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乡土文学。代表作: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小荷才露尖尖角》、《瓜棚柳巷》、《柳敬亭说书》、《烟村四五家》等,写的是大运河沿岸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俗,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贾平凹的《商州纪事》等写的是陕西商州地区的独特民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逸闻轶事。
9.市井文学。以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美食家》、《井》等为代表,包括了江浙地区的作家群的作品。主要写的是江南小城镇街巷市井中的人物,涉及大量地方民俗。《美食家》中的朱自治,这个解放前的房地产主,好吃了一辈子,最后竟然开启了“吃文化”。
10.京韵文学。代表作有邓友梅的《烟壶》、《那五》、《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刘心武的《钟鼓楼》等。邓友梅的作品,京味十足,从清末遗少到现代人物,无不刻划得惟妙惟肖,把历史性、行业性、地方性的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写德胜门外的“人市”和“鬼市”,那种民间交易色彩和喧嚣的市声,崇文门外的“盂兰盆会”,那种蔚为壮观的埸面,都活灵灵地表现出了老北京的民俗风味。刘心武的《钟鼓楼》也是一部“民俗学风味”小说力作,描绘了北京一个四合院的九户人家,以及同他们有关联的北京市民群像。
11.纪实文学。徐迟的《地质之光》、《歌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理由的《希望在人间》,叶永烈的《湘江之战》等。
12.历史题材小说。姚雪垠的五卷本《李自成》,凌力的《星星草》,蒋和森的《风萧萧》,徐兴业的《金瓯缺》、鲍昌的《庚子风云》等。
除以上所列以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作家或流派,如以王蒙的《春之声》等作品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以张贤亮的《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等为代表的专写苦难生活中小人物金子般的心灵的小说,俞天白的《大上海的沉没》,柯云路的《京都》三部曲——《夜与昼》、《衰与荣》、《生与灭》(未发表),等等,不能一一细述。
进入九十年代,则有香港的梁凤仪崛起。梁凤仪是全港书局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三大作家之一。不仅在香港文坛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内地也拥有广大忠实读者。梁凤仪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一是她的作品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我国内地和香港的文坛普遍沉寂下去的时候,浅薄媚俗的作品泛滥一时,而她的小说和散文则为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重新高扬起了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现实主义旗帜;二是她的小说,多以风云变幻的香港商界为背景,以自立奋斗的商界职业女性为主人公,以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情节,并将财经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融于悲欢离合之中,从而创造出与以往言情小说风格迥异的“财经小说”这个新品种,她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当作形象的财经教科书来读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在二十世纪末大都会内奋斗的女性形象,既写出了她们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气概、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高尚纯洁的思想情操,也写出了她们的委屈、为难、幽怨、凄伤和彷徨。其代表作有《豪门惊梦》、《花帜》、《千堆雪》、《九重恩怨》、《大家族》、《情霸天下》、《昨夜长风》、《飞越沧桑》、《谁怜落日》、《花魁劫》、《洒金笺》、《裸情恨》、《世纪末童话》等。
腌菜成“王”
或许你对海因茨(Henry J Heinz)这个人有些陌生,但你肯定吃过番茄酱、炸薯条,这些都是他的创造,被称为“腌菜之王”。他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的创始人,他的腌黄瓜、番茄酱及冷冻马铃薯,至今外销量仍居全美国第一位,100多年来独步全球,并带动了汉堡与薯条业的兴起。他成功的哲学是:“忍耐着结实”……
在欧洲莱茵河畔,有一块物产丰富的土地,名为“巴伐利亚”,出产着德国最好的蔬菜与葡萄,当地人也个个是天生的好农夫。19世纪初期,莱茵河畔烽烟四起,巴伐利亚人只好离开家园,带着家乡的种子四处流浪,其中一批远涉重洋,落户于美国匹兹堡东部的一个小镇,开始拓荒种地,繁衍后代。海因茨就出生在这里。为了鼓励种菜,特别是吸引年轻人安于开荒种地,小镇上的一位种菜富农库克,每年都要举办一次马铃薯大赛,当地18岁以下的年轻人,可以挑一颗亲手所种的马铃薯参赛。1851年的马铃薯大赛上有一个最惹人注目的参赛者,数他个子最小,因为他只有7岁,当他展示自己种的那颗巨无霸马铃薯,却让众人大大地吃了一惊。他就是海因茨,当时获得了第二名,领到的奖金是6毛2分钱。
就是这不足l元钱的奖金,却让海因茨认为是自己一生中得到的“最难忘的大奖”。是那次得奖为他的一生开启了一道门,他为了种出更好的马铃薯,就需向别人请教有关土壤、水分、施肥、除害及种植季节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种植马铃薯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劳动,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成果,让他从小就体验到:“劳作是一种神圣的工作”。海因茨从8岁开始,就提着个小篮子到餐厅兜售马铃薯,而且不停地琢磨怎样才能卖得更多。到10岁时,篮子换成一辆独轮车。12岁时改用马车……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意原则:“卖出去的东西都要是品质最好的”、“一个人只要把平常的事做得比平常的好,就是一种成就。”于是,海因茨的客户越来越多,而且还有着极好的信誉,开始兼营洋葱、丝瓜、辣椒、菠菜……
后来有人想出巨资买下他的公司,劝他说:“你辛苦了大半辈子,理当获得更多的钱,以享受奢侈的生活。”不想遭到了海因茨的拒绝,他说出了一段后来被广为传诵的话:“我不在乎你的钱,只喜欢做生意。因为做生意给我一种责任感,赚更多的钱却无关乎责任感,对我是没有意义的事。做生意的责任是卖给顾客最好的产品,我的原则是有品质的生意,比更大的生意重要。我是为好品质工作,不是为钱工作。如果产品拥有好品质,好的顾客就会来,钱自然也会跟着来。”后来的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仿佛就是为了印证他的信条。海因茨在卖菜的时候注意到,家庭主妇在处理洋葱时,常会被辣得流眼泪,淌鼻涕,不停地吸气哈气。他就想怎样能帮助她们,减轻她们的负担?便决定先把洋葱去皮、煮熟、包装后再卖……就这样他跨进了食品加工业。没想到这个古老的冷门行业,正要进入新时代的转折点,他碰对机会了,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紧跟着他又推出了芹菜酱和腌小黄瓜。对他视为生命的经营品质的真正考验,是在1875年8月,他的“海因茨——诺伯尔”公司为了能优先收购到高品质的农产品,曾提前与芝加哥、圣路易以及伊利诺伊州的农民签约,丝瓜一篓60分,菠菜一吨10元……没想到那一年农产品大丰收,市场上菜价大跌,但合约已签,海因茨坚持按合约价进货,光是丝瓜一天就要进2万篓,其他菜更不用讲了,菜多得不得不倒入大海。但公司仍在赔本收购,碰巧又赶上那一年美国经济萧条,一家家的银行倒闭,一家家的企业破产……在这股大潮的冲击下,海因茨的公司也破产了。
但他仍不肯以破产为由不履行合同,让农夫们吃亏,他四处借贷,拍卖自己的住房、厂房、设备……倾家荡产也要坚守信用。海因茨从一个富翁变成背着一身债务的穷人,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在商场上倒下。”海因茨的夫人从娘家借来一点钱,第二年春天,他的腌黄瓜又开张了。他没有能力一下子再跨进其他行业,就守住一瓶瓶的腌黄瓜。匹兹堡周围几百公里,远至纽约、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密歇根的农民,听到海因茨的公司又开张的消息都非常高兴,纷纷表示只要海因茨想要买的东西,他们就把品质最好的农产品都留给他,别的公司出再高的价也不行。因为海因茨在最难的时候信守诺言,他不只是一个生意人,还是农民最忠实的朋友!
海因茨以巴伐利亚的配制手法,用番茄的甜去配腌渍瓜的咸与酸,就成了红红的番茄酱。他自己先尝,觉得好吃再让家人尝,然后给马路上的行人尝,过路的司机只要告诉吃了这种酱的感觉,就可以随便吃……待到大家都说好吃,他才正式推出“海因茨番茄酱”。产品一上市,订单就如潮水般地涌来。海因茨没有被成功冲昏了头,仍然坚持“忍耐着结实”的经营手法,要求番茄酱由采收、搬运、制造、酸成甜度、包装、储存以及运输等各各环节,都必须保持最高的品质。他鼓励员工发现问题,凡能指出问题的人可获得150元的奖励……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大钱!
而后又是“鲔鱼罐头”……海因茨渐渐成了真正的巨人。当时,美国市场上的规矩是“货物售出,概不退换”。海因茨却提出:“售出货品,保证退换。”只要顾客不满意不仅随时可以退换,甚至在吃了一大部分之后不满意,照样可以拿回来退。他认为商业应该是一种互惠的行为,因此保护顾客是卖方的责任。就像农民必须要保护土地的利益一样。他还主张把食品的成分标示在包装瓶罐的表面,政府有权抽查食品成分是否符合标示……
——这就是腌菜能够称“王”的原因。
(白山摘自晚报 蒋子龙/文)
颖影
倏忽,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年了!
南京的从军女士私人出资,准备拍一部六集纪录片《最后的女兵》,纪念她在唐山大地震中死去的六位女战友。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年纪最大的甄颖影也不过才23岁,摄制组来天津采访我,就希望能谈谈甄颖影的故事。
30年来我从未写过关于颖影的一个字,太过痛惜便不敢轻易触碰。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在天津市举办的一个文艺学习班上我结识了甄颖影。她身材高挑,眉目修长,脸上焕发着摄人心魄的清纯,漂亮得像一种文化,凝结了那个时代的美:军装、少女、率真、阳光。那个年代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本来是被叫来“搀沙子的工人作者”,突然变成“炮制大毒草的反面典型”,“兵的代表”甄颖影却公开表态看不出我的小说有什么大问题……她说得那样轻盈随意,一派单纯和善良。但这却并未给我帮上忙,反而给她自己惹了麻烦。这使我感激、感动和愧疚。以后我们便一直保持着联系。
二
她在唐山当兵,家却远在新疆,以后她每次回家或探亲归来,都以我的家作中转站落一下脚。有时她的父亲也直接给我来信,托付一些诸如购买《鲁迅全集》等我能办的事情。他原是中国军事科学院的高级干部,1969年为林彪迫害,发配到新疆。颖影当年只有16岁。到了1970年初,颖影想去当兵。那天外面风沙很大,冷彻骨髓,她跑出去不一会儿就又回来了,说是拿帽子和手套。母亲笑了,就你这么娇气,还能去当兵?颖影将拿到手的帽子和手套重新甩到桌子上,返身又冲进风沙。她直接跑到乌鲁木齐火车站,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张到北京的车票。一上车就是四天四夜,由于她没有钱买吃的东西,就一直饿到北京,看着别人都下车她却从座位上站不起来了。好心的列车员把她架下车,还扶着她在站台上溜达了一会,为她买了点吃的东西,她才慢慢地能够自己走路。出站后就去找父亲在京的一位老战友。很快她穿上了军装,到唐山255医院当了一名战士。
三
她在伙房做过饭,在病房做过护理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还不够入伍年龄的新兵,却很快成了医院的名人。她有着少见的开朗和自信,性格狷介,富有灵性,小小年纪竟写得一笔好字,还写一手好文章,很快被政治部发现,经常抽出去为医院撰写各类在那个时期不能不写的文章。逢年过节或部队发生重大事情,还要为医院编写文艺节目。这也正是她被选送到天津市参加文艺学习班的原因。她打篮球也相当不错,从科里打到医院,又代表医院到外地跟兄弟部队比赛……她是如此的多才多艺,却又有一种无邪的气质,她的生命仿佛是在自然地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芬芳。
有天晚上,她下班后和另一名女战士结伴回宿舍,在草木繁茂的小路上,一位领导干部跟上她们,像说暗语一样念了句自以为甄颖影一定能理解的古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级对女兵说这种话至少是很不得体,偏是社会上有种风气,上边的人可以很随便,乃至放肆,下边的人则要拘谨和紧张。女兵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两种选择,接受领导的暗示,或装做听不见赶快跑开。颖影却采取了第三种态度———顶撞:“这里没有君子和淑女,只有领导和女战士,而且你是有老婆孩子的领导,还想求什么?”
她的话随即被夜风吹散,医院的大院子里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可从此以后甄颖影当兵的生活却变得艰难了,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的,她的处境掉转一百八十度成了医院落后的典型……
入伍三年,其他许多人早就是***员了,可甄颖影连团都入不了。1973年的春节,她给我来过一信,信上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老找我的碴儿,都是鸡毛蒜皮,我的一举一动后面都有眼睛盯着。因此我有一点小事处理不当,马上就传得全院都知道,直接影响入团、提干,比如衣服泡在盆里没有洗。我被抓了典型以后,天天挨批,大会小会都点我的名,搞得我大脑十分紧张。算啦,不费这个脑筋了,最近传说京津唐一带有地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震死了,省得罗嗦。不过今天是大年初一,好像不该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四
一个曾经那么阳光灿烂的女孩儿,几年的工夫竟变得如此消沉。她那么单纯,竟不能为环境所吸纳。然而,她的生命正因为沉重才有分量,医院的主要领导和她的科主任又非常赏识她,每年都有一种声音嚷嚷着要叫她复员,可每年她都走不了,直到她超期服役的第三个年头上,共青团终于加入了,提拔干部的命令也下来了。但命令尚未公布,她却接到家里电报,父亲病倒,希望她能回去一趟。
我在天津站接她,然后带她买了些带给父母的东西,随即又送她到北京,买了当晚11时由北京发往乌鲁木齐的车票。
这是1976年的7月中旬,限令她归队的时间是7月29日。她的父母为了让她在家里多呆两天———实实在在的就是两天,自己花钱为她买了26日下午的飞机票。她当天晚上到天津。第二天上午,也就是27日,抱着一个哈密瓜到我家来。
她说自己现在的压力很大,父母之所以给她买了26日的机票,就是同意她提前一天回到医院,28日休整一下,29日一早就上班。
也就在颖影回到唐山的当天夜里,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
作为一个城市的唐山已经不存在了,满眼瓦砾,空气中有刺鼻的臭味,大道边还摆放着许多尸体,解放军战士正用汽车将尸体运到郊外淹埋,天空偶尔会有飞机喷药……我一见这场面心就抽紧了,赶忙打听255医院……我像疯了一样在废墟上东撞一头,西撞一头,见人就打听,最后竟幸运地问到了跟颖影同宿舍的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