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汉回过神来,双手撑在甲板上痛哭起来,“完了,完了,‘刀疤子’非得要了咱们爷俩的命不可呀!”
侯光远这时走过来,安慰他说:“老汉,不要害怕,有我家公子为你做主,保你平安无事。”
马老汉摇头叹息,“客官,你们走了,他就会来报复俺们,你们是管不了的。知府大人早就被他收买了,官府根本不会管的。”
又是一个贪官!这明显是官匪勾结欺压百姓,官府做了刀疤子的保护伞,他才敢这么为非作歹。
朱由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这股恶气暂时忍了下来,要不是微服出巡他绝对将知府一块问罪了。现在只能暂时处置恶霸了,以后再跟这个贪官算账。
朱由校也宽慰马老汉说:“老汉放心,他欺行霸市,为非作歹,是自寻死路!这样的恶霸朕是不能容他!”
“公子难道还能杀了他不成?你又不是皇帝。“马老汉心灰意冷的叹息,忽然又抬头,眼睛闪烁着惊异的目光,嘴唇像是抽筋一样的抖动着,“您,您刚才说什么?‘朕’?”
第二百八十四章东林书院()
朱由校的一个不注意又说了一个“朕”字,又差点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他“呵呵”一笑,解释说:“我说的是‘真’,这个恶霸真是不能容他!”
马老汉惊异的脸色瞬间黯然下去,他虽然是贫苦大众,但穿梭在繁华的河道中也算见过世面,像朱由校这一身打扮和气质绝不是一般的人物,不是达官就是显贵家的公子,再看他的侍从们,刚刚与刀疤子交手不费吹灰之力就打的他们落花流水,着实让人吃惊又解气。
马老汉极为失望的唉声叹气,“真希望这是一场梦,要是遇到了皇帝,除掉这个恶霸,为我们德州百姓除去一害多好。”
朱由校哑然失笑,道:“皇帝在大内深宫,日理万机,哪里会顾得上一个小小的德州。老人家不必担忧,尽管放宽了心,我保你平安。”
说完,他走到船头,迎向河面,看这古老运河的美景和繁忙的河道。
这里渐渐的恢复了平静,朱由校也在此逗留了一天等待宗二回来。停靠在码头需要向当地的税吏缴纳停泊费,一天的时间就是十两银子,这笔费用自然由朱由校承担。侯光远掏钱的时候啧啧的惊叹,想不到一天的停泊费竟然这么贵,看来德州府的税金收入不少,回京后一定查查德州府上缴的税额。
第二天中午,宗二风尘仆仆的回来了,他两眼迷离,眼晕发黑,明显是一夜没有合眼,见到朱由校就悄悄的禀报:“微臣按陛下的旨意到德州府衙,亮出身份,德州知府即刻派兵将刀疤子捉拿归案,当时他正在召集众多泼皮无赖拿着家伙来寻仇,正好被官兵们堵在贼窝一窝端了,又连夜审问抄家打的他是皮开肉绽,哭爹喊娘,今早午时就押往菜市口处斩,余众皆发配大同、凉州等地。”
汇报完,他舔了一下干涸的嘴唇,看得出,他为了这个案子一天一夜没有休息了。
朱由校露出了笑意,“辛苦卿家了,你去好好的休息吧!告诉侯光远,即刻起航前往扬州。”
船起航了,顺风而下离开码头,就在他们驶向河心的时候,岸上传来了一片爆竹和欢呼声,人们聚在岸边奔走相告,像是过年一样欢庆当地恶霸“刀疤子”被处斩,为当地除掉了一害。
朱由校站在船尾,看着人们喜庆的样子会心的笑了。侯光远站在他的侧后,感慨的说:“天下何止德州有此一害啊!”
“先生说的是,像‘刀疤子’这样的恶霸在我大明的地界上太多了,朕除掉一个不过不过解救一方而已。待朕回京,定然将‘打黑除恶’列入国策之中,让天下的百姓安享太平。”朱由校如是说。
马老汉得知“刀疤子”被除,欢喜的不得了,他再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了,也不用再被敲诈勒索了,终于可以安心的做生意了。他知道,这都是公子的功劳。
他放下橹桨,带着女儿小英来到船头,向朱由校叩拜,“多谢公子为我们德州百姓除掉一害。老汉在这里向您叩头了。”
说着,他和小英连连叩首。
朱由校见状,急忙上前扶起,“您这是做什么,他是罪有应得,与我无干。”
“公子不要过谦了,老汉虽然是个粗人,但也看得出您不是一般的人。老汉无以报答公子的恩情,日后,公子您坐我的船绝不收取一文,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以报您的大恩。”马老汉激动的说道。
朱由校微笑的摇头说:“老伯不必如此,除掉这个恶人也是我的本分,您不必在心上,好好的撑船,这一路还要辛苦您呐!”
朱由校一行乘船南下,一路观赏着沿途的美景。这个时代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是都是原生态的景色,真正的碧水蓝天,花草虫鸣,欣欣向荣,站在甲板上闻着带着清新的空气精神舒爽,拂面的微风也是柔腻妙不可言。
这是他第一次微服南巡,没有浩大的伴驾的船队和仪仗,让他更能贴近民间,也更能看清明代真正的生活百态,出宫不到十天就经历了几次波折,要是摆驾南巡,百姓的生活根本不可能看的到。
他也算得上明朝第二个南巡的皇帝了,自从大明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几乎没有在离开过北京了,正德是一个爱折腾的皇帝,他是第一个南巡的明朝皇帝,最后把自己折腾死了。
朱由校要做一个中兴之主,所以,他的微服南巡将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明君典范!
经过十天的航行,他们到达了扬州。
扬州是江南名城,此地人杰地灵,才子佳人辈出,又是京杭运河、长江航道的十字路口,因此便利的水路交通造就了扬州商人遍天下。朱由校的船驶入城内,只见两岸熙攘繁华不啻京城,船舶来往不绝,一片盛世之景。
江南好风光,不是亲眼所见不知其中之意。江南繁华似锦,远胜北方。
朱由校不由的感慨。
旋即,他命马老汉将船停靠在一处码头,上岸游览繁华的扬州。
他与侯光远、宗二和几名侍卫一同上岸,走在闹市之中。
扬州可谓是天下货物的集散地,也是商人云集,到处都能见到讨价还价的人们,各处的商行也是繁多,各色货物玲琅满目,让人自顾不暇。
朱由校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因为古代的货物在他眼里早就是过时的东西,没多大用处,何况他是皇帝,对这些东西更加不屑一顾,能引起他兴趣的是摊铺上的小吃。
扬州小吃名扬天下,吃起来别有风味,和他前世吃的扬州小吃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由校一边吃一边想:同样是扬州小吃,怎么四百年后的还不如四百年前的好吃呢?难道我前世吃的都是冒牌的扬州小吃?怪不得有的地方打着“正宗”两个字,原来是唬人的。
他们尽情的享受着扬州的繁华,游览古代的江南风味,不知不觉,来到了城北的一处别院,这里是熙攘闹市的尽头,已经没有人来人往,喧闹声也稀少了,更多的是恬静优雅,还有阵阵的雅致。
正前方是一个门牌楼,上书“东林书院”。
朱由校看到这四个字,登时吃了一惊,疑道:“东林书院在无锡,怎么会在扬州?”
候光远看到这四个字倒是显得有些兴奋,说:“微臣早就听闻高樊龙之子高敬德在扬州立‘东林书院’,与无锡的东林书院遥相对应。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他为什么要在扬州开书院?难道他们要把书院开到全国?”朱由校不快的说。
“高敬德曾是扬州知府,在任上办了分院,致士后就就在这里讲学。”
候光远解释道,他虽然被东林党人排斥在外,但他对东林书院仍然怀着深深地敬意,就像是文人对孔孟一样的崇敬。
朱由校看他流漏出的兴奋表情,内心十分的不快,他费劲心机打压东林党,欲将新学推广开来,无疑天下的文人是他的最大阻力,而天下文人的精英代表们就是东林党人。
“走!咱们进去看看!”朱由校没有一丝表情,神色淡然的穿过牌楼,向内走去。
穿过牌楼是一幢大殿,高两丈有余,宽七丈,踏上台阶便能听到里面有人在高谈阔论,讲学论道。
殿门是敞开着的,人们可以只有的出入,到了殿门口,朱由校便看到里面前端一位花甲老者,须发半白,炯炯有神的站在讲台上,在与坐下的学生们讲课,学生们年龄参差不齐,有年过不惑的老秀才,有意气风发的弱冠书生,都在聚精会神的听讲。
朱由校的出现,惊动了后排的几人,神情淡然的看了他们一眼,继续听老者讲论。老者也看到了他们,冲他们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
这讲课的人就是高敬德了。
朱由校猜想。
他轻轻的走到后排的一个座位上,尽量的不弄出动静打扰他们,候光远和侍卫们不敢坐,就站在他的身后。在这文雅的殿堂里,这么多人站在他身后格外显眼,引来了高敬德的惊异眼光,听讲的人们也顺着他的目光转过头来,奇异的注视他们。
朱由校一个哀怨的眼神扫了他们一眼,这群人在他面前规矩惯了,到哪都十分拘束,一点灵活性都没有,这不让人明显引人注意嘛!
朱由校一个手势,让他们都找个地方坐下来。
宗二和候光远坐在他的两侧,侍卫们也尽量靠着他周围坐下,以利于保护皇帝的安全。
殿堂又恢复了讲学。
高敬德手持一本道德经,侃侃而道:“天罡至尊,道法皆然,尊先祖之法,守圣人之训,实德政,教化与民,则天下大定。然今圣上少年登基,不遵先祖法训,不守圣人教诲,更弦异章,欲推西学而废国学,重用异学官员,天下多少学子寒窗苦读搏一功名却不如西洋奇技淫巧之术,如此之后,我泱泱天朝岂不再无精华之萃”
朱由校越听越不是滋味,这明显是在抨击朝政,攻击他的为政举措。
候光远洋溢的脸色听到这里也瞬间变了色,惊的斜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朱由校。
高敬德的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他们大多都是苦读圣贤书的人,对新学极为排斥。
他们开始议论纷纷,言辞激烈的抨击当朝皇帝失政。
候光远吃惊的汗水都流下来了,皇帝就在身边,这么多人当着他的面抨击朝政,说皇帝的不是,这不是找死吗?
打破文人的迂腐观念,实现文化的百花齐放和科技发展,追上西方当前的社会进程,让大明走上世界是他的政治理想和目标,而实现这些的最大阻碍恰恰就是这些根深蒂固的文人们。
朱由校终于忍无可忍,猛然站起来,大声对高敬德说道:“先生所言,在下不敢苟同,敬天法祖,尊圣人之道,在于因时而宜,适时而变,若一味固步自封,只会体制僵化,人孚与事,人不思进。大明立国二百余年,太祖所制定之法多有不适,后世之君无不循改,当朝之君眼阔四海,识大世之势,治顽疾用猛药,奋烈改制,已凸现成效,先生何故不看成效而妄议朝政?”
他的一番话立刻引来了众人的不满的眼光,都异样的看着他。
高敬德注视着他,微笑的说:“这位公子,你可知自我华夏以来,皆以孝治天下。太祖定制,后世之君应谆谆而循,因势而动,不可动其根本,是大孝也。当今圣上抑制国学而扬西洋学已是路人皆知,开放海禁、士人纳税、重商榷等皆违太祖规制,动了根本,是为大不孝。朝纲不正,我等为何不能议论以匡扶?”
宗二听了极为愤怒,当着皇帝的面骂皇帝,他哪能忍得住,不管朱由校怎么施政都和他没有多大的关系,他只知道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气愤的猛然拍案而起,指着高敬德吼道:“你胡说什么?!”
宗二的一声怒吼,侍卫们纷纷站起来,气愤陡然紧张。
朱由校抬起双手,示意他们坐下,不要激动。
侍卫们个个高大威猛,和这群文弱书生们比绝对有震撼力,他们都吃了一惊,暗生一丝的畏惧,高敬德却面带微笑,没有一点惧意,扫遍他们后淡淡地说:“公子家世非一般人啊!”
“在下世代做生意,朝廷开放海禁,我家收益匪浅,自然对圣上的英明决策赞同。先太祖所定国策早已不适合二百年后的今天,大改也是顺应天下大势所驱,和孝不孝毫无关系。恕在下直言,太祖虽然英明神武,但也绝非眼界宽阔的圣主。后人破制也无可厚非。”
此话一处,众人愕然,高敬德的脸色也变了,虽然他们抨击时政可也不敢对太祖不敬,这眼前的公子是什么人,敢说太祖的不是,这是灭族的大罪!
第二百八十五章舌战群儒()
朱由校对太祖朱元璋的一些言辞遭到了他们的犀利批判,他算是犯了众怒,文人们虽然热衷于评判当朝皇帝的过失,但对先朝的皇帝基本是定棺盖论不再评判,尤其是太祖朱元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没人敢说他的一点不是,朱由校的言辞已经是大不敬了,即使他是皇帝也不能对先祖不敬,这在众人眼里是大不敬之罪。
侯光远也不悦,在他看来还得加上一条大不孝之罪。
高敬德双颊微红,两眼点点血丝,双手抱拳朝天恭敬起来,怒斥朱由校,“太祖文圣武德,驱除鞑虏,臣服四方,开我大明基业,乃是少有圣武明君,你一个懵懂少年知道什么,敢对太祖高皇帝出言不逊?!看你年少无知的份上不予以计较,若不然定当将你拿去官府治你个大不敬之罪!”
众人也都附和的责备朱由校。
面对众人的冷言指责,朱由校面不改色,双目阴沉,正色道:“太祖布衣出身能据有天下,确实是英明非凡,但他也是凡人,绝非圣人,是人就有缺憾。功过自在千秋,世人不能盲目推崇,昔日太祖曾令‘片板不得下海’,而观今日,海上贸易利润丰厚,百姓得利百无一害,以此看来,此令早已不适合当代,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之策实不可取!所以,放眼今日,太祖之令不可不破!破,是除旧布新,开放时代新格局!”
高敬德针锋相对道:“当年太祖初定天下,百废待兴,沿海海盗猖獗,太祖不过因时而立,以护百姓免遭海盗所害。”
朱由校笑了,“太祖终生未开襟,还撰皇明祖训,定三十国为永不征讨之国,可观之,后世之君有谁循循遵之?所谓‘时代所赋,因时而改之’,固步自封只会倒施逆行,自我灭亡!当今世界,西风渐进,文艺复兴,君不见北方已推广的小麦亩产要比以前高出一倍么?昔日郑和七下西洋所到之处不过是世界一角,连西方所在之处尚且不知!”说到这里,他有些激动,情绪激昂起来,提高声音,“多少洋人已经飘扬过海来到我大明,澳门已成为葡萄牙租地,他们的足迹已经踏上了我大明的土地,而我们呢,尚不知他们在何方!”
朱由校环视堂内的每一个人的眼睛,慨然道:“你们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明太祖朱元璋是布衣天子,却有非凡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传奇皇帝,但他也有狭隘的地方,朱由校在前世读明史的时候,每当读到明太祖下“禁海令”和“八股取士”的时候,心情都异常感慨和痛惜,煌煌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此开始走向衰落,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也就戛然而止,直至西方的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