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阿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我是阿斗-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怎么搞工业要建大寨呢?

    不过刘厚也没空多做感叹,他开始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了。目前刘厚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整个工业区的规划。每个工厂要建在那里,兵营安排在那里,工人生活区要设在那里等等。

    刘厚没有正规学过城市规划,只是在其他科目中学过一点交叉知识,再结合一些课外学到的知识,似是而非地对整个区域作了个大概的规划。

    刘厚将造纸等对水源污染较大的工厂设在江的下游,水力轮机等污染少或无污染的产业设在中游。在上游一点的地方,刘厚打算将来建个自来水厂,不过现在还没那个条件,等一切上了轨道再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吧。

    居住、生活区设在常年风向的上风向,而对空气污染大的工厂则设在常年风向的下风向,特别是临时水泥厂,刘厚干脆把它设在检江的南岸,和工业区这边隔一条河。他宁愿增加运输成本也要将水泥厂赶得远远的。

    因为他知道水泥厂对周围环境污染非常大。后世时他曾经去过一个有水泥厂的小镇,见到那里到处都是灰蒙蒙的,连路边的树叶、草叶都蒙上一层灰蒙蒙的灰尘,当时他惊骇莫名,心里庆幸自己没住在这里。

    试想,后世的水泥厂都对周边环境影响那么大,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空气净化措施,水泥厂一旦开工,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刘厚都不敢想象,所以他打算在这里设一个临时性的水泥厂,等这里的基地建好和供应成都的城墙加固后,就搬迁或撤掉这个水泥厂。

    刘厚理想中的水泥厂应该设在石灰石的产地——老君山。那里是山区,人烟稀少,爱怎么污染怎么污染去,保证绝对没有环保人士跳出来游xin示wei抗议。

    不过现在石灰石还没能形成产能。刘厚让一部分工人先过去建煅烧水泥的窑炉,只等老君山那边采集的石灰石一到就开窑炼水泥。

    至于军营的设置,刘厚是外行,索性就交给了有丰富军事经验的赵云。有这个当世有数的名将不用,岂不是浪费。可怜的赵云,一路跟着照顾刘厚,战场没上几次,坐实超级保姆的身份。

    3个月后,各个工厂都陆续开工了,当然都还是在窝棚里开工。第一批石灰石也运了过来了,数量不是很多,不过也够水泥厂试产了。

    刘厚这边只管生产,产品的销售问题完全不用他操心,想想他舅舅糜竺是做什么的?糜竺是汉末有数的大商人之一,经营经验丰富,销售网络覆盖之广超出刘厚的想象。

    刘厚将产品尽数委托糜竺去销售,反正他的产品独此一家,他拥有垄断地位,握有定价权。他只要定好出厂价,保障自己的利润就行了,至于糜竺怎么卖,卖多少钱,他就管不着了。

    当然,销售那一块的利润都进刘备小金库了,和刘厚没有一毛钱关系。因此,实际上实行“贸易战”的负责人是糜竺,这么重要的事情,刘备也只有交给自己的大舅子才放心。

    3个月,益州的上流社会几乎都用上了香皂和草纸。刘厚的收入已经完全可以养得起这几千人了。这令刘备和诸葛亮感到很惊异,还特意跑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中等收入家庭也逐渐有人接触到这两样神物。相信离普及到中产阶级时间不是很长。刘厚从后世的经济理论知道,中产阶级才是消费的中坚力量,不知道在古代这个理论是不是也正确。如果也正确,他们的收入还会出现一个暴涨的阶段。

    至于贫民、流民就不用指望了。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哪怕你的草纸和肥皂卖得再便宜,他们也不会不买吃的而先去买这些东西。

    当然,刘厚招募回来的流民们是个例外,喔,现在他们已经不是流民了,他们有了新的身份:工人阶级。

    他们现在还是没有工钱可领,但是刘厚设立大饭堂,保证每个工人和他们的家人都能在饭堂里吃饱饭。实行真正的大锅饭制度。除了吃饱饭,他们还有一项福利就是能用到肥皂和草纸,这也令他们很高兴,感觉高人一等。

    吃了3个月的饱饭,这些原本皮包骨、精神萎靡的流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变得精神抖擞、身体情况也好了很多。他们干活都很带劲,连带他们的老弱妇孺家人能行动的都出来帮忙干些洗洗刷刷、缝缝补补、做饭烧火之类的轻体力活。

    甚至刘厚还安排了一些精壮的妇女进入工厂干一些轻体力活。妇女能顶半边天嘛,来自后世的刘厚知道,后世很多工厂都招收大量的女工。有些活女工甚至干得比男工更好。

    盘点一下,现在刘厚开办了:一个石灰煅烧厂(和水泥厂一样在检江南岸)、一个水泥厂、一个造纸厂、一个印刷厂、一个制皂厂、一个火药秘密工厂和火器秘密工厂、一个纺织工坊、一个印染工坊、一个成衣加工作坊、一个草鞋工坊。

    工厂和工坊的区别在于规模的大小,后四个之所以是工坊是因为它们的规模很小,主要是一些妇女在上班,加工出来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内部使用,还没有能有多余的产品卖出去。

    而所谓的秘密工厂就是实行严格军管的工厂。这里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属都不能随便和外界接触,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王国。这里的工人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察的,比后世的政审还严格。

    首先要保证他们的忠诚性,其次,一般都是夫妻两人一起被选进秘密工厂区,一起长年生活在里面。女方可以安排做些轻体力活。这样的夫妻一般都是年轻人,而且最好是没有其他家人的。如果家里还有老人等其他家人,也可以让他们带入厂区,不过一入厂区,轻易不能再出去。

    如果这些家人不愿意入厂区,刘厚答应他们在外面也能得到很好的照料,以免除这些工人的后顾之忧。只不过他们和家人见面就会很困难了,往往要数年才能团聚一次,还要经过重重审批。

    不过,刘厚最看重的,也是这个工业基地最核心的部分并不是这些工厂与工坊,而是各种“研究院”。在各个研究院区域,守卫森严,尤其是研制火药、火器这样的军事技术的研究院,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守卫森严程度堪比皇宫。

第五章 研究院() 
第五章研究院

    目前设有的研究机构有:造纸研究院、印刷研究院、纺织研究院、火药研究院、火器研究院、机械研究院、农业研究院、造船研究院、日用化工研究院、飞行研究院等。

    “研究院”自然是刘厚起的名字。他希望能建成后世那种大规模的研究院,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目前各大研究院大多数只有小猫两三只,最少的只挂了个牌在窝棚门口,其实里面一个研究人员也没有。

    刘厚只是想先把架构搭建起来,有个奋斗目标,以后再慢慢去完善。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肥皂(日用化工)这几样东西目前技术都已经成熟,可以开展大规模生产了。不过刘厚依然设立相应的研究院,希望他们能不断发明新的技术,新的产品。

    这几个研究院也是研究人员最多的,毕竟懂这些技术的工匠现在已经有不少了。刘厚让葛玄选出其中技术精、头脑灵活,关键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充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这几间研究院的院长都是由葛玄兼任。

    纺织研究院目前主要任务是研制新式的纺织机。刘厚可太记得当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新式纺织机的发明所起到的作用了。衣食住行,衣可是排在前一位的,要想解决这个老百姓首要关注的问题,就要革新纺织技术,就要有新式纺织机。

    目前纺织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只有两位懂的制造传统纺织机的木匠担任。蒲元兼任院长。刘厚让左慈给他们大概说了一下新式纺织机的一些概念,可惜他自己也不是学这个出身的,只是知道纺织机大概是怎么样的,具体结构一无所知,只能靠他们慢慢摸索了。

    农业研究院主要任务是研究杂交水稻。提高产量和抗虫抗倒伏的性状。这个刘厚比纺织机知道得稍微多了一点点。当年看到袁隆平事迹时,还百度过杂交水稻的原理,中学生物课也学过孟德斯鸠的遗传学理论。

    于是他一股脑将这些理论倒给左慈,让他去传授给一些精于农事的人。研究人员主要是几个老农,意外的是董允作为关心农事的文官,对这件事非常感兴趣,于是刘厚让他做了院长。

    火药研究院与火器研究院都是由左慈任院长。刘厚并不满足黑火药,后世那些无烟火药、TNT什么的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左慈收了几个有文化的人作研究人员。

    而火器研究院主要是研发火枪、火炮和火箭等。主要是由一些铁匠中的佼佼者担任研究员。

    机械研究院、造船研究院、飞行研究院和纺织研究院一样都是蒲元兼任院长。

    其中机械研究院,刘厚给的任务很多,有水力轮机、新式水车、车床、轴承、新式马车等等,随着刘厚想起什么随时加进去什么。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木匠和铁匠。

    造船学院和飞行学院目前还只是个空壳,除了蒲元这位院长外,就只有一块牌匾,没有一个研究员。

    原因很简单,没有相关的人才。造船是东吴的强项,蜀地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飞行更不用说了,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刘厚说出来之后,根本没人相信,连宗教界资深人士左慈都认为那只是神仙手段,只存在传说中。哪里能找到擅长制造飞行道具的“人才”?

    后来得刘厚解释大家才明白,刘厚要做的不过是“孔明灯”的放大加强版。话说诸葛亮为了传递军情发明了孔明灯,这个大家都知道,毕竟作为刘备集团的工匠,有些工匠还亲自参与了孔明灯的制作,对此熟悉得很。

    刘厚说要做个超级大的孔明灯,就可以载着人飞上天了。大家都给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不过也不得不认为,原理上是可行的。孔明灯能搭载一定重量的东西升上天,那如果做一个足够大的这种东西,搭载更重的东西上天是理所当然的。

    要做一个那么大的“孔明灯”,还要有足够的强度,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情。刘厚能想到的就是用铁丝扎一个球形的架子,以皮革覆盖表面,皮革的接缝处再覆盖一层皮,尽量令它不漏气。

    刘厚让左慈找刘备下令收集辖区所有的皮匠,甚至到魏国和东吴高薪聘请皮匠。起初刘备听说左慈要造可以带人飞上天的东西时,也觉得他是胡闹,不过当左慈将“孔明灯”展示出来时,诸葛亮立刻恍然大悟,这还是哥的原创啊!左慈你竟然抄袭哥的发明!不过对于左慈要建造一个堪比宫殿那么大的“孔明灯”,诸葛亮还是挺佩服他的气魄的。

    他当然很熟悉自己发明的东西,他也意识到,这个东西足够大的话的确是可以载人飞上天的。同时还意识到,这个东西在军事上的伟大意义。诸葛亮当时就激动得全身发抖,马上建议刘备全力配合制造这东西。

    来投靠的流民很多,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了,但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就不是那么好解决的了。刘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除了各个领域的技术人员,还有管理人员。这些都不是从流民中能得到的。虽然,流民中也有一些人才,但毕竟不多,对刘厚来说杯水车薪。

    于是刘厚派出大量人手,全天下搜罗人才。刘厚搜罗人才是有针对性的,他凭着印象中,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一些著名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部署。

    在洛阳的某处宅院,到处散落着各种木制的零件。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淹没在这些零件当中。只见他不时组装一些零部件,有时候又拿去刀、凿、锤、锯等工具对这些零件加工起来。

    一个十七、八岁的学徒模样年轻人大步走进这间屋子,递上一张拜帖,说:“师傅,有客人求见。”

    “不见,不见,没见我忙着吗?别打扰我。”

    “师傅,他说你看了拜帖,自然会见他。”

    “喔,谁吃了大蒜那么大口气,拿来!”30多岁的男人扔下手上的凿子,伸出一只粗糙的大手。

    大蒜在西汉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现在一些家境好一点的家庭是能吃到,显然,这个人也是吃过大蒜的,故而有此一说。

    徒弟将拜帖塞到他手上。这是张拜帖外表很平凡,只在封面上端端正正写着“拜帖”两个字。

    “哦!”但是男人一入手就惊*叫来出声。

    “这是?这不是蔡侯纸!这比蔡侯纸还好!快,快请那人进来。”男人急切地吩咐徒弟,他甚至都没打开拜帖看一眼。不过一眼就看出纸张的优劣,看来也是个识货之人。

    没多久,徒弟领着一个文士打扮的人进来。“马师傅,您考虑得怎么样?”这个文士拱手向男人行了一礼直接道。

    原来这个男人是魏国最著名得的大匠师、发明家、科学家,姓马名均,字德衡,历史上他曾经官至给事中。

    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曾经发明失传的指南车、翻水车、百戏木偶等,还改进积绫机器、诸葛连弩等。据说他改进的诸葛连弩可以使发箭力量增加5倍,相当惊人。他还计划造一种可以连续抛射的轮转式发石车,可惜最终没引起朝廷重视,无法立项。

    马均是刘厚记得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三国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喔,什么?什么考虑得怎么样?”马均根本不认识来人,对来人一来就问这么莫名其妙地问题也感到很莫名其妙。

    “呃……,就是拜帖所说之事啊。”来人也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喔,是这样啊。”马均尴尬地抓抓头,这才打开拜帖看起来。

    拜帖的内容很简单,是说这张拜帖的主人已经制造出可以载人飞上天的物事,想邀请马均前去观看,并且共同研究重现鲁班的诸项发明。

    相传鲁班有多项惊世发明,除了后世一直在使用的锯子、墨斗、曲尺等木工工具外,还有一些神乎其神的发明。这些发明包括可以在天上飞三天三夜的竹鹊、可以乘着飞上天窥探敌人城市的木鸢、可以以假乱真的木人舞姬、使用机关自动行走的木车马和木人御者,可载其母(也就是可以载人自动行走的木车)等。

    这些东西放在后世都不算什么,我们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一印证。例如,会飞的东西我们有飞机、无人驾驶飞机、航天飞机等;舞姬属于机器人范畴,以21世纪的机器人技术来说,弄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不是什么难事,据说日本,已经做出样貌和人十分相像的机器人;自动行驶马车也不算什么,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据说已经十分成熟,中国也有机构在测试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

    但是在古代,这些可就是了不得的东西了。一般人都相信那不过是神话传说而已,现实中怎么可能有这么精巧的东西?但是偏偏历史上的确有一些技术狂人一直在致力于复原这些“奇淫巧技”,如三国时期的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待封等。马均正是这些技术狂人中的领军人物。

    刘厚深知这些技术狂人的心理,他们对技术上的追求胜过一切,如果他们知道有人能复原鲁班这几项传说中的物事,可能难于抵挡诱惑跑来观看。如果能参与这些物事的研究,那更是他们的毕生心愿了。所以专门派人以这些事物引诱马均。

    马均一看拜帖,果然鸡冻了。“这,这是真的吗?”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