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成这样还来看朋友。”
汤若望在张楚的扶持才没有从车上掉下来,连回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张楚向狱卒笑道:“这也是多亏几位官爷给机会,他们的
法门咱们也不会啊,只能由这蛮夷之人来作了。”
“说的也是,这孙大人非得信这么个奇怪的信仰。要是信佛教,找几个大和尚,超度一番多省事。”说话间张楚等人进了监狱,张楚架着汤若望进了孙元化的监室,汤若望浑身直挺挺的坐都坐不下来,孙元化只能站在那里向他告解,见没有狱卒注意到这个监室,张楚示意孙元化脱下自己的袍子露出了身上已换好的短衣,张楚将袍子套在汤若望的身上并拉下了他脸上的头巾,这时孙元化才看出来人根本不是汤若望,甚至都不是一个活人,那只是一个与孙元化在些相像的已经死去的中年男人。
孙元化大吃一惊,还没等孙元化从惊愕中缓过来,张楚已用头巾将他的头包裹了起来。然后将那个中年人的尸体放好,摆成孙元化每日里睡觉的姿势。
“不要动,我搀扶着你,就如同我们进来时一样。”张楚低声说。孙元化立即明白了张楚的意思,很有天赋的表演了一个身体不适的病人的形象,二人出了监室门,张楚向远处的狱卒招招手,狱卒走了过来,一张银票已塞在了狱卒的手中。狱卒很是满意,对张楚说道:“这次时间不长啊。”边说边锁上了监室的门。
“孙巡抚的身体不太好,累了想睡一会。”张楚和狱卒搭着话,等在外边的炭车已被卸空,张楚将孙元化扶上了车。
“这孙巡抚也不知怎么了一天到时晚的睡觉,这时躺下又不知什么时候醒来了。”狱卒往监室里看了一眼说道。
“孙巡抚不请您多照顾,我们会记住您的好的。”张楚边往外走边托付道。
“没问题,我们会尽力照顾好他的。”狱卒心说:“我们当然会进力的,这孙巡抚的朋友还真够意思,肯为朋友花银子,只要你们银子到位,我当然不会难为他的。”
退过一道道岗哨张楚等人终于出了监狱的大门,没走多远过了街角,在张楚和孙元化转入了一个僻静的胡同,保安军的队员赶着两辆带篷的马车等在那里,上了车车子就开动了,张楚边换衣服边对孙元化说:“孙先生您坐车马上出城,然后直奔山西,我会过去与你会合的。先生的家人已经动身了,不久你们就会在山西见面了。”
“多谢了,你不跟我们一起走吗?”孙元化很是感动,眼头这个年青人虽然岁数不大,办事却很稳妥,不但救了自己还想着自己家人的安全。孙元化对张楚的好感大增,不希望他有什么危险,想让他和自己一起走。
“我还有事情要办,我们山西见。”在离城门口不远的地方张楚下了车。
载着孙元化的马车没有引起守卫城门的士兵的注意顺利的出了城。赶到这时孙元化才松了一口气,终于从监狱中求逃脱了。(。)
第三百零八章 剿抚两难()
张楚留下来是为了汤若望,汤若望为了进到监狱中看望孙元化上下奔走,如果事情败露肯定要受到牵连,所以不能将他扔在这里不管。
在早晨的时候张楚就派人通知汤若望,孙元化的儿子到了,今天去见孙元化就不用他去了,张楚事前提起过这件事,汤若望也答应了,来人还叮嘱汤若望留在钦天监,一会儿过来向他讲孙元化父子二人见面的情景。时间不长那人就回来了,不过神色有些慌张。
“不好了,孙元化的儿子在进入监狱探望的时候将孙元化装在炭车上偷运了出来。”来人开口所说的事情将汤若望吓了一跳。
“这可如何是好?”汤若望一下没了主张,放走皇帝钦定的罪犯那可是杀头的罪,汤若望在中国这么多年明白惹恼皇帝的后果是什么。
“先生莫慌,现在监狱里的人还没有发现孙先生逃跑,我家公子特意派我们过来,接先生过去与他会合,一起想办法逃出城去。”
没有办法,先逃得活命再说。汤若望想要立即逃走却不是那么容易。他来京师有些时日,落地生根,各种物品置办了不少,要一下子全都扔掉跑路让他很难割舍。特别是一些书籍和科学试验的仪器,这可都是他不远万里从自己的国家带过来的,这都是他传播信仰的工具,无论如何也不能扔。
幸好张楚想的很周到,派过来两辆马车,汤若望一阵忙碌耽搁了些时间,却也将要紧的东西装上了车。汤若望最后看了一眼钦天监,心中有些不舍,自己在世界各地漂泊,为了传播自己的信仰吃尽了苦头,在中国这个富裕、文明、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好不容易站住了脚,现在这一切又要失去了,真不知道下一步自己能去哪里。可现在自己确实贿赂过锦衣卫管理监狱的许多官员,事发被抓是肯定的,作为外国人绝对好认,这京师是待不下去了。
汤若望登上马车逃离了钦天监,在路上他们见到了等在那里的张楚,张楚也不多说,一路护送着汤若望出了城门。
“先生今后要去哪里?”张楚明知汤若望无路可走故意问道。
“天下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汤若望感到有些绝望了,在中国得罪了皇帝真的没办法活下去。
“要不然你先到我那里暂避一时,我在山西还算小有财业,可以得到各方的庇护,在那里不会有危险的。”张楚也算好人做到底,为汤若望谋划着出路。
“那就有劳你了。”汤若望这才心里轻松了一些。
“在京城之中你是不是还有一些同样信仰的朋友,不要因为这件事连累到他们,你要不要写信给他们,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到山西我那里去,避过了风头他们再离开。”张楚想起汤若望并不是孤身一人在北京传教,同样关心起了他们的安危。
“好,我这就写信。”汤若望立即给在北京的同伴写了信交由张楚的人去送。他知道依中国的法律这株连起来就不管你参与没参与。
张楚安排人带着汤若望急匆匆的向山西赶去了,他自己又回到了北京城中,他现在还不能走,他想看看能不能从郭志一的手中再捞到一些好处。
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这几天心情很不好,寒冷的天气都压不住他心中的怒火。周围的小太监们早就看到崇祯皇帝脸色不对,找机会退出了殿外。
曹化淳作为皇帝信任的大太监要为皇帝分忧解愁,当然不能遇事躲藏,只好静立在旁边等机会劝解。
“这群自私自利的大臣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想着为国分忧,却还想着争权夺势进行党争。”崇祯皇帝终于忍不住将心中埋怨的话说出了口。
站在那里的曹化淳却不敢接这个话茬,皇帝开口将他们的斗争定性为党争,这可是十分严重的问题,稍微不注意站错了队是要掉脑袋的。
“孔有德的叛军攻陷登州后又在全力攻击莱州,多亏守军拼死抵抗才确保城池不失,可这帮臣子们竟然没有想好对叛军是招抚还是剿灭。对于引起这场叛乱的罪臣孙元化的处置也是意见不一。阁臣温体仁揭发当朝首辅周延儒收受过孙元化的贿赂极力为孙元化脱罪。此事如果是真的不但孙元化罪无可赦,连周延儒都辜负了我对他的信任。”崇祯皇帝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又既不肯放权,又没有担当。他不明朗的态度,使得朝中的大臣一个个对重要的事情不断的揣测皇帝的意图,也不敢有一个明确的建议。
“对于孔有德的叛军还是派兵围剿为好,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叛军也容易接受招抚。”曹化淳知道皇帝已有了自己的想法,却不想从自己嘴中说出来,那样万一是错的皇帝就没有了可推卸责任的对象了。现在这个锅只能由曹化淳来背了,所以曹化淳只能开口说话了。
“孔有德的叛军是孙元化拿了朕的银子说要编练新军,精心训练出来的,他们装备了大量火器,战斗力是很强的,反叛之后连下数城,官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现在各地卫所的官军武备废弛,没有任何战斗力,指望他们去征战只能是去送人头。”崇祯皇帝坐上皇位已有四年的时间对于整个国家的情况也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全**队的状况更是清楚,因为军队要内剿流贼外抗鞑子,报上来的虚假数字很快就被现实击个粉碎,对于卫所士兵不能征战的事皇帝也逐渐明白了。
“现在有一支军队足以与叛军抗衡,只要圣上下旨他们就会马上出征平叛。”曹化淳看到了这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岂能放过。
“是哪支军队,在哪位大人的麾下。”崇祯皇帝急忙问道。
“提到这支军队还请陛下恕罪。”曹化淳想这件事还是先做好铺垫的比较好,不要到时引火烧身。
“他们犯了什么事需要我宽恕?”崇祯皇帝警惕了起来。
“陛下是否记得当年杨鹤曾招抚了一支流贼的队伍,这支流贼被派到京师勤王时曾大败后金军,可惜他们回到山西由于与三边总督洪承畴不合又复叛了。现在他们又表示想归顺朝廷。”曹化淳既已提起此事虽然看皇帝的脸色不对也只能将事情说完。
“你又想让朕实行那招抚之策!”崇祯皇帝听罢瞪起眼睛怒声问道。(。)
第三百零九章 太监监军()
曹化淳小心的向崇祯皇帝提起招抚保安军的事,没想到时还是引起了皇帝激烈的反应。
崇祯皇帝对待流贼的态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的过程,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他相信杨鹤等人的主张一味的招抚,后来招抚用的银子花光了,被招抚的流贼很多复叛,崇祯皇帝大为震怒,起用了洪承畴这个狠人对流贼大砍大杀,可这流贼却是越杀越多。幸好曹化淳办事还算得力,安排锦衣卫查明了山西流贼的情况,通过远程指挥,使得出工不出力的洪承畴行动了起来,取得了进剿流贼的胜利,这些流贼见官军力量加强,又想被招抚,他们有何诚意可言,等过不多久官军稍一松懈他们肯定会再反叛的。所以崇祯皇帝这时对招抚流贼没有兴趣。
“陛下,这伙流贼却与其他流贼不同,首先他们战斗力特别强悍,当初勤王之战与后金的骑兵对战丝毫不落下风。再次他们战力虽强却很少主动进攻官军,也不象其他流贼那样到处所劫掠,躲在一个支方很少流动,对官绅富户,也轻易不进行加害。说明他们始终都有一颗向着朝廷的心。并且他们还主支要求到前线为陛下征战,这在其他流贼也是没有的。其他流贼大多都是要求安排在一个富庶的地方,然后积蓄力量,时机一成熟就又反叛了。既然如此我们可能实行驱虎吞狼之计,派他们到山东去剿灭反贼,不管谁胜谁负对朝廷都是有好处的。”曹化淳小心的向崇祯皇帝解释着。
“他们愿意去平定叛乱,没提什么条件?”曹化淳驱虎吞狼的说法打动了崇祯皇帝,但皇帝也被底下的臣子吓怕了,只要部队出征就会要粮要饷,而皇帝现在最缺的就是银子。所以当听说流贼愿意出征是首先想到的要不要出银子。
“他们倒没有提什么条件,只是不想归在洪承畴的手下,因为他们与洪总督打过仗,之间的积怨太多,无法相处。”曹化淳心中一喜,看来皇帝的态度有所转变,这招抚之事有了成功的希望。
“这流贼会不会来到山东与山东的反贼会合在一起共同反叛?”崇祯想万一这叛军的力量得到加强,官军可再也抵抗不住了。
“这倒不用担心,山东的叛军大多来自辽东,而山西的流贼与之相隔千里,以前没有交往,不可能相互信任。而且我们可以只调山西流贼的精壮入山东剿贼,将他们的家人和老弱仍留在原地,有了家人的牵挂他们就不会再反叛了。”曹化淳的计策打动了崇祯,他站起身来在殿内走了两遭问道:“那个流贼的头目叫什么来着?”
“那伙流贼自号什么保安军,首领是一个叫张楚的年青人。”曹化淳回答。
“对是叫张楚,当初勤王时我听说过他的名字。对了你是怎么知道张楚要接受招抚的事?"生性多疑的崇祯突然脑筋一转,想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身在北京的曹化淳怎么将手伸到山西的,难道这太监的活动能力又加强了。
“这还要托陛下的洪福,陛下派锦衣卫到山西调查流贼的情况,锦衣卫办事还算得力,派出了一个名叫郭志一的千户,不但查明了流贼的情况,而且还说服了流贼头目归顺朝廷。如果没有陛下的英明决定,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曹化淳知道皇帝在想什么,赶紧将功劳全都归于了皇帝。
“锦衣卫这些日子办事很有长进了。”皇帝难得的夸奖了锦衣卫一回。
曹化淳看皇帝的神经松弛了下来乘机说道:“我有一个计策可以使陛下能更牢固的控制住这只流贼的队伍。”
“你有什么好办法?”崇祯皇帝知道这个跟了自己多年的曹化淳头脑还是很灵活的。
“我的办法是派出太监到这只队伍中作监军。”曹化淳尽量将此事说的轻描淡写。
“不行,绝对不行,派太监监军肯定不行,那群大臣又要在我耳边鼓噪了。”大明本来有派太监监军的传统,但在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下,现在已很少有太监走出皇宫了。
“这次情况不同,要去的是一只流贼的队伍,侵害不到大臣们的利益,如果朝臣极力反对的话,您就让他们上折子说明为什么太监不能监军,告诉他们谁写的好就让谁到这个流贼的军中作监军。”曹化淳给皇帝出了一个对付朝臣的坏主意。
“这样倒真有可能堵住那些朝臣的中外嘴,不过派去的太监即要忠心,还要机灵能干。你手下有合适的人选吗?”这选拔太监之事当然要问大太监曹化淳了。
“我手下倒真有个合适的人选,他叫王承恩今年只有十四岁,却对陛下十分忠诚,而且头脑灵活,完全可以胜任此职。”
“王承恩,这个小太监我知道,为人确实聪明伶俐,你再好好对他交待一下,这件事不能搞砸了。“皇帝终于同意了太监监军的事情。曹化淳不由心中狂喜,这看似微小的一个变化,而且以前还有三成例。却是太监们权利扩张的一个背后开始。
”我这就去安排,定然不负圣恩。“曹化淳赶忙向皇帝谢恩,顺便将此事作实。
”好吧你去布置一下,赏赐张楚一个游击的官职,让王承恩随军出发,监视好这只流贼的队伍。“崇祯皇帝下了旨意。曹化淳听了很是高兴,太监出宫的事终于有了着落,这样太监的威势将大增,对于崇祯皇帝曹化淳也感到很是无奈,你一个皇帝为什么对臣子那样刻薄。张楚在勤王后大家都以为他战死了朝廷就曾追认为游击,现在张楚的实力又强了,皇帝只封了张楚一个游击,什么都不给,怎么能让张楚卖命的为干法。不过曹化淳的脸上却没有一点的不悦始终小心翼翼的在那里回答着皇帝的问题。
曹化淳说动了崇祯皇帝招抚保安军,这其中保安军归顺不归顺对曹化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皇帝又有了让太监随军当监军的心思,这对扩大太监的权力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百一十章 回程()
曹化淳从皇宫内出来立即找来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布置他联系保安军的人准备接受朝廷的招抚,骆养性接到命令脚不粘地的跑出去办事去了。
曹化淳独自一个人在屋内回想着当年魏忠贤在朝中的威势,哪里有哪个大臣敢不听从皇帝的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