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文化美国八个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异域文化美国八个故事-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发展,从巴黎到纽约(3)
  那美国社会的主力中产阶级呢?几乎好像专门为了对付这批不修边幅的浑蛋beatniks,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私立大学的学生们首先搞出来一种典型现代白领阶级的打扮,窄肩膀、宽腰身、直腿管的三件头的西装。这批东部贵族大学生们毕业之后差不多全进了美国企业界,因而产生了五十年代典型的“灰衣人”服装。而既不是存在主义者,又不是beatniks,但又想逃避,反抗这类打扮、这种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一般青年这时在好莱坞电影中终于找到了他们的英雄偶像,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狄恩。牛仔裤时代开始了。
从青年反叛到今天(1)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出生的小孩们到了六十年代都已经是十几二十岁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了。这是一个庞大的集团,在六十年代中期几乎占全美人口的一半。他们不但人数多,而且精力充沛,而且更重要的,都有点零钱花。中产家庭父母想到自己在经济大恐慌和二次大战时期所吃的苦头,都尽量设法供子女上大学,使子女的生活过得舒服一点。而中学毕业之后不上大学或上不起大学的青年男女也可找到工资薪水过得去的职业。换句话说,中产也好,劳工也好,这批年轻人都比上几代的小孩更有余钱可花。然而这批年轻人却不是把钱存起来预备成家时买房子、买家具,而是花在旅行、唱机、唱片,和最重要的,服装上。一九六五年,美国二十岁以下的青年在衣服上一年之内就用去了令人震惊的三十五亿美元。而且他们不是按照巴黎时装设计家的指示花的。
  四十年代的存在主义者和五十年代的beats现发展成为六十年代的“嬉皮士”(Hippies)。这批反传统、反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嬉皮士,和后来反越战、反既成体制、反资反帝的左派分子都先后以服装上的自我表现来作为他们反抗的象征。他们看中的就是Levi’s牛仔裤,和牛仔布做的衬衫裙子和外套。当老一辈的父母家长看到穿着好像三个月没洗的牛仔裤、旧军服的子女之后,在看到留胡子留长发的儿子们之后,在看到因“性革命”而抛弃了奶罩的女儿们的一对Ru房在T恤下面颠动的时候,简直欲笑无声,欲哭无泪,只能绝望地问自己到底造了什么孽。“代沟”(generation gap)一词因而诞生走红,并在服装打扮上显著地表现出来。
  在美国社会这个大动乱时代,不以政治手段反抗但又不满现实的嬉皮士和他们的继承人,“花小孩”(flower children),则利用向古代的逃亡来表示他们仍属于反叛青年的一代。他们在服装上回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或更早,穿上了古代那种轻飘飘的长裙。而且他们寻找服装灵感的对象也不限于欧洲。在他们世界性大串联(儿童长征)的途中,从尼泊尔到摩洛哥,他们发现了当地人民穿了几世纪的长衫皮袍。总之,任何不符合当时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口味的服装他们全都拥抱。这一个庞大集团在服装上的离经叛道不但整个打乱了西方时装的发展,而且逼得设计家们不得不静下来严肃地看发生在他们四周的演变。
  最早受到青年服装打扮的启发和影响,而且也向青年时装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时装设计家是英国的Mary Quant。是她在英国利物浦的劳工区开的店中为当地劳工子女首先于六十年代初介绍出来闻名全球的“迷你裙”(mini skirt)。然后,好像眼睛还没来得及眨两下,西方社会的小女孩儿们全都穿上了大腿露出半截的迷你裙。这时,巴黎上场了,Andre Courreges根据迷你裙设计出一套高级时装,那全身白色的Courreges suit,从脖子到脚包着贴身的棉料紧身衣,穿在这个像卫生衣一样的内衣的外面是一条因而可以短得只有一英尺左右的超级迷你裙,短得只能盖住屁股,中间一条宽皮带,上面一件长至裙边的外套,下面一双直到小腿肚的高筒皮靴,好平衡上面这一切。这套打扮轰动了全世界。于是青年们所反抗的既成体制系统内的妇女放心了,知道有了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家的批准,她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穿迷你裙外出了。果不其然,高贵如肯尼迪夫人的上流社会名女人也都穿上了短裙赴宴。没有巴黎的接受,迷你裙大概只能在青年人中间流行。
  接着,巴黎几个头牌设计家如Yves StLaurent,Pierre Cardin都不但搞迷你,还同时搞也是青年少女穿流行的古代长裙。迁居加州的Rudi Gernrich则更进一步,大胆地推出了透明衬衫、无上装泳衣,害得不少敢于尝试的妇女给抓进了警察局。
  最妙的是,就在欧美的男人们把两件头、三件头的“灰衣人”西装赶下了台,或冷藏起来,就在他们一个个都穿上了牛仔裤、牧羊人的皮外套、土耳其式长衫、印度棉布衬衫、南美人的斗篷的时候,美国五十年代典型保守的西装打扮却由亚洲、非洲等地日渐兴起的中产阶级人士穿起来了。西方妇女的“洋装”也国际化了。我听过不止一次,六十年代穿了美国当时流行的时装回台湾的人往往使当地亲友感到惊奇,“怎么美国回来的衣服穿得这么随便!”或甚至于“怎么美国回来的这么土?”比起西装领带,比起一套正式衫裙洋装来,牛仔裤、印度棉布衬衫(而且连烫都不烫)和球鞋这种打扮确实会使刚刚开始抛弃传统服装、接受西方国际服装、还谈不上“时装”的台湾社会感到“土”,就好像我大前年去北京时,我的叔叔就一直不懂我为什么还穿布做的衬衫,一直要我去买件“的确良”一样。
从青年反叛到今天(2)
  今天,美国时装比起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的情况要平静多了。其实这个趋势已演变了好几年。自从越战终止,反叛青年的气势给抵消了一大半。他们的头发开始短了,服装开始比较整齐了,又开始讲究优美了。保留长发长胡子的反而多半是那些趁步入老年之前再年轻一下的中年人。妇女时装则受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刺激而在保留女性化的同时越来越合情合理。今天的妇女更难于盲目追随“新式样”了。比如,七十年代流行过的裤装(pantsuit)现在虽然不流行,但长裤却至今仍可作为妇女便装以外的正式服装一部分,也不会给人“过时”的感觉。今天美国时装的变化不在于式样上有什么大突破,至少还没有,而是在色彩上的变化,以及质料越来越好的人造纤维,直可媲美纯棉、真皮、真毛、纯丝、纯绸的人造纤维。大批销售的现成服装正因这种价廉物美新产品而更加丰富。
  但如果我们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大众爱好”和时装是由社会上相当数额的大众来决定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想到今天社会上的主要影响力是在谁的手中。掀起了六十年代社会革命的那些二次大战后出生的反叛青年,今天都已老了十几二十岁,都成熟了。他们当时几占全美人口半数,那今天亦然。所以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时装还是由这批当年像红卫兵一样横行全国的青年,但今天都已三十五岁的“中年”男女来决定。因此,近几个月来报纸杂志一直不断谈论的到底今年夏天是否会再度流行迷你裙的问题,在此应可作一个保守的预测,就是,裙子会短一点,但不会短到大腿中间。原因很简单,迷你裙穿在三十六岁的妇女身上远不如穿在十六岁少女身上吸引人。而今天十六岁的少女不像十五年前的势力那么庞大,她们现在是妇女人口中的少数。所以,裙子会有短,有中,有长,任凭妇女自由选择。这似乎象征着美国时装的发展趋势。经过六十和七十年代的刺激而又迷人的大动乱之后,占多数的一代成熟了,有了更大的自信,更相信美国社会所给予他们享有的自由生活方式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借用参考各方面的灵感和散发,来自己搞适应各种不同场合的时装。只要美国不发生改变它生活方式的大革命,美国时装这场戏大概就会继续这么演下去,裙子今年短了,五年后又长了,八年后又短了……
  一九九四·八~九
纽约,纽约(1)
  纽约,纽约——New York,New York——不论你是在唱那首歌,还是用来作为邮政地址,它所指的其实只是一个长不到十三英里(约21公里),最宽之处不过二点五英里(约4公里),总面积才二十二平方英里(5698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曼哈顿。
  当然这个小岛不是任何一个小岛。这个小岛,借用当年正德皇帝向李凤姐解释他家地址的一句话:这个小岛是美国这个大圈圈里面的纽约州这个小圈圈里面的纽约市这个黄圈圈。如此比喻绝不过分。开国之父华盛顿封纽约州为“帝国之州”,纽约市因而理所当然成为“帝国之都”。“帝国大厦”更理所当然地只能坐落在曼哈顿。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不错。纽约从荷属东印度公司的亨利·哈德逊(Henry Hudson)在一六〇九年登陆曼哈顿到今天,虽然才不过三百八十年,纽约显然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可是由于它那独特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它的发展速度却无比惊人。你不妨回忆一下,荷兰殖民曼哈顿几乎与殖民台湾同时。
  自然方面,纽约市拥有第一流的深水、内陆、不冻港口,正好位于一个深水的潮水湾(东河)与伟大的哈德逊河的出海口。人为方面,早期的殖民定居者前来的意图,除了生存之外,所有活动只有一句话“贸易”!他们虽然没有找到中国和香料,却找到了一个新大陆和毛皮。这自然与人为的两个因素无可避免地决定纽约的未来,从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荷兰交易站,不出三百年,变成一个人口来自全球每个角落的国际大都会。不论日后纽约以什么闻名于世,有多少个第一,都是从这个简单的事实开始的。
  荷兰殖民时期(一六二六~一六六四),纽约并不是一个重镇,至少前半期不是。从最南端(今天华尔街一带)到最北端,不过一千五百英尺(约457米),定居者不到三百人。非但如此,为开发这个新世界而另创的荷兰西印度公司所建立的“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第一任总督彼得·米奴伊特(Peter Minuit)在一六二六年,以相当于二十四美元的代价从印第安人手中买过来的曼哈顿,曾一度濒临破产。下半期稍微好了一点,除了交易毛皮之外,开始有了农庄、果园,也有了十几条道路、一些码头、房舍和风车。但这个新阿姆斯特丹挣扎了不到五十年,连打都没有打就向乘着四艘军舰前来进攻的英军投降了。
  荷兰最重要的贡献(当然是对欧洲白人,而不是对原住民印第安人来说),是在曼哈顿及其四周十几个所在建立了永久殖民点,并容忍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另外最重要的(好坏暂且不谈),只能说是影响,是它最奇特的有形后果——直到二十世纪初,下曼哈顿金融区所升起的一幢幢摩天大楼,仍旧沿着十七世纪新阿姆斯特丹时代留下来的一条条狭窄街道,冲向天空。
  英国殖民时期(一六六四~一七六三),新阿姆斯特丹因英王查理二世将此一殖民地赠送给他弟弟——约克公爵,而改名为纽约(克)(New York)。地位虽然有了改变,重要性也增加了,但就商业贸易来说,几十年下来仍比不上北边的波士顿和新英格兰,也比不上当时的商业中心费城,或南方产棉和烟草的殖民地。然而,英国接收时只有一千五百人的纽约,第一年就有一万人移民来此,而到十七世纪末,人口已达两万。纽约首次感到人口和发展的压力,并开始整顿,将诸如屠宰、制革等污染工业赶出市区。也就是说,赶到今天下百老汇市政府一带。
  十八世纪中期的纽约经济已经发展到商业和农业各占一半,同时还有了报纸和言论自由、商业交易厅、图书馆等等。一七五〇年,英国剧团甚至在曼哈顿上演过莎士比亚。一七五四年又设立了今天哥伦比亚大学的前身——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英国为争取美洲内陆交易市场,而在一七五六年向法国宣战,刺激了纽约最早的一次经济繁荣。百业俱兴之外,海盗业更兴。海盗行为(当时美其名为“私掠”[privateering])在战争时期是合法的行为。不少纽约商人都投资海盗事业,以至于英法战争期间,有三十多艘海盗船以曼哈顿为基地。今天华尔街的证券内线交易是有其前辈和先例的。
纽约,纽约(2)
  虽然说美国是一七七六年独立的,但直到战争真正结束,纽约才摆脱英国的统治。独立战争也打到纽约(华盛顿曾亲自在此指挥“长岛战役”和“哈林山庄战役”),而且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一场大火几乎烧掉半个城!物价涨得更多,有些商品价格竟然暴增百分之八百,但——纽约毕竟是纽约,人口增加到三万,上流社会和有钱人照样赌马、看戏、听歌、跳舞、投资海盗。
  英国根据条约正式承认北美十三州独立为美国之后,英军才于一七八三年十二月初撤出纽约。但纽约毕竟是纽约,一七八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也就是说,英军才离开不到三个月,一艘满载毛皮、铅、酒、焦油、银币、花旗参的大帆船“中国皇后”号(Empress of China)悬挂着美国新国旗,红白蓝色(十三颗)星条旗,从曼哈顿起航,驶往广州,成为这个新国家第一艘挂着“红白蓝”旗前往中国和远东从事贸易的美国船。
  虽然只有两年,但纽约是美国第一个首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即于一七八九年四月三十日在华尔街原来的联邦大厦宣誓就职。
  从“中国皇后”号在战火刚停就乘风破浪驶往广州,即可感觉到纽约是如何迅速地恢复正常,适应新的和平与新的独立。同一年,纽约第一家银行“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成立。之后六年,纽约以其三万三千人口又成为美国第一大城。十八世纪结束之前,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一七九二),第一家保险公司成立(一七九四)。纽约这时已经超过费城而成为美国商业中心。而由于法国大革命和继之而来的拿破仑长期东征西战,纽约州变成了欧洲的面包篮。其农业发展和出口从一七九〇到一八〇五年增加了十倍。是“一八一二年战争”(美对英法)才迫使纽约对外贸易暂时中断。可是纽约毕竟是纽约,不但为战争出了不少人力、财力,而且——记得战争时期海盗行为是合法的吗?纽约又成为此一战争时的一个海盗大本营。
  独立战争之后的纽约开始渐渐出现了基本的变化,殖民地时期的海港贸易经济,因为工业革命的影响,一转而成为一大制造业生产中心。如果说纽约第一期的成功,是因为有幸位于一个一流海港和一条伟大河流的出海之处;那这第二期的成功,可以说又是一个机运造成的。邻近的宾州有庞大的煤藏,加上十九世纪初开始的欧洲移民潮,配合上纽约已拥有的经济实体——人力、物力、财力——其结果是在原有的贸易基础之上又建立了工业基础。这当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可是纽约好像发生得比任何城市都快。
  在回顾这个初期转变过程的时候,有两个年代,一八一一和一八二五,非常突出。一个决定了曼哈顿的市区发展,另一个决定了纽约市的经济独霸全国。
  一八一一年,纽约市政府公布了经过四年测量调查而拟定的都市计划和一张地图。这个“一八一一年计划”规划了市内的大街小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