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 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进行封禅之后,元起提笔写了两份东西,一份是传给燕京的都督令,让鲁肃带领三万新军前来大漠,暂时接掌大漠的建设和一应战后事宜。不久前,负责扩建燕京的工程已经竣工,鲁肃也在忙碌之中空闲了下来,每日只是处理一些政务府的事务而已。与其让他闲着,不如把大漠交给他来管理,鲁肃在处理江东境内山越异族的问题上,可谓是得心应手,把辛蛮人交给鲁肃管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还是在辛蛮人几乎失去了所有青壮的情况下,有三万大军镇守在这里,也就足够了。

    另一份,是元起写给元协的奏折,把征讨大漠的前后事宜,大略的讲述了一遍,并请元协取消使辛蛮校尉部这个早已名存实亡的编制,将大漠改为第十六个州。在奏折中,元起还推荐鲁肃出任第一任的新州州牧,至于新州将被冠以什么名字,照例,依旧由元协来决定。

    两份文书,连夜被元起派人快马加鞭送了出去。此次征讨大漠和塞北,前后花费的时间将近半年了,在这半年中,元起的精力都放在大漠上,也不知道宇宫照烈现在准备的怎么样了,或许他早已急不可耐了?说起宇宫照烈,元起至今还是心存矛盾的,若不是有袁丁这么一个共同的敌人,元起一定不会和宇宫照烈进行合作的。不管怎么说,在宇宫照烈没有露出真正的野心之前,元起是不会把他怎么样的。而且因为地域的关系,元起就是想把宇宫照烈怎么样也做不到啊,两人的地盘之间,还隔着偌大一个冀州呢,那可是袁超的根据地。

    接下来的几天,元起也没闲着,白天的时候时时不忘诸让葛亮或者徐庶,去教育一番那些辛蛮俘虏,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准备接受汉化,至于那些顽固分子,则由负责看守的赵虎和马越带出去另行教育,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带出去的辛蛮人,再也没能回去,那就不是元起需要关心的事情了,不接受汉化,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毋庸置疑的。

    晚上的时候,元起则是和诸葛亮、徐庶以及李儒一起探讨各地潜龙成员送来的谍报,这些谍报有过去发生的事情,因为元起最近半年的重心放在了大漠,这些谍报也就积压了下来;同时也有正在发生的事情,元起等人可以通过潜龙成员收集来的情报,分析未来事情的走向。

    其中一条谍报的信息,引起了元起的注意。泰山竟然带着部下最后的千余人,可怜兮兮的跑到了荆州,十分看重名气的元表在表面上大度的接纳了泰山,在泰山一直费煞苦心建立起来的仁慈伪装下,竟然还真有不少人相信了泰山的话,接受了泰山。

    元表虽然并没有全盘接受泰山的解释,但也没有将泰山拒之门外,开口闭口的称呼泰山泰山老弟,对其亲厚可见一斑。元表还在荆州北边,划出一座县城,供泰山招兵买马,其城名为新野。看到这条谍报之后,元起忍不住笑了出来,历史的车轮还是把泰山送到了荆州,元表优柔寡断却又爱慕虚名,对泰山是欲拒还迎,将泰山安排到新野,无非是想让泰山成为抵抗宇宫照烈的第一道防线罢了。新野地势狭窄,人口不多,泰山很难再次获得真正的翻身,对泰山而言,想要咸鱼翻身,只有等到数年之后,元表撒手人寰,或许那个时候,泰山还有些机会。在此之前,元起只要告诉孙策,不时对荆州,尤其是新野一带,进行骚扰性的侵袭,做出警告就足够了。等解决了袁丁的事情之后,再想办法对付泰山。

    其实不是元起不想彻底断绝泰山的活路,只是他是在舍不得关威、张武两人而已,先前通过各种努力,元起已经和二人之间建立起了不错的感情,元起不希望自己的努力化为乌有,最后和二人刀枪相对。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半个月之后,元协的诏书下达到了贪狼山,正式取消使辛蛮校尉部,改称通州,意寓四通八达,纵横天下。并且将通州划归元起的治下,并入元起的大都督管辖,还同意了元起推荐的人选,由鲁肃担任第一任的通州牧。

    与以往不同,这次元协没有附上私信,而是在诏书中光明正大的询问元起:朕欲封皇兄为燕王,未知皇兄意下如何?通常,在天子诏书中,是不会出现疑问句的,因为天子的旨意高于一切,没有人可以质疑天子的旨意。从这一点上,足以显示出元协对元起的信赖和尊敬。

    另外一点,元协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侧面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暗示元起,如果元起的实力足够强大了,元协就会下达册封的诏书,如果元起自认为还不足以与天下诸侯相抗衡,元协就会暂停封赐。封王的诏书下与不下,全在元起一念之间,这让元起很是欣慰。

第二百二十二章 借兵() 
在数十位文武官员以及大量百姓的簇拥中,元起风风光光的进入了燕京城,回到了大都督府中。

    一进府门,元起脸上的微笑顿时消失不见,低声向黄勇问道:“黄勇,伯符何在?”黄勇答道:“在府内西厢房中,伯符似乎有什么忧心之事,却不肯对某明言。”因为孙策是元起的弟子,还是孙尚香的大哥,又和元起麾下的大将们十分熟悉,因此黄勇没有让他住到驿馆内,而是把他安排到了大都督府内居住。

    听到黄勇的猜测之后,元起越发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孙策一定是遇到麻烦了。于是,元起让麾下文武先去府内的大厅等他,他自己却调转方向,向着西厢房走去。

    来到西厢房,元起推开房门,看到房间中有着两个年轻的身影。坐着的正是孙策,另外一个站立在孙策的身后,观其年纪,大约只有二十不到,甚至比孙策还要小上一些。

    看到元起走了进来,孙策猛然站起身来,想要对元起倾诉些什么,最终却失声痛哭了出来,哽咽的说出来两个字:“师父……”

    元起和孙策认识的时间也不短了,三年来从未见孙策哭过,即便是当初孙尚香为元起挡下毒箭,命悬一线的时候,孙策急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也强忍着没有掉一滴眼泪。心中的感觉越发不妙,元起急忙快步走上前去,伸手在孙策的肩膀上一拍,宽慰着说道:“不着急,有什么事,慢慢说。”

    孙策是个硬汉,轻易不会落泪。但孙策也是性情中人,一旦哭起来,却怎么也收不住。站在孙策身后的青年,沉重的叹息了一声。向着元起深深行了一礼,开口替孙策说出了事情的原委:“禀君侯,某是伯符的结拜兄弟,姓周名瑜字公瑾。这件事,是这样的,当初沙县一别之后,老主公率兵回到江东,上表辞去长沙太守的职位,专心治理江东。在老主公的励精图治之下,我江东军在一年之内。横扫三十六处水贼巢穴,声威大震,并连续占据了江东五个郡。谁料却因此引起了后将军袁白的不满,联合荆州牧元表,在大江之上设下暗礁,在老主公行军途中,乱箭暗算了老主公。月余之前,老主公因重伤不治,已经归天了。伯符在老主公的旧臣拥护下,已经成为江东军新的主公了。”

    周瑜的话,让元起大感吃惊,甚至都来不及去仔细观察一下,眼前这位名垂青史的江东周郎了。转头看向孙策,元起带着悲戚的神色,重重的在孙策肩膀上拍打了两下,大声说道:“这个场子,来日,师傅会帮你找回来的!”

    孙策猛然擦了一把脸上的泪痕,强忍着心中的悲伤,看着元起说道:“师父,策意欲向师父借兵,杀回江东去!”

    周瑜在旁解释道:“君侯有所不知,袁白和元表暗算了老主公之后,袁白立刻一脚把元表踢开,然后率兵攻占了扬州的四郡,现在,我江东军,只剩下一郡之地在手了,人马也仅剩下数千之众,暂由主公的二弟仲谋统率镇守着这仅有之地。主公此次前来,就是想要向君侯借兵的。”

    沉吟了片刻,元起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放心,某一定会分出一部军马给你们,这件事,尚香知道了吗?”虽然还没有正式成亲,但在元起心中,早已把孙尚香和上官宓看做了自己的夫人,和锦衣一样对待。

    孙策摇头说道:“小妹心中藏不住事,若是对小妹说了,恐怕用不了多久,这件事就会天下皆知了。”

    元起点了点头,眼下,孙策的主要对手是袁白和元表,元表又是个守成之主,一点向外扩张的野心也没有,因此,孙策只需全力应对袁白就可以了。但若是孙坚身死的消息被大肆宣扬出去,难免会有落井下石的人会趁机对江东孙家不利。这件事,还是能瞒多久就瞒多久,还是晚一些让孙尚香和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知道的好。

    “伯符,公瑾,你们在房中稍坐,某去大厅和众人商议一下。”元起对着孙策和周瑜又安慰了几句之后,就转身向大厅走去。

    带着凝重的神色来到大厅,元起的面部表情,让大厅中热烈的庆祝声浪,瞬间冷却了下来。原本,众人都在议论着,元起此次击溃三部鲜卑的丰功伟绩,相信用不了多久,三部鲜卑就会被彻底平定,正式纳入元氏帝国的版图了。

    可是当他们看到元起的凝重表情之后,立刻意识到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其实,经过在燕京大学中一年的潜心研习之后,元起早已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了,只是孙坚身死这件事,实在太过震惊,其中牵涉的事情也太多,再说能够进入大厅中的众人,都是元起的心腹之臣,对他们,元起也不想总是带着毫无表情的面具。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喜怒,让麾下众人能够感受到元起是一个真实、鲜活的主公,而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政治机器。这样,也更有利于内部的团结,促进凝聚力。

    沉重的叹息了一声,元起的第一句话就看门见山的直奔主题:“诸位,适才伯符告诉某,文台将军,已经死于袁白和元表的联手暗算之下了。某已经答应伯符,借兵给他回江东报仇。”

    此言一出,震惊四座!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被元起倚重的心腹,能够做元起心腹的人,绝不会是平庸之辈。元起的话虽然简单,他们却敏锐的捕捉到了这句话中的意思。江东,恐怕要迎来大乱了。

    就事论事而言,袁白和元起的关系近乎死敌;而孙策则是元起的弟子兼大舅哥,谁更亲近一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为了限制袁白的扩张,稳定住南方的局势,众人已经明白了元起的意思,他是要扶持孙策了。

    对于这一点,得到了在座所有人的赞同,其中包括一向耿直的田丰,帮助孙策壮大起来,让他在南方牵制袁白,是符合幽并军事集团的根本利益的。只是,具体借给孙策多少人马,个人心中的衡量就各有不同了。

    以田丰为首的刚直之士,坚定地认为应在保证幽并集团正常的运转下,适当的借兵给孙策,具体人数应该在五千人左右;而见识较为长远的一派,以诸葛亮为首,认为帮助孙策在江东站稳脚跟,是有着长远利益的,因此主张应筹措出一万军借给孙策;而那些元起麾下的元老们,都和孙策有着不错的私交,也都知道元起是真心很欣赏孙策这个弟子,因此不但把借兵的数量提升到了一万五千人,不少人还愿意随同孙策一起前往江东,等帮助孙策稳定住局势之后再返回幽并。

    三方各执己见,据理力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辩,最后,由元起拍板决定,调集出一万人马,让孙策带回江东去。为了安全起见,元起还决定由水军都督甘静,率领五千麒麟军精锐,驾驶楼船由海路送孙策及一万军士回江东。等到达江东之后,甘静暂时留在孙策身边,帮助孙策征讨袁白,直到局势稳定之后,在返回燕京。至于甘静暂时离去之后,水军的训练等问题,则是由水军副都督苏飞一力负责;久居江南,熟悉水战的鲁肃则是代领水军都督的日常事务,督促苏飞的训练。

    决定好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元起命人把孙策和周瑜请到大厅中来,准备告之自己的决定。

    片刻之后,孙策大步流星的走了进来,周瑜器宇轩昂的紧随其后。二人向元起以及在座众人行礼之后,就垂手站立在大厅正中,等待着元起的答复。

    元起颇有感触的叹息了一声,然后对着孙策说道:“伯符,你也曾在某帐下为将,燕京,永远是你的家,回到你先前的座位上去。”

    孙策曾跟随在元起身边两年之久,终日以弟子自居,现在听到元起的话之后,心中也是深为感动,抬头向武将的坐席中一看,看到自己以前的位子空着,立刻大步走了过去,在席位上坐了下来。周瑜早就听孙策说过,元起虽然是当朝权重一时的冠军侯、幽并大都督、骠骑大将军,但是极为重情重义,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当下,周瑜快步走到孙策的座位之后,侍立在侧。

第二百七十章 王中王() 
关于封王的事情,元起亲自提笔给元协回了一封奏折,表明自己已经位极人臣,不适合再行封赏。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元协的诏书和元起的奏折,犹如走马灯一般来回传递与京城与通州之间。元协十分恳切的再三询问元起,是否愿意封王,但元起却再三推辞,始终不肯接受元协的册封。最后元协无奈之下,只好暂停了对元起的封王。

    元起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落人口实,免得被泰山那样的人,冠以功高震主的恶名。像泰山那样表面仁慈道德,实则包藏祸心的大有人在,他们眼馋于功利,却得不到期望的功利,就会嫉妒一些比他们成功的人,比如元起。从而进行言语上中伤,偏偏在他们伪善的假面目之下,有不少不明所以的人,会听信他们的话,从而形成一股舆论压力,会对元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点,元起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现在自己坐拥北方五州,势力地盘已经是天下诸侯中的第一人了,对自己心存不满或者忌惮自己的人,大有人在,如果自己封王了,必定会成为点燃那些人心中不满的导火索,哪怕是已经和元起约定好同盟攻略的宇宫照烈,说不定也会转而站到自己的对里面去,元起不想被孤立,更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对封王的事情,自然也就坚辞不受了。

    而且从元起的本心来讲。他也不太看重封王不封王的,现在的元起手握雄兵,治下有着数不尽的优秀兵源,随时可以把他们征召入伍,转化成精兵,军事力量尤为强大,还有开府的特权,又以大都督身份,总领北方五州的军政大事,这样的身份地位。和封王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少了一个王位的虚名而已。在实际利益和虚名之间,元起还是愿意选择前者。

    就在元起和元协来回通信的时候,鲁肃在一个月前带着三万大军来到了通州,正式走马上任了。同时鲁肃还带来了大量的工匠和一些花匠,准备对通州进行规划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建设城镇,加强通州百姓防御力的同时,也能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那些花匠,是元起特意吩咐鲁肃带来的。用意是让他们选择大漠水草丰盛的地方,大量的种植花草树木,实施绿化,防止土地沙漠化。作为穿越者,元起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

    另外,还有两万刺塔人以及一些高句丽人和扶余人,甚至一些开明的汉人,也随同鲁肃的大军一起来到了大漠,他们愿意在大漠上定居下来,共同建设大漠,把大漠打造成全新的通州。这些人的到来,也给荒芜的大漠平添了一份生气,让一片黄沙覆盖的大漠,有了重建的希望。

    鲁肃到来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