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虎皮宝座。
舒尔哈齐、代善、莽古尔泰、范文程等一干重臣旗主默默的看着大汗睹物思寻,也是沉寂在一片莫名的伤感之中。
“舒尔哈齐,”
努尔哈赤背对着他们轻轻地喊了一声,打破了僵硬而又低落的气氛。
“你去过关内,劳烦你再去趟京师,议和吧!”
努尔哈赤语气极其平缓的说。
舒尔哈齐目瞪口呆,大汗的这道命令让他十分为难,上次去议才几天就撕破了脸皮动起了干戈,如此背信弃义,明人正恨他们不守信义假议和呢,若要再去还不让明人直接砍死!
这哪里是让他去议和,分明是去送死啊!他难为情,却又不敢直接违抗大汗的命令,苦着脸道:“大汗,我去不合适吧?一个月前我刚从关内议和回来,若再去,恐怕”他不敢再说下去。
努尔哈赤无奈的悲叹,神伤转过身,坐在虎皮椅上说:“我知道,这事难为你,为了大金,只有你适合出使。这次你去议和,告诉明朝皇帝,我努尔哈赤愿意去国号,降汗位,归还辽河以东的土地,率众退回赫图阿拉,永世称臣,为大明守边固土。”
众人大惊失色,这和灭国没什么两样!雄心壮志的大汗怎么会拿这丧权辱国为条件议和呢?
代善首先站出来反对,双眉一横,目光铮铮,铿锵有力道:“大汗,您若去国号、除尊号,无异于我大金灭国,到时候还有我等立足之地吗?我等愿战死也绝不受尽明人欺辱!”
“对,绝不受明人欺辱!”
“我们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他们了,太便宜南朝的人了,想要回去再打一仗!”
代善的话立刻受到众人响应,他们纷纷言战绝不受辱除国,请求大汗收回成命。
众人的反对声在大殿内不绝于耳,喧闹的很。
努尔哈赤微闭双眼,似乎不被他们的话打动,举手示意他们静下来,摇头说道:“我大金元气已伤,明朝地广民众,兵多将广,当今皇帝又有雄心壮志,锐意进取,多谋善断,我大金国运不济,遇此雄主能奈何?为保我民全族,免遭战火涂炭,唯有此法,你们就不要再劝了。”
第三百五十九章议和无用()
努尔哈赤心意已决,众将也心灰意冷,大汗的决定,无意于举国而降,成为明朝的附庸国。不!连附庸国都不是,而是彻彻底底的成为明朝砧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女真人与明人的仇怨太深了,明朝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的,想回到从前的世袭部落首领已不可能。
他们不愿意议和,就算议和也不能拿亡国的条件议和。
他们反对,但面对大汗决意的神色和心灰意冷的目光,他们又胆怯了,没人敢劝,因此,大殿内又恢复了死一样的沉寂中。
没人说话,说明都同意了,努尔哈赤没心情再这里坐下去,因为坐的再久也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威严之感,而是冷飕飕和孤家寡人的窘迫。
他虚弱的撑起身子站了起来,只轻轻的一摆手,细声的说了一句,“我累了,你们散了吧!”
说完,他就要向后殿走去,想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呆一会儿。
“不!大汗,不能这样做!”
一声有力的喝声,惊的努尔哈赤停止了脚步,将已迈出半步的左脚收了回来,苍白、无神、平静的脸色泛起涟漪,苍老的皱纹褶起,有些不悦,此声再熟悉不过了,他头也不回,背对着声音沉声道:“范先生,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正是范文程,他站在最前头,目光如炬,面色肃然,大有死谏之意。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了他的身上,也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因为,只有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和雄辩能力才会改变大汗的决意。
范文程微微一躬,行了礼正色道:“大汗,兵法有云:数倍兵力与敌灭之,旗鼓相当应和之,弱与敌方守之。如今明金形势已然不同以往,我军数战虽未有较大耗损,但我国人寡兵少,兵源又不足,经不起消耗,损一万如明朝折兵十万;我虽占据辽东,但地广人稀,生产又不及明朝,物资匮乏,国力不可与之匹敌,假以时日,明朝国力充沛,兵武齐备,必然北征大金,这是谁都可以预料的。明朝在上,大金在下,早已不是当年均势,我们已没有议和的资本了。再者,明金仇雔敌战之国,势同水火,大汗就算亲缚双臂进京议和,明朝也不会答应了,所以,议和不会成功,希望大汗三思,勿做徒劳。”
他的一席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纷纷再次出言进言规劝。
代善首先发言,大声道:“范先生说的对,以前咱们强,明人想跟咱们议和咱们都不愿意,现在反过来了,咱们想议和明人就愿意吗?请大汗收回成命,我等愿战,绝不议和!”
莽古尔泰嘴笨,不会长篇累牍,只附声代善而言,“我也反对议和!”
济尔哈朗也出列道:“我们多次议和罢兵又燃战火,早已互不信任,就算大汗派我阿玛前去也只是一纸空文,又有何用?”
“就是就是”
济尔哈朗的话正中关键点,又引起了一阵共鸣。
整个大殿被众人的反对声填满了,跌宕不息,甚有逼宫之势。
努尔哈赤惊异的转过脸来,扫视着群情激昂的反对议和的众人们,这是他们第一次这么激烈的反对他的决策,也唤醒了他低落绝望的心境。
这让他清醒的认识到,卑膝的向明廷求和的路根本行不通,因为明廷是不允许他的大金存在,必欲除之后快。
努尔哈赤又端坐到虎皮座椅上,沮丧泯灭的眼中透漏的多是无奈,十分伤感的说道:“我大金数战无功,国力损耗元气已伤,南朝与我大金又水火不容,有金无明,有明无金,此消彼长,决战在即,蒙古诸部又离心而去,汝等有何良策应对?”
范文程言道:“此次袭入中原,我军吃了明军火器大亏,明军火器犀利,远胜我大金兵器,臣建议,重金求能工巧匠,打造和明军一样强大的火器,方能抗衡明军!”
他早就注意到了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前跟努尔哈赤提起火器运用的时候都被他不屑一顾,现在是个好机会,旧事重提定能引起大汗的重视。
同样,这也激起了众人的一片共鸣。
“范先生说的对!我们也应该有一支和明军一样强大的火器!”阿济格一脸愤怒的说:“明军的火器太厉害了,我在得胜堡就吃了大亏,咱们要是有和明军一样的火器,我八旗大军绝对能横扫天下!”
莽古尔泰也心有余悸道:“是啊,我与明军交战不下百次,从来没见过明军有这么厉害的火器,搞不明白,在辽东的时候明军为什么没有用这么厉害的火器呢?”
代善也深有感触道:“大同城上的明军大炮和以往不同,威力的确巨大,给我军造成的伤害和心理上的震慑难以估量,臣也赞同范先生的意见,打造和明军一样的火器!”
努尔哈赤以前对火器十分不屑,皇太极在世的时候也曾经向他提议过重视火器,但他认为那都是奇巧淫技,骑射才是兵家根本,所以他一直以来重视骑兵的发展,也建立了一支傲视群雄的强大铁骑,但自从在得胜堡与朱由校一战后,他也被犀利的火器所深深震慑,骑兵在犀利的火枪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再强大的骑兵也碰不到明军的一根毛。经此一战,他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后悔当初没有听取皇太极等人的建议发展火器,以至今日之败。
可以说,他这次败在了火器上,而不是战略上!
看来,先进的武器也能弥补战略上的不足。
努尔哈赤双眼忽然透射出鹰一般的寒光,重燃王者霸气,虎视众人,一拍大腿,朗声道:“好!就依众人所言,回国后,发布告,寻遍国内能工巧匠,重金犒赏打造火器!与明人决战,宁国破而亡,也绝不做屈辱之君!”
朱由校进驻宣化,歇息两日后返京,卢象升、陈霈在城外恭送圣驾,李如柏、祖大寿奉旨增援大同还在半路上就得到了金兵撤围的消息,没能遇到上大战,就向宣化行进护送皇帝返京。
两万铁骑,声势浩大,军容严整,在返京的路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沿途百姓远远驻足观看。
朱由校透过车驾上的窗户向外看去,队伍行进在宽敞的官道上,隔着两边的农田,许多农民或翘首而望,或立在田里放下手中的活儿,欣赏这长龙般的军队。
朱由校看到田里一片绿油油的茂盛枝叶,心中十分欢喜,他认得,这里种植的是马铃薯,看其长势,绝对是丰收。
朱由校难得见到这么好的庄稼,忍不住让队伍停下,走下马车,舒展舒展筋骨,呼吸地里散发的清新田野气息,望着一片无垠的农田,心旷神怡。
朱由校指着田中几个呆立看着浩浩荡荡的军队的农民对身边的一名侍卫说:“去,把他们几个叫来,朕有话要问他们。”
侍卫应声而去。
几个农民在田中战战兢兢的,光这长龙般的军队就令他们心惊胆颤的,忽然要被叫去问话,更是怕的腿都发软。乡下人,哪见过这么大的阵势。
五个农民被侍卫带了过来,看得出,这是一家五口,最长者约莫五十来岁,最小的不过十几岁。
侍卫将他们带至朱由校跟前,严声喝令他们,“快跪下!”
几个人惊颤的下跪,朱由校不高兴的白了一眼侍卫,斥责道:“我是请他们来说话的,不要吓着他们!”转而微笑的对农民道:“你们不必害怕,起来说话。”
五个人惊惧的对望几眼,不敢动弹,朱由校指着那名侍卫说,“你去把他们扶起来。”
那侍卫被皇帝呵斥的十分不情愿,但表面上一点不敢表露不悦之意,挂上有些僵硬的笑容扶起其中一位最为年长的人,他一起来,其他几个人也都跟着站起身。
“你们是一家人吧?”朱由校微笑着问。
“是!”年长者指着两个中年人说:“这是俺的两个儿子,”又指着两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这是俺的孙子。”
朱由校指着绿油油的农田,说:“你们种的是马铃薯吧?”
几个农民一愣,眨巴眼睛愕然,没人开口回话。
站在朱由校身后的李如柏指着他们说:“不要怕,问你们话尽管说,这地里种的是马铃薯吗?”
年长者诧异的摇摇头说:“俺种的不是马铃薯,是山药蛋。”
“山药蛋?”
李如柏一听皱起了眉头,求助似的看向旁边的祖大寿,“这是什么东西?你听说过吗?”
祖大寿一脸无奈,“我常在辽东,内地种什么我哪知道!”
朱由校也是愣了一会儿,紧接着仰头“哈哈”大笑,道:“这是土话,他们管‘马铃薯’叫山药蛋。”
原来如此,李如柏和祖大寿恍然大悟。
“你们这山药蛋怎样?吃的惯吗?”朱由校笑毕,又问道。
这一问,几个人立马活跃起来,战兢的样子消释了许多,脸上多了几分洋溢的神采,争抢着回答:“这东西俺们是去年开始种的,一亩地就收获三千多斤,足够俺们一家口粮了。”
“是啊!”最小的孩子插嘴道:“以前,俺们下半年就没口粮了,常跟着爷爷和奶奶挖野菜,现在俺们不用再挖野菜了。”说着,他还露出满足的容色。
“三千多斤?”
李如柏和祖大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惊讶的脱口而出,他们不敢想像世上还有亩产这么高的作物。
看着他们不相信的神色,老农又道:“俺们家的地薄,能产三千斤是少的,地肥的五六千斤都有。”
“啊!”
李如柏再次惊口而出,喃喃自语道:“我大明有此作物,何愁天下还有饥民?也不愁军粮不足了。这真是天赐神物!”
“这就是天赐神物,俺们听说,这是当今圣上从天上求来的,让俺们百姓们种的。”年长的农民接过话来说。
朱由校听的“哈哈”大笑,言道:“圣上也是人,他可没这本事上天求物,这都是你们辛劳所得,才有丰衣足食的今天。”
正当他们为之愉快的谈话时,忽然一骑从队伍的前方急速奔来,他背着一卷竹筒,内有京城发来的密件,送呈而来。
朱由校打开密件,只看了一眼,舒缓的神情瞬间绷住了。
“看来,朕要快点回京了。”
朱由校神色一紧,幽幽的肃色道。
第三百六十章盛典迎驾()
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让李如柏和祖大寿两个大将诧异起来,猜测宫里出了什么变故,或者又有什么大事发生了。
李如柏小心翼翼的靠近朱由校,小声的问:“陛下,有什么事需要微臣办的,微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话让祖大寿听的清清楚楚,心里一通臭骂:好你个李如柏,平日里看你刚正,没想到也会溜须拍马!
他也不甘落后,拱手奉承道:“陛下,还有微臣为您分忧!”
朱由校将密件收起,放到怀中,神色阴沉,只轻轻的道了一声,“走,速速回京!”
话音一落,转身急步上车。
李如柏和祖大寿看到皇帝如此急切,也不敢怠慢,互相对望了一眼,便急速上马,令队伍行进。
被晾在一边的一家五口农民,站在路边惊然的看着他们由喜转忧,急匆匆而走,这突然的变故让他们很是惊惧,在目送华丽的车驾走远后,只有长龙般的兵马从眼前穿过,严整磅礴,震撼着他们的内心。他们愣然了,从没见过这么大阵势的军队从他们的田中穿过,一时不知所措,要是换作平时,百姓们见到如此规模庞大的队伍要避而远之,但是,他们是十分幸运的,能这么近距离的“观赏”军队。
这时,最小的孩子,还扎着马尾辫的乳臭未干的孩童拽了拽年长农民的衣角,爹声爹气的说:“爷爷,刚才那两个将军管那个公子叫‘陛下’,为什么不叫他‘公子’呢?”
“是啊,爹,我也听到那两个将军叫那公子‘陛下’,莫非真的是当今圣上啊!俺可听说圣上御驾亲征呢!”中年人恍然吃惊的说,两眼十分诧异,脸色也是煞白。
年长者忽然大悟,苦着脸长吁哀叹,又惊又悔的拍着自己的脑门,悔恨的咒骂自己,“我真是老糊涂,怎么没想到呢!快!快!给圣上磕头!”
说着,他急忙牵着两个孙子的手,面向已经远去的朱由校的马车跪在田地里深深的叩首。
驻立在田里的许多百姓看到这一家五口奇怪的行为,都纳闷的指指点点,想破了脑袋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磕头,想知道真相却又不敢去问,在军队没有离开之前,他们是不敢靠近。
朱由校端坐在马车里,又将密件从怀里拿出来仔细的浏览了一遍。这是孙承宗亲笔、信王朱由检签名落款发来的,上面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察哈尔林丹汗得知努尔哈赤撤兵,欣喜的率众东归,以为重振察哈尔的机会来了,现已抵达归化城,漠南数部闻讯又重新归顺他。
林丹汗东归暂时对大明没有威胁,毕竟他伤了元气,一时还恢复不了,成不了什么气候。
第二件事是福建沿海出现荷兰舰队,抢劫船只六百多只,掳掠百姓一千五百多人,又占领澎湖,修建要塞,袭扰厦门、福州、泉州等地沿岸,抢劫财物,掳掠人口,给东南沿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严重侵犯了大明的海上贸易。
这是他最为关心的,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