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8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厚照是有点儿小聪明,但在实干上依然有欠缺。

    沈溪道:“太子过誉了,下官只是做了臣子应做之事,很多时候属于被迫为之!”

    朱厚照嘿嘿贼笑两声,道:“朱将军的话,我听到了,他讲述的土木堡几场战事的情形,很是生动有趣,我现在想听先生把详细战况讲给我听,这样我好在父皇面前说说,先生以为如何?”

    或许是脑子里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作祟,朱厚照对于沈溪的传奇经历很好奇,亲自出来相问。

    沈溪好奇地问道:“太子是如何出宫的?”

    朱厚照得意地说:“我跟父皇说了,想请沈先生你到东宫给我讲讲土木堡战事,可父皇说沈先生现在已经不是东宫讲官,再到东宫会有失体统,便让我到东华门来见你,我在里面闲着无聊,便出了东安门等待。”

    “也不是什么君臣间的召见,只是先生和学生之间必要的交流,先生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一起四处走走?”

    看到周边侍卫顿时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沈溪顿时明白过来,弘治皇帝的底线便是东安门,如果离开皇宫的范围,恐怕会犯忌讳。沈溪当即道:“太子要问什么,只管在此处相问便可,臣必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厚照有些不爽,但他没有强求,抓着沈溪的手臂道:“先生,那我们找个地方说吧,这里不甚方便,看看那些侍卫,都眼巴巴盯着!”

    沈溪心道,你不跟我在此处说,要去哪儿?当即回道:“其实……若太子真有什么问题,不妨等臣把战事的前前后后好好整理一番,著成书交由太子,由太子自行查阅岂非更好?如果有什么难题,臣还可以就具体疑问进行讲解!”

    “这个好,这个好!”

    朱厚照忙不迭点头,“当然,如果先生能顺便多写几本武侠说本给我,那就更好了,先生给我那几本,我拿回去连续看了一天一夜……嗯,已经看完了!”

    沈溪知道朱厚照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岁,遇到喜欢的读本,肯定看得飞快。

    他这个写书的自然跟不上看书的速度。

    沈溪无奈地说:“这几日微臣事务繁忙,只能暂且将土木堡战事整理出来,如果太子尚有别的需求,只能多等些日子了!”

    朱厚照心中有些不乐意,但最后还是点头,道:“那一切按照先生的时间来搭配,学生只管回去等您的好消息,嘿,其实去沈先生家里看看也不错……”

    朱厚照第一次得到老爹的允许出皇宫,自然心情大不一样,以为可以完全随着自己的性子行事。

    沈溪却不能让他随性胡作非为。

    沈溪行礼:“太子请回吧,臣这就告退了!”

    沈溪发现,朱厚照在京师保卫战中虽然打响了“英勇”、“果敢”的名头,朝中不少人对他刮目相看,但这小子却是在无知者无畏、逞个人英雄的状态下,误打误撞获得眼前的荣耀,充其量依然只是个正在长大的孩子。

    沈溪不想跟朱厚照废话太多,免得被人当作诱导太子做坏事。

    在献俘典礼结束后,沈溪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会成为朝廷上下中人觊觎的目标,他知道此时一定要做到小心谨慎,不要跟人落下把柄,最好每天只是在家中和六部衙门两边走,不用上朝,当个闲散之人。

    目送太子回宫,沈溪也乘坐马车回到家,适逢胡嵩跃送战利品来到府上……这次可不是送给沈溪的,而是用来堵监军张永的嘴。

    之前张永急迫要跟沈溪讨要自己那份好处,沈溪跟他装糊涂,张永没办法。这会儿沈溪得到战利品,却暂时无法送进皇宫去。

    沈溪对前来交接的胡嵩跃道:“老胡,回到京师小心一些,别以为自己立下点儿功劳就沾沾自喜,狂妄自大。你要知道,现在所有人都盯着咱呢!”

    胡嵩跃听沈溪把他自己和麾下兵将,归为“咱”一列,很是开心,道:“沈大人提醒的是,卑职知道如何做,您尽管放心,我们一定不会丢大人您的脸!”

    沈溪让人把几口箱子抬进家中,谢韵儿好奇到了前院,虽然之前城中献俘仪式闹得沸沸扬扬,但沈家却没人去凑那热闹。

    谢韵儿问道:“相公,怎又有人送礼物来?”

    沈溪道:“你相公在朝中,现在就快成为别人眼里的香饽饽了,之前献俘仪式,送了两万多人头进城,这些箱子里的东西,是你相公我率领的军队在西北几场大战中缴获的战利品,算是把鞑靼人掠走的东西,又给抢了回来。现在将士们各自分了一部分,我自然也不能免俗!”

    谢韵儿紧张地问道:“那能收下吗?”

    沈溪微微一叹:“自然可以收下,之前我们领的那份就不用往外吐了,至于这份,却是给监军太监张永张公公准备的,但让我一个文臣给内侍太监送礼,始终不好看,回头我再看看怎么处理!”

    谢韵儿听得一片迷糊,道:“相公,朝廷的事情,妾身不明白,您自行安排,妾身按照您说的做便是!”

    ……

    ……

    紫禁城,朱祐樘参加完献俘仪式,兴高采烈地回到乾清宫,陪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萧敬、刘健、李东阳以及六部主要官员。

    观礼结束前,各国使节心悦诚服,纷纷跪拜在地,三呼大明天子万岁,一时间朱佑樘和大明朝廷的威望在各藩属国如日中天。

    有了这个作为铺垫,接下来就是大臣们谈谈对这次观礼的感受。

    乾清宫大殿中,朱祐樘感觉自己的脸面找回来了,脸上有了血色,坐在龙案后,欣然道:

    “诸位卿家,此番延绥巡抚沈卿家,战功赫赫,朕以为,自太祖开朝以来,无人能出其右者,而且是少年英才,朕心甚慰,不知该如何奖赏沈卿家?”

    皇帝没等征求下面大臣的意见,直接定下奖赏沈溪的基调,在很多人看来,这件事极为不妥。

    刘健和李东阳都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被弘治皇帝针对了,不太好意思出来在这件事上泼冷水,只能冷眼旁观,希望有其他人出来干预。

第1300章 第一三〇〇章 明降暗升() 
马文升和张懋刚回到皇宫,就被传到乾清宫议事,与二人一道回来的,还有内阁大学士谢迁。

    马文升虽然站在沈溪这边,但在回来的路上,马文升跟谢迁商议了沈溪立下的功勋,仍旧维持了谢迁之前的看法,那就是不能让沈溪被拔擢得太高。

    升得越高,可能跌得越惨!

    谢迁这会儿已经深深感觉到刘健、李东阳对于沈溪的恶意,他知道,沈溪要在朝中立足,必须要得到文官集团的谅解和支持,而不是排挤打压。

    马文升道:“陛下,老臣以为,此战之功,主要在于三军将士浴血奋战。延绥巡抚麾下兵马,被困于土木堡,绝地反击,奋起一战,终令鞑靼数万兵马折损于土木堡,此非延绥巡抚一人之功,而应褒奖全军!”

    相较于朝中其他大臣,马文升对沈溪,以及此战的评价,算是比较中肯。

    就算沈溪有功,皇帝也应该在这次战事之中,重点奖赏有功将士,而不是把沈溪捧得太高,毕竟三边总督刘大夏还没回来。

    刘大夏虽然有战败之过,又被鞑靼人蒙骗,但他总算是率部先后光复延绥镇和宁夏镇,克复城池无数。

    刘大夏率领的才是正统的边军,如果把沈溪带的京营兵捧得太高,边军方面必然不乐意,以后大明可主要是依靠边军来戍守边疆,而不是京营兵马,马文升其实是在提醒皇帝要分清奖赏的主次。

    朱祐樘却好像没听到马文升说的话,看向刘健,问道:“刘少傅,沈卿家如今已然回到京城,长期征战身心俱疲,需要一段时间静养,暂无法赴三边履任延绥巡抚。下一步,由谁来接替沈溪最为合适?”

    刘健听出来了,皇帝是想把沈溪留在京城,为皇室所用。他迟疑地说道:“以右副都御史王琼代之最为合适,如今他于三边之地整顿兵马粮草,做事稳妥,非他不可!”

    因为之前王琼就在延绥负责粮草和战马的筹备,是在朱祐樘决心对鞑靼一战之后,才调兵部尚书刘大夏和保国公朱晖前往,接管三边防务。

    十天前朱晖的下落已经找到。

    当日刘大夏率兵出击草原,朱晖负责镇守榆林卫城,同时负责刘大夏部的粮草供给。结果刘大夏出征草原七天后,朱晖接到急报,称刘大夏在黄河南岸的大树湾地区全歼三千余鞑子,缴获无数,但需要榆林这边派出兵马去押解俘虏和战利品回来。朱晖闻听后心痒难耐,不顾属下反对,一心带兵马前去接应,以便从刘大夏手里分得功劳。

    为了安全考虑,朱晖带走榆林卫大半人马,结果在过榆溪河时遭到鞑靼兵马突袭。朱晖惊慌失措,置手下大军于不顾,只带着几十个亲卫逃跑,结果逃回榆林卫城时,发现鞑靼兵马正在攻城。

    朱晖这才知道中了鞑靼人的调虎离山之计,只得继续南逃,一路上几次遭遇鞑靼游骑,几十个亲卫到最后只剩下三人,狼狈逃入绥德州,躲进淮宁河源头的一个村落,由于周边群山阻隔,通讯困难,即便后来刘大夏光复榆林卫和宁夏卫,朱晖也不知情。进入冬月后村子里粮草吃紧,朱晖手下跟随村民到绥德州购买粮食,才知道明军动向,于是主动亮明身份,如今朱晖正在赶来京城的路上。

    由于朱晖逃亡,这段时间三边粮草基本都是由转任宁夏巡抚的王琼在具体负责,这位历史上的名臣,能力卓著,调度得法,为刘大夏反扑鞑靼人并接连获取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沈溪接替朱晖担任延绥巡抚,本来应该做的便是王琼现在正在履行的差事,沈溪回到京城,西北之地的粮草总需要调集,刘健举荐王琼,其实在朱佑樘看来再合适不过。

    朱祐樘点头道:“王卿家在三边,兢兢业业,朕决定将他官升一级,以右都御史代行三边巡抚事,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朱祐樘重用王琼,其实是要平衡一下刘健等文官集团的势力,现在朱祐樘想把边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而王琼一直在地方任职,并未与刘健和李东阳有过多交往,所以想将此人调为己用。

    连刘健和皇帝都看好的事情,在场自然没有大臣反对,都表示赞同皇帝的决定。

    只有谢迁暗自嘀咕:“沈溪小儿刚在献俘典礼上风光一把,现在尚未确定他的去处,就这么简单革了差事,陛下行事实在让人不可理喻!”

    无论如何,谢迁都站在沈溪的立场考虑事情,只是他遵循儒家中庸之道,不想让沈溪锋芒毕露。

    谢迁考虑的问题,皇帝其实想到了,现在卸了沈溪的职,必须要找个合适的职位给沈溪补上,这也算是对功臣的交待。

    朱祐樘问道:“刘少傅,马尚书,现如今沈卿家回到京中,暂且不再负责西北、东南之事,你们看,给他派遣何等差事为宜啊?”

    这问题,直接把刘健和马文升这两名顶级文臣给难住了。

    皇帝给了前提条件,沈溪现在不再负责西北和东南的事情,意思就是不能再把沈溪发配到东南去当什么三省督抚,也不能让沈溪再去西北任职,就算让他去当三边总督也不行,皇帝就差说,朕要留沈溪在朝中,最好是在六部中任差,随时能帮朕解决难题。

    马文升作为吏部尚书,对于朝中职位空缺,最清楚不过,当下出列禀奏:“陛下,沈中丞乃是以右都御史出巡延绥之地,得胜归来,即便不升,也不宜降职,如今六部九卿中,官缺寥寥无几,所剩者,不过户部右侍郎而已!”

    户部缺了个右侍郎,这件事在朝中已不是秘密,因为入秋边关就在打仗,京城随即戒严,虽然户部省了秋粮入库的麻烦,但却在粮草调配上顾此失彼,之后京师被困,户部很多事情都开展不下去,加上皇帝病重,户部右侍郎的职务便一直虚悬。

    马文升的意思,是让沈溪担当户部右侍郎。

    在大明,地方官员以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身份内调,可进侍郎,以督抚内调,基本就是担当尚书之位。

    把沈溪从延绥巡抚这个职务上内调,当个户部侍郎,对沈溪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亏待,但以沈溪的年岁,十七岁就有机会晋升为大明六部核心的户部堂官,在整个大明历史上都不曾出现过。

    朱祐樘稍微琢磨了一下,要同时满足把沈溪留在京城,还要委以合适的差事这两个条件,户部侍郎这个职务应该算是比较合适,总不能让沈溪十七岁就当六部尚书吧?虽然沈溪在几次平匪、平虏之战中有极佳的发挥,但始终没有主持六部工作的经验,一个有能力的地方官跟一个合格的京官,始终是有差距的。

    朱祐樘其实也想把沈溪留在京城多历练几年。

    给个侍郎的身份,让沈溪干一段时间,如果可以,就继续留任,如果不行,就调沈溪去宣府大同,或者是辽东、三边之地当个督抚,帮朝廷屯田练兵,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反正这会儿朱祐樘已经认定,要么把沈溪留在京城,要么调往九边之地,就这两个选择,既然沈溪之前几年一直都在外任差,现在调回京城,也算是对沈溪的一种补偿。

    从延绥巡抚到户部侍郎,看似降职,但其实是明降暗升。

第1301章 第一三〇一章 虚位以待() 
朱祐樘反复思量,最后终于点头首肯:“既然如此,那就委命沈卿家为户部右侍郎,领正二品俸禄!”

    朱祐樘在未征得在场大多数臣子同意的情况下,就单方面定下沈溪为户部侍郎。谁知道他的话音刚刚落下,刘健身旁的李东阳已上前一步,匆匆行礼后呛声抗议:“陛下,此事不可!”

    皇帝已经拍板的事情,按照道理来说,大臣不得提出任何异议。

    但在本朝,弘治帝发话,很多时候都会被他的大臣反驳。按照以往的经验,若没有人提出异议,反倒会显得皇帝行事草率,大臣们都懒得发声,回头很可能会有无数的奏本上呈,上陈事情不妥。

    其实朱祐樘话语出口后,就意识到自己的决定可能有些草率了。

    主要还是因为之前沈溪所部献俘的事情让人感到震撼,心潮澎湃之余,弘治皇帝便忍不住想要在朝中给沈溪谋个好位置,犒劳功臣,非如此无法做到奖罚分明。

    但问题是沈溪的年岁太轻,并不足以担任六部部堂这样可谓屈指可数的官职,这也就难怪会有人出来反驳了。

    朱祐樘有些无奈地望向李东阳,其实他很不想听取李东阳的意见,一来李东阳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跟刘健从来都是共同进退,之前刘健曾向皇帝建言,一旦他卸任首辅,请求让李东阳接替自己的位置。

    其实不用刘健说,朱佑樘已经有这打算,因为刘健已经到了不得不退位让贤的年岁,李东阳入内阁比谢迁早,之后无论谁增补进入内阁,但无疑都应该由资历更老的李东阳来接替刘健的位子。

    李东阳现在站出来发话反对,基本意味着现任首辅和继任首辅都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

    朱祐樘不悦地问道:“李先生,难道你还有更好的差事,安排给沈卿家?”

    李东阳正要上陈自己的看法,突然听到皇帝的问话,微微一怔,因为皇帝这话说得很是巧妙,其中带着几层意思。

    皇帝先是称呼他为“先生”,意思是表达对他的尊重……你既然是先生,就应该提一点建设性意见,别总拿沈溪年少来说事,就算年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