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真实性,雷德尔再没有丝毫的怀疑了。他现在的唯一念头,就是听方彦将他的思维认知全部讲出、让自己极度渴求知识的心得到填充,其他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推到事后再说!
“进入19世纪末,德意志正面临着两大日益严峻的问题:国内的资本巨头亟需找到足够大的海外市场来消化剩余产能,而国外的战略环境正随着英国的对欧政策转变而愈发暗藏危机。对于国内的绝大多数人而言,前者的意义并不为他们所知,然而这却是直接关系到帝国兴衰的最重要核心。只有向国外拓展市场,德意志才能在本身黄金储量不多的情况下,缓解因国内商品过多而导致的灾难性通货紧缩;而也同样只有和海外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经贸联系,德意志在资本生产中所需要的廉价原材料才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各家工厂,并在这个一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的全新帝国主义时代,达到生产的规模和效益的最高临界点。如果继续像俾斯麦首相所主张的那样关起门来过日子、既没有殖民地也没有海洋,那么德国的工业体系,终究会被整合了世界市场的外国优势产业所摧垮。对于德意志这个新兴经济体来说,这意味的就是衰亡!”方彦神情郑重地说道。
雷德尔张了张口,却什么话都没有说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方彦竟然会在经济学上也拥有如此高深的造诣;由于自己的专业使然,这一领域便是他所完全未能涉及、并且也很难理解的了。然而隐隐间,他的直觉却告诉他这名少年的每一句话语都是振聋发聩的黄钟大吕,让人从迷茫中幡然惊醒,并驱散面前的迷雾、真正触及到了事物的核心本源。至于他心中最初的震撼之意,也早已在方彦接连表现出的惊人知识理念的冲击下而变得麻木了。对方已经绝对不能被看做是普通的少年,而是在历史、经济、社会等领域都有着极深认知的博学天才!
“为了给海外利益提供足够坚实的后盾,庞大的海军舰队就必须要被建立起来了。国内那些大工业家和民族主义者也自然是对海军扩充给予了绝对的支持,这与他们的利益都是完全契合。”方彦顿了一顿,又道,“至于德意志所面临的愈发不利的国际形势,其解决之道也落在了提尔皮茨元帅的风险舰队理论之上。”
(PS:今天收藏数量依旧悲催,作者心中哇凉哇凉的啊。。。大家给帮帮忙吧。。。。。。)
第46章 抚今()
雷德尔缓缓点了点头。作为提尔皮茨的忠实追随者,他自是对自己恩师当年提出的“风险舰队”理论再明白不过了。对于英国这个骄横跋扈、贪残凶厉、只奉行血淋淋的丛林法则的老海盗而言,只有包裹钢甲的铁拳才能让它收起那份贪婪和觊觎,而一支强大的舰队便是德国手中最理想的威慑武器。根据提尔皮茨的理论,如果德国海军强大到让英国海军在毁灭它的过程中、自身也要蒙受不可接受的惨痛损失的话,那么英国只能因风险过高而被迫放弃与德国为敌的策略;如此德国便能在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合围中打开一个缺口,并实现战略形势的逆转。
方彦叹了口气,道:“然而遗憾的是,同样因为两方面的缘故,风险舰队的实施最终宣告失败。其一,我们虽然在帝国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但在造舰工业和技术理念领域仍是较英国有着很大的差距。英国造船厂平均只需2年半的时间就能完成一艘无畏舰,而除了布罗姆-福斯之外的德意志造船厂却需要3年半;这种差距使得开战时英德双方的现役无畏舰数量之比为29比17,我方阵容仅有对方的60%。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理念和经验,我们最初建造的8艘无畏舰还采用了事倍功半的六边形炮塔布局,布吕歇尔号大型巡洋舰也完全无益于战巡之间的对决。而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预料到下场战争将是持续数年之久的生死对决,所有人都认为战争将在3到6个月间宣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对与德国开战的风险评估便大大降低,并最终使得他们选择了战争。”
雷德尔目光中精芒闪烁,慢慢接口道:“其二,便是公海舰队在战争期间的不作为了。在大战爆发前夕,皇帝陛下及所有的高层统帅都将全部的赌注压在了施利芬计划之上;舰队既没有制定作战计划、也没有受到来自高层的出战压力。而随着我方在稍后爆发的赫尔戈兰湾海战的折戟,陛下对海军战胜英国人的信心更加跌落谷底;他担心他那些宝贵的大军舰受到损伤,将数十亿马克堆砌起来的庞大战斗力锁在了港湾里。除了斯卡格拉克海峡那一战之外,公海舰队没有同英国人展开任何大规模的接触;这无疑使得英国人感受不到任何与我们开战的‘风险’,寻求和平也就自然无从谈起。因此,与其说是英国人击败了我们,倒不如说是我们亲手毁灭了这支耗费20年心血打造出的舰队;它带走的不止是一代德国人的心血,更是今后无数代德国人追求海洋的蓝水之心。”
方彦沉默,没有再继续开口。对方已经将自己的下半段话语接了出来,而且由于是亲身经历的缘故,雷德尔的表述甚至比自己所准备的话语还要更有细节上的深入。而正因如此,方彦也不想再在公海舰队覆灭的这个问题上过多出言,没有经历、没有归属的他,或许很难明白雷德尔心中那痛彻心扉的伤恸。
“约纳斯,既然您已经完全洞悉了过去的形势因果,那么您对未来的海军发展也应该有了成熟的见解吧?”雷德尔目光诚挚地望着眼前的少年,话语中带有一丝期盼的说道。尽管军衔和等级的思维在他这个老派军人的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但在此之上更高的却是对真理的探究;德国人古板严谨的性格在这种时候得到了最为正面的体现,而也正是这份道理大于权力的优秀文化,促使这个国家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涅槃新生!
“这算不得是什么成熟的见解,只能是我的一点个人的观点。”方彦依旧表现得足够恭敬而谦逊,他时刻没忘眼前之人是自己今后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依仗的这个会谈的初衷和关键点。方彦端起手边的水杯润了润喉咙,酝酿片刻,于是属于他的清朗磁悦的声音又再度回荡在了这个房间里。
“尽管风险舰队的执行最终失败,但德意志却通过4年又3个月的顽强坚持,从国家战略层面实现了提尔皮茨元帅所提到的那个‘风险’。因为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崩溃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整个世界的格局又一次被彻底改写了。”
方彦整理思绪,不紧不慢的说道:“当英国精疲力竭的坐在1919年坐在凡尔赛镜厅的谈判桌前时,等待它的却并不是胜利者的饕餮盛宴,而是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萧瑟荒原。在大洋彼岸,那个新生的北美大国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气魄狰狞崛起,并在昔日英国绝不容许他人染指的禁区恣意朵颐;而在远东,另一个新生的工业国也代替了昔日俄国的地位,开始将势力广泛渗入对英国涉利巨大的中国地区、俨然有将其殖民鲸吞的强烈野心。然而面对这一切的英国却只能悲哀地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去遏制这两个昔日盟友的扩张触手。”
方彦微微一顿,神色中露出了几分怨毒和讥诮,冷声说道:“持续4年的世界大战,使得英国的国家元气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他们在战争中损失了上百万本土精壮男性、总计超过800万吨的商船舰队,同时为战争支出了超过100亿英镑的巨额战费。战后英国债台高筑,出口萎缩,主要工业品产量恢复不到战前的水平。而远离欧战漩涡的美国和日本却在那几年间大快朵颐,尤其是美国,它的国民总收入已是英国的3倍,钢产量是英国的5倍,商船总吨位比英国多出三分之一,在综合国力上已经完全碾压了这个昔日威凌九天十地的超强存在!”
方彦冷笑道:“面对财大气粗的美国于战后掀起的新一轮海军竞赛,已经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般衰弱的英国,终于意识到昔日的两强标准已经不可能再维系下去了。1922年初在华盛顿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就是英国在海洋领域向各大列强全面妥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英国不禁苦涩的让美国获得了其在海军实力上与自己平起平坐的超然地位,更全面放弃了太平洋地区的海权,并把曾经在伦敦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地中海向法意两国敞开共享。德意志用更甚于舰队的整个国家的毁灭,让英国尝到了蛮横和冲动的发动战争的最罪有应得的惩罚。这也可以说是风险舰队理论的另一种践行:英国在成功干掉了我们这个挑战者之后,却也毁掉了自己的世界霸权,这种代价无疑是高昂到了令其无法接受的地步!”
“因此,只要英国那帮仇视德国的偏执狂和神经质还有半分理智,他们都能意识到发动战争所要承受的恐怖代价,这就是我们用自身帝国的毁灭,所对这个贪狠凶残的老海盗上的最深切的一课。而这便为德意志海军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之前所从未有过的晴空万里的战略局面。尽管这份代价是如此的沉重,但德国海军的发展火星,终于因昔日帝国的毁灭而铺就了足够多的柴禾。”说到这里,方彦的脸上不禁露出了深深的感慨,这份时代和地缘的悲剧,注定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演,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更改的局面。
“也就是说,在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德意志,却反而进入了海军发展的黄金时段么?”过了好半晌,堪堪消化了方彦刚才话语的雷德尔忍不住愕然询问道。
方彦轻轻点了点头,道:“目前,只要我们在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框架下不要做得太出格,我想英国都不会有任何反对的声音的。从某种程度上,英国甚至会默许、鼓励我们的重整军备:因为当前的欧洲是由法国在主导,而这显然并不符合英国的传统政策,德意志的恢复军力有助于在欧洲重新形成平衡。我们现在还能再开工7艘巡洋舰和8艘战列舰,这些订单将是德意志恢复造船能力、重塑远洋舰队职能的有效保障。而当舰队规模逼近条约所规定的上限时,就要根据德意志的经济国力来决定进退了。如果情况并不理想,那么我们就只能选择继续隐忍;毕竟没有经济基础的庞大舰队是建立不起来的,当前英国在海军问题上的对美国妥协,也正是由于自身国力已经远远支撑不起和对方的海军竞赛。”
方彦顿了一顿,神情间浮现出期待的神色,道:“而如果上帝眷顾,使得德意志能够重新回到帝国时代的巅峰盛况,那么我们就与陆军一道撕碎万恶的凡尔赛和约,开始迈出德意志走向蔚蓝大洋的豪迈步伐!由于苏联的建立和奥匈的解体,使得德意志在陆地上的战略形势较帝国时期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完全能够将更多的经费投入海军当中,如此铁十字战旗必将会在未来的海洋上猎猎飘扬!”
第47章 战略()
阳光灿烂,碧空如洗,那轮红日已经升到了临近中天的高越区域。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方彦又向雷德尔详细陈述了一番战后的欧陆格局。虽然德国在凡尔赛和约中被割走了八分之一的土地,且失去了所有的海外领土,先天条件比帝国时期拉下了好几个档次;但随着奥匈帝国的分崩离析、以及红色苏联的脱离欧洲资本主义阵营,德国的四周只剩下了人口和工业潜力都远远不足自己的一帮小国,根本不足以成大器。而随着德苏两国在拉帕洛条约中的握手言和,更是使得德国的陆地形势反而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了极大的改善。被法国竭力扶持、放在东方牵制德国的波兰,就首当其冲的处在了两个大国的夹击之下:这个在大战结束后才得以独立的国家与德苏两国都有着深重的积怨,德苏联合使得其连自保都成问题,更遑论在东线牵制德国了。
在波兰反被苏联威压、难以西顾之际,唯一能让法国用于牵制德国的,就只剩下东南面的捷克斯洛伐克了。然而,就算是这个国家继承了昔日奥匈60%的工业,但它的人口和国土面积都较那个庞大的二元帝国差距悬殊;而奥匈崩溃后所因为各国独立而产生的林立关税壁垒,更是使得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令这个“穷兵”很难真正“武”的起来。因此,这个国家所能对德国造成的牵制也相当有限。实际上,方彦都已经向雷德尔夸大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作用,因为在十几年后,希特勒就将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吞并这个国家,并反将这柄被法国放在德国侧翼的刀剑抽出、成为自己征战世界的助力。
至于法国和比利时,也同样只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法国在战争中受到的创伤尤甚于英国,近170万人的死亡和430万人的伤残,对于这个战前总人口还不到4000万人的国家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几乎一代精壮男性在西线堑壕的绞肉磨盘中死绝,法兰西为了戴上这个胜利者的空虚光环而流尽了鲜血。而德国虽然也蒙受了巨大的伤亡、且在战后饱受割地赔款之欺凌,但其本土的工业构架却并未遭到破坏,仍旧保留下了昔日那个冠绝欧洲的薪火潜力。只要能有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德国在经济和工业总量上重返巅峰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在当下,道威斯计划的持续推进,便正是为德国提供了这么一个机遇!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的德意志必将在这个有利的欧陆形势中重新崛起,并再度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盛的国家。而到那时,我们所重建的海军舰队,就又将重新面对英国这个老对头。尽管英国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惨胜之后,其针对别国的跋扈凶厉的气焰必定会有所收敛,但我们也必须要做好与之一战的准备。”方彦的声音依旧清亮明晰,丝毫没有因长时间的交流而受到影响。他眼眸中绽放开一丝锐利的光芒,道:“这一次,我们要弥补昔日风险舰队中所存在的战略缺陷,真正让这个理论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战略缺陷么……”雷德尔微微皱了皱眉,若有所思的说道。
方彦点头道:“在世界大战之前,德意志公海舰队的全部作战理念,都是基于英国舰队会实施其自风帆时代以来就始终奉行的强势的进程封锁战略。如此,我们就能用鱼雷艇、潜艇、水雷等近海防御兵器,在作战中消耗掉对方的一部分主力舰,然后再举全军与之决战。然而英国人在战争中却采用了更能利用其先天地缘优势的远程封锁战略,通过屯兵于北苏格兰的方式,将整个北海变成了围困我们的牢笼。由于地缘的因素,被困于北海当中的舰队既难以打击对方的海上交通线,又无法守护我们的运输船,最终只能与海权完全绝缘。这种完全没有办法来反制英国人的制海权的情形,正是昔日风险舰队最大的战略缺陷。”
说到这里,方彦的神情凝重了下来,一字字地说道:“需要明确的是,大海由于广阔无垠,根本无法像陆地一样能以边界的划分来实现对某片区域的绝对掌控;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当1918年的协约国已经取得了对德意志海军的压倒性优势的时候,我们的潜艇和伪装袭击舰,仍旧能在远离本土的大洋上进行游荡狩猎。因此,将‘海权’定义成对海洋的掌控权是极不恰当的,最准确的描述应当是对海洋的使用权;而对海洋的使用权,最直接的体现也无疑就是由众多商船所组成的海上航运线了。对于德意志来说,海权是我们的狭小国内市场达到饱和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