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分为ABCD四级,数值包括统率、战斗、智谋、战绩、名气、综合六项。实际上我如果将某一位将领选入了百将传名单,就代表我对他的名将资格完全肯定,评分低不代表他的实力弱,只代表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低于评分高的将领罢了。评分纯属个人意见。另外对于武将的能力数值,战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除了影响“战绩”这一项外(废话!),对统率,战斗,智谋都有极重要的影响,因为衡量一个人的实力,最好的办法是看他(她)干了些什么。
中国史猛将传
古代战争中,除了指挥若定的大将和运筹帷幄的谋士,凭借高超武艺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猛将们也深深吸引着大家,尤其是在小说、演义中甚至夸张到整场战争就是由几个猛将决定,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猛将的单挑和冲阵对战争成败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另一方面,史上的许多猛将虽然武勇超群,但由于没人写出过有关他们所处时代的、有影响的小说、演义,使得他们的名字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不为大部分人所知。这些也就是这部作品产生的原因了。
中国史叛将传
中国史叛将传入选条件
一、在离开原主后必须对原主有反戈一击的行动,乱世中正常的跳槽者排除。二、反叛时身份必须是武将,农民起义军领袖和背叛的文臣排除在外。三、一定的实力、名声和影响。四、为体现成王败寇的原则,最后成功成为一代正统君王者,如萧衍、陈霸先、朱温、石敬瑭、刘知远、郭威、赵匡胤等排除在外。五、被俘后投降或被迫降者排除在外,这一类人的背叛没有主动性。我们把他们归为“降将”而非“叛将”,比如李陵、吕文焕、洪承畴等人。六、所有入选者发动的反叛都没有获得普通百姓的支持。 七、已经入选韦孝宽版百将传和猛将传者不重复入选,这样就排除了英布、吕布等人。
中国史百将传
目录:
序 篇
夏、商、西周及春秋篇:干戈与礼仪
战国及秦篇:战神传说
西汉篇:马踏匈奴
东汉及三国篇:偶像的殿堂
两晋十六国篇:五胡乱华
南北朝篇:朔风与春雨
隋篇:盛世的序曲
唐篇:英雄的时代
五代十国篇:忠诚与背叛
宋辽金夏篇:偏安一隅
元篇:苍狼白鹿的子孙
明篇:民族的悲剧
清篇:帝国斜阳
序 篇
评选标准基本与田中芳树先生相似。包括:
一、登上帝王之位的人不能入选。这样就排除了秦始皇嬴政、东汉光武帝刘秀、十六国后赵皇帝石勒、十六国夏帝赫连勃勃、十六国后燕皇帝慕容垂、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南朝宋武帝刘裕、唐太宗李世民、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西夏帝李元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元宪宗蒙哥、金帐汗国大汗拔都、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永乐帝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圣祖玄烨等人。但生前没称帝,死后被子孙追认的可以入选。春秋战国诸侯如郑庄公姬寤生、楚庄王熊侣、魏文侯魏斯、赵武灵王赵雍等,身份实际上是帝王,所以也没有入选。没有选入帝王的主要原因是有资格入选的帝王很多,会大大减少可入选的名将的数额。而且君主与名将的权限、地位等有极大区别。
二、必须要亲身指挥过战役。身为文官和没直接指挥过作战的谋士者不能入选。如齐的管仲、吴的范蠡、秦的商鞅、张仪、李斯、西汉的张良、陈平、东汉的荀彧、后赵的张宾、北魏的崔浩、隋的高颎、唐的李泌、宋的范仲淹、元的刘秉忠、明的刘基、李善长、姚广孝。与田中先生不同的意见是我认为诸葛亮和王猛应该入选,因为诸葛亮的南征和北伐是其生平主要事迹,在用兵上,以三、四万的兵力将司马懿近十万人打得龟缩不出,证明其用兵能力起码≥司马懿,如果司马懿能入选,他也应该能入选。而即使搁置一些人觉得有争议的战术指挥能力来看,他在治军练兵、制造武器、行军布阵和战略大局观这些方面的能力也足以使他入选。王猛除了是苻坚主要参谋外,也曾独自率大军攻灭前燕,体现了名将之才,所以也应入选。
三、清朝灭亡后近代的人除外。
四、治军能力有问题和残杀百姓者不能入选。这样就排除了项羽、吴汉、耿弇、张飞等人。
五、斗将型的人物除外。如西汉的樊哙、三国的吕布、南朝陈的萧摩诃、唐的秦琼、尉迟恭,五代的王彦章等。
六、必须具有一定名气和具体战绩。陶侃、秦良玉、李秀成、郑吉、刘方、王玄策、完颜陈和尚、关天培、虞允文、张世杰、王守仁都不应入选。
七、镇压民变为主要战绩者不能入选。明亮、杨遇春、李长庚都是镇压民变为主要战绩者。但曾国藩不应被排除,因为他镇压的是已经建立政权且规模极大的民变。
八、蒙古前期的将领如木华黎、哲别、速不台等不能入选,因为那时的蒙古还不算中国政权。元朝名将入选的范围为活动时间在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的人,如张弘范、伯颜等可以入选。
九、尽量避免一个时代有过多的人入选,比如三国时代。
十、必须有足够的、可信的记载。比如轩辕黄帝、风后、蚩尤等的传记好像神话故事,可信度不足;王翦之子王贲虽然战绩赫赫,但是史上记载不多,无法成传,所以他们都没有入选。
十一、评价分为ABCD四级,数值包括统率、战斗、智谋、战绩、名气、综合六项。实际上我如果将某一位将领选入了百将传名单,就代表我对他的名将资格完全肯定,评分低不代表他的实力弱,只代表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低于评分高的将领罢了。评分纯属个人意见。另外对于武将的能力数值,战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除了影响“战绩”这一项外(废话!),对统率,战斗,智谋都有极重要的影响,因为衡量一个人的实力,最好的办法是看他(她)干了些什么。我把外战战绩看得重于内战战绩,在此特地解释一下其原因:
以匈奴人为例,他们吃牛羊肉喝牛羊乳长大,先天身体素质强于汉族士兵;从小接受骑射等技能的训练,战斗技能强于大部分是出于农家的汉族士兵;尚武精神强,而汉人的尚武精神随着儒家影响的加强而逐渐衰退;智力方面,虽然匈奴人文化水准低,但不宜由此断定他们智力低于汉人,智力基本不相上下吧。由此看来,外战将领面对的对手的士兵质量高于内战将领。少数民族也多有名将,将领的能力毫不亚于汉族将领,外战将领面对的敌将素质也不会弱于内战将领。
另一方面,外战将领面对着许多在中原(或按柏杨先生的说法称为中国本部)作战无法想到的困难(想象一下现在球队客场作战的困难吧)。比如缺乏地图,有迷失道路和找不到水草的危险(在中原不太可能发生吧),缺乏情报(用间都有很大困难,比如汉人就无法化妆成属于白种人的鲜卑人,当然,有独家易容术除外),在茫茫大漠无法找到敌人,时刻要防备来去如风的敌人的偷袭,胜利后由于敌人的机动力强而不容易追击,气候的严寒(如果是征交趾则有酷暑、瘴气、毒虫、使士兵难以结阵的密林等困难)等等,要克服这么多的困难取胜,在评分时得个高分也不算太离谱。当然,谁也不能保证内战将领在外战将领的位置上不能做得更好,但这并没有事实作依据。其实北宋名将曹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曹彬率兵攻灭南唐,堪称内战名将,可是在攻辽时以优势兵力仍被打得大败,内外战难度之分野,可见一斑。
至于具体数值,统率,我是以孙子兵法“风林火山”中的疾如风、徐如林、不动如山三项来衡量的,军纪是否严明、士兵对他的指挥的服从程度、受袭时的反应能力、有没有大败、失败时有没有溃散的情况等因素都在考虑范围内,此外,是否曾统率过大军独立作战也是一个因素(如大部分的三国将领没有入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战斗,则是以疾如风(机动力也是攻击力的一部分)、侵掠如火来衡量的,部队攻击力是否强大是最重要的,有以少胜多的记录者有加分,有没有亲自冲锋陷阵和个人武艺也是参考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
史册中没有用计记载的智谋分较低,有兵书著作的有智谋上的加分;有抗击外族经历者在战绩上有加分,打过败仗的战绩上会扣分;名气的评分则较为主观,但如果名声不好要扣分。综合分是以ABCD分别代替1、2、3、4分,加起来后取平均值再四舍五入得到的。评分是主观的,肯定会有人不同意我的评分,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标准是合理的。评选思想是A级的控制在十人以内,B级的将领较多,控制在五十人以内,剩下是C级的,控制的原则也会影响一些将领的评分。
十二、某些标准有灵活掌握的情况,比如曹操,本人很厌恶曹操的为人,而且他又有屠城的劣迹,本不应入选,但他在军事上的地位又使我不能不选他;多尔衮下达了“留发不留头”的屠杀令,可是不选他,清初就完全没人入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皇帝,多铎等将领或资格不足,或同样有屠城劣迹),所以也就变通了一下。
由此选出我心目中的中华百将:
夏、商、西周(1):
入选者有:姜尚 BBACAB。田中没选这一时代的人,也许觉得缺少可信的记载吧,可是漏了兵家之祖实在不应该。
春秋(3):
入选者有:孙武ACACAB、先轸CBCC、赵毋恤(赵襄子)CC。与田中相比,少了伍子胥、范蠡。没选伍子胥是因为选了他后吴国的人占的比例就太大了。范蠡属于谋士型,没怎么指挥作战。先轸指挥了春秋时期的两大战役:城濮之战和崤之战,直接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不入选有些说不过去。
战国、秦(12):
入选者有:吴起ABAAAA、孙膑CDABBB、乐毅BBBBAB、田单CCBBBB、嬴疾(樗里子)CBCC、魏无忌CCCC、廉颇CC、赵奢CBCC、白起BABAAA、李牧BBBABB、王翦BBBBBB、蒙恬CBBB。与田中相比多了嬴疾(樗里子),此人在战国中期纵横中原,无人能敌,战绩方面似乎比廉颇、赵奢还强(实际上商鞅变法后秦国史上基本没有弱将)。
西汉(7):
入选者有:韩信ABBAAA、周亚夫ABBB、李广CACDAB、卫青ABBABB、霍去病AACAAA、赵充国BBCB、陈汤CCDC。与田中相比少了项羽、张良和郑吉。项羽战术指挥能力仅次于韩信,但喜欢杀降和屠城;张良没指挥过作战;郑吉在《汉书》上没什么出色表现。
东汉:(10):
入选者有:冯异CCCC、邓禹CDCC、岑彭CCCC、马援BBBBBB、班超BBAAAA、窦宪DC、曹操ABABAA、关羽DBDDAC、周瑜CCAB、吕蒙CC。与田中相比多了窦宪和吕蒙。窦宪灭北匈奴的战绩与卫、霍相比也不逊色,至于吕蒙就不用说了。
三国(4):
入选者有:诸葛亮AB、司马懿CC、陆逊BB、邓艾CCBBBB。与田中相比多了诸葛亮,理由见上文。
西晋(2):
入选者有:杜预CC、王濬CCCCCC。与田中相同。
东晋、十六国(5):
入选者有:祖逖CBBB、谢玄CCBC、桓温CCBDCC、慕容恪ABBB、王猛ABBB。与田中相比多了桓温、王猛和慕容恪,少了陶侃。因为桓温的北伐前半段和王猛灭前燕的表现都比陶侃那两三次平叛的战绩突出,而慕容恪更是一生不败的名将,都应该入选。
南北朝(6):
入选者有:檀道济CBCC、韦睿BBAB、陈庆之BABB、斛律光BCCC、宇文泰BBBB、韦孝宽ABDB。与田中相比少了杨大眼、萧摩诃和高长恭,多了陈庆之、宇文泰和韦孝宽。杨大眼、萧摩诃属猛将型且没有经典战例,高长恭(他还不如高欢吧?)也类似。陈庆之经田中的小说一宣传,简直成了偶像型人物,无数次传奇式地以少胜多;宇文泰开创府兵制,影响后世数百年的兵制,又屡败一代英雄高欢;韦孝宽在玉壁之战以少胜多,又用间除掉斛律光,用间能力超强;这三人足以入选。
隋(4):
入选者有:贺若弼BB、韩擒虎CC、史万岁CADC、杨素BCCC。与田中相比少了张须陀和刘方,多了贺若弼、史万岁和杨素。田中读历史钻了牛角尖,隋朝四大名将漏了三个,却塞进来一个败将和一个无名小卒,其实隋朝的将领中连长孙晟都比他们两个更有资格入选。
唐(14):
入选者有:李靖AAAAAA、徐世勣ABAAAA、侯君集BCCC、苏烈BABB、刘仁轨CCCC、契必何力CCDC、裴行俭BB、黑齿常之CCDC、薛仁贵CACCAB、高仙芝BB、郭子仪ABBB、李光弼BB、李晟BBCB、李愬CC。与田中相比少了秦琼、尉迟恭、王玄策和李克用,多了侯君集、刘仁轨、契必何力、黑齿常之、李光弼和李晟。秦琼、尉迟恭是猛将非大将;王玄策一生只有一战,规模也一般;李克用有勇无谋,而且军纪不严,常纵兵抢掠,但很有眼光,收的义子个个是英雄好汉,而且大都忠心耿耿。侯君集助李靖平吐谷浑,自己又率兵平定高昌;刘仁轨平定百济叛乱,又大破倭军;契必何力和黑齿常之都是唐朝番将中的佼佼者;李光弼将才胜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许多后期主要战役都是由他指挥的;李晟名气一般,但有勇有谋,内战外战都有赫赫战绩,多次击败吐蕃和平定叛乱,都有足够的入选资格。
五代(2):
入选者有:周德威BBCB、李存审CBDC。与田中相比少了王彦章,因为他是猛将而非大将;多了李存审,此人生平大小百余战不败,曾以步兵两次大败契丹铁骑,当然,用郭崇韬代替他也无不可。
宋、辽、金(10):
入选者有:杨业CDAC、耶律休哥BBCB、狄青CBBB、宗泽BB、岳飞AAAAAA、韩世忠BACBAB、刘锜CBCC、完颜宗望BACCCB、完颜宗弼CDAC、孟珙CC。与田中相比少了曹彬、穆桂英(纯属搞笑)、虞允文、完颜陈和尚、张世杰,多了刘锜和完颜宗望。曹彬在岐沟关之战中以众敌寡仍被耶律休哥打得落花流水,实在不配名将的称号;虞允文在采石矶一战中并无出色表现,且金兵的败退主要是因为国内的政变;完颜陈和尚匹夫之勇;张世杰忠心可嘉,但没打过什么胜仗。完颜宗望是金国灭辽的主要功臣和灭北宋的主帅,战绩和资历都远胜于老打败仗的完颜宗弼,比他更有资格入选,刘锜作为与岳、韩齐名的抗金名将,也应入选,其实宋朝将才的数量质量都不在唐朝之下,只是朝廷一直坚持重文轻武和抑制武将势力的政策,才导致外患不绝。
元(5):
入选者有:伯颜BB、阿术CC、郭侃BBBB、张弘范CCCC、扩廓帖木儿BCCC。与田中相比多了阿术和张弘范,这两人一个是与伯颜齐名的名将,另一个则参与了灭南宋的许多重要战役,都应该入选。
明(8):
入选者有:徐达ABBAAA、常遇春CADBBB、郑和BDCCAC、戚继光BBBB、俞大猷CBCC、袁崇焕BB、李定国CCCDCC、郑成功CCCCAC。与田中相比少了姚广孝、于谦、王守仁、秦良玉,多了俞大猷和李定国。姚广孝是个谋士;于谦更偏向于文臣,且只指挥过一场防御战;王守仁的成就主要在哲学上,而且也只讨平过几场小叛乱;秦良玉的实力远不及李定国,都不应入选,而俞大猷这位与戚继光齐名的平倭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