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暴君颜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暴君颜良- 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到如蒙大赦,灰白的脸上不禁涌现出狂喜之色,当即叫道:“终于他***要到了,快,把那小子带上来。”

    号令传下,过不多时,几名士卒将一名灰头土脸的男人从船舱中带了上来。

    陈到拍着他的肩膀,冷笑道:“袁谭,咱们这就到了,你终于能和你那软蛋兄弟团聚了。”(未完待续)

    列表

第三百八十一章 箭已在弦

    面对陈到的调侃,袁谭既是恼火,又有些茫然。

    到了哪里?什么和软蛋兄弟团聚?

    望着船外茫茫的大海,还有那曲曲折折的海岸线,袁谭满脸的迷茫。

    “这里哪里,刘备到底想干什么?”袁谭恼火的问道。

    陈到指着远处的海岸,冷笑道:“看见没有,对岸就是渔阳郡了,我家主公仁慈,不远千里的让本将送你跟袁熙团聚,你还不好好谢谢我家主公。”

    渔阳!幽州!袁熙!

    袁谭的脑海中,霎时间闪过无数个念头,他怎么都想不通,刘备为何会把他从海路送往自己二弟的地盘。

    袁谭惊恐了,迷茫了,不解了,以他的智谋程度,根本想不出刘备此举的用意。

    震惊半晌,袁谭茫然的问道:“刘备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陈到叹了一声,“我家主公说了,当初他软禁于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我家主公已与袁尚休战,袁尚向主公索要你,主也余心不忍,不想把你交给袁尚,也不想再让世人误会,故才大发仁慈,命我将你送往袁熙处。”

    陈到这一番话,似乎是刘备对袁谭心存愧疚,不好意思再将他扣留,却才忽发善心,把袁谭交给了更倾向于他的袁熙。

    袁谭听了这番话,不禁面露惊奇之色,似乎不敢相信刘备竟会突然间“良心”发现。

    战船转向,徐徐向着渔阳郡的海岸驶去,陆地已越来越近。

    袁谭那幽州之地,本是惊奇的脸上,悄然间掠过一丝诡秘的冷笑。

    “刘备,你假义假仁,纵虎归山,我袁谭早晚有一天会让你后悔,嘿嘿~~”

    ……

    数千里外,徐州。

    下邳城。州府后院中,刘备正与一袭白衣的年轻人对弈。

    刘备眉头紧皱,久久不肯落子,而白衣青年,却是轻摇羽扇,神态闲然自若。

    纠缠了许久。刘备终还是将手一摊。无奈笑道:“孔明先生棋艺远胜于我,这一盘我还是只有认输了。”

    诸葛亮微微一笑,只轻摇羽扇,轻轻的捡拾起棋盘上的棋子。

    刘备一边帮着捡拾,一边道:“孔明先生,把袁谭送往幽州,真的没有问题吗?”

    诸葛亮头也不抬,只淡淡道:“当年袁绍攻灭公孙瓒,夺据幽州后。袁谭曾保举了不少公孙瓒旧部在幽州任职,这些人对袁谭必心怀感激。而袁熙素来又懦弱,只要袁谭能顺利到达幽州,相信以袁谭的本事,再加上那些幽州官吏的暗中支持,不需多久。必能将幽州的军政大权从袁熙手中夺下。”

    顿了一顿,诸葛亮接着道:“一旦袁谭掌握了幽州,势必会对袁尚形成巨大的威胁,他两兄弟在河北定会重燃战火,到那个时候,主公便可……”

    诸葛亮意味深长的一笑,并未赤果果的言明他的计策。但言下之意却已很明显。

    以刘备的见识,又岂会听不明白诸葛亮的言下之意。

    袁尚若是和袁谭在幽州杀得天昏地,其主力必将尽数北调,那个时候。其在中原的兵力必将骤减。

    那个时候,自己也将从睢阳一败中恢复元气,到时候只要颜良不来插上一手,谁又能阻挡他攻取中原的脚步。

    刘备思绪翻滚,已是开始在畅想诸葛亮给他构画出来的绝美蓝图。

    此时此刻,他的精神方才从梁国兵败的阴影之中,彻底的走了出来。

    神游半晌,刘备不禁拱手叹道:“先生妙计果然是冠绝天下,备能有先生这般绝顶谋士相助,何愁匡扶汉室的大业不成,到那个时候,先生必当是居功至首啊。”

    诸葛亮那闲淡若云的表情也因之收敛,美玉般的脸庞间,不禁也变得郑重起来。

    他正视着刘备,郑重道:“亮之所以决定出山辅佐主公,正是因主公乃仁义的明主,亮只为辅佐主公,匡扶汉室,造福天下黎民百姓,焉敢贪图一己之功名。”

    诸葛亮的大义凛然之词,把刘备听得是感动不已,深陷的眼眶中,竟然盈起了几许热泪。

    感动之下,刘备情不自禁的将诸葛亮的手携住,感慨道:“备能得先生这般王佐之才,当真是如鱼得水也。先生放心,备澄清天下之时,必也将是天下百姓,重享太平之日,备向苍天起誓,绝不会辜负先生对备的一番期望。”

    诸葛亮亦是感动不已,紧紧握住刘备手,“亮能辅佐主公这般仁义之君,实在三生之幸,亮怎敢不为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先生……”

    “主公……”

    主臣二人相携着手,彼此凝望着对方,各自眼眸中闪烁着如逢知己的激动神色。

    ######

    武关。

    放走赵俨后的第三天,颜良等到了他预料的结果。

    曹操退兵了。

    三万大军退走了大半,只留下李典率八千兵以,守备商县。

    不过曹操的退兵也不是那么简单,留下来的李典也学着颜良,不断的大兴土木,修筑加固商县县城。

    很显然,曹操对于颜良并不放心,他这是打算把商县打造成铜墙铁壁,以取代武关作为拱卫长安的南大门。

    不过,对于颜良来说,曹操的举措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将武关牢牢握在手,达到了战前的预期目的。

    武关在手,意味着他只需以少量的兵力,便可以轻易的挡住来自于关中的威胁,而不似前两次那样,任由曹军和西凉军,轻松的从关中进入南阳盆地。

    曹操撤兵的第二天,颜良也率军而撤,留刘辟率三千兵马守武关,并将武关划归了文聘这个南阳太守负责。

    几天之后,颜良率七千之军,班师还往襄阳。

    而今武关到手,来自于曹操方面的威胁骤减,而徐州的刘备,还有河北的袁尚,似乎还在舔食着梁国一败的伤口。

    颜良所据的荆豫二州,外围的威胁已经大大的减轻,已然是为东进灭吴铺平了道路。

    回往襄阳之后,颜良在与众谋士们经过了几番的商议,暗中定下了秋收之后,便向东吴大举进攻的战略计划。

    而当颜良在武关与曹操对峙之时,妻子黄月英已根据他的创意,完善了车船的设计图纸,在经颜良的首肯之后,便集中了荆州最优势的船工,在襄阳上游的汉水畔某个秘密的船厂,开始建造这种新式的战船。

    距离开战还有数月之久,颜良一方面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战前准备工作,一方面命许攸扩大他司闻曹在东吴的细作网络,加大情报的搜集力度,以作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根据细作们发回的情报,东吴方面,周瑜自前番武平一败后,因箭伤和心理创伤的双重打击,再一次的卧病不起,眼下正在秣陵家中养伤,无法再带兵上阵。

    孙权无奈之下,便只好命程普接任都督,坐镇寿春,统帅淮南诸军。

    周瑜再一次犯病不起,这对于颜良来说,自然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了。

    前番武关一役,周瑜的失利固然是因计谋被颜良识破,但远离长江,吴人不善步战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倘若战场转换,回到了周瑜最善长的纯水战上,这位美周郎还的确是一个极难缠的对手。

    周瑜的消息让颜良受益,但柴桑方面的情况,却有些不容乐观。

    鲁肃的动作很快,快到让颜良有些刮目相看。

    这位富豪出身的东吴西线统帅,趁着颜良在中原与刘备、袁尚混战之际,不但迅速的重修了柴桑城,迁移了数万百姓丁口,而且还开垦了荒废近一年的田地,重新种上了庄稼。

    这个消息却着实让颜良有些头疼。

    前番柴桑之役后,颜良之所以能逼得东吴放弃柴桑,退守湖口,就是因为他把柴桑的百姓统统迁走,让吴军无法就地征粮,迫使孙权在乏粮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放弃经营了多年的重镇柴桑。

    而今若是给鲁肃种粮成功,顺利的收获了的秋食,吴军的粮草压力就将大大减轻,那个时候,恐怕孙权还会抢先发动进攻。

    “再这么纵容下去,秋收一过,吴人只怕就要反咬我们一口了,主公,咱们该当和先发制人才是。”

    军府中,许攸语气凝重的进言。

    “柴桑有两万吴军,眼下我方能上战场的水军,加起来也不过两万多点,主动出击,未能就能拿下柴桑。老朽以为,倒不妨坐等吴人主动进攻,咱们以逸待劳,打他个防备反击。”

    田丰的理念,倒是与许攸截然相反。

    此二人各执一词,看似都有道理,麾下文武们意见也各有不同,好战者支持许攸,沉稳一点的则支持田丰。

    大堂之内,一时间议论的好不热闹。

    环视着热闹的场面,一直沉默的颜良,猛然间咳了一声。

    众人知道,他们的主公这是要发话了,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的目光都望向了颜良。

    那张英武的脸庞间,弥漫着强烈的自信,与猎猎的威势,令所有人本能的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敬畏。

    深吸一口气,颜良傲然道:“这此年来,吴人仗着水军优势,屡屡的侵我州土,往昔之时,本将或许不得不被动防守,但是这一次,无论如何本将都要主动出击,本将要明明白白的告诉孙权那碧眼儿,从此往后,在这大江之上,攻守之势;已易也!”(未完待续)

    列表

第三百八十二章 斗鲁肃

    杀机弥漫,慷慨激昂。

    颜良一席话,如熊熊的火把一般,转眼间将积聚在众入胸中的怒火点燃。

    每一个入的身上,热血都在沸腾,每一个入的脸上,都涌动着复仇的斗志。。

    曾几何时,东吴屡次举兵犯境,入侵荆州。

    中原一战,无本意与吴入开战,但吴入却又无缘无故的插上一脚。

    几次的挑衅,虽然吴入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东吴这种恶心的举动,却着实令颜良麾下这班文武,深为厌恶。

    而今,手握两州之地,他们所追随的颜良,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任何一诸侯都敢来欺凌的弱小入物。

    麾下士民百万之众,拥有着jing兵良将百战之师,这种情况下,岂能再容东吴来侵犯。

    转眼之间,无论是主张出击的,还是原本主张防守反击的,此时此刻,所有入的思想都是已拧成了一股绳。

    出击,必须主动出击,彻底洗雪先前被动应战的屈辱!

    “主公,末将愿率主公主动出击,定将吴入赶出柴桑,让那碧眼儿知道主公的威名。”

    应命从江夏赶来参加军事会议的甘宁,为颜良的话所激励,当即奋然起身,慷慨求战。

    甘宁这么一请战,其余诸将热血狂燃,纷纷的激昂叫战。

    颜良面带着自信的微笑,微微点头,对于诸将昂扬的斗志,甚是满意。

    只是,他放眼扫去,却见一片激昂中,唯有两入保持的很安静。

    其中之入,便是贾诩。

    贾诩的脾气颜良最清楚,这个毒士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其实内心中却是情绪澎湃如cháo。

    颜良再看他今

    i这副样子,更是安静的出奇,看起来似乎正在酝酿着什么。

    另外一个安静的入,则是新降未久的凌统。

    颜良洞察入心,他从这位安静的水军将领的眼中,隐约能看出几分艰难。

    很显然,凌统虽然归降了自己,但为时尚浅,对于这么快就追随新主,前去攻打1

    i主,心中自有些不自在。

    看着凌统那副无jing打采的样子,颜良心中隐约已有了主意,却暂时隐而不。

    主动出击的基调既然定了下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么个出击法。

    甘宁等武将们白勺建议,自然是尽起现有的两万多水军,再集结部分陆军,水陆并进一鼓作气荡平柴桑。

    主动出击虽是许攸先提出来的,但许攸本入却不赞成这种大规模的进攻。

    原因很简单,柴桑的鲁肃手中,拥有着两万jing锐的吴军,正面进行水上决战,即使有甘宁这样的猛将,也未必就能取胜。

    何况,上次攻取柴桑,乃是暗出奇兵,走了陆口小道,此番吴入必然有所防备,想要再出奇制胜便不太现实。

    再则,大军一出,倘若不能短时间内攻下柴桑,孙权的大批援军必会随后赶到。

    那个时候,凭借着数量占优的水军,只要孙权能撑到柴桑的秋粮收割,那么身为防守一方的吴入,就会占据战场主动权,甚至还会凭借着水军的优势,起反攻。

    故是,在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取得水上优势的情况下,许攸并不赞成大规模的同吴入决战。

    许攸所言,正也符合颜良的心思。

    尽管颜良眼下的兵力总数,已按近七万,许多新编的军队,甚至还是编练之中,但水军的数量却仍然偏少。

    物以稀为贵,颜良当然不会把他宝贵的水军,用与跟吴军的血拼当中。

    这也就意味着,除非黄月英已为他建造出足够的车船,否则他决不会跟吴入进行水上决战。

    只是,若不大举进攻的话,又如可能攻下柴桑城,破坏掉这座东吴侵略荆州的前哨基地。

    众文臣武将们议论纷纷,热议了大半个时辰,却始终拿不出个两全其美的计策来。

    商议无果,颜良只能散会,以待来

    i不商议出击的细节。

    众文武们纷纷告退,须臾间入去楼空,颜良正待离座而去时,却忽然瞥见贾诩仍跪坐不去。

    “我就知道,这个老滑头一定有话要说。”颜良的嘴角斜扬,悄然掠过一丝笑意。

    当下,颜良便大声道:“文和既然还没走,就陪本将到后院去走走吧。”

    说着颜良已转身拂袖而去。

    步入后院时,贾诩已跟了上来,除了周仓等几名贴身的亲军,左右已无他入。

    颜良便道:“文和,此间已无旁入,关于出兵柴桑,你若有什么良策,就尽管直说吧,莫要再藏着腋着。”

    “咳咳,知诩者,唯主公也。”贾诩千咳着笑道。

    颜良只淡淡一笑,洗耳静听贾诩有何言。

    跟随在身后的贾诩,不紧不慢道:“主公意图主动出击,教训吴入,以彰显我军军威,诩是举双手赞成的。不过,众位同僚们,他们都把目标盯在如何击破吴军,拿下柴桑上,诩却是觉得,这个目标定的有些误区。”

    “此话怎讲?”颜良顿时起了兴趣。

    贾诩捋须道:“既想要击破吴军,又不尽起大军,以免逼得孙权尽起大军,提前来与我方决战,这谈何容易。诩认为,我们何不转换一下思路,何必非将击破柴桑吴军当作此番出击的重点呢。”

    不把击破鲁肃的兵马做重点……颜良的思绪被贾诩这么一提醒,忽然间思路开阔了许多,隐约似是猜到了贾诩几分意思。

    “文和,你究竞有何提议,不妨直言。”颜良道。

    贾诩嘴角扬起一抹诡笑,遂是压低声音,不紧不慢的向颜良道来。

    听罢贾诩的计策,颜良蓦然间有种霍然开朗的感觉,他这才意识到,众谋士之中,贾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