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阿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我是阿斗-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保障信息必定能传达,刘厚费煞苦心,他特意嘱咐,要求商号的人在放出信鸽的同时,以八百里加急的级别经由驿站送出信件。左慈和荆州驿站沟通,如果商号送出八百里加急信件,务必按照军中传信要求送达。

    左仙翁的名号在荆州不是一般的响亮,驿站的人自然满口答应。这样,两条渠道同时送达,刘厚或迟或早能收到关羽出兵的消息。古代打仗速度很慢,动不动打几个月,快也要一头半个月,刘厚计算过,即使是通过驿站渠道收到传信,刘厚再马上出发的话,也应该能赶得上救援荆州。

    刘厚让左慈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自己要兵权。救援荆州最后还是要落实在一场军事行动上。就算知道消息,没有兵怎么救援荆州?难道刘厚真是神仙,能撒豆成兵不成?还是像玄幻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挥挥羽毛扇,樯橹灰飞烟灭?

    刘厚跟左慈策划了一番,教了左慈一些说服刘备的言辞,就由左慈出面去找刘备要兵权。

    不久,两大忽悠又开始正面交锋了:

    “刘皇叔,今天贫道想跟你谈谈小公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得知左慈求见,刘备放下一堆政事,屁颠屁颠地跑出来接见。因为左慈每次来都会给他带来惊喜。充满期待的他听到左慈开门见山就是这样一句话,不禁大失所望。由此也可知身为当世三大巨头之一的他对家庭、对亲人的重视程度实在不怎么样。

    “喔,不知左仙翁有何见教?是不是犬子顽劣不堪,不听教诲?”

    “非也,非也,贵公子天资聪颖,我所授之军略已经略有所成。恭喜刘皇叔,又得一统兵大将,小公子已经具备统领一军的本领。”左慈拱拱手道贺道。

    “多亏了左仙翁的悉心教导。”刘备听到自己儿子有出息还是很高兴的,连忙还礼道谢。

    “然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公子理论知识已经学了不少,但是始终缺少了实际的历练。长此以往,难免会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左慈将刘厚给他说的陆游名句都搬了出来。

    “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左仙翁说的真好!道理的确是这个道理,不知道左仙翁可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刘备大点其头,很赞成左慈的话。

    “办法很简单,就是让小公子领一队兵马,多进行操练和演习,不出几年,自然就能积累足够的统兵经验。”

    “嗯,有理,有理。左仙翁你那套实战演习的训练方法,的确很有效,我军这几年应用下来,发现的确能很快提高实战经验。那就让阿斗去带带兵,积累些实战经验吧。”

    刘备想起了刘厚和孙尚香搞的那个实战演练,的确是很有作用,当然,他将一切都归功给了左慈,因此对左慈的教育方法很信服。

    现在毕竟还是处于乱世,培养接班人的话,除了内政能力,军事能力也必不可少,所以刘备对阿斗带兵并没有什么抵触。换了和平时期的帝王,这是犯忌讳、引猜疑的,李世民就是个好例子。

    于是,刘备唤来赵云,令他拔500兵马给刘厚统领。

    左慈一看,才500,离刘厚的要求差很远啊,不行,得继续忽悠。只见他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刘皇叔,不知可曾听说昔日高祖皇帝曾问淮阴侯能带多少兵,淮阴侯回答‘多多益善’。”左慈说的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喔?此典故路人皆知,备也有所耳闻。”刘备不解问道。

    “贫道传授给小公子的也是统帅之法,因此,小公子带兵也是多多益善。500兵恐略有不足。”

    “喔?那依仙翁之见,该给多少兵马合适呢?”

    “小公子尚且年幼,可先让他带5千兵,日后视情况再行增加。”左慈想起刘厚的交代,至少要5千兵额,否则那么少少兵还不够人家东吴塞牙缝的,还怎样救援荆州?

    刘备一听这话,额头上冷汗都冒出来了。你以为兵是那么好养的吗?自己当初入川时带的人马不过万把人,经过这几年东拼西凑的,左收拢右收拢的,不算关羽驻守在荆州的,自己现在四川的人马还不够10万。

    强如赵云、马超,分别被封镇远将军、平西将军,平常也不过带兵5000,战时再根据情况分配兵额。本来自己想给刘厚*玩玩也无妨,谁知道这老道一开口要自己给5千兵给个小屁孩玩过家家,还“先要5千,日后情况再行增加”。难道这老道其实是个不通世事的老懵懂?

    “呃……这个,左仙翁,这个……”刘备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变得结巴起来。

    幸好,人家好歹也是纵横天下的英雄,连曹操也是忽悠过的。当年和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而刘备借雷声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可见其人是有急智的。于是,刘备也眼珠一转,有了主意:

    “左仙翁,方今天下未定,百姓流离失所。而养兵之粮草,皆征用之百姓,备实在不愿再多刮民脂民膏。”说着,说着,刘备逐渐进入状态,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双眼开始湿润。

    “老百姓苦啊……备实在不忍心……”刘备不愧为刘备,马*事情和民生扯在一起,表现出自己“仁德”的一面。

    “停,停,刘皇叔,听我说,听我说。”左慈一看他要来事了,马上打断他。心想,“又来了,老用这一招,幸好小公子早就教了我应对措施。”

    “刘皇叔,不需你出一个铜板的养兵钱,粮饷我们自己解决。”

    刘备听到这话,马上止住了快要掉下来的眼泪,表情恢复常态,不愧为四川之主,深得川剧变脸之精髓。

第二章 要兵要人() 
第二章要兵要人

    “恭喜刘皇叔,贺喜刘皇叔,小公子真有乃父风范,是一位仁厚的小主,他日若子承父业,必是百姓之福。”左慈神棍的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喔,此话怎说?”刘备显然没能跟上左慈跳跃的思维。

    “小公子曾经说过:‘将作营的工坊和研究室日常开支甚大,全赖父亲大人资助,归根到底,还是来自百姓的血汗钱,长此以往,百姓必将不堪重负。我们要想办法自给自足,不应再给父亲添麻烦,更不要加重百姓的负担。’”

    左慈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表情说道。其实刘厚的确有说过工坊和研究室要自给自足的话,不过什么“给父亲添麻烦、加重百姓的负担”的话却左慈发挥神棍大法临时添加的。

    “小公子小小年纪就懂的为父分忧,为老百姓着想,长大以后,必是一代明君。”现在刘备都还没称帝,左慈连“一代明君”都说出来了,也不怕犯忌讳。

    不过刘备听了这话显然也很开心,做父亲的最喜欢儿子像自己。自己的招牌就是“仁厚”,现在刘厚也有这方面的潜质,自然是令人高兴的。

    “阿斗倒是有心了。只是,他小小年纪,如何懂得自给自足,还是让他安心好好学习吧,小小工坊我还是供养得起的。”

    “贫道这里倒是有个主意,不但可以供养工坊和实验室,还可以供养小公子所带的兵丁,不需要皇叔出一个铜板,一粒粮食。”左慈老神在在地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其实主意是刘厚出的。

    “喔?愿闻其详。”刘备听到有那么好的事,当然愿意听啦。

    “目前工坊出产几样东西,肥皂、纸张、书籍等,都是可以发卖出去的。还请刘皇叔准许开办商号,将这些物事发卖到蜀地各处,甚至东吴和曹操的领地。”

    “这……卖到蜀地倒是好说,只是,卖到东吴和曹操处,似有不妥吧?”刘备只是直觉不妥,至于哪里不妥,他也说不上来。

    “皇叔此言差矣,我们发卖的是肥皂、纸张、书籍等无关紧要的物事,至于火药、火铳等关乎战争的东西,我们自然是不会卖的。用这些无关紧要的物事换取两国的粮食、金银,以养我国之兵,岂不善哉?”

    左慈虽然没有说得很详细,不过以刘备这样枭雄的战略眼光,马上明白这件事的重大意义了。是啊,用一些和战争无关的东西,换取敌国的战略资源,长此以往,此消彼长之下,三方的实力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比这个更好的主意吗?

    刘备想明白这点,立刻两眼放光起来,马上使人叫来诸葛亮商议。片刻,诸葛亮到来,一听刘备陈述左慈的主意,马上也意识到这样做的好处。

    这个提议,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条全新的思路,和以往的军事、内政思想完全不同的一条策略展露在他们面前。

    “此法乃称贸易战是也。荆州虽是四战之地,但也是沟通三国的最佳场所。依贫道之见,可以在荆州设立一个机构,促成三国互通有无。而我方多出口肥皂、纸张、书籍等无关战争的商品,暗中多进口粮食、铁器、盐巴、皮毛、筋、胶等战略物资。”左慈道。

    “妙哉,妙哉,如果再设一官署,对来往客商收取适当关税,还可以充实府库,云长总是埋怨军资不足,这下有着落了。”诸葛亮不愧为内政高手,马上想到如何从中牟利。

    如果刘厚在场,听到这话,一定又开始翻白眼了,尼玛,连海关都给你想出来了,果然不愧为千古智者。

    “对,此法大妙,贸易战,此话形容得当,长此以往,我方将囤积大量战略资源,敌方将面临资源贫乏的局面,左仙翁此计甚妙。”刘备道。

    “关键是此法实施起来神不知鬼不觉,短期内应无人会发觉不妥,等发现问题时,估计已经迟了。”诸葛亮补充一句。

    “军师,你看谁适合办这件事。”想做就做,刘备想马上就将这件事部署下去。

    “呃,刘皇叔,刚才我所言……”左慈一看要跑题了,赶紧发话。

    “喔,左仙翁要说什么?”

    “刚才贫道所言,就是通过工坊生产这些物事,发卖到三国,然后赚取钱粮供养小公子的军队。”左慈不得不提醒。

    “喔,对,对。是有这事。”

    “因此,贸易战此计,可由小公子负责施行。”

    “只是阿斗尚且年幼,恐不能胜任……”

    “皇叔,你可遣一有才干之人辅之。”左慈的意思很明显,找一个人来干实事兼背黑锅,小公子呢,作为最高领导,平时指指点点,有功劳就领,有好处就占就是了。

    刘备大喜,这法子好。

    “军师,依你之见由谁来辅助阿斗好呢?”说出这话等于默许了左慈的提议。

    “文伟(费祎的字)为人良实,志虑忠纯,可堪此任。另外,董和之子董允秉心公亮,也是青年俊杰,可令其一同辅助小公子。”

    刘备闻言大喜,正要下令调任两人。左慈急了,刘厚交待他要的人可是庞统的。

    “皇叔,贫道昔日曾闻有传言‘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今皇叔身边有卧龙辅佐,何不让凤雏辅佐小公子,也可使小公子能早日成才。”

    刘备一听,心里就翻白眼了,“尼玛,你也知道‘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啊?知道还叫我要,那么重要的谋臣,给了你,我还用个屁啊?现在是帮我打天下重要还是给个小屁孩当保姆重要啊?”

    “仙翁明鉴,非是备不舍得庞统,只是庞统大才,如让他去辅佐阿斗,实在是屈才,恐其心有不满……”

    刘备当然是不舍得庞统啦,相传刘备重视庞统多过重视诸葛亮。所以他起初入川时是带着庞统去的,而让诸葛亮留在荆州搞内勤。后来庞统被乱箭射死,他才调诸葛亮、张飞入川帮手。

    而庞统也没让他失望,在刘备占领益州的过程中频频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他有些计谋比较阴毒,刘备并没有采纳。

    但是刘备依然非常器重他,可能刘备内心也知道,打天下时期,有时候也不能一味讲仁厚,该阴毒时还是要耍耍阴毒的。而在出毒计方面,可能庞统比诸葛亮更适合。

    后世有些评论人也认为庞统更擅军略,诸葛更擅内政,可惜的是历史上的庞统死得太早了。

    “这个不劳皇叔担心,贫道自去说服之。只要不是皇叔不舍得就好。”刘备听到第一句话时就急了,让你个大忽悠、大神棍去找庞统,没准就让你把他忽悠走了,到时候老子怎么办?

    他马上想要阻止他找庞统,谁知道左慈的最后一句将了刘备一军,刘备时刻都要注意保持风度,保持“仁厚”的形象,一时竟然无话好说。

    左慈又说:“那皇叔刚才答应的5千兵额……”

    刘备那个郁闷啊,我什么时候答应你5千兵额了?

    “这个……,5千是不是有点多。”

    “不要皇叔你出一文钱。”左慈加料。

    “那,好吧,如果你们能养得起5千兵马,那就5千好了,不过说好了,能养多少就养多少,千万不要逞强。”刘备无奈地说,心里想,反正你那些工坊300来人,再怎么能折腾也折腾不出多少钱粮出来,到时候看你怎么养兵。

    “好,就这样说定了,‘能养多少就养多少’,这可是皇叔你说的,不要反悔啊。”左慈根本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马上断章取义,抓住刘备这句话大做文章。

    刘备这下彻底无语了,这下可给左慈拿住了。他怎么会听不出来左慈这点把戏。只是他也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工坊有多大能耐,心想,就由得阿斗去折腾吧,自己平时忙于事业,也没有多少时间管他,就当是补偿他吧。

    于是刘备就答应了下来,并让人去调费祎和董允。

    “主公,现在将作营有了辅助之人,军事方面,何不也安排有经验的将官辅佐小公子呢。毕竟小公子学业繁重,也不可能天天去训练军队。”诸葛亮适时建言道。

    刘备一听,也是啊,这些东西虽然说是给了阿斗负责,可是负责具体事务的都是自己派去的人,结果还不是都抓在自己手上。再派个心腹大将去“帮忙”训练军队,哪里用管你到底是5千兵额还是5万,最终的兵权还不也是抓在自己手上。

    这样一想,刘备心里就豁然开朗了。要不怎么说这些争霸天下的人都是老狐狸呢,他马上就明白了诸葛亮说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含义。可怜的刘厚,一个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毛头小子,哪里明白这些“人杰”们的花花肠子啊,做了为他人作嫁衣的事情还不自知呢。也幸好他是刘备的继承人,有着天然的优势,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军师言之有理,军师认为,由谁辅佐阿斗练兵最合适?”

    这次左慈不等他们再议论下去了,马上抢过话头说:

    “贫道认为赵云赵子龙将军最合适。”这可也是刘厚点名的人物,临来时千叮嘱万叮咛要左慈争取这位。

    刘备心里极度不满,我问军师,你插什么嘴呢?你以为你是天下第一军师啊?

    “小公子和子龙最为亲厚,子龙平时也多有指点小公子武艺,两人有师徒情分。更何况子龙曾两次救小公子于危难中,说明子龙是小公子的福星。让子龙去,再适合不过。”

    诸葛亮发话了,刘备一般是言听计从的。更何况,赵云干惯了各种保姆、保镖和押运粮草的工作,这次正好专业对口。假如阿斗真要捣鼓出5千兵员来,让他过去带也正好合适,毕竟他有过领兵5000以上的经验。

第三章 开府建衙() 
第三章开府建衙

    一切商议停当,左慈又向刘备提出“将作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