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 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红衣弩炮的另外五千名地归军,他们的动作和天归军一模一样。比这两支精锐稍微慢上一线的,是四千名胡子拉碴的老兵,从他们的衣着上来看,应该是西凉的军士,能在京城城中出现的西凉兵,他们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一定是马腾留下来的四千胡子兵了。在胡子兵之后,才是镇守在京城的数千御林军中的弓弩手,他们在步曲的带领下,略显杂乱的举起了手中的弓箭。

    王密、步曲师徒是高手没错,但是他们不是真正的将领,训练士兵的程度远远不及高顺、徐荣这样的兵法大家,而且驻守在京城的御林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元协的私军,平时根本没有机会真正的踏上战场,体验战场上那种生死一瞬间的感受的,心理素质和手上的反应差一些,也在常理之中。

    十步的距离很快就被叛军们跨过了,元起率先把雕翎弓上的两根雕翎箭射了出去,他的目标,是两名叛军中的中层军官。虽然很久没有在战场上射箭了,但元起平时在射术方面还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去训练的,因此,他的射术并没有落下,反而还略有精进。被他当做目标的两名叛军军官,应声落马,干脆利落。

    随着元起的射击,京城城头上的两万多名弓弩手,纷纷寻找目标开始了散射。这些箭弩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短的弩矢,采用平射的方式射出,这是属于天归军和地归军特有的射击方式,在溪子连弩的作用力下,弩矢本身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他们只需要瞄准目标就可以了,因此他们的效率明显很高,叛军中中下层的军官,遭受了他们的集体攻击,大量的叛军军官和身边的亲兵,被他们射落马下。

    另一种射击,则是采用抛射的手法,把手臂长短的箭矢抛射到半空,在到达顶点之后,再从高空呼啸着落下来。这样射箭的,是胡子兵和御林军等常规军士的射法,弓没有弩的机械性力量,因此弓箭手大多都会选择抛射,利用惯性来增强箭矢上的穿透力,只是这种射法对射术的要求极高,通过一道抛物线来准确的计算出箭矢的落点,这可不是一件十分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他们对叛军的杀伤力,比起天归军和地归军来,就显得逊色了许多。不多好在叛军人群密集,即使不用瞄准,也有很大的机会射中敌军,所以还是对叛军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第二百三十四章 元起的到来() 
当宇宫照烈进兵到九江的时候,现任袁白手下的第一大将张勋,早已经率领五万大军驻扎在此了。张勋依照袁白的命令,对宇宫照烈以防御为主;而宇宫照烈在观察了张勋的军营之后,也没有急着出兵交战,他还要仔细的盘算一下,如何才能借助张勋的力量,来一个借刀杀人,把颜良、文丑带来的五万袁丁大军,彻底消灭掉。因此,双方默契的都没有出兵挑战,陷入了诡异的平静之中。

    张勋这边是暂时安全的,但是负责抵抗颜良、文丑的桥瑁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在颜良文丑出征之前,袁丁就对他们说过,此战许胜不许败,要尽可能的打击袁白,进而挽回袁丁已经有些狼藉的名声。或许颜良、文丑还不能很理解袁丁的心意,但是随军军师审配却明白得很。他知道,袁白大逆不道,私自称帝,是袁丁为自己正名的好机会,为了消除掉伏击元起带来的负面影响,袁丁必须要在讨伐袁白的时候格外努力,争取一举消灭掉袁白,让全天下人都看看,在对待元氏正统的问题上,袁丁是如何的坚定不移,是如何的大义灭亲。

    在审配的筹谋之下,颜良、文丑各自率领两万军,采用分进合击的策略,不停地袭扰桥瑁的大营,有时,颜良、文丑还会在审配的建议之下,进行交叉换位,打的桥瑁顾此失彼,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了。后来桥瑁干脆龟缩在大营之中,任凭袁丁将士如何叫骂,他就是忍着一口气,再也不肯冒头了。

    同时,江东的孙策也率部和袁白派来的陈纪交上了手,孙策是地盘最接近袁白的诸侯,因此,这次战役对孙策来说。占据着半个主场的优势,人员的调配是最佳的配置,粮草的供给也是最短的路线,相比其他几路诸侯而言,孙策可谓是占尽了优势。为了打赢这一仗,或者说,孙策是为了在讨伐袁白的过程中,占有最大的利益,麾下精英尽出。以程普和周泰为先锋,蒋钦和陈武为左翼。元起麾下的甘静鲁肃为右翼,老将黄盖为后合,自己亲率周瑜、韩当等十几位大将,以及步骘、阚泽等七、八位谋士为中军,共计四万五千大军杀奔寿春而来。除了留守的张昭、张纮和诸葛瑾等人之外,孙策把能够调动的人全都带了出来。

    因此,孙策的攻势也是最为猛烈的一路。打的陈纪节节败退,眼看就要顶不住了。袁白派出的第六路韩暹,作为巡察使。及时的率部投入战场,这才挽回了一些颓势,暂时保住了陈纪所部,使其不致溃败。

    不管怎么说。这三路人马都算是勉强完成了袁白战前布置的目标,算是拖住了袁丁、宇宫照烈和孙策这三路人马。但是其余的几路人马,却没能完成袁白的派发的任务。按照袁白当初的设想,是想在拖住三部军马的时候。尽快解决其他的几路人马。可是,袁白不傻,其他的人也不傻。

    元表派来的黄祖,本就不是自愿前来的,黄祖私心很强,隐隐有脱离元表自立的趋势,因此,黄祖军的一切行动,都以保存自身实力为重,根本就不和袁白派出的陈兰所部正面交锋,而是采取袭扰战术,不停地派出小股人马骚扰陈兰,沾点小便宜之后,便立刻收手,让陈兰处处受制,有一种浑身的力量发挥不出来的憋屈之感。

    而代表着陶谦前来的泰山,就更不用说了,泰山的心思,更是以占据一块地盘、趁机崛起为中心,怎么肯和袁白部下,负责阻拦自己的雷薄决一死战呢?更何况,泰山历经十几年,这才在糜竺的帮助之下,组建起麾下现在这支有模有样的军队,他是绝对不可能让这支军队消耗在战场上的,这可是他实现心中夙愿的基础啊。要是把麾下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六千人马打光了,泰山还怎么实现第二步计划?还怎么实现站在权利顶峰的梦想?

    所以,泰山比黄祖打的还要小心、谨慎。今天搞一次夜袭,明天来一次劫粮,完全是游击战的招术,把避重就轻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在保证自身实力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泰山开始了他原始积累的过程,在一次次的袭击中,泰山一点一点的蚕食雷薄所部的人马,并对俘虏进行收编;一点一点的消耗雷薄所部的粮草,并顺手掠夺掉所能掳走的物资。在屡次的偷袭中,泰山非但没有受到损失,反而越发变得兵强马壮了起来。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整个战斗,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僵持状态,各路诸侯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袁白派出来的七路大军,而袁白的七路大军也无法一举击退各路诸侯的人马。这样的僵持,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才打破了这种僵持。

    这个人,就是元起,在顺利解决了北疆的事宜之后,元起任命崔守为第一任的光州牧。在元协下诏,正式命名为原鲜卑人所辖的地区为光州之后,就把光州也归划到了元起的治下,把光州的一应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元起负责。元协这样做,曾经遭到了朝中数十位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元起提领幽、并,出任幽并大都督,一人兼任两州的职务,已经是开了先例,实在不适宜再把光州也交给元起管辖了,那样的话,就会造成元起手中权柄过重,无人可以抗衡的局面。

    对此,早已今非昔比的元协,当即进行了反驳,他指出,伪帝袁白、冀州牧、领车骑将军袁丁、司空宇宫照烈,每个人都掌握着至少一个半州的大权,但是袁白却公然称帝,而袁丁、宇宫照烈却没有那么做,可见,手中权力的大小,不是促涨野心的关键,关键的,是手握重权的人,有什么样的心。以元协对元起的了解,他觉得,元起的心是公正的,给他再大的权力,他也不会造反,不会把自己的权力架空。

    而且,元协还清楚的知道,虽然现在只有袁白一个人僭越称帝。但并不代表其他的人就没有这样的野心,普天之下的所有诸侯中,手握重兵的不在少数,别看元协是天子,但是论起手中的兵权,他元协的实力,也只能敬陪末座而已,难保以后没有第二个、第三个袁白站出来自立为天子。远的不说,和袁白同样出身袁家的袁丁。就不是一个好东西,一脉相承的人,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袁白都可以称帝。袁丁为什么不能?

    为了制约袁丁等野心勃勃之人,元协别无选择,他只能在各路诸侯中,选择一个人来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制衡其他的诸侯。而这个人选,毫无疑问,元起是最为合适的。首先。元起身体中和元协有着同样的血脉,两人同宗同族,即便元起最后夺了帝位,那也是元氏的子孙,江山还是没有落到外人的手中,当然,元协坚信这样的情况绝不会出现,元协能在元起的身上感受到这一点,这许多年来,元起每年的岁贡都丝毫不差的通过各种途径运送到京城,让元协供养军队、开支用度,这可不是其他诸侯能做到的事情。

    基于以上能说出口、不能说出口的理由,元协毅然决然的把光州划到了元起的名下。虽然有数十位大臣对此表示反对,但是一些远见卓识的人,还是赞同元协这一决定的。钟繇、杜畿、皇甫初和朱环四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认为,元起不是没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理智的,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元起的权力越大,元氏的前途反而越光明,如果有朝一日,京城再次遭受祸乱,朝廷还可以把都城迁到燕京去,以幽、并、光三州为根基,以图重现昔日的光辉。

    于是,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元协立刻下诏书,授予元起裁定光州军政大权的权力,一应官职任免全部由元起说了算。倒是对元起的官职,元协却没有再次提升,毕竟,骠骑大将军已经是位极人臣,在往上,就要册封大公爵或者王侯了,元起目前的功勋,还没有到达那样显赫的程度。另外,元协还存了一点私心,他想要看看元起的反应,试探一下元起是不是会因此产生不满,不管怎么说,开疆扩土,是一笔不小的功绩了。当皇帝的时间久了,帝王心术是会本能的起作用的。

    然而,元起用行动作出了答复,他任命崔守为光州牧、公孙入云为护军将军,分别管理光州的政事、军务。同时,他也没有任何的不满情绪,反而是在安顿好光州的事宜后,立刻带着赵虎点起五千天归军乘船南下,与孙策合并一处,共同讨伐袁白。元起的做法,让元协心安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丝惭愧,他悔恨自己不该对元起产生疑心。当夜,元协一个人来到了太庙,在列祖列宗的灵位前,从头回忆了一遍他和元起从最初的相识、到逐渐相知,再到最后的患难与共的全部画面,元起曾经屡屡在元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即倒,救元协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份真挚的情义,让元协在回忆的过程中,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元协流着泪,在列祖列宗的灵位前发誓,今生今世,绝不会在对元起产生丝毫的质疑,他要和元起一起,肩负起振兴元氏帝国的重任。

    随着元起的到来,胶着的战事瞬间发生了改变。元起的冠军侯之名,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他用无数场胜仗积累起来的。得知元起投入战场之后,负责孙策这一路的袁白部将陈纪立刻心神大乱,和韩暹商量之后,决定以退兵十里,坚守不出的策略应对元起。

    然而就在陈纪和韩暹退兵十里,刚刚要安营扎寨的时候,元起率领五千天归军如同神兵天降,趁着二将立足未稳之际,以五千之数,对着十倍于己的袁军来了一次凿穿,在凿穿的过程中,还顺手烧掉了陈纪、韩暹的粮草,让袁白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这还不算完,当元起率军完成一次凿穿,呼啸而过的时候,孙策又粉墨登场了。他亲自率领一万军为左翼,甘静率领一万军为右翼,配合着元起的凿穿,再次对陈纪统帅的袁白军予以重创。陈纪抵挡不住,和韩瞿收拢人马,继续撤退。谁料,二将此举,正好落入了元起的圈套之中,二将在退兵途中,先后遭到周瑜、程普等八名江东名将的伏击,杀的袁白的六万大军丢盔弃甲,肝胆俱裂,最后,仅剩不足两万人在陈纪、韩暹的带领下,败退回了寿春。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三面出击() 
当数万根箭弩飞上天空的时候,李傕和郭汜立刻意识到了不妙。原本在他们想来,京城几乎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根本不会存在大量的兵马,顶多也就是元起帮元协搞出来的那些御林军在镇守而已,可是这一刻,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想错了,而且错的离谱,太离谱了。

    数万根箭弩从空中飞落,密密麻麻的遮天蔽日,连太阳的光芒都被暂时遮挡住了,这需要多少名弓箭手同时齐射才能做到啊?而弓箭手只是常规部队中的一个兵种而已,照这个比例来推算,京城城中仅仅弓弩手就有数万之众,那全部的军队,怕不是足足有十万人?

    李傕、郭汜被元起迷惑住了。这也是元起事先和贾愿、徐庶商量好的计策。元起赶到京城的消息,叛军们还完全不知道,正好借着这一点,先给叛军来一个下马威!利用天归军和地归军可以同时发射三根弩矢的溪子手弩,对叛军进行数量上的误导,让叛军以为城中存在大量的弓弩手,把发射箭弩的一万五千名两军精锐,当做四万五千人。

    惨叫声在京城城下连绵不绝的响起。数万叛军在京城城中所有可以充当弓弩手的射击下,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尸横遍野。五万多根箭弩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射术再不好,当五万根箭弩从高城上被射下,对城下数万人进行散射的时候,杀伤力也绝不会太小,更何况还有天归军和地归军这样的精锐在操控手弩呢。

    当箭雨完全停止下来,数万叛军大半都已经被箭弩断绝了气息,只有不到一万人,心惊胆颤的从尸体堆里爬起来,口中近乎绝望的大喊大叫着。疯狂的向后方跑去,他们已经没有勇气继续呆在这个危险的地带了,那动辄数万的箭弩,已经摧毁了他们的勇气。

    李傕和郭汜也是目瞪口呆的看着前方,前方的区域,在方圆两百步之内,密密麻麻的插着无数根箭弩,这些箭弩或斜向,或笔直,或倒悬的插在叛军们的尸体上。带着雕翎的箭尾,犹自微微颤动着,似乎是在告诉李傕和郭汜,这,就是叛乱者的下场!

    “元起!一定是元起!除了他。没人有这样厉害的弓弩部队!”李傕气急败坏的吼叫了起来。按照他和郭图达成的协议,现在元起应该还在河间才对。怎么会神不知鬼不觉的跑到京城来了呢?难道元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预知自己等人会发动叛乱?

    似乎是为了印证李傕的吼叫,一面锦绣的大旗,忽然在京城的城头上昂扬的树起。上面用金色的丝线绣着一行大字:汉骠骑大将军、冠军侯,领北方五州大都督元。

    紧接着,身穿游龙啸天金甲的元起,出现在了大旗的下方。对着城下的叛军大声说道:“元起在此!尔等还不下马受降!”

    郭汜有些惊恐的仔细看了两眼,确定城头上的喊话的人是元起没错。转头对李傕说道:“真是元起!袁丁不讲信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