠现在正在弥补之中。
远交近攻,就是李忠同一众谋士商量的对策。
虽然幽州军实力强大,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和况北面的鲜卑人和东面的高句丽等异族也在一旁虎视眈眈,如果幽州军一旦失败的话,恐怕这些异族就会群起而攻之,将幽州撕成碎片。
一路向东,到了徐州,拜访了广陵太守张超,和徐州牧陶谦。
对于李忠的拜访两人都很高兴和热情,特别是陶谦,为人懦弱,直接向李忠提出了要向幽州购买一万匹战马,对于陶谦的提议,李忠自然也没有拒绝,反而答应的相当爽快,只不过要求陶谦必须用粮食交换,要知道徐州可是出了名的富庶之地华北平原。
陶谦也没有拒绝,反正是各取所需。
而李忠也开出相当低廉的价格,一匹战马十五金,要知道幽州战马那都是耐严寒,高质量的战马,这种战马普遍已经是二十五金一匹,所以是相当的低廉了,不过现在李忠手上的战马却是非常充足,光是东西乌丸就有超过五十万匹战马,所以现在李忠最不缺的就是这玩意儿。
如果能够打破中原地区的平衡,这却是李忠愿意见到的。
汉代金、钱二等币之比价,有很严格的规定:一斤黄金等于一万铜钱。所有汉代文献都反映了这样的比值。
如《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说,黄金一斤,值钱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正义》说汉以一斤金为千金,当一万钱也。”这里的“千”字当是“一”字之误,即是说一斤金为一金,当一万钱。又如何休《公羊解诂》隐公五年云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何休说的“今”,是指东汉。
李剑农曾说:“盖在汉时,金与钱,同为法定之币,金一斤与钱万,亦为法定之比值。”
这个意见是很对的。汉代文献中的“黄金”、“金”,是否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金,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但汉代作为货币的黄金,一斤等于一万钱,则是没有疑义的。
第两百二十六章 粮食马匹(求收藏)
(感谢裤衩打赏,江北娇客的支持!)
反之,凡是谈到一金不等于万钱的材料,总是有些问题。第一条见于《史记》卷九七《陆贾列传》《正义》,云:汉制,一金直千贯。”千贯,即百万,汉金一斤无论如何不会如此昂贵。前人已经指出过“千”字乃“十”字之误。一金直十贯,即万钱,已是法定之比值。
第二条见《九章算术》卷七说:今有共买金,人出四百,盈三千四百;人出三百,盈一百。问人数,金价各几何?答曰:三十三人,金价九千八百。”
《九章算术》大概是西汉时成书的。它的算例所举的各种物品价格,虽然大体上反映了当时的物价状况,但它们都是假设的算术题目,并不是市场价格的直录,同时这一题说金价九千八百,并未指明金的计算单位和数额,所以不能断定这里所买的一定是黄金一斤。
因此可以肯定,两汉的金钱比价有严格的规定:黄金一斤等于铜钱一万。至少在官方价格是这样。
可是在文献中却找不到汉代粮食平价的记载。汉代文献中关于粮价的资料很多。这些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偶然出现丰年,粮价大贱,史学家们借此作文章来歌颂统治者的功德。
“粟石数钱”、“百姓殷富”、“人给家足”等等。二是由于灾荒,特别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压榨与统治者之间的混战,如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的末年,生产破坏,战祸连年,以致出现粮价腾贵,谷石万钱,民人相食的状况。
可是独独没有关于粮食平价的记载。
在西汉时,凡是谈到粮食石价数十钱时,必有赞美之辞,言其太贱,凡是谈到石价百余钱、数百钱时,则有责谴之辞,言其太贵;东汉时,凡谈到石价百余钱时,就有赞言之辞,言其太贱,而谈到千余钱时,才有责谴之辞,方言其太贵。可以推想,平价当在这太贱与太贵之间。
所谓“文景之治”时,粮价很贱。史称当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
这里虽未说明粟多少值十余钱,但据上下文观察,应是指粟一石来说的。另一条材料则说当时谷石数十钱,汉文帝躬俭约,修道德,……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
粟谷石价十余钱、数十钱,无非是讲粮价甚贱,而平价必是在这个价格之上。
二百年后,情况有很大的变化,到东汉中叶,谷石贵达百余钱,竟亦称为“盛事”,值得史学家的赞扬。如顺帝时,第五访为张掖太守,“轻骑循行田亩,劝民耕农,其年谷石百钱。”由此可知,当时谷石百钱已是非常罕见的了,因此第五访才得到“循吏”的称号,可是,就是同一个张掖,在西汉中叶,粮价石百钱不仅得不到赞美。
至于谷石价至二百、三百钱,在西汉时即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汉书》卷七九《冯奉世传》说: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又《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云:元帝即位,……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谷价达到石二、三、四百,就已经是“四方饥馑”,“民多饿死”,可见西汉时粮价平价必在石二百钱以下。
然而,从西汉末到整个东汉一代,就再也见不到谷石数百即已嫌其太贵的记载了。这时,一般要贵至石价一千钱以上,才会嫌其太贵,才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如《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说:王莽时,雒阳以东,米石二千。……民饿死者十七八,人民相食。”
《后汉书》卷七三《朱晖传》说: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
又同上书卷五《安帝纪》注引伏侯《古今注》云:永初二年时州郡大饥,米石二千,人民相食,老弱相弃道路。”
《后汉书》卷八八《虞诩传》注引《续汉书》说到,虞诩被任为武都郡守,才到郡时,由于前任吏治**,郡政混乱,民不聊生,以至“谷石千,盐石八千。”
东汉时,如果遇见了谷石数百钱的价格,必定是大大丰收。
综上所述,从文献中看,西汉一代,粮价石数十称其太贱,百余钱则称其太贵;东汉,石价数百钱已称其太贱,千钱以上才称其太贵。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西汉粮食的平价在石百钱上下,而东汉则上涨到数百钱了。上面引到的汉简所载石价百钱至百余钱的粮价,都是西汉时的平价。
一斛粮食差不多有一百二十斤(先前好像写错了,写成了五十四斤,我道歉我认错,求原谅),按照这样的价格的话暂且将一斤定为三十钱,而一金等于一万钱,那么一匹马就可以获得差不多三斛,也就是三百六十斤。
而一万匹战马则能够换取三十万斛粮草,按一个成年壮汉人平均一天消耗两斤粮食来算的话,够幽州军三十几万大军两三个月的粮草了,这可是相当的划算,况且陶谦也不可能真的就给一匹马十五金吧,这次怎么着估计也能有三十五万或者四十万斛粮草进账,而李忠也不能全部给陶谦那种高头大马,这要过得去都行。
对于李忠所说的结盟,陶谦也无可置否,但是他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因为他害怕其他人找他算账,远的不说就说九江太守袁绍就是李忠的死地,所以他委婉的拒绝了。
李忠也是一笑置之,他也明白陶谦的难处,而且知道陶谦是个什么样子的性格,估计比起刘表都要懦弱一些,实在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在这个人吃人的时代居然这种人还能坐稳这一州之牧的位置,真可谓是一种讽刺。
而李忠也没有强迫他,他知道以后少不了陶谦向他求救的时候。
在陶谦的介绍下,李忠见到了很多这个时代的名士,如糜竺(徐州富商。陶谦任为别驾从事。),陈珪(陈登的父亲,沛相,而陈家也是徐州仅次于糜家的大家族),陈登(陶谦请出任典农校尉,妥善种植谷物,减少饥荒。),笮融(,佛教领袖。),赵昱(名士。被陶谦软硬兼施请出为别驾,后任广陵太守,为笮融所杀。),徐州大将曹豹(陶谦手下武将,与刘备屯郯东抗拒曹操,被击败。后随刘备。)。
在这里呆了两天,李忠便启程朝北面的青州而去,陶谦率一众文武出城相送。
”主公,前将军此次前来到底是何意”,陶谦身边的一名白净男子问道,此人便是徐州别驾糜竺。
而他身边的老者便是徐州牧陶谦。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丹阳县(今安徽当涂东北)人。
汉末群雄之一。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
185年三月,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188年任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
董卓被杀后,各路军阀陷入混战,陶谦加入了袁术、公孙瓒的阵营,对抗袁绍、曹操。尔后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大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享年六十三岁。
陶谦看了他一眼,说道:“这位前将军的心太大了,只可惜我已经老了”,说完留下一脸疑惑的糜竺朝城内而去。
第两百二十七章 回家(求收藏)
原本糜竺见李忠年纪尚小,而且风流俊朗,仪表堂堂,最关键是此人现在无论是实力还是身份绝对是大汉顶级的。
然而生活在这个时代即是人们的不幸,到处都不太平,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百姓普通老百姓当然是避之不及,但是这也是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他糜家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成就,虽然同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却也少不了陶谦的支持,要不然早就被抢光了,而且对这种没有后,台的商人来说,他们的下场绝对比普通百姓更惨,因为他们手里握着巨额财富,如果给了其中一人,那么就得罪了其他诸侯,如果不给的话,那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他迫切的想要与李忠拉上线,至少也得混过脸熟,这样对他们糜家来说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可惜,似乎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