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共有生产、销售、黄金交易等3大块的业务,其中珠宝首饰的批发零售是公司的主要经济支柱,由营销部经理全权负责。此外,这个职位还得负责公司的整体包装宣传及文化建设等等。
这么说吧,这是岗位在我们公司的级别跟副总相去不远,业务很重要,相应的要求也比较高。公司从成立到现在,在这个职务上:第一任是公司的现任总经理,我是第二任,第三任是何经理。
何经理人很能干也很有主见,一直向往到海外发展。去年我们制定年度招聘计划时,何经理说自己的移民手续已经办妥,准备年底之前离开。这样我们在招聘计划中预留了一个营销部经理的缺,准备物色合适的新人选。
依照公司的惯例,凡是管理岗位的员工都尽量从现有的雇员里择优选拔。可是当时的营销部里没有合适的人选,中层管理人员里也没人忙得过来兼任。跟猎头公司联系后又发现挖别人公司的人才代价太高。眼看何经理申请的离职时间就快要到了,新任营销部经理人选还没有个眉目。后来我们几个商量决定:干脆招一个有潜力的毕业生来培养,让何经理再坚持坚持,晚一阵再走,顺便带一带新手。
招聘启事发出去后很快就收回了很多简历——本专业的、非本专业的,刚毕业的、有经验的——各种类型的人都有。各方面综合比较起来看,一个刚毕业的MBA条件最好,我就给他去了电话,让他过来面试。出于尊重与重视,我们老总与董事长还亲自参加了对他的考评。
这个男孩当时只有24岁,是本科毕业以后直接考上MBA的,从成绩上看得出是块读书的料。他给我们看了他在学校里做的一些案例,包括他的实习报告与实习单位的评价——理论方面真是没得挑。人也挺帅、个子高高的,无论是仪表言谈还是举止进退,看得出是个很有教养的小孩。
我们两个头儿都很喜欢他,认为小伙子挺不错的,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加以培养。此时,他对我们介绍的公司各方面情况也比较满意,合乎他的发展预想。大家谈得很投机,也很愉快。于是商议好:给他3个月试用期,试用期期间的工资水平比照公司一级管理人员的标准;试用期期满后如果正式聘用,年薪不低于他的预期。
第二天,他办好入职手续后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事前已经联系好了营业店长,于是请他去店里,说店长会告诉他具体的工作安排。结果,也就半个多小时吧,就见他拎着制服袋,气冲冲地跑回来了。他问我店长是不是搞错了,怎么会让他做保安?他觉得公司这种规定很过分,一再强调他学的是经济管理,希望能够学以致用。我仔细打量一下他,看看他气急败坏的样子——倒是一点没觉得意外,因为像他这样跑回来的不是头一个,差不多九成以上刚进公司的毕业生都会做出类似的举动。
我劝他先别着急,耐心地跟他讲:公司的制度规定就是这样的,所有的员工都必须下一线先锻炼,管理干部也不例外。因为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熟悉公司的各项工作流程和公司整个的经营氛围。这是对一个做企业管理的人必不可少的功课。尤其是像他这样一直在校园里读书,社会工作经验缺乏,一上手做管理多是要纸上谈兵。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具体情况,纯粹套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现实的。先熟悉环境,再慢慢磨合才是正当之道。做基层工作也没有什么可耻的。我本人也做过营业员,还在厂里做过抛光的工人。只是因为店里的营业员全是女性,单设一个男营业员有些不方便,所以才特意安排他做保安。
我告诉他,没有一个公司会傻到用部门经理的薪资请保安,这只是见习期的一个部分,他所做的也肯定不仅仅是保安的工作职责。做保安工作只是提供他一个窗口,他必须在做保安的这一个月里完全熟悉了解营业厅的所有工作环节;第二个月再去厂里做学徒,第三个月则是去交易所打杂,最后完成一份行业调研分析报告与一份公司下季度营销计划。这些就是他试用期的工作,看似简单无趣,真正做到位却也不易。要是不认真做事,三个月混混也就过去了,凭他的才学,编一份冠冕堂皇说得有章有句的报告和计划也不是难事。但是见习不是糊弄,公司提供三个月时间不压具体任务,关键就是让他用心,用眼观察。做公司毕竟不是书面文章天马行空,必须有实际运作。见习期对于他是正式上岗工作的预备期,把这些都做好了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营销部经理。
听了我的话,他默想了好一阵子,最后表示想通了,愿意回店里开始上班。我也长舒一口气,人才难得,年轻人一时想不开也是正常的。
本来以为这事就过去了,可没想到店长一连几天回公司来交账时都跟我抱怨,说我给她塞了个大麻烦。店长说这个男孩子上班时躲躲闪闪的——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对于工作时间表安排和人员分工安排也有很多牢骚,不停地跟店长和几个营业员抬杠,指手画脚,总说别人的做法怎么怎么不对头——几个营业员对他也一肚子意见。
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初涉职场往往都是这样,仗着自己才高八斗,心里头存着一个朦胧的、似是而非的理想模式,看什么都不合意,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是个适应的过程,得有人给他点拨点拨。要懂得尊重人,提意见要掌握合理的方式和合适的度。听到这些反映,我也不能无动于衷。我本想等到周末借部门述职的机会找他仔细谈谈,没想到他先来找我了——劈头盖脸地说要辞职——当时他前后才来工作了4天,连一周都没有到。
我问他为什么才这么几天就变卦——干不下去了?他说自己是名校毕业的MBA,又是本地人,平常在家这边是很有声望的。邻里乡亲都理所当然地想着他会有大出息,光宗耀祖。这会儿做的却是保安,见谁也解释不清——谁见得状元抬轿子?他跟家里人说的是自己当上了经理,从没说过做什么见习保安。现在在营业厅工作,容易撞见家人或朋友;真那样的话面子上太下不来——所以每次看到有熟人路过他都尽量躲着藏着,不想让别人认出他。
他这样每天上班跟做贼差不多,每天提心吊胆的——心里光想着这些,眼里也看不见别的。原本是要他熟悉熟悉公司状况——随着心情变坏——改成专给公司挑刺,哪儿哪儿都是毛病。其他同事因此给他摔冷脸子,不再主动搭理他。尽管他瞧不上她们,却也觉得环境太恶劣,工作更无趣。他还说不适应保安倒班的工作制度,觉得太累了,吃不消。他说他身心俱乏,撑不住了。
这回我没能劝动他,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我过去和老总说明了情况。老总说那就算了吧。做销售的这点承受力都没有,怎么能当大任呢?四天时间,他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我们能够从中证明什么?一目了然。尽管觉得惋惜,也只能这样了。
临别的时候,我还是祝他好运。他是如释重负、步履轻快。我不知道他的去向——我觉得许多人还是只有经历不断的挫折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无心插柳柳自留意
当时我们同期还试用了另一个男生,就是我们现在的于经理。小于也是应届毕业生,在一所普通院校学矿物勘测的,家在外地,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无论从外形、学习成绩还是社会背景来看条件都不如那个MBA。
当初招他进来本是打算作为一级市场管理员来培养的,试用期工资比较低,基本上只够一个人的生活费。小于为了节约,干脆吃住都在店里面,连夜勤一起值了。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就和老保安一起闲聊天,在东拉西扯中逐渐对公司的历史、人员状况、市场等等有了全面的印象。
再后来派他去厂部锻炼,他仍然留心身边每一个细节和每一次机会。三个月下来,他把公司上上下下各种情况摸了个透。他为人随和,人缘好,大家都愿意给他提供帮助、支持。在此后的工作中他表现得异常出色,很快就提成了区域经理,上个月又被提升为营销部经理。连试用期算在内,他来我们公司的时间还不到两年。如果所有的应届毕业生都跟我们于经理一样,那企业肯定是抢都来不及,哪里会不乐意招收呢?
其实那个被我们放弃的MBA人还是很不错的,也很有潜力,我们本来很看好他,否则我当时也不会那么详细地将公司的人事安排目的解释给他听。通常我们是让员工自己在工作中去思考发现,自己寻找上升的空间——这也是考察人的能力的一种手段。
公司把刚招进来的新人下放到一线部门去锻炼,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熟悉业务,一方面也是要他们熟悉与适应公司的工作模式、文化氛围等等。这是为公司和员工个人的长远发展安排的,就像现在的公务员在升职前都要下乡一样,回来后你的层次和看问题的角度肯定就不同了。了解了公司的销售业绩、市场行情及员工个性,做人事管理做市场策划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公司能更清楚地了解你的才华与潜能方向,这对公司和你个人今后的发展都很有好处。
不过,那些刚毕业的学生不一定会这么想。虽然他们嘴上说知道进入任何一家公司都要从低做起,这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理论性姿态;但真叫他做的时候情绪上就未必能接受得了。尤其是学历比较高、毕业院校比较好的学生,你让他去做营业员、做技工,他觉得丢脸,是委屈了他,就算勉强答应了也难以经受住最后的考验。既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又浪费了公司的时间和财力。这样的人多了,自然让企业一谈到招收应届毕业生就头疼。
其实,真能想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并坚持下来的毕业生,在后面往往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其结果不言而喻:公司和个人皆大欢喜。如果当时那个MBA能正确看待这种短期的下放锻炼,能放低自己的姿态去学习适应,回来后相信发展空间会非常大。真是很可惜,有时候人太在意一时的得失往往会失去很多更重要的东西。前一阵报道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事不是给炒得很热吗?为什么媒体来炒?就是因为这是个名校毕业生。很多人会认为太丢面子,但是他能够把学到的经济理论用在自己卖肉的过程中,现在不是也做成企业了吗?
我们老总当年也是赤手空拳打天下——入这行是从在香港一家珠宝公司当清洁工开始的,后来一手一脚拼出这家公司。那时候,她身为一个女人拎着三四十公斤的货满世界跑是常有的事。我在了解了公司和我们老总的故事之后真的很佩服。工作嘛,无非就是希望能干得开心,有成就感和足够的发展空间,收益良好。可以说,这几点我们公司是做得相当不错的,所以公司老员工存留的才那么多——好公司就是有这样的凝聚力。
进入职场关键就是头一道槛比较难过。这就像爬山一样,看到面前是一堵没有路的山崖,有人会问,怎么办?路在哪里?而有的人不会问这种问题,因为在他眼里脚下就是路,他只管爬就是;爬上去了,就会发现再没有东西挡着,天地非常广阔。只是我们生活中能爬到山顶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一辈子面前都是一堵没有路的山崖。这些东西应届毕业生往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懂得。
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多数人心态都太浮躁了,锐气有时是勇往直前的利刃,有时只不过是毛刺,很需要细细打磨的。从这种程度上来说,大学生只是半成品,是人才坯子,大致也有个模样了,但还是需要社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成型。
工作好坏也不是说在一个公司干的时间长长久与否。有人干了4天就走了,有人则有可能在公司干一辈子,我们公司还有一个“终身员工”的故事。我们公司从成立至今,谁也没有想过会设立出这么一个岗位来——这可不是一个荣誉——产生“终身员工”完全是出于无奈,无论于她还是于公司都谈不上心甘情愿,两情相悦更是谈不上。
相信自己做的比获奖作品还要好
小周是个蛮漂亮的小姑娘。她来面试的时候,我们网络部和交易部的好多男孩子都找借口跑到我办公室来看热闹。后来我们老总也过来了瞅瞅,以为我这边有什么集会。眼见是这么个情况,老总还跟我开玩笑说:要是我不录取她,估计那帮男孩子能活劈了我。后来网络部的陈经理问我怎么录用了个这么惹眼的姑娘时,我跟他说:他手下那帮男孩子我惹不起,考虑了半天,还是觉得命比工作更重要。这件事到现在都是我们公司一个比较经典的笑话。
这些都是笑谈。小周是学设计的,来我们公司应聘时也是刚从学校毕业。她带来了很多学生时期获得的奖项与个人作品,看起来的确有些绘画设计方面的才华。
她从小家庭环境就不错,一路走得都很顺。大概因为人聪明又漂亮,是被所有人宠着长大的,比较娇气,换句话讲也就是不怎么会为人处事。本来第一次的面试后没有把她列为考虑对象,可后来再把所有应征者的作品拿来比较,觉得她在设计方面流露出的才华与潜力要高过其他人很多。仔细想想,毕竟人无完人,一般那些搞艺术的好像个个都有些怪毛病。还是主要考虑她的设计能力好些,其他方面可以让她在工作中慢慢学习,所以我还是留下了她。
小周应聘的职位是公司网络部的美工设计。当时我们公司有三个部门需要这种设计方面的人才。除了网络部,还有营销部和工厂的产品部。从小周的作品来看,我们觉得请她去做珠宝首饰的设计比做普通的平面设计发展空间更大:一方面因为她漂亮、会打扮,在设计日常配搭的首饰时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消费者的心态;另一方面她的作品虽然比较有灵气,却是典型的艺术性强过商业性,去做网站美工与市场宣传方面的设计都不太适合,可设计参加比赛的首饰估计比较容易出彩。所以我有心想让她去厂部工作。
只是依她的情况去厂里做设计,有很长一段时间钱拿得会比她的同学少,怕她会不愿意。因为产品设计和普通的平面设计不同,必须得跟产品所需的工艺结合起来。你设计的东西再美,做不出来也不行。她要真做这行得先拿一段时间来学习加工工艺方面的东西,这段时间我不可能开设计师的工资给她的。当然,要是她肯认真学,以后的薪酬肯定会让她满意。
我把公司对她工作岗位的考虑和相关的待遇都告诉了她,让她自己也琢磨琢磨,看愿意走哪条路。这个小姑娘回家跟父母商量了后,同意往珠宝首饰设计方面发展。于是我把她带到了厂里,请我们的总工艺师陈师傅亲自带她,先按照生产流程跟着各班组的师傅们学习实际操作,了解每个环节的工艺要求与技术。
这小姑娘大概是第一次接触加工行业的实际操作,看到那些小锤子小夹子觉得挺好玩,答应得可爽快了。别说她,我当年第一次进厂里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也挺兴奋的,小姑娘嘛,玩心肯定很重。你想啊,那么多五颜六色的石头让你放在手里随便摆弄,想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多有意思啊。尤其是自己第一次做出一件成品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
打从那天开始,小周就正式在厂里上班了。她差不多需要在生产车间的每一个班组做一个月左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