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驼子自然爽快应诺,他知道李承训已心不在此,告别之后,便带着愉快的心情折返帝都。
夜漆黑无比,远处的群山黑洞洞一片,不时得有夜兽咆哮的声音传出。
汝南公主毕竟是未出过皇宫的女儿家,心里着实害怕,紧紧地靠在李承训的身上。
感到怀里的汝南公主浑身颤抖,李承训用力抱住她,在她耳边低声道:“别怕,秦岭大山是我的家,这里的动物都是我的朋友,咱们是安全的。”
汝南公主嗯了一身,却早已没了注意。
见她怕成这样,李承训担心走夜路吓到她,便在山边上寻了个避风的山岩,点起了篝火,一是取暖,二是给她壮胆。
按照计划,皇帝会在明天上午才能发现他始终的事情,而此刻他不用担心会有官军的追捕。
此时,红毛猴子悟空也来到与李承训汇合在一处,它之所以晚来一步,是因为他奉命去天香楼取了李承训寄存在那里,夏雪儿送给他的那根绿竹杖,又把它送到了至相寺去交给虎子。
汝南公主头一次走这么远的路,虽然她始终坐在马车里,可仍是疲惫不堪。她从小到大睡的都是高床暖枕,从心里往外的极其不愿意睡在野外,可还是耐不住疲劳的侵袭,在李承训温暖的怀里,不一会儿便睡了过去。
李承训却没有睡意,始终在猜测着他离开帝都后,皇帝会是怎么样的感受,是震怒?伤心?还是觉得窝心?希望不会迁怒长乐公主,更希望他写给皇帝的信,可以令皇帝原谅自己,并信任自己。
今日的一切,都是李承训谋划,由长乐公主和宋管家配合实施完成的。
首先,用一堆杂耍人员误导陈浩,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和所有守卫者,在精神高度紧张中度过整个下午,待杂耍人员一走,这些人紧绷的神经会本能的松懈下来,必定会放松警惕。
而后,他们回到书房,假意争吵,吵得仆人们都知晓,以给长乐公主离府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李承训和汝南公主已与长乐公主的随从对调了衣服。
长乐公主气呼呼地出了驸马府,李承训二人则混在其他仆人中间,自然无人敢阻拦,守卫谁会想到会有人鱼目混珠地混出府门呢?
就在他们经过天香楼的时候,李承训和汝南公主则悄悄地脱离队伍,溜了进去,早有邹驼子在等候,把他们引入密道,从数里外的出口出去,并把他们一直护送到秦岭山脚。
另一方面,书房门外的宋管家,却假意主人还在书房中,时进时出的传达旨意。
宋管家虽然武功散失大半,也不甚精明,但是他为人忠厚细致,偶然从汝南公主与李恪的谈话中,寻得蛛丝马迹,猜测到李承训要离开帝都。
他人老倦怠,孤独一人,也是着实喜爱李承训和无忧二人,早已决意与他们为伴以了残生,甚至向李承训坦诚过自己受命于皇帝的事情。
如此一来,李承训也只能信他,再见他饱含诚意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与凄凉,使得人心中发酸,无法拒绝。
也正是因为有宋管家的极力周旋,才使得他们能够从容地避开陈浩的眼线,直到最后,他冒着被李世民迁怒的风险,依然在坚守着。
长乐公主把二人送走后便回转了驸马府,回到了书房,假意传令宋管家说:“三人要夜读圣贤书。”
她还在演戏,唱着属于她的那场荡气回肠的独角戏,目的是为他们二人逃走争取更多的时间。
书房中的长乐公主整整哭了一夜,她觉得自己好傻,明明舍不得他走,却还要帮他逃走。现在,偌大个帝都,只剩下她一个人,连个说话的伴儿都没有了, 她好想和他一起,哪怕让她少活几年,她也心甘啊。
天亮时分,陈浩终于觉察出了异常,逼迫小翠闯入书房,见只有长乐公主一人,暗道不好,忙令部下全府搜索,当然已是人去楼空。
长乐公主气势昂昂地出了驸马府,陈浩无法,他可没有权利扣押公主,却只能下令把宋管家,小翠,和童钱绑了起来,押着他们直奔皇宫而去。
皇宫太极殿中,早朝尚未开始,迪喜便匆匆来到后殿,向李世民通报说长乐公主有紧急事情要即刻面圣。
“胡闹!让她候着,待早朝过后再说!”李世民正在铜镜前正衣冠,随口答道。
“陛下,公主说,李无名已留书离京!”迪喜语气急迫地道。
“什么!”李世民大吃一惊,“快,传她进来!”
这日的早朝,李世民宣布取消,他只在太极殿上见了长乐公主一人。
长乐公主见到父皇,请安过后,便递上李承训临走时交给她,让她务必亲手呈送给皇帝的信札。
李世民立即展开,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百十来字,看过之后,坐在龙椅上,久久未动。
李承训的留书中重点说了三件事情。
一是强调自己出走的原因,非是对陛下不忠,不信任,而是实在受不得拘束。他保证不会做对大唐不利的事情,更不会颠覆李唐政权。
二是他恳请李世民不要对太子管教太苛严,以免物极必反,并预言了太子谋反的事情,又谏言晋王李治为将来的储君,却又提出限制长孙无忌的权利。
这一段话可以说他是煞费苦心的,历史上李承乾谋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李世民苛严的管教之责,也有他本身有了足疾后的心态大变,再加上被一些人的蛊惑,才促成了这一事件。
李承训谏言晋王李治为储君,而没有谏言立李恪为储君,一个是担心李恪会被李世民猜忌,二来那是自己已不在皇帝身边,取决定作用的还是长孙无忌,他说什么也没有用。
“晋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
这是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的原话。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这位皇帝身边的第一重臣,当然力推他的侄子。
考虑到以上的历史事实,李承训的谏言处处用在关键处,可李承训能信吗?当然不会,但也许当李承乾谋反之时,他会信吧。
最后一件事情,李承训预言了武媚娘的出现,以及她将给帝国带来的转变,请皇帝慎重。
李世民看完这封不知所云的信札,心里说不出的别扭,一团怒火也从心中升腾起来:好你个李承训,朕对你不薄,你却忘恩负义,不辞而别,而留下的这封书简处处对朕的国事、家事指手画脚。
他越想越气,用力把信札撕得粉碎,纷纷扬扬地撒在龙案之下,而后拍案而起,“迪喜,传朕旨意,立刻查封驸马府!”
“父皇且慢!”长乐公主屈膝跪倒,“请父皇息怒,李无名出走,是女儿一力帮衬的!”
“你?”李世民正惊愕间,便听得长乐公主继续侃侃而谈。
“父皇,李无名为人侠义重诺,既然他说了,便一定会做到,那又何必非要把他留在帝都呢?莫非是父皇不信任他吗?就算如此,他已然逃脱,父皇想再捉住他,恐怕是很难的了。与其逼其造反,不如依旧善待他,让他知道陛下的宽宏。这驸马府留下,好好为他维护经营,也是向天下百姓宣召皇帝对他的恩德,即便他要造法,想必也是失道寡助。望父皇三思!”
长乐公主面色平静,规规矩矩地跪在地上,一席话说完,低眉垂目,淡定如初,静候李世民的责罚。
李世民此时已冷静下来,忽而展颜一笑,“这个小子,看来是非要与朕作对了,朕不要杀他,不要逼他,却非要把他捉回来。”
长乐公主暗暗松了口气,心中感叹李承训教她的这番说辞,还真是管用。
…………
李承训带着汝南公主走在秦岭大山中,享受这自由的阳光与空气,再看看身旁美貌绝伦,又高贵典雅的妻子,心中别提多畅快了。
他真的觉得很幸福,老天对他眷顾,让他稀里糊涂地穿越到了唐朝,虽然学到的武功被废有些可惜,但他在江湖上也算有了名头,如今在朝堂上也算是挂上一号。
当然,这些他完全没放在眼里,但却把这几个女人,结结实实地放在了心里。第一位的当然是与他出生入死的无忧,第二个则是为他抛弃公主身份的汝南公主,第三个是那个为她寻死觅活的夏雪儿。还有一个人,他常常会念起,却总是倍感惆怅,便是那个在暗影们总部,与他有过一夜夫妻之缘的毒娘子。
汝南公主初到秦岭,起初感到慌乱惧怕,但很快便被周围新奇的世界吸引了。那原本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奇绝的山峰,飞溅得瀑布,葱茏得绿荫,还有那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各种动物。
这一桩桩,一样样尽收眼底的无尽风景,使他很快融入其中,享受其中,丝毫没有觉得苦累。
当然,对于习惯高床暖枕的公主来说,也是李承训的呵护备至,才使得她玩得痛快,睡得舒服的。
每到一处露营的地方,李承训都会用石头,木头搭建一个小房子,在里面铺满柴草,兽皮,以使公主感到安全,温暖。
而且他还为公主特别做了一张“行军床”,整日让那只先一步回到秦岭的大黑猩猩金刚背负着。
公主虽然离开了皇宫,却依然享受着公主的待遇,她是李承训心中的公主。
不过,李承训也并没有忘记无忧和夏雪儿,他心里始终在记挂着着他们,担心这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走神。
每到这个时候,汝南公主便会如小鸟依人般的趴在他的膝上,静静地陪着他……
(第二卷终)
欢迎加群:19917
第一章 大漠风云往事
说唐史便不得不提到大唐最大的边患突厥人,就像说汉史不得不说匈奴人一样,隋唐以来,突厥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斗争达百年之久。
那突厥人到底是有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或许会有人好奇,或许会有人认为与本书无关。
因此,我打算在三卷开篇第一章,介绍一下关于突厥的故事,以便于朋友们读文的时候,可以多少知道一些关于突厥的历史,方便大家理解文章。
当然,不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直接绕过这一章,但是,我希望有时间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其实,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历史,只要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便是最具有魅力的,所以,我不太愿意去架空历史,去改变历史的主线脉络。
别看我写的是穿越,但是绝对不是无厘头的穿越,他是有其必然性和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在其后揭开十二生肖扳指秘密的时候,我会揭示谜底。
好了,书归正传,让我们先从《周书》卷五十《突厥传》记载的关于突厥起源的两个传说开始吧。
传说之一:
突厥这个国家,其祖先居住在西海西边,独自成为一个部落,大概是匈奴人的一个支派,姓阿史那氏。
后来,阿史那氏部落被邻国打败,将其种族全部灭绝。但是,有一个小男孩,年龄大约有十岁,士兵看他小,不忍心杀他,就把他的脚砍掉,把胳膊砍断,扔到草丛中。
之后,有一只母狼经过,把他叼走,用肉喂养他,待男孩长大之后,母狼与其交配,于是就怀了孕。
邻国的国王听说这个男孩还活着,就又派人来杀他。使者见他在狼旁边,想连狼一同杀掉。
这个时候,好像有神灵相助,突然平地卷起一阵狂风,把狼扔在西海东边,落在高昌国西北的山中。
那山里有洞穴,洞穴里有平坦的土地,茂盛的青草,方圆数百里,四面都是山。狼藏在这里边,后来就生下十个男孩。
十个男孩长大后,在外娶妻生子,之后各自为一姓,阿史那就是其中的一姓,最为贤能,于是就做了君长。所以在营门树立狼头大旗,以表示不忘根本。
这一部族渐渐地发展到几百家,经历了许多年后,有一个叫阿贤设的人,率领他的部落的人走出洞穴,做了柔然的臣民。
传说之二:
突厥的祖先,出生在索国,在匈奴北边。这个部落的大人名叫阿谤步,兄弟七十个,其中一个叫伊质泥师都,是狼生的。
阿谤步等人生性都很愚痴,其国于是被消灭了。泥师都受到异常之气的感化,能够占卜风雨。
他娶了两个妻子,说是夏神和冬神的女儿。一胎生了四个男孩,其中一个变成白鸿;一个在阿辅水和剑水之间建立国家,称为契骨国;一个在处折水建立国家;一个住在跋斯处折施山,居住在这里的就是泥师都的大儿子。
山上仍然有阿谤步种族的人,大都饥寒露体。大儿子就给他们弄来火取暖,养育他们,都得到了帮助。于是就一同尊奉大儿子为主,称为突厥,就是都六设。
都六设有十个妻子,生的儿子都随母亲的姓,阿史那就是他的小妻生的儿子。
都六死后,想在十个妻子所生的儿子中选择一个继位,大家就陆续来到大树下,共同约定说:“都向着树跳,谁跳得最高,就推举谁继位。”
阿史那所生的儿子年龄幼小,却跳得最高,诸子就奉他为主,称为阿贤设。
传说之三,这是个比较正常点的说法。说突厥人本是平凉杂胡,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柔然)。
他们世居金山(今阿尔泰山)之阳,为蠕蠕铁工,金山形似兜鍪,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
无论传说有多少依据,我们都不必去细究,从上述三个传说中,我们抛去那些神话夸张了成分,基本可以肯定:
传说也好,史书也罢,当突厥人经过数代繁衍,到达阿史那土门这一代,算是终于回归历史正途,有据可循了。
史载,那时正值柔然汗国强盛,突厥人受其奴役,为他们充当“铁工”,但势力渐盛。
在西魏大统十二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方物,得到了西魏的支持。
当时,草原的铁勒部要攻伐柔然,突厥首领土门率众击败铁勒,实力大增,土门乃向柔然求婚,请求把柔然国的公主嫁给他。
柔然国主阿那瑰大闻之怒,辱之曰:“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
土门亦怒,杀其使者,遂与之绝交,转而求婚于魏。
魏文帝许之,于十七年六月,把魏长乐公主下嫁给他。
及至废帝元年正月,兵强马壮的阿史那土门终于发兵击柔然,以雪前耻,并大破之于怀荒北,逼迫阿那瑰自杀。
至此,盛极一时的柔然汗国被灭,土门自号伊利可汗,犹古之单于也;号其妻为可贺敦,亦犹古之阏氏也,自此建立突厥政权。
突厥人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 西濒西海(今咸海), 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南临阿姆河南。
土门死时,立他的儿子科罗为汗,号乙息记可汗。
乙息记可汗死时,立其弟俟斤为汗,是为木杆可汗。木杆可汗四处征战讨伐,威服塞外诸国,并与当时的中原北魏共同伐齐,甚至佣兵到达了并州地界。
木杆可汗死后,又舍弃他的儿子大逻便,而立他的弟弟为可汗,是为 他钵可汗。
他钵可汗死后,打算立哥哥的儿子大便罗为可汗,可是因为大便罗的母亲低贱,国人不服,而最终立了自己的儿子盭逻为可汗。但大便罗不服盭逻的管辖,经常为难与他,无奈之下盭逻便把汗位让给了摄图。
摄图史称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另一称号是沙钵略可汗。他自居在都斤山,把盭逻降位居住在独洛水,称为第三可汗,就任大逻便为阿波可汗,放其回去统领其部属。
此时,隋文帝杨坚接受禅让,成为隋朝开国皇帝。沙钵略可汗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