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他从没放弃,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渡过了这段艰辛的日子。现在终于回到了成都,那些日子终于可以过一段落了,虽然这打乱了自己的设想,他本人更想留下荆州争霸天下,可是,能从那个泥潭中脱身出来,又令他不由自主地松了一口气。
回到成都,先去拜见了老爹刘备。首先,自然是要向刘备细细分说一下这段时间自己在荆州所做的事情。虽然,之前已经通过费祎执笔写的奏章汇报过,但是,亲耳听到这些事情还是很不同的,尤其是刘厚说到很多细节的问题,更是费祎所写的奏章中没有的。
随着刘厚的述说,只听得刘备一时欢喜,一时忧虑,听到开心处,不由得大声拍手称好,听到凶险处,不由得皱眉蹙目。过了很久,刘厚才将在荆州的经历讲完,刘备不由得拉着刘厚的手道:辛苦唔儿,辛苦唔儿啊!”
刘厚答道:“辛苦倒算不上,为了振兴汉家天下,儿臣万死不辞。只是,父王,荆州乃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我蜀汉争霸天下的桥头堡,孩儿正想在哪里大展拳脚,为我蜀汉建立一个将来图谋中原的前进基地。您也看到了,我挖了护城河,又修了瓮城,还建立了兵工厂和造船厂。
只要这些工程完成,将来的征战就有了基础,不知道父王为何这个时候将我召回?”
诘问主公的人事安排这是很犯忌讳的,如果换了其他臣子,这是取死之道,用后世的话说,这叫作死。但是,这些话换成父子间的对话倒是无妨。况且,在蜀汉集团已经有了共识,刘厚就是将来蜀汉的接班人,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这样问问相信刘备是不会怪罪的。
“阿斗孩儿啊,荆州四战之地,曹魏和孙吴虎视眈眈,将你放在那么凶险的地方,父王心里不安啊。父王接到战报,说曹魏发兵10万,由司马懿那只老狐狸领兵,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担忧你的安危。何况,二弟时刻想着回荆州一雪前耻,于是父王就命他领兵去救援荆州了。没想到阿斗你虽然年少,却是英雄了得,打得魏吴联军落花流水。
真是唔家千里驹啊。这次回来,你先好好休息休息,顺便将你的hong军补充好,听说这次荆州之战,你的hong军也是损失惨重,正好趁这个机会,让他们好好休整休整,好好恢复一下元气。等你们休整好了,父王再给你们分派新的任务,孩儿莫要着急,总之会有你大展身手的机会的”。
刘厚听了刘备的解释虽然还不是很满意,但是,刘备话语中难得流露出很少见的温情,令他很受用。刘备这种枭雄,平时很少关心自己儿女,这次竟然出奇地流露出舐犊之情,实属难得。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刘厚的表现的确令他很满意,所以才有这番说辞。
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十多年,难得的享受到这种亲情,刘厚心里也觉得不好再责怪刘备什么。和刘备谈话完毕后,刘厚又去到甘夫人处,见过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母亲。
甘夫人人长得漂亮,更是很善良,听说刘厚这次出征吃了很多苦,一味的掉眼泪。刘厚也给她讲起了在荆州的经历,不过都是挑好的、开心的事情讲,那些不愉快的、凶险的、艰难险阻的事情就一概略过。
饶是这样,还是惹得甘夫人泪湿衣襟,一个劲说:“苦了唔儿。”刘厚好一番安慰,才止住她的眼泪。刘厚也充分体会到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的感觉。
辞别了母亲,回到自己的老巢工业部,刘厚的生活重归平静,开始了和出征前一样规律的生活。这次回来,发现本来被抽调一空的hong军又有了3000预备役。原来董允在刘厚离开的这段时间里,一直没忘记招募人马。当然,他的初衷是补充工业部的防守力量,并不是预先知道hong军会损失惨重需要补充。但这在无意中帮了刘厚一个大忙。
董允通过这段时间的招募,共募集到3000人,只是这些人的训练时间还不够,只要假以时日,又是一支精锐的火枪兵。
刘厚见到这3000人马大喜,马上*将他们补充到hong军里。Hong马上满血复活,兵员数量恢复到战前水平。大军回返成都后,赵云接手加紧训练这些新兵,刘厚则继续支持各个研究院的科研工作。
刘厚并不满足这些兵马,经过荆州之战的检验,他知道,几千火枪兵在几万、数十万大军前,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想有争霸天下的本钱,必须扩充火枪队的规模。
于是他向刘备请示,想扩充hong军的规模,刘备现在对这个儿子可谓满意至极,亲情泛滥的他毫不犹疑地准许了刘厚这个要求,不过还是那句话,他不提供钱粮,让刘厚自己负担兵员的粮饷问题。
对于拥有工业部的刘厚来说,这点粮饷就是毛毛雨,关键不在这里,关键是武器装备的生产。所以,他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去,致力于提高各大工厂的生产率。
流水线的推广是必然的事情,他清楚,这样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另外一个改进方向就是推广水力、风力、畜力的应用,由这些力量带动的机械,也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至于机械设备的改进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办成的事情了。这些年,马钧、黄月英等机关消息高手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改进、发明了多种用于生产的机械,也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过始终限于时代的局限,限于科学知识的缺乏,限于材料学的进展,这些机械还是不能让刘厚满意。
刘厚这次回来,不再通过左慈传授知识,只言自己已经出师了,彻底抛开了左慈的中转作用,直接下到各研究所和各工厂去了解现在的生产和研究状况,时不时直接指点研究人员和生产现场的技术人员,教他们怎么改进他们的研究和生产。
工业部的人都对刘厚啧啧称奇,没想到这个世子那么厉害,好像什么都懂,而且比自己等人懂得多得多。尤其是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往往他们冥思苦想,左实验右实验都还没解决的难题,被世子一言解之。
世子说的话往往会令自己豁然开朗。大家都感叹世子不愧为左仙翁的弟子,尽得左仙翁的真传,同时,对左慈也更加敬畏了。能教出这么出类拔萃弟子的人,自己的知识该是多么浩如烟海啊。
PS。上次讲猪脚领军从成都到荆州时我没有查三峡的情况,不知道古代三峡是那么的险峻。这次写他们回去时才查了一下三峡的资料,吓出我一身冷汗。按照文字的描述,三峡水流湍急,礁石险滩多如牛毛。
这种情况下,猪脚的大船能不能通过三峡还真不好说。有心改一下前面的情节,避开这个有可能出现的bug,才发现,这些船在后面的情节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已经无法更改了。
唯有希望这种船是能通过的三峡的,即使不能,错误已经铸成,只能将错就错了。反正是小说,可以不负责任,希望各位看官不要那么认真,用学术的态度看待这个可能的bug,虽然我是以尽量学术的态度写这本东西,不过显然,我的学术水平有限,写出来的学术论文只能当小说看。
有对古三峡有了解的同学可以到我的书评区去发表意见,无论好话坏话我一概欢迎。欢迎大家踊跃探讨一下三峡通行大船的可能性。例如用炸药炸掉一些礁石也是可行的嘛。
第一章 称帝()
第四卷或跃在渊
卦曰:“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辞》说:龙也许跳进深潭,表示可以有所作为而没有灾难。
爻辞以龙跃深渊为喻,龙跃入深潭,退可藏身于千仞之下,进可升腾于云天之外,进退有据,潜跃由心,喻指君子处境从容,故无灾难。
第一章称帝
上回说到,刘厚回到工业部,重新开始规律的生活。但是刘厚这种生活表面看起来平静,其实一直在明里暗里做着下一次战争的准备,物资上的,兵员上的准备一刻也没停过。
刘厚从荆州带回来的两万多俘虏不敢直接编进军队,刘厚就将他们发配到各个采矿场,然后在这些采矿场另外招些青壮编进军队。短短几个月间,他就将hong军扩充到1万人的规模。
这两万多俘虏真是很不错的人力资源,他们都是长期接受训练的精壮,只要给他们吃饱饭,他们有的是力气干活。刘厚扩军后,各个矿场的管事对他们的到来很欢迎。
刘厚吩咐各矿场的管事,只要他们不逃走、不闹事,就不要虐待他们。刘厚还当面对他们承诺,只要他们干满五年苦工,就释放他们,并且分给他们田亩让他们耕种,让他们恢复良民的身份。
当然,如果有谁肯将家眷迁过来,一心在蜀国安家,他会马上释放他们并分给他们足够的良田,并且免税三年。
时间如白马过隙,不知不觉到了十月。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农历的十月,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那就是曹丕篡汉称帝。
汉末时,群雄割据,曹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致使皇权衰落。曹操历经数十年征战,逐步统一北方,被封为魏王,掌握了汉室的实权。
曹操对于汉室,对于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是有感情的,他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当然不好意思篡汉称帝了。当众大臣劝进他称帝时,他曾经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意思是,他要学周文王那样,自己不称帝,留给自己儿子来做这件事。果然,他才死了几个月,曹丕就导演了一出“禅让”的好戏,将自己推上皇帝的宝座。
曹丕的权力是建立在父亲曹操的基础上的,他对汉室毫无感情,他手下的臣子也多是只忠于曹魏,经过几十年的清洗,朝中早已经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没有哪位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可以和曹丕抗衡。
而汉献帝更是无人可依靠,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最后的虽然凄惨但至少比较安稳的归宿,只得和曹丕合演这场戏。
戏码一开始是曹丕的头号马仔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他们讲述了很多理由,说曹丕如何如何英武不凡,如何如何天命所归,是做皇帝的最适当人选;又说汉室如何如何天命衰微,如何如何大厦将倾,天命不可违。
说到后来大臣们纷纷去汉献帝面前吵闹,对汉献帝威逼利诱。汉献帝被圈禁多年,早已成为惊弓之鸟,看着穷凶极恶的群臣,为了保住性命,只能颁布诏命,表示自己恳求禅位与曹丕。他十分不情愿地把传国玉玺交了出来,曹丕故作推辞,汉献帝战战兢兢地捧着玉玺,不知如何是好。
在“三请三让”之后,曹丕才扭扭捏捏欲拒还迎地“答允”接受皇帝位。自古登基为皇者莫不如此,明明对那张龙椅觊觎已久,明明耍尽手段,为了那个位子不惜掀起腥风血雨,却偏偏在临门一脚时,故意做作,再三推辞。
偏偏群臣和汉献帝这个最倒霉男配角还不得不配合着他演这一出虚伪的好戏。若有谁敢不按剧本来演,那就等着诛九族吧。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定都洛阳。同时,他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十一月一日,曹丕封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经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历史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除了刘厚一人,全天下人都被震惊了,刘厚是知道历史的,知道曹丕大概在这个时间就会称帝,所以对此事无动于衷。
蜀国这边反应很激烈,刘备是秉承汉室正统的,现在曹丕废了汉献帝,灭了汉室的宗庙,怎能不令他愤怒。他发表了措辞凌厉的言辞谴责曹丕,并发誓一定要延续汉室的庙祚,一定要兴兵诛除此汉贼,光复汉室。
骂完之后,然后,他一转身,自己也称帝了。看来他等这个机会也等了很久,只不过之前一直顶着忠于汉室之名,现在嘛,汉朝被曹丕灭了,自己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大条道理称帝了。
刘备一生做事都力求站在大义的角度,赚取了“仁厚”之名,称帝这么大的事,当然也要有大义的名分。他宣称自己是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重新建立汉朝,是为了延续汉室的庙祚,非为一己之私,只是相信他的人有多少就不知道了,至少魏、吴两国的人多数是不信的。
当然,刘备称帝少不了也上演一出“三请三让”的虚伪好戏。这出戏的序幕是在益州散布流言,说东汉末任(十四任)皇帝汉献帝刘协,已被曹丕谋杀。
这样做可以使自己彻底脱离继续为了解救汉帝而战斗的命运。刘备当年受衣带诏,信誓旦旦,一定要解救汉帝,扶持汉帝中兴汉室。这项烂尾工程干了那么多年,一直没完工,他自己早就干腻了,早就不想再干了,自己能当老板,干嘛非要为人家打工?
好了,现在既然说汉献帝“死”了,那之前那份工作自然可以不用干了,毕竟boss都没了,没人发工资了,你还干来干什么?
然后,就可以摆出自己的身份——皇叔,自己是正宗的汉室宗亲,有这个身份自己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承担起延续汉室的重任了。
放完流言后,刘备在成都发丧追悼,改穿丧服,追称刘协“孝愍皇帝”。这就是造成既成事实,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刘备不惜将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是当过皇帝的人说“死”了。真是ling导说你死你就得死,不死也得死。你说,他的厚黑学功夫到底修炼到第几层啊?
好了,解决了名分和大义问题,现在开始正式进入戏肉了。这个时候需要很多龙套配合了,龙套就是蜀汉群臣。
很多文武官员争相证实祥瑞出现,认为这是上天的暗示,预示着刘备被上天选中了,可以做皇帝了。于是,群臣纷纷上书请求刘备继位皇帝,刘备当然要先拒接,然后群臣再请,再让,一共三请三让后,刘备也半推半就地称帝了。
连祥瑞都出来了,手段一点也不比曹丕高明多少。刘厚心里暗骂那些献祥瑞的官员为马屁精,并记下这些人的名字,打算以后自己主政后,一定要警惕这些马屁精。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二月,也许是刘厚的到来导致的蝴蝶效应,刘备比历史上提前了2个月在成都西北的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三国鼎立正式确立。
刘备时年六十一岁,改年号章武,国号仍然为“汉”。大赦天下,任命诸葛亮(时年四十一岁)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设置百官,建立宗庙,祭祀刘邦等先帝。
刘备又立甘夫人为皇后,吴夫人为皇贵妃,并立儿子刘禅为太子,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为皇太子妃。立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刘厚对其他事不是很关心,但是对刘备随随便便就给自己定了亲感到很别扭。
虽然,自己早就知道刘备会将张星彩许配给自己,自己也从小和她玩到大,彼此很熟悉,但是这么突然就宣布婚事还是让他感到有点难以接受。毕竟自己才14岁,张星彩也不过15岁,这是初一、初二的年龄。
在后世,如果两个这样年龄的男女走得近一点,都会被人批判早恋,现在竟然就可以光明正大结婚了,真是不敢想象。幸好只是定亲而已,还要择选黄道吉日才成亲,而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可以长达半年或以上。
说完刘备的反应再说说孙权的反应。孙权不同于刘备,对曹丕又骂又恐吓的。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