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普胜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每次进攻他总是手持双刀带头向对方发起进攻,从来不是叫着”弟兄们上”的那种人,威信非常高,他对陈友谅也不错,由于自己是个大老粗,他很敬佩会读书写字的陈友谅,每次都叫他陈秀才,把他当自己的兄弟看,而陈友谅为了能够控制天完国,杀害了他,赵普胜临死也没有想到平日笑面迎人的陈秀才会杀他。

    陈友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从士兵的窃窃私语和议论中,从部下那异样的眼神中,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但他并不在乎,自己控制了最强大的战争机器,自己就是最强大的人。

    变化就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大抵如此,从此天完的士兵们不再为了建立自己那理想的天完国打仗,他们打仗只是要拿饷银,活下去。

    一支没有了理想,只是为吃饭打仗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而且很不稳定。

    陈友谅很快就会尝到恶果了。

    '40'

    当陈友谅的水军不断取得胜利时,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投降了朱元璋,这个消息惊呆了陈友谅。

    所谓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洪都新府之言,这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了,因为他的吴国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这两个地方有多近,去过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相当于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个钉子。他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陈友谅没有匆忙进攻,从他一贯的军事风格来看,他是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可是这次的情况不同,他吸取了教训,要准备好一切再去作战,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从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闹,他没有这个心情和贫农朱元璋闹下去。

    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终究会露出破绽的。

    他确实等到了这个机会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张士诚攻击韩林儿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现在他是正规的元朝政府军了。和坏事做尽、做绝还敢洋洋得意的陈友谅相比,他是个软骨头,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之后不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号吴,真是个私盐贩子啊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徐寿辉是红巾军系统的,可是他不在了,还能指望谁呢,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就是这样的下场?

    只能靠朱元璋了,虽然自己没有把都元帅的位置封给他,但相信他还是能念在同是红巾军的面子上来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来了刘基商量这件事,刘基不说话,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也是红巾军,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基反对。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

    刘基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

    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真是难于抉择啊,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基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是一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基,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朱元璋当时(注意这个词)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基。

    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

    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此时陈友谅也在江洲看着他。

    一股强烈的喜悦感冲击着他

    机会终于到来!

0041…0050

    '41'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是的,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骚扰,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覆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何可惧?

    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他下定了决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决心已下,必取庐州!”

    ”出征!”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他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出征!”

    两支军队,从不同起点,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42'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一个人来到了洪都,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

    这个人叫朱文正。

    此人是朱元璋的亲侄子,由于洪都的位置很重要,不容有失,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把镇守洪都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这个嘴上还没有长毛的家伙。

    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这是朱文正还未上任前人们对他的评价。

    实际情况呢,看来这个评价并没有错的。

    这位朱文正公一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还谱了曲,让使女们日夜排演。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操办,自己并不打理。

    他的所作所为十分符合花花公子、败家子、浪荡子弟等不良形象的典型特征。

    每次看到朱文正喝得醉醺醺,不省人事,总管李继先只能摇头叹气,这真是个大爷,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了。洪都危矣。

    陈友谅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正是洪都。

    后人一直为陈友谅的这个决定不解,为什么不直接进攻应天呢,那样朱元璋将腹背受敌,不堪一击,陈友谅为什么现成的便宜不捡呢

    这似乎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我相信,在陈友谅那里,这个问题很好解释。

    陈友谅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一定会进攻洪都。

    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属于我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攻下洪都,就可以教训那些背叛我的人,让他们懂得,对我陈友谅要绝对的忠诚!

    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是这类人的通病。

    当然了,攻下洪都还有很多好处,此处可以作为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

    纨绔子弟朱文正的各种轶事自然也传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但他似乎少考虑了一点,

    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交给这样的人?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得到这一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对陈友谅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

    '43'

    天下第五名将

    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以是否热衷于吃喝嫖赌作为标准来衡量人的好坏,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朱文正同志就一定是个坏人了。

    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

    朱文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一个有用的人。

    在朱元璋手下,有着很多天才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名将。在这众多的将星中,朱文正是耀眼的一颗。

    按照军事天赋和功劳,朱文正大致可以排在将领中的第五位,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前面的四个人都是无法超越的。后面将讲述他们几位的故事。

    与朱文正共同守卫洪都的还有一个人,邓愈,这也是个关键人物,如果要排名的话,他应该排在第六。因为他就是后来的六公爵之一。

    朱文正在大敌当前之下,显示了自己的能力,洪都是一个坚固的城池,但有一个缺点——门太多,我统一了一下,共有抚州、宫步、土步、桥步、章江、新城、琉璃、澹台八个门,此外还有水道门。

    多门是大城市繁华的象征,但当这座城市面对六十万大军的时候,这种繁华就变成了噩梦。由于人多,攻城的军队大可以同时攻打各门,防守方却会顾此失彼。

    但朱文正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城里可用的兵用来防守实在是捉襟见肘,但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

    他应该感到幸运,在城中驻守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作出了调配。

    最重要的抚州门由邓愈防守

    赵德胜防守宫步、土步、桥步三门(这个比较累,任务最重)

    薛显(猛人)守章江、新城两门

    牛海龙、赵国旺守琉璃、澹台两门

    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

    万事俱备,只等陈友谅了。

    洪都之战将成为陈友谅的噩梦。

    '44'

    陈友谅率领大军向洪都前进,关于他军队的实际人数,历来有争论,我根据其战船的规模估计出了一个大概数字,他的战船有大小两种,大的可以装三千人,小的装两千人,而他此次出征的战船有两百多艘,那么人数大约在四十万到六十万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军团。”投鞭断江”并不夸张。

    至元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大军到达了洪都。朱文正和他的将领们看到了最恐怖的景象,几十万人将城池围得水泻不同,江面上停满了巨大的战船,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闪耀出的光芒比阳光更刺眼,飘扬的旌旗几十里连成一片,如同一件大大的斗篷笼罩着洪都。

    黑云压城城欲摧

    朱文正在都督府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军事会议,他一反以往那玩世不恭的态度,庄严肃穆的站立着,这让以往背后议论他无武将之容的将领们非常吃惊,他那肃杀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他们都低着头听他训话。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在背后议论我,没有关系,我也并不喜欢你们,但此时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已在城下,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并不阻拦,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战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

    他看着眼前的这些将领们,突然心中涌起了一股巨大的悲凉感,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呢,还能看见他们吗,自己呢

    他用可能是一生中最温和的口吻结束了这次训话

    ”诸位珍重,望来日以富贵相见”

    将领们听到了这句话,都抬起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朱文正的眼中竟似含着泪水。

    什么都不用说了,对于这些在刀口上度日的人来说,他们很明白目前的形势,他们不喜欢朱文正,不喜欢他的放荡不羁,但他们明白,现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