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喝羊肉汤的元起,忽然停止了手中的动作,一道灵光在他的脑海中闪过,连忙追问典韦:“老黑。你刚才说什么?”典韦被问得一愣,答道:“俺说这天气冷的该死啊。”
“不是这句,后面那句。”
“啊,俺是说伙夫们架起炉灶费了很大的劲。”
“哎呀。中间那句!”元起有些着急的喊了起来。
典韦完全跟不上元起的思路,苦着脸想了一会儿,生怕自己在说错话,试探着说道:“泥土都被冻住了。是这句么?”
元起喃喃的重复着:“泥土……都被冻住了……泥土……被冻住了……”
忽然,元起一跃而起,用力的拍打着典韦的肩膀。开心的笑道:“老黑!你真是一员福将啊,哈哈,某有办法制造神迹了。”
片刻之后,诸葛亮穿着厚厚的棉衣走进了元起的大帐。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诸葛亮那股从容淡定的神态,都不会受到影响。寒冷的天气不能,厚重的棉衣同样也不能。
从容不迫的向元起行了一礼,诸葛亮刚要开口询问,元起大步走过来,一把抓住诸葛亮的手,笑着说道:“孔明,某想到制造神迹的办法了。你速速安排人手,按某说的去做……”
翌日清晨,一座简陋但却颇具气势的雪白色城堡,凭空矗立在寒冷的北风中。除了昨夜参与此事的军士之外,其他的军士都用力揉动着自己的眼睛,说什么也不相信眼前的景象是真的。直到有几名军士走到城堡的墙壁前,用武器在墙壁上砸击了两下,得到的是铿锵的回声之后,他确信了眼前足足有两丈高的城堡是真实的。
原来,昨晚受到典韦启发的元起,元起叫来诸葛亮,依照后世因纽特人在北极建筑冰屋的方法,经过改良之后,详细讲解给了诸葛亮听。诸葛亮掌握了这种方法后,立刻组织人手连夜修盖冰城。先是在军营外围挖了一条环绕的壕沟,然后向里面注水,等到清水冻结结实了,就继续注水,直到把壕沟填满为止,这个步骤,就等于是在筑地基了。
地基筑好之后,另一队军士送来了大量装满泥土和冰雪混合物的布袋,然后把潮湿的布袋层层叠叠的在地基上码放整齐,稍等片刻之后,等布袋之间渗出的混合物相互冻结实了,就在码好的布袋上扬上一层泥土,之后在泼上一些冷水,让表层的泥土把布袋包裹在里面。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再泼一些水上去,让寒冷的气候把泼上去的水,凝结成冰,形成一层银白色的外表。
就这样,筑好了一层后,诸葛亮让军士们继续修筑更高的一层,于是,一夜之间,在军营的四周,出现了四面高大的冰墙,组成一座炫目的城堡,把元起大军围在了里面,在正面的出入口,诸葛亮还别出心裁,修筑了一座高达四丈、阔三丈的城门。城门的交接处,诸葛亮用数根粗大的木棍做支撑,横架在两边的城墙上,承担着门楣的重量。这座城门,可谓是整个冰城的点睛之笔,被诸葛亮令人雕刻成了猛虎盘踞的形状,张开巨口,向着北方虎视眈眈。
伴随着冬日初升的朝阳,整个冰城折射着朝阳的光晕,散发出令人惊叹的七彩之色,显得瑰丽又壮观。
第一百八十七章 面见上官逸()
听取了顾雍的意见之后,元起特意找到诸葛亮、贾愿和荀略这三个顶级谋士,让他们帮自己参谋参谋。
三人听完顾雍的提议之后,也是惊叹不已,都认为顾雍的提议绝对值得一试。如果真的能把上官家拉拢过来,不但可以解除眼下财政赤字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幽并二州的经济增长,无论是从眼下还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个绝妙的方案。
最终,元起不顾众人的反对,决定亲自去一趟邺城。用元起的话来说,只有他自己亲自去,才能显示出足够的诚意。这次去邺城,元起将以太始商会伙计的身份,随同商队一起前往。跟随在元起身边的,只有张冲和魏延二人,以及十名潜龙密探。
元起这次选择张冲和魏延随行,也是有原因的。他们二人虽然在幽并二州名声响亮,但并没有参与讨董之战,袁丁部下的将士不可能认的出来他们。相比于齐天、赵虎、马越等人,他们二人还不为袁军所熟悉,暴露目标的几率也就小了许多。至于许褚和典韦这两位金牌保镖,因为在沙县一战中和袁丁照过面,再加上长相凶恶的原因,自动被元起过滤掉了。
十余日之后,元起一行人来到了邺城。邺城不愧是冀州的中心所在,无论是城防规模还是繁荣程度。都无愧于六大备用都城之一的称号。进入邺城之后,元起并没有急于打听上官家的事情,而是下令找驿馆投宿。
是夜,元起坐在房中,在烛火的照明下,认真的看着手中的书籍。魏延站在房外,腰间挂着佩刀,眼中的精光不时向四下扫射,观察着周围的风吹草动。
脚步声传来,一名小厮打扮的男子快步走了过来。脸上带着谄媚的笑意。向着魏延点头哈腰的问好:“客官一路辛苦了,小的这里有热茶,您要来一杯么?”魏延警惕的看着眼前的小厮,凝声问道:“夜已深了。你怎么还没有安歇?”
小厮笑着回答:“客官。俺们做下人的。得先把来投宿的客官伺候好了,才能去歇着呢,这不。俺看这房中还有灯光,就送热茶来了。”说着,小厮伸手向着元起的房间指了指。
魏延又盘问了小厮几句,没发现有什么破绽,于是走到元起的房门前,轻声说道:“少东家,有小厮来送热茶,您需要么?”出门在外,一切事情都得小心,所以魏延并没有称呼元起主公,而是以少东家相称。
“进来。”元起的声音在房中响起。
魏延轻轻推开门,让送茶的小厮先行进入房中,然后跟在小厮身后也走了进去,之后反手把房门又关了起来。
小厮面带笑容的忙着给元起倒茶,同时看似随意的轻声说了一句:“天王盖地虎。”元起猛然抬起头来,仔细的看了小厮一眼,随即笑着回了一句:“宝塔镇河妖。”小厮又说道:“燕坐明堂。”元起不假思索的回道:“神临八方。”
小厮脸上的谄媚忽然全部消失了,双臂同时伸出,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缩了起来,叠加在右手伸展出来的大拇指和食指之上。元起微微一笑,然后伸出左手大拇指向着自己的胸前一指。
见到元起的手势,小厮连忙翻身跪倒在地,向着元起恭敬的拜了三拜,说道:“三十八号参见主公。”
元起伸出右手把小厮拉了起来,低声问道:“上官家的信息,掌握多少?”小厮略一思索,认真的回答道:“上官家当代家主上官逸为人低调,深居简出。但是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北城的鬼谷祠去礼拜一番。”
元起疑惑的问道:“上官家乃是商贾之家,去礼拜鬼谷子做什么?”小厮摇着头说道:“这个小人就不知道了。”
轻轻敲了敲桌面,元起向着小厮吩咐道:“速去查明上官逸礼拜鬼谷子的缘由,赶在他下一次去礼拜之前,回报与某。”小厮拱手答道:“是!请主公放心。”说完,小厮向着元起深深的拜了一礼,然后就退出了房间,在他退出房间的一霎那,魏延清晰的看到他的脸上又恢复先前的神色,脸上的笑容带着无比的谄媚之意。
忍不住心中的好奇,魏延向着元起问道:“主公,刚才这人,也是咱们的人么?三十八号,又是什么意思?”
元起抬头看了魏延一眼,刚要把潜龙的事情解释给他听,心中忽然想到,魏延为人骄傲至极,需要时常敲打一下,才会让他尽心尽力的做事。于是,元起用略带严厉的语气说道:“他们是一支特殊的部队,是某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就算某想知道你魏文长穿的内衣是什么颜色,他们也能在第一时间禀报于某。”
元起的话,让魏延冷汗直流,魏延意识到,自己刚才说错话了,身为下属,怎么能向主公打听不该打听的事情呢?潜龙的神出鬼没,魏延算是真正见识到了,如果有一天,元起对自己不满意了,想要自己的项上人头,自己根本就防不住这些无孔不入的潜龙成员刺杀啊。一念及此,魏延连忙单膝跪地。恭敬的说道:“主公恕罪!某对主公的忠心,日月可鉴!”
见到魏延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元起收起了严厉,随和的说道:“文长忠心,某自然知道,某也没有责怪你的意思,你先下去吧。”魏延不着痕迹的摸去额头上的冷汗,退出房中继续到门外守卫去了。
三天之后,潜龙第三十八号成员再次趁夜来到了元起的房中,把探听到的消息详细的告诉了元起。原来,上官家竟然是鬼谷子的一脉分支,因为在数百年前得罪了仇家。几乎被灭了门。后来几名侥幸未死者改为上官姓,流落江湖,直到百年之前才迁回了邺城,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闯下了上官氏商会这偌大名号。
听完了三十八号的回报,元起沉思了良久之后,缓缓说道:“看来,某要和上官逸见上一面了。”
次日,正午刚过,上官家豪阔的大门缓缓打开,上官家当代家主上官逸穿着普通的长衫,迈步走出了家门。上官家虽然是商贾之家,没有什么显赫的权势,但是应有的排场还是有的。府门之外,一辆四马拉乘的马车早已等候多时了,马车前后,簇拥着三十余名家丁打扮的壮汉,充作上官逸出行的护卫。
上官逸刚刚登上马车,府门内忽然传出一声悦耳的呼唤:“父亲,等等我。”接着,一道靓丽的身影自府门内闪现出来,美艳绝伦的脸上带着天然的纯真,一颦一笑之间,都让人倍感怜惜。此女是上官逸最疼爱的小女儿上官宓,年方十五岁。上官宓三岁的时候,曾有相士为上官逸的子女算命,说上官宓将来贵不可言;因此,上官逸对她视如掌上明珠。
见到是上官宓,上官逸的脸上露出一丝溺爱的微笑,向着上官宓招了招手。上官宓款款走上了马车,坐到上官逸的身边,将上官逸的手臂抱在了怀中。上官逸宠溺的伸手摸了摸上官宓的头顶,打趣的说道:“你这样天天缠着为父,若是有朝一日嫁人了,不能常常见到为父,可怎么办?”上官宓俏皮的撅起了小嘴,把臻首靠在父亲的肩膀之上,满不在乎的说道:“人家才不要嫁人呢,人家要一辈子守在父亲和母亲身边。”
上官逸无奈的笑了起来:“你啊,都是被为父宠坏了。你一个女儿家,怎么可能一辈子不嫁人呢?”上官宓抬起美艳绝伦的俏脸,眨动着一双充满灵性的大眼睛,认真的说道:“除非是当世无双的大英雄,宓儿才肯嫁。”每个少女心中,都期盼着自己能嫁给一个大英雄,上官宓自然也不例外。上官宓天真的话语,惹得上官逸又是一阵无奈的苦笑,大英雄?哪个大英雄肯娶商贾出身的上官宓做妻子啊?即便是垂涎上官宓的美色,顶多也就是把上官宓娶过去做个妾罢了。
在上官逸父女的说说笑笑中,马车一路疾行,很快来到了城北的鬼谷祠外。上官逸带着上官宓走入祠堂中,点燃三柱上好的线香,插到了鬼谷子的塑像前。然后恭恭敬敬的对着鬼谷子的塑像拜了三拜。参拜完之后,上官逸看着鬼谷子的塑像虔诚的说道:“请祖先护佑,保佑家族平安康泰。”
一道雄壮的声音忽然在上官逸父女的背后响起:“上官老先生,光是祈求祖上保佑家族,恐怕行不通?袁丁暂时还没有腾出手来,一旦等他有了空闲,恐怕你们上官家的好日子,也就要到头了。”
上官逸急忙转过头,看到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少年,气宇轩昂的站在自己的背后,正笑吟吟的看着自己。上官逸在商场混了这许多年,眼力自然不差,知道能够不惊动祠堂外的护卫,悄无声息的接近到自己身边的人,必定不是等闲之辈。当下,上官逸抱拳问道:“敢问尊姓大名?”
少年面带微笑,身上的威势自然而然的散发了出来,朗声答道:“燕京元起。”
第二百零一章 攻城拔寨()
诸葛亮预料的没有错,高句丽当代国主东川王早就派出探马刺探元起大军的动向。元起和诸葛亮联手弄出来的冰城,自然被这些探马看在眼里,出于高句丽人特有的对神明的敬畏之心,这些探马心中大为震撼,以为真的有神明在暗中帮助元起。
当这个消息被传回到高句丽国内,东川王的心中同样是震惊莫名,但东川王毕竟是一国之君,他的见识可不是几个底层的探马可比的,虽然震惊,他却没有乱了方寸,吩咐探马继续打探元起军的动向。
然而,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让东川王密来越坐不住了。元起大军似乎是真的得到了神明的护佑一样,每天的傍晚都会停止前进安营休息,营中的士兵吃过晚饭之后,就早早的休息,根本没有任何其他的动作。可是每当第二天一早,总会有一座冰城神奇的出现在元起军营的外围,把整个军营都囊括其中,而且冰城的城门的形状,也越来越狰狞,似乎是可以随时一口将整个高句丽吞下去一样。
连续五天,每日一城。被制造出来的神迹,似乎变成了真的神迹,甚至连很多元起部下的将士,都认为是有神明在暗中帮助自己,士气也越来越高涨。反观高句丽,虽然东川王下令封锁了消息,但神迹出现的事情,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胫而走,弄得国内军民惶惶不可终日,认为元起大军是天神派下来,惩罚高句丽的天兵天将。
五天后,元起所部来到了辽东,辽东和高句丽接壤,到了辽东,元起随时可以向高句丽用兵。时任辽东太守,是元起在宛城任职期间,拔用的义阳新野人邓芝。当初邓芝跟随着元起一起返回了幽州,随后不久,就被元起任命为辽东太守,邓芝上任之后,对公孙度残党进行了清理,让地域辽阔的辽东郡,彻底掌握在了元起的手里。既是后方的粮食产地,又是海战的第一道防线。此后的两年中,邓芝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政务才能,把辽东搭理的井井有条,郡内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元起来到辽东城外的时候,邓芝早已率众出来迎接了。随着邓芝进入郡守府中,元起向邓芝询问起来他对高句丽人的看法以及对策。邓芝如数家珍的把高句丽人的情况一一向元起作出说明,大体和诸葛亮说的差不多。但却更要具体、详细。最后,邓芝为自己的言论做出了总结:“主公。高句丽地处偏远,今日平定,明日复反,我军劳师远征殊为不易。因此,芝以为,主公应攻心为上,伐谋为下,一战而收服其心,震破其胆,令其不敢再反。”
邓芝说完,诸葛亮笑着鼓起掌来:“想不到伯苗不但精于政务,战法亦不俗啊。”元起也跟着笑道:“伯苗之才,屈居于辽东,确实是有些屈才了,我意,打下高句丽和扶余之后,将两国改为一郡,届时,伯苗便去新郡任太守。”元起的话,令邓芝心中很是感动,扶余和高句丽是两个与辽东接壤的王国,邓芝自然知道,这两个王国的领土每一国都不在辽东之下,日后合并为一郡,简直就是国中之国,不是元起十分信任的人,绝不会被元起任命为新郡的太守。
邓芝站起身来退后两步,向着元起恭敬的鞠了一躬,正色道:“邓芝本是布衣,声名不显于世,主公不以芝卑微,将芝带来幽州,并委以太守重任,芝心中感激,愿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