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似乎也注意到了身侧的侯光远,看到他愕然的样子,说:“先生是否对我查封东林书院不满意?”
“不敢。”侯光远战战兢兢的稽首,不敢抬头直视他。
朱由校冷冷的说:“一群迂腐之人,井底之蛙不知大势,只会点评妄议,不懂真正治国之道,留之何用!哼!”
说完,朱由校一甩袖子,大步离开,宗二紧随其后,侯光远擦了擦头上的汗水,也紧跟了过去。
朱由校闷闷不乐,回到船上就躲在船舱里不出来,一整天都没有笑脸,侯光远也不敢进去,宗二就站在船上来回巡视,马船夫关心的向侯光远询问,他只是摇摇头唉声叹气,让小英送进去茶水和点心,朱由校没有一点胃口,不吃不喝,倒是急坏了他们。
朱由校一直在沉思,他出宫的目的是来江南巡查税制。自从袁应泰认江南总督以来,江南六省,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封建大吏了,几乎半壁江山都掌握在他手上,之所以这么做就是看中了他的刚正,希望能整顿江南财税,可两年多过去了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从盐税到成立的海关税,两年的时间才只有一千多万两,这在理论上差的太多。大明正处内忧外患之际,朱由校急需解决财政问题,如若不然,北方之患,国内天灾无法有效解决,一系列的革新都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而江南就是支撑大明的中心。
如此重要之事他不得不亲自前来。努尔哈赤留给他的战略时间是有限的,他等不及了。
窗外,天色渐渐暗下来,运河两岸的灯火已经燃起,岸边停留的许多船只花声笑语,优雅的琴声悦悦入耳,笛声悠扬,动听怡心。
朱由校对这声毫无感知,他心里奇怪,派出去的人这么晚了怎么还没回来,以他锦衣卫的身份,只要在扬州知府面前一亮身份,知府就会乖乖的派人去封了东林书院,将高敬德关押入狱。这不是难办的事,怎么现在还没回来?
正当他纳闷的时候,宗二慌慌张张的闯了进来,他惊恐万状,脸部肌肉都扭曲了,双唇抖动,两眼无光,进来差点摔倒。朱由校不悦的责备道:“出了什么事,慌什么?”
“公子,”宗二神色异常难堪,断续的说:“咱们派去的人带着州府衙役去东林书院查封,一些刁民抵制,还动手打人,咱们的人被,被他们打死了!”
“什么!”朱由校吃惊的猛然站起。
第二百八十七章转道余杭()
朱由校惊呆了,怪不得这么晚了派出去的人还没回来复命,竟然
这是什么?是暴动吗?
朱由校愕然了,他没有想到竟然会是这样,一群文弱书生竟然会公然与官府作对!在他的眼里,这些人只是会动用嘴皮子把抓他们的人骂个狗血喷头而已。
“怎么会这样?”朱由校吃惊的急切的问。
宗二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惶然回道:“高敬德在扬州威望甚高,百姓见官衙派人抓拿,都堵住门口不让出去,与官府的衙役们发生了冲突,咱们的人就上前威喝百姓,结果没喝退他们,反而激起了众怒。咱们的人被打死了,还有许多衙役被打伤。”
“暴民!”
朱由校怒吼一声,气急败坏。在他们眼里简直没有王法!
这时,侯光远也进来了,他已经得知了消息,脸上也甚是沉重,看到朱由校严峻的神色,站在一旁不敢吭声。
朱由校深邃的看向船窗外,神色十分凝重,他心里隐约感到这会引起一场政治地震,东林书院的名声不小,朝廷之中还有许多“东林党”官员,这是一群不可小视的政治力量。他登基以后掀起的一场反贪风暴,查抄、撤换了不少官员,削弱了嘉靖以来愈演愈烈的党争,但是朝中的几个重臣,如孙承宗,身边的侯光远,镇守宁远的袁崇焕,隐匿在卢象升军中的熊廷弼,都和东林党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六部侍郎以下虽然撤换不少,新派官员已进入朝廷,但仍有不少饱读诗书的科举官员,他们也紧紧的抱成一团,暗暗的与新派官员对立,看似平静的朝廷实则是暗流涌动,要不是朱由校手腕强硬,两派恐怕早就水火不容了。
新旧两派积怨已久,会不会因为这件事而爆发新的政治地震?
朱由校担忧起来,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暴露他微服出宫的事,还引发大的政治地震,到时候只怕他是皇帝也不能不对一方妥协。
地方可以乱,朝廷不能乱!朝廷是控制大明的中枢所在,他能罢免地方官员,军队还掌握在他手上,要是罢免朝廷官员,他还是皇帝么?
朱由校深思了许久。
侯光远和宗二站在他的旁边大气不敢喘一口,狭小的卧室显得格外沉闷,他们俩也能想到这件事有可能牵连起朝廷。他们也知道,皇帝虽年少,但手腕十分强硬,丝毫不亚于太祖,当年太祖因为“空印案”杀了天下州县官员,今日难保有天启皇帝因新政受阻而不敢不对官员挥起屠刀。大明的历代皇帝,对官员还是比较冷酷的。
他们俩暗暗的叹道:高敬德死定了。
足足有半个时辰,朱由校凝重的脸色忽然放松了下来,忽然转身,一脸柔色,对宗二道:“再派人去扬州府,告诉知府息事宁人吧,不要让消息外传,把咱们的人好好的安葬,明日离开扬州,去金陵。”
侯光远和宗二大敢惊讶,两人不敢相信皇帝能咽下这口气?
他们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宗二双眉外展,疑问道:“高敬德呢?还抓他吗?”
朱由校叹息了一声,“随他去吧,朕不能因为他而耽误了大事,一帮迂腐之人不过是隔靴搔痒,无关紧要,还是办咱们要紧的事。”
他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悲叹道:“可惜了那个侍卫,朕对不起他呀!”
两人低垂沉默不语,似在为他默哀。
宗二一夜未归,他趁夜带人去了扬州府衙,简单的将事情交代给知府,并告知不要再声张了,尽量将此事压低,如果将此事捅了出去,他的这个知府别说丢了乌纱帽,就是他三族也别想再活过今年。
扬州知府战战兢兢,跪在地上脑袋都快磕破了,保证此事不会发酵,谁问都说没有这回事。
宗二满意的点点头,将被市民打死的侍卫带到城外好生的安葬。
扬州知府送走宗二,是又惊又怕,堂堂东厂提督怎么回来扬州?真是想破了脑袋都想不明白,听说皇帝许久不上朝,莫非派人到江南秘密办什么事?
他的脑袋都大了,摇头叹息的自我安慰,还是不知道的好,皇帝的私事知道了就不是什么好事,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吧!
朱由校也一夜未睡,他在床上翻来覆去,心里想着两件事,一件是今天发生的东林书院的事,“程朱理学”根深蒂固,一时还难以改变,看来不能强制改变,否则还会发生今天这样的事,只有大力扶持“科学”,让科学真正在深入民间,给人们带来实惠才能从根本上动摇“程朱理学”,当人们的认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会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境地,当有一天大明的船队能在世界大洋上航行,人们自然就会改变世界观,从而认识到“天圆地方”是一个欺骗人们数千年的谎言,科学就会逐渐的打开人们的求知欲。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江南查税从何处为突破口,如何去查?
江南是朝廷重赋之地,涉及盐政、赋税、海关税等大税,这些加起来足以占据大明八成以上的财政收入了,从何入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
金陵是江南总督所在地,也是重镇,商业云集,富商大贾较多,去那里恐怕查不出什么,只有暗访才能知道其中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袁应泰任职二年多来没有多少建树,估计就是摸不清内在原因,受阻较大,别看他总督江南六省,士族力量足以让他寸步难行。
朱由校深思熟虑后,认为金陵暂时不能去,他曾特意嘱咐袁应泰整顿盐政,可惜两年成效不大,但这两年海关税却是惊人的成长,俨然成了朝廷第一大税源,摸清海贸成效更显著,不如从这里入手,先易后难,弄清海贸后再反过来查盐政。
想到这里,朱由校决定先去余杭,那里是江南重要的出海口。
清晨,朱由校疲倦的起身,很显然,他昨晚没有睡好,侯光远见到,关心的问:“公子,昨晚没睡好?还在想昨天的事?”
朱由校摇头:“不光是昨天的事,我想了一夜,咱们还是先不去金陵,改去余杭吧!”
侯光远疑道:“公子去那里做什么?”
“金陵是重商之地,多是商贾,咱们去了也是无从下手,余杭是海贸重地,那里更能摸清情况。”朱由校淡淡的说。
侯光远似有顿悟,“原来如此,我这就去安排,咱们去余杭。”
船启动了,开始踏上了新的路程。
到余杭只需四五日,这几天朱由校都在船上没有下来,他不想在路上遇到什么事了,对待那些路见不平的事,他根本无心过问,他的心里装的是天下,而非那些绳营狗苟的小事。
到了余杭,侯光远把船费结给了马船夫,他说什么也不要,他说,公子帮他们出掉了刀疤子是天大的恩惠,以后坐他的船都免费。马船夫出一趟船不容易,朱由校就让侯光远置办了一些货物让他运回去,这些货物到了北方都是紧俏货,能大赚一笔,这也算是抵了他的船费。
马船夫感激的携着小英在船头上向走远的朱由校的背影深深的磕头,祝愿他一生平安,大富大贵。
此时的余杭是一个县城,还远不是将来的杭州,由于这几年大兴海贸,这里已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城市。
朱由校他们一行直接到码头,看到的海面上停留的船只更大,更多,更繁忙。一眼望去,帆船林立,其壮观之景足有千艘船,码头上的苦力们光着膀子在搬运货物,一艘船占用码头的时间决不能超过一个时辰,货物装运完就起航。
岸上,客栈、茶楼更多了,比德州运河码头气派多了,人也更多更繁杂。
在码头的对岸,有一座不大的房屋,门前有两身穿蓝色的衙役挎刀站岗,门上书写“海关”两个大字,人们进进出出,看样子是到里面换取通关文碟的。
朱由校上前拦住一个刚从里面出来的人,笑面拱手迎道:“这位官人,在下是金陵商人,来此做些营生,不懂这里的事物,可否赐教?”
这人身穿绸缎,年约四五十岁,一看便是富贾之人,他疑惑的打量着朱由校,又看看他身后的人,吃了一惊,回敬道:“公子是金陵来的?做什么生意?”
“做些生丝、茶叶,听说运往海外获利颇丰,所以来此找些门路。”
“哦,”那人眉眼舒展,笑起来:“既然如此,公子咱们到那一叙!”说着,那人指了指旁边不远处的一间茶棚。
朱由校欣然接受他的邀请,到茶棚内要了几壶茶,侯光远与宗二坐在两侧,朱由校与那人对坐,侍卫们在另几张桌子上喝茶闲聊。
“在下袁天齐,金陵人士,不知兄台贵姓?”朱由校自我介绍道。
那人回敬道:“在下福建泉州人,姓王名卫,自朝廷命令开放海禁后,我就到内地来采办些物资,运往海外,赚些小钱养家糊口。”说着,王卫脸上有些喜色,“朝廷大开海禁是明智之举啊,沿海一带的老百姓们有了营生,就连内地许多人都来讨这海上讨生活。”
朱由校笑了,他是开心的笑了,自隆庆后开放海禁,但并不彻底,几十年里还有人重提“海禁”,都被万历皇帝回绝,地方上还是有一些守旧官员从中阻碍,尤其是打着沿海不靖,有海盗骚扰为由,动不动敲诈勒索出海的百姓。朱由校登基后将“海贸”正式列为国策,并因此成立海关总理衙门,沿海各地设立海关司,专管海贸,任何人不得阻碍百姓出海,实行海贸自由,仅此朝廷获利比万历时期高出数倍。
朱由校问道:“兄台生意如何?”
王卫眉头大展,说:“不瞒公子,三年前我穷的要过饭,现在在泉州也算是富甲一方了。”
侯光远和宗二听的咋舌,不敢相信的问:“海上做生意这么赚钱?”
“是啊,”王卫说:“一看就知道你们是外行吧,比如你说的生丝,在内地,一斤生丝不过一两银子,要是给荷兰人,一斤生丝就是一两黄金,你说赚不赚钱?!”
“唏”两人不由得倒吸一口气,不敢相信生丝到了海外这么贵,这价格何止涨了十倍。
“哎,可惜呀,”王卫轻锤了一下桌子,叹道:“咱也只是挣点小钱!”
朱由校皱了一下眉,不明的问道:“这么大的利润怎么挣的还是小钱?”
第二百八十八章惊人的海贸()
一个曾经穷的当过乞丐,能在短短的三年内成为富甲一方的人,可见这海上贸易的利润之大令人咂舌,王卫对此竟然还不甚满足,说“挣的只是小钱”,难道还有更大的利润?这引起了朱由校好奇。
侯光远唏嘘的问道:“足下凭着海上生意能积攒下如此家底,足以羡煞旁人,您怎么还嫌少呢,别太贪心了。”
“你们不知道!”王卫叹了口气。
看着王卫申请的突然转变,朱由校三人大惑不解,问道:“还请兄台赐教。”
王卫将面前的一碗茶水一饮而尽,将碗重重的放在桌子上,脸上浮出了一丝怒意,说道:“现在海上有三股势力,一股是荷兰人,一股是西班牙人,还有一股就是海盗李旦,这三股势力控制着海上的贸易,凡是做海上生意的都必须买通这三家。荷兰人占据着台湾,垄断了福建沿海的贸易,咱们的货物必须卖给荷兰人,否则你根本出不了海,出海就会被海盗李旦劫了,西班牙人被荷兰打败了,这里没什么势力,但南洋还是西班牙人的实力范围,到了南那里还有他们的船队,也得给他们缴纳保护费。唉”
朱由校听到这里似乎已经听明白了,据他前世的记忆,这个时代正是荷兰人独霸世界海权的时候,明朝此时内忧外患,没有一点像样的水师,无法与海上强国荷兰争夺海权,海上贸易自然无法被朝廷掌握,大量的利润被外国侵蚀,而朝廷只得到微薄的税收,怪不得隆庆以来每年朝廷所得的海贸税银最多不过百万两。
朱由校脸色也沉起来,喃喃的说:“兄台,李旦是不是在东瀛?”
“是啊,”王卫来了精神,吃惊的说:“公子也听说过他?他是泉州人,早年下南洋做生意,现在定居东瀛国,他在海外很有名,跑海上的人没有不听说过他的,他现在光海船就有上千艘,活动与东瀛、台湾和南洋一带,既做生意又是海盗,就连荷兰人都让他三分,凡是出海的要是没有他给的护身符,准被劫了。”
“李旦?”朱由校忽然想起来这个人,这个人好像还给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是
郑芝龙!
朱由校想到了郑芝龙!这个中国未来海上帝国的实际统治者!
“郑芝龙,”朱由校吃惊的脱口说了出来。
侯光远、宗二和王卫惊讶看着朱由校。
朱由校深思了起来,现在是天启三年,郑芝龙此时是李旦的义子,还未成为海上霸主,不过这个时间也快,郑芝龙从一个不起眼的人物成长为东南海上霸主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他的名声。
朱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