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之夜-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不过那阵子还没有什么千岛湖,也没有新安江水库,那些都是后来人工围起来的,当时只有一条青溪。

    说是溪,其实是一条江。

    青溪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水色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儿在流,鱼儿在游,青山掩映之下,水色不但清,而且青,所以才叫青溪。

    青溪不仅仅是一条江,它还是一个县,青溪县因江得名,在大宋是睦州的一个辖县。睦州和歙州自古到今都是山水相连剪不断理还乱的好邻居和好伙伴。

    瞧瞧人家故乡的那些山和水,歙州有黄山,睦州有千岛湖。

    为么子俺的老家只有滚滚的沙尘暴和漫漫的西北风呢?不行,得给乾顺老弟提个建议,尽快挖个千鸟湖,再堆个绿山什么,彻底改变一下家乡面貌,美化一下居住环境,好让房价蹭蹭蹭蹭地往上涨!

    青溪县离歙县并不太远,所以,俩处的风景都是一样的秀美,非要说出点它们的不同处,那就是歙县的山更秀而青溪的水更美。

    方腊家的新生活是从睦州的青溪开始的。

    详细地址如下:

    睦州青溪县太平镇喝村。

    方便的话,客官可以发张明信片给方腊先生,记着要贴邮票哟,否则方腊先生会收不到的。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11。方公方婆() 
方姓是睦州的第一大姓,无论是青溪县还是太平镇或者是喝村里姓方的人都最多,张王李赵刘哪啥的在这里只能靠边走了,姓方的你们千万别去惹,惹了揍扁你。

    在喝村北边山里住着一位方腊的长辈族公,村里人都称他叫方公。

    方公膝下无儿无女,和老伴方婆守着祖上留下来的三十亩漆园渡日,虽然雇个人打理,但总不能事事当甩手掌柜,家里的事情自己得操心,交给外人他老人家还是有点不放心。随着年纪越来越老,方公、方婆无论精力和体力都越发吃力。

    方达也不知道从哪打听到这个消息,备了一份厚礼,专程前来拜见老人家。细细论起来,方公的爷爷还和方腊爷爷的爷爷是亲亲的堂兄弟呢,所以,他们原本就是一家人,要不怎么都姓方呢。

    方达行了晚辈的子侄大礼,喊方公叫“伯父”,喊方婆叫“伯母”,这叫认祖归宗。

    那一刻,方达和方公方婆抱头痛哭。

    正是: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一家人。

    叫不叫都姓方,进不进一个门。

    方达在漆园住了几天,象见了长辈亲人一样诉说着自己这些年的辛辛苦苦和各种的不容易,当方公知道方达有二次创业的念头,为了支持后辈,毅然决定将自己的三十亩漆园全部免费交给方达打理。

    外人给多少钱都不放心,咱侄子不给钱都放心,这就是亲人跟外人的区别。

    感动的方达不知说什么好,“嘭嘭嘭!”只顾着叩头了。

    不过,侄子归侄子,放心归放心,免费归免费,漆园也不能白给,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百年之后,要给方公、方婆养老送终。

    方达当然一口答应。要说还是方家人亲,换个外人哪找这种好事去,一个没爹没娘,俩老没儿没女,凑到一起正好成了一家。

    就这样,方达和方公方婆谈好条件,急急忙忙地赶回了家,这都是方达离家一年之后的光景了。

    方达没有细谈这一年多的时候都干什么去了,估计是吃了不少苦,因为方达回家明显人瘦了好几圈。心痛的方腊娘眼泪直在眼圈子转,一肚子怨气瞬间化为乌有。

    这才是夫妻呢,虽然一别经年,仍然心中牵挂,既使心中有怨,依然爱他如故。

    方腊娘虽然很想知道这一年方达究竟去了哪里,干了什么,不过,最终还是忍住没有细问,她是一位理解男人的女人,想想方达都不容易。

    所谓隔行如隔山,转行就那么容易?二次创业,其实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罢了,一次不行才会有二次,打个比方说大老婆要好谁还找二老婆呀。

    这是谁说的?有这么打比方的吗,呵呵!

    不管怎么说,方达还是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终于把一家人从歙州的大山深处全部带到了睦州青溪县太平镇的小山村——喝村,来到了方公方婆的那个漆园。

    方腊一家人对方公、方婆非常尊敬,这让方公和方婆一下找到家的感觉。

    三十亩漆园并没有多大,要养活方公、方婆没有一点问题,要养活方腊家十几口人还是有些困难。

    方腊一家人初来乍到,衣食住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好在方腊一家人都是劳动人民,凭勤劳的双手吃饭。决不会躺家里吃白食,等着天上掉大奖。正应了那句话: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房子不够住——盖;没有猪肉吃——养:粮没了——买;没有钱买——挣。

    方达成功地完成了伐木工向漆园主的职业转身,真正实现了人生的二次创业,这一切完全归功于方公、方婆有俩颗善良的心。

    方达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方公、方婆后来幸福地闭上了眼睛。那是后话先不提,现在老人家还喘气着呢,你们别急着催二老走呀。

    方达的这个决定,改变的不仅仅是方达一个人。他的全家人都因此得到改变,这种改变来得虽然突然,却很快让方家人完全接受并适应了。

    当然了,方腊也出现了改变,如果方腊一辈子都在砍树,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方腊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方达改变了方腊的人生。

    其实,这也正常,这世上有几个儿子不是随着老子走的,对了,也有跟着娘去过的。

    方腊首先被改变的就是他又有了一个新职业,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职业。

    新职业?头一个是伐木工,第二个不会是油漆工吧?漆园吗

    开什么玩笑,油漆工你知道油漆工用几把刷子?

    不是油漆工,是学生。

    什么,他都多大了,才上学?哪个学校还收他?

    这年方腊十三岁了,房地产开发商老板的三姨太养的娃都送到国外读书去了,方腊才刚刚踏进校门。

    没办法,谁让他投胎没投好,拚爹又拚不过呢。

    正常情况下,象喝村这个小山村里是不会有学校的,可这里偏偏存在一所小学校。

    所谓学校其实就是赵校长的家。赵校长的家就是学校,反过来说,学校就是赵校长的家。

    赵校长也是睦州青溪人。

    赵校长身材比较高大,只是特别削瘦,看起来身体跟麻杆一样又高又细。他还喜欢穿长衫,这样子看起来特别象个校长。

    赵校长才五十多岁却看着十分苍老,脸上除了老先生特有的学究气以外还有一种病态。他讲课的时候时不时的会连着咳嗽几声,再出门去大口“呸!”一口痰。

    赵校长小时候家里条件还不错,他又是个独子,家里对他期望值很高,从小培养为了长大了成龙。他也争气,学习成绩还不错,以优异的成绩读到小学毕业。

    可惜,赵校长后来就不行了,他是屡试不举。

    这也不能完全怪赵校长,大宋的公务员考试竟争实在太激烈了,赵校长的那点优异成绩还真不够用的。

    赵校长灰心丧气之余,实在没办法,听说“下海”能发大财,他弃文从商,不顾一切的“卟嗵!”一声跳了下去。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12。山村学校() 
据说,赵校长在苏杭一带经商多年,很快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借着资本大鳄的白银,开了一个什么“芝麻开门”公司,董事长兼总栽兼总经理,后来规模越搞越大,都准备上市了。

    可惜好景不长,也许是资金链断裂,也许是泡泡吹成了泡沬,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最后,赵校长的公司不但没有成功上市,折了好多本钱不说,还欠了一屁股债,赵校长只身返回家乡。

    不过,这些都是传言,没人知道真相。

    所谓传言,就是大家知道的都是听别人说的,自己不明真相又告诉了另一个不明真相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人家赵校长口风一向紧着呢,对于自己过往从来不提,不象有些人,家里有个董事长的亲戚无时不刻地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个董事长亲戚一样。

    虽然真相无从知晓,有一点大家可以肯定。看样子赵校长是没搞出什么名堂,要不怎么放着董事长不当,当么子小学校长呢。

    董事长年薪是多少万?小学校长的年薪才是多少万?

    对了,忘记告诉大家了,赵校长这个学校属于未经批准私自办学,没在县教育局留档,属于体制外的,既没有编制更没有什么年薪,一切费用自理。

    说实在的,不查封你县教育局已经够讲江湖道义了,这所学校早就上“黑名单”了,还编制呢,自生自灭吧!

    废话说了半天,赵校长究竟是怎么从海里爬上岸又跑到山里来当校长的。

    据说

    据说,据说,你还能行不能行!别没完没了,能不能爆点猛料。

    吭吭!谁让赵校长口风紧呢,有点据说就不错了。

    据说吧,赵校长父母去世后,他便把家里宅地卖了,跑到喝村来定居。这山坡上的几间破旧的房子,本来就是他们赵家的产业,他找人收拾收拾就搬过来了。

    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都觉得非常奇怪,赵校长跑到喝村这么小的小山村来做么子呢?

    您要是明眼人一猜就猜到了,赵校长准是到喝村来躲债的。

    谁会想到前“芝麻开门”公司董事长会躲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呢,要跑路的话大家一定会首先想到他逃出国去当汉奸了。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赵校长竟然来开了个学校。说起来,赵校长那阵子正年轻呢,可以说是风华正茂,真是耽误了他的最美好的大把的青春年华了。

    唉,赵校长,难道你跑到国外当汉奸不还是个有钱人吗?

    赵校长的学校在一个小山坡上。从山坡下边向上远远就可以看到一个醒目的木牌子,上边刻着四个大字,正是学校的名字——“山村学校”。

    开学校对喝村人来说当然是件好事情,小山村自古文盲率居高不下,上个学要到县城里才行,而且关键的是赵校长这家学校竟然不收学费,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开始大家当笑话在听,以为到了朝鲜了,后来才明白了赵校长的一片苦心是要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

    知道了赵校长的良苦用心,大家也就很配合地主动把适龄的学童送过来了。

    山里人对接受多高的教育不是有多高期待的,关键是要让孩子识些字。在山村,识字的孩子跟不识字的孩子区别大着呢。要知道,家里的重活、脏活和累活基本上全让不识字的娃干了,识字的娃最多去打瓶酱油醋,找的零还当差旅费补助了。呵呵。

    无论赵校长的学校是民办还是私办,村民们对赵校长还是相当信任和放心地,因为赵校长可是正宗的小学毕业。

    你别笑,小学毕业的人教文盲一点问题都没有,何况,大学毕业的谁在小山村里教书呀,多浪费人才是不是?把赵校长一个人浪费了已经够可惜了。

    大道理没人去管,自己家孩子可以不花钱认字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情,所以,喝村人甚至一些邻村人都把孩子纷纷送到“山村学校”去就学。

    学校最多的时候也有十几个孩子,少的时候只有二三个,无论学生多少,学校的教职员工却几十年如一日,赵校长兼班主任兼老师。

    开了这么个学校的直接后果就是喝村能识字的差不多都是赵校长教会的,目前,他已经从教二十多年了,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只不过没有教师资质。至于为什么会一直没有编制,据说

    据说你怎么又来了?

    这次真的是据说!因为教育局赵家没亲戚,赵校长的正式编制才一直没下来,只好当了一辈子没年薪的先生。

    小学毕业吗嘿嘿嘿,你懂得!

    你别嘿嘿,话说回来,有没有年薪,人家赵校长根本不在乎,好歹人也是当过董事长的老板,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说不定人家炕底下埋着一个金矿呢。

    你还别说,赵校长当董事长没干出什么大成就,没想到当校长却做出了一番大贡献,他在默默地为大宋教育事业做出一份无私的贡献的同时也让喝村的文盲率显著下降。

    教师,在过去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孔校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经过几千年还被人供在庙里呢。赵校长肯定无法跟孔校长比,他们之间的差距那叫巨大,不过,受人尊敬却是相同的。

    凡是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每年总会主动送去几样吃的用的什么的,不交学费也不能连条鱼也不送,那不是山里人的个性。而且,大家见到赵校长会很有礼貌地主动停下来打个招呼:“赵校长好。”

    赵校长如果心情好也许会跟你天南地北东拉西扯上几句,要是心情不好点点头也就过去了,家长会很恭敬地站着目送赵校长走上一截路。

    这就是尊敬!不信换个姓赵的到喝村走走试试,不揍扁你就不错了,还目送呢。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13。代课老师() 
方腊到喝村的第二年就去“山村学校”上学了,和他一起上学的同班同学不多不少正好三个人——方腊,还有他的堂弟方肥、三弟方貌。

    现在方家已经不需要小孩子去当“童工”了,仅管他们回到漆园里仍然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挑个水、劈个柴、喂个猪、剁个鸡菜什么的。

    山里的孩子勤快着呢,心里打小就知道热爱劳动四个字,不象城里的孩子除了劳动之外其它样样热爱。

    方腊记得很清楚,他从赵校长那里学到的第一个字是“赵”字。那是方腊这辈子上的第一堂课,他怎么会忘记。

    那天,赵校长在教室里墙上的板子上贴了四张写着四个方腊不认识的字的白纸。

    赵校长手持教竿,态度亲切,语气平和,显得既平易近人又和霭可亲。

    赵校长是这么讲课的,“同学们,这四个字叫赵、钱、孙、李,是百家姓的头四个字,也是你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为什么要先学赵呢?”赵校长用教竿指着第一个字,“当当当!”地敲了几下,很得意的样子解释着,“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俩条。”

    赵校长伸出一个指头,“其一呢,因为你们的校长姓赵,所以,你们要先认识赵字。”赵校长让同学们消化了一下,又伸出另一个指头,“其二呢,因为当今的皇帝姓赵,这天下都姓赵。所以,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赵,而不是方字。”

    惹得同学们都笑了。因为看赵校长表情,就象他是当今皇帝一样。其实,就算方腊、方肥和方貌当时还是文盲,他们也知道皇帝比校长的官大多了。

    正是: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先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百家姓是大宋时期的初级课本,这本小学课本里的字,估计当下一百个人里边有九十九个人认不全。

    瞧瞧人家大宋的教育起点有多高,呵呵!

    学校的生活完全和山林伐木不一样了。方腊终于走出了家门,走进了社会,虽然还没有走出大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