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大,他现在已不奢求能够用火器营打败保安军,他只想找到火器的缺点,然后利用数量众多的其他部队打败保安军。
“您最好不要让朝庭运火器和火药过来了。”张绍堂皱着眉头说的话很令洪承畴意外。
“为什么?”说缺火器、火药又不让向朝庭要,这今天张师爷的话有点儿奇怪。
“朝庭制造的武器运过来也没什么用。通过这几天的训练我发现朝庭制造的火器质量十分低劣,以火枪为例,运来十支枪有得有五六支不能用,能用的多数打不了几枪就会炸膛,这令开枪的士兵不能安心的瞄准,总是慌里慌张的使枪尽量离自己远一些,不管靶子在哪,将枪打响就不错了。其他的火器基本也是这样,火炮什么的经常发生炸膛事故,伤了好几个士卒。运来的火药中掺杂了各种杂物,威力不足,点着只冒点儿烟听个响,同样多的药量,打出的枪弹的远近都不一样。”明朝制造武器专门设立了军器局、兵仗局和火药局,生产各种武器装备给地方上的部队。这种集全国优秀的工匠在一起生产的制度本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明朝官员最大的本事就是将一种本来很先进的制度玩坏玩烂,然后大声声讨这一定是体制的问题。
兵器生产的制度没问题,但它的管理却出了大问题。皇帝拨的生产武器的银子被作为管理者的官员层层剥皮,真正用在武器生产上和工匠身上的并不多,将领到兵器局等衙门去领武器不用银子行贿更别想领到质量好的武器。
“那可怎么办?”洪承畴也是一筹莫展,这边缺火器,朝庭生产出来的又不能用。
“我们可以自己开办兵工厂生产火器和火药。”张绍堂今天主要想向洪承畴说的就是这件事。
“兵工厂?兵工厂是什么?”洪承畴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兵工厂这个词。(。)
第二百七十五章 京师来的工匠()
“兵工厂是流贼保安军对生产武器的作坊的称呼,就类似于朝庭的兵仗局什么的。”这些日子里张绍堂一直在研究保安军,对保安军内部一些组织机构也有所了解。“兵工厂”这个词不断的进入他的耳中,据说保安军精良的武器和犀利的火器都是兵工厂生产的,所以张绍堂对兵工厂的印象很深,以至于有了建立起自己的兵工厂的想法。
“那样能行吗?”对于生产武器什么的洪承畴并不十分懂,他也没认为为将者需要懂这些东西。
“一定能行的,流贼在穷山恶水间,许多人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那么犀利的火器,我们可征调整个三边地区的工匠组成兵工厂,肯定能造出比他们更好的。另外我们还可以请圣上调拨军器局、火药局的工匠过来,这要比直接向圣上要银子容易的多。”
张绍堂对于当今皇上对银子的热爱有时确实难以理解。
“为什么不继续叫兵器局、兵仗局,非得叫什么兵工厂?”洪承畴还在纠结于这个奇怪的名字。
“这个必须得叫工厂,工厂就是工匠制造器物的地方,如果还是开办兵器局,朝庭必然要派官员过来管理,只不过将京师的那一套搬到山西来了,到时生产出来的东西照样不能用。我们要改换个名义让朝庭不能向兵工厂插手,再派得力的人去管理,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也比朝庭运来的要好。”张绍堂这些年在官场上行走,自己没当过官,可接触的官场阴暗面更多,他已对大明朝的官员完全失望了,什么事只要有他们插手肯定会办砸。
“如此甚好,你想想措辞,写一封奏折,我送上去,我想此事能成。”洪承畴被张绍堂完全说动了,他管着三边地区,如果集中各省工匠的力量加上自己人的管理肯定能生产出好的武器来。所以他一事不烦二主,直接让张绍堂起草奏折。
张绍堂也不推辞,这些天他一直在考虑此事,对于奏折要怎么写早已了然于胸。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写出了草稿,拿来给洪承畴看。
洪承畴一看这奏折还真是按照崇祯皇帝的胃口写的,奏折上首先说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三边地区决定动员管辖区内的商户为三边的军队服务,征调商户用工匠场地建立三边兵工厂,朝庭只需将原先拨付给军器局、兵仗局的银子转给商户,三边地区的武器就由这些兵工厂统一生产,就不用在京师生产再长途运送到三边地区了。为保证武器的质量,请皇帝在京师军器局中选调一千名工匠到山西指导武器的生产。武器的质量关系到将士的生命,绝不让一件不合格的武器进入三边地区。
洪承畴看后十分满意,没作任何更改,将奏折亲自抄写了一份,用上了三边总督的大印,派人送到了京师,同时运用自己在朝中的关系上下活动,争取这份奏折能够通过。
奏折送到了内阁大臣手中,洪承畴打过招呼的,大臣当然不发表意见,一切等候圣上裁决。其他人看过奏折心里暗中不爽,这洪承畴要自己造武器,是要将朝庭拨付的银子直接拿走,朝中的官员就少了克扣的机会,这断人财路的事很令人气氛,但这个洪承畴放下狠话,不让不合格的武器出现在三边地区,朝庭拨给三边地区的武器是什么货色大臣们比谁都清楚。这是不让他这么干就要翻脸的节奏啊。
三边地区的卫所本就有自制武器供应部队的责任,只是近年来卫所荒废,所产的武器质量还比不上京师,部队才总是向皇帝要求拨付武器,所以洪承畴要自己生产武器也没有什么违制的地方,大臣们既不好和洪承畴撕破脸,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
洪承畴的奏折顺利的摆在了崇祯皇帝的案头,崇祯皇帝现在都有些怕看洪承畴的奏折,不是要兵就是要钱,皇帝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根本不可能再多给他。
看了洪承畴这次的奏折崇祯皇帝难得的高兴了一回,洪承畴终于开窍了,不再向皇帝要钱了,征招商户的东西为国家所用这是崇祯皇帝所喜闻乐见的。将银子拨到兵器局与拨给洪承畴对皇帝来说没有什么区别。至于那些低贱的工匠,洪承畴愿意养就多给他点儿好了。只要不要银子还能办事就是能臣,于是皇帝御笔朱批,同意所请。并将奏折中选调工匠一千名改为了一千户。皇帝还是很人性化的,匠户此去离京几千里,怎好让人家两地分居,其实皇帝在想,如果将精干的匠人都调走了,匠人都是拖家带口的,留下老弱谁来管啊,还不如大方一回,全都给了洪承畴算了,反正大明的匠户都是世代相传,不管老幼都算匠人。
圣旨传到了军器局、兵仗局、火药局,要求各局抽调人员,各局的官长已知道了洪承畴奏折的内容,对洪承畴恨的牙根痒痒,将银子直接拨给三边地区断了他们的财路,还有脸来这里要人。既然皇帝说了要按户算,那就要好好给他找几户,各局的家中有老的干不动体力活的老工匠的家庭都被挑选了出来,家中老人多青壮年少的更是优先选择的对象,实在不行家中有一大堆干不了活的孩子也行。很快这一千户匠人被凑了出来,老老少少有了超过一万的人口,洪承畴你不是不让大家发财吗,我弄点儿人过去,你总不能不管这些人饭吧,就这些老弱,吃也吃穷你。
大明朝的匠户生下来就是为朝庭服务的,皇帝的一道圣旨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全家上下收拾财物拖家带口的离开京师,走上了去山西的道路。听说山西现在饥荒连年,流贼遍地,到了那里肯定不会有好生活,可他们却没有办法,他们身在匠籍,人身在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离开了官府指定的地区根本没法生存。
一路上吃了许多苦的匠人几经辗转终于到了山西太原,这么庞大的队伍在城内根本没地方安置,只能驻扎在城外听侯三边总督的安排。
洪承畴听说京师的匠人们到了,心中很是高兴,专程到城外想看一看这些工匠,可他赶到工匠的驻地,看着这一大片的老人妇孺感到一阵头大,这么多人要养,能够干活的还没有几个,京师这帮官员可真没几个好东西。
就在洪承畴为这些工匠发愁的时侯,远在运城的张楚却象发现宝物一样,对着这些工匠都快流口水了,他发誓一定要想办法将这些工匠弄到手。(。)
第二百七十六章 工匠营()
明朝的官僚系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洪承畴要工匠,工匠很快就从京师调拨出来,一路急行,工匠的队伍到了山西太原。三边总督怀着无限的希望去看望了这些工匠,到了工匠临时驻扎在太原城外的营地,洪承畴见到了这些被他寄予希望的工匠。工匠的人数确实不少,远远超过了洪承畴想要的一千之数,因为皇帝特别恩典将他所要的一千名改成了一千户。据带队的工匠头目向洪承畴报告,所有人口超过了一万,但大多是岁数大干不动活的老人,还有大量的妇女和儿童,真正能干活的青壮年不到五百之数。
洪承畴心中懊恼,这皇帝是不是成心的,我只是要一千工匠罢了,你给我弄这么多人,山西现在什么最贵,粮食最贵,这么多人都要吃饭,还没有几个能干活的,这皇帝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这话又不能说出去。
洪承畴只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谁让你向皇帝要工匠的呢,根据大明的工匠制度,这些人都是匠户,都可以算作工匠之列,你要一千给了你一万多,这还不算皇恩浩荡吗。
在旁边的师爷张绍堂也感到十分的无奈,这大明朝的官场本来就是这样。很明显三边总督大人是被京城的官老爷们算计了。这也是很正常的结果,本来洪承畴要自己打造兵器使京城里的官员不能从中克扣,已经拉了很多的仇恨了。然后又伸手向人家要工匠,不被人家算计才是见了鬼了。如今大明王朝的官吏眼中只有银子,谁动了我的银子就是我的敌人,至于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大人,我看这样吧,我们从三边地区将各卫所的工匠集中过来,再从民间招揽一些工匠过来,保证兵工厂的开工不成问题。”张绍堂已看出了洪承畴的不痛快。师爷的职责就是为主家分忧解难,他只好开动脑筋想补救的办法。
“试试看吧。”洪承畴本来对兵工厂的开办抱着很大的希望。大明工匠的手艺还是很高超的,许多精巧的物品都可以做出来。洪承畴相信如果由自己直接管辖,省了京城官吏从中的克扣,给那些工匠吃饱饭,制造出来的武器不会太次,整个三边地区军队的武器如果更换一遍的话,战斗力会大大加强,不管是对关外的后金和蒙古人,还是关内的流贼都是有一战之力的。没想到开门就让那些官吏恶心了一把,本来高涨的热情被泼了一瓢冷水。不过师爷的办法还算可行,先干起来再说,如果有机会再找更好的工匠。
洪承畴立即传令下去,命他管辖下的各个卫所将打造武器的匠人连同工具一起全部集中到太原城外。
在三边地区洪承畴的命令还是很好使的,不几日匠人们就从各地拖家带口的来到了太原城外,对于这样的命令各地官员还是愿意执行的。现在各地卫兵糜烂的程度不断增大,卫所内的作坊要生产不出像样的武器来,养着那些工匠只会穷耗钱粮,还不如都送给总督大人去养。
太原城外匠户的营地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从各地赶来的匠户加上他们的家属又来了有一万多人,加上京师来的人组成了一个三万人的大营,每日里的吃喝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如果不组织他们尽快的开工不但白费粮食,还可能引发混乱。
为了管理好这些工匠,洪承畴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营中的中军官曹迁去管理工匠营。曹迁到了太原城外见到东一堆西一簇的工匠,也是一个头两个大,能成为三边总督的心腹曹迁还是有些能力的,他命手下的兵士下到营中找到了工匠中原先当过工头的人,将这些人组织了起来,先组成了一个管理的框架,然后将所有的工匠都纳入了管理之中。工匠们这才有了统一的管理,不管是发放粮食,还是安排住宿都有了秩序。这样曹迁才松了一口气。
太原的工匠营平静了下来,远在运城的保安军气氛却十分紧张,保安军大帅亲自出马,调兵遣将准备一次重大的行动。
当初洪承畴带兵退回了太原,保安军统计局的工作重点自然就转到了太原。统计局的人员盯着洪承畴的一举一动,丝毫不敢松懈。
洪承畴要在太原建立兵工厂的消息早就传到张楚手中。张楚亲身经历了保安军兵工厂的从无到有,知道要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出来兵器的兵工厂有多难,这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官军的能力没准也就能多生产几把铁片刀。张楚想好了等洪承畴的兵工厂选好址,建立起来就派人过去放一把火,让他连铁片刀都生产不出来。
没想到洪承畴的兵工厂动静越来越大,竟然从京师弄了一万多工匠来,而且大多数还是干不动活的老家伙。张楚一下子就不淡定了,眼睛里闪出了贼光。这些老家伙活好哇,现在保安军的工厂中大量使用水力驱动的设备,单个人的力量已不十分重要,老工匠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张楚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些老家伙弄到手。
整个保安军被急速的动员了起来。郭西园的统计局最先发动,一条条指令传到了太原,隐藏在各处的人员都展开了活动。整个太原城内的特工增加了一倍还多。
于江带领的特种兵整整一个营的人马化装成了百姓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张楚认为这次行动光玩暗的还不保险,他决定带人明着上门去抢,这次他要派出去的是整个的战车营和一个团的骑兵。
“这次行动十分重要,其他的我不说了,只讲一点,如果行动成功,战车营扩编为战车团,骑兵团扩编为骑兵师,每个人都有立功升职的机会。”张楚在队伍前面大声的做着动员。
战车营和骑兵团的官兵一下子激动了起来。队伍如果一下子扩充好几倍,不但战斗力增强也意味着原先的官兵只要表现的不太差都有希望升官,这可是一个普遍利好的消息。特别是战车营由于花费巨大已很长时间没扩编了,这次如果升为团原先的营长就直接变团长了,前途一片光明。
张楚见军心可用也不再多说,一声令下,战车营和骑兵营立即出发,大摇大摆的向着太原开出,而且还穿着官军的服装打着官军的旗号。(。)
第二百七十七章 明朝的环保运动()
张楚命令此次出征的保安军改换上官军的服装一是为了使行动变得出其不意,更多的是为了给沿途的朝庭官员找一个当缩头乌龟的借口,至于官军的服装保安军这里有的是,当初打败了洪承畴占领了他的大营缴获了大量的物资,抓获的官军俘虏就有上万,凑齐几千人的官军服装还是没有困难的。
从运城出发的保安军一路向北挺进,很快进入了官军控制的地区,官军立时紧张起来,难道这些贼人占了运城还不满足又过来扩大地盘。当看到保安军并没有攻城略地,只是一路向前开进,官军立刻识相的你不打我,我肯定不打你,躲在城中不出战,上官问下来也好对付。这年头,一队官军过境有什么稀奇的,只不过没弄明白是哪里的官军罢了,你又能因为这个把我怎么样,大部分的官军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的甚至连有奇怪的官军从境内通过都不上报了。
三边总督洪承畴接到了有流贼又在山西境内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