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7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1879-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世凯便又举荐了自己在陈州府结拜的兄弟徐世昌。徐世昌本来就天津人,光绪二年徐世昌得到袁世凯的资助后,中了举人,光绪十年就中了进士,这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在清代属于清水衙门,徐世昌做的事情和张之洞当年一样,都是为领导写写讲话稿,整理文件什么的,极其枯燥无聊,徐世昌比张之洞的境遇更悲惨,当时正跟着被革掉军机大臣并且降了两级的李鸿藻混日子。

    在衙门机关里头,领导不得志,就容易挑下属的毛病,下属往往就跟着受气。李鸿藻因为在中法战争中在幕后策划倒李鸿章,被慈禧太后革掉军机大臣并且官降两级。一身才华的徐世昌,每天上班别提上得多憋屈。那天一卷文书没整理好,就被李鸿藻一顿臭骂!袁世凯找到徐世昌,劝他抓住这个飞黄腾达的大好机会,还将自己在朝鲜练兵的经验倾囊相授!

    “多谢袁老弟!”徐世昌也正想换个地方透透气,便借机出了翰林院,到天津襄助李经述办军校。

    徐世昌果然足智多谋,见练兵人才短缺,建议李经述可以把一些程序倒过来走,比如先在淮军中招揽一些下级军士,再给李鸿章写具体的建校筹划和练兵计划。李经述便去淮军中广贴告示,为陆军学堂招人才,李鸿章同意了。这一则张榜告示简单注明了北洋武备学堂的七大招兵条件:

    一、双手平举能提起一百斤;

    二、一个时辰能跑四十里;

    三、身高五尺以上;

    四、不抽大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去妓馆;

    五、二十岁以上;

    六、识字;

    七、身体健壮,无疾病史。

    李鸿章正式定名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叫“北洋武备学堂”,李经述顺利走出了坑水师提督丁汝昌的第一步!

    。。。

第四十七章 开始大练兵() 
李经述列的七大征兵条件,当时算条件很高了,双手平举一百斤的体能方面暂且不说,仅识字一项,就把很多淮军挡在门外,因为当时当兵的多是文盲。还有的淮兵,一看告示,就摇头走开了:“这是什么烂学堂,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去妓馆,那还算男人吗?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但也有一些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抓住了这一鱼跃龙门的大好机遇。

    第一位来投奔李经述的历史牛人,是浓眉大眼的段祺瑞。段祺瑞当时正在山东威海当普通的炮兵。他是一位命苦的少年,说起来小段还是李经述的老乡,小李经述一岁,安徽肥西人,段祺瑞的祖父段佩是淮军将领,七岁把段祺瑞带到宿迁军营,年少的段祺瑞耳濡目染,喜欢排兵布阵,舞刀弄棒。到了十四岁,祖父去世,他扶灵柩回家;十六岁那年,段祺瑞一个人离家出走,步行两千多里,硬是从合肥走到山东威海,千里迢迢投奔堂叔段从德。但厄运没就此放过段祺瑞,父亲段从文来军营看段祺瑞,结果被盗贼劫财害命,其实段的父亲身上也就带了几两银子,死得比窦娥还冤。一年之内,母亲也哀痛去世,段琪瑞家里只留下年幼的弟妹。

    十八岁的段祺瑞身负家庭的重担,在军营拼命打拼,想出人头地,可惜当时的清兵,大多吃喝嫖赌,段祺瑞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正陷入深深的迷惘,在军营里看到盖着李鸿章大印的招兵告示,顿感兴奋,立即收拾行李,带上几个山东炊饼,从威海又步行千里,赶到天津,刚走到李经述的大营门口,就饿晕了。

    李经述听段祺瑞讲述了自己的过去,问他平时有什么爱好。

    段祺瑞说:“卑职不抽烟、不喝酒、不去妓馆、不赌博、不贪污、不占便宜,只喜好排兵布阵。”

    李经述问道:“那你会什么?”

    段祺瑞回答说:“学过火炮操作。”

    李经述便让段琪瑞现场操作,他果然对克虏伯炮能娴熟操练,就让他进炮兵学堂。

    第二个来天津投奔李经述的历史牛人是冯国璋,当时正在天津大沽口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冯家到了晚清是村中大户,但到了冯国璋的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七岁,冯国璋入私塾读书,特别用功,后来进到书院读书,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在堂叔冯甘棠的资助下,到保定莲池书院进修,相当读现在的自考本科,他一边学习一边到书院外的餐馆当伙计,供自己读书,他还要养老婆孩子,当时学生大多都从家里带饭,餐馆那点微薄收入,老婆孩子都吃不饱饭,所以冯国璋辍学了,他立志要改变自己的贫困家庭,于是在光绪十年,背着父母妻子只身去大沽口投了淮军。他家里穷,看到了北洋武备学堂的招生告示,一个月十两饷银,他立马赶过去报名。

    冯国璋的故事很励志,李经述就喜欢这样有上进心的青年,看似文弱书生的冯国璋,一见面就眯着小眼睛给李经述讲《孙子兵法》,他还结合自己平日在军营里的细心观察,如何练兵也讲得头头是道。

    李经述一看,冯国璋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要了!

    第三个来投奔李经述的人才,是王士珍,从山海关千里迢迢赶来。王士珍看起来面容消瘦,身体羸弱,长得还有点丑,口讷寡笑,说了半天连自己的名字,是哪里人都没讲清楚。

    李经述正准备给他十两路费打发他回山海关,王士珍说自己十七岁时考入了正定镇总兵学兵队,李经述便让他讲讲自己在正定镇总兵学兵队学了什么,王士珍立即口若悬河,怎么排兵布阵,怎么会操,面面俱到,极有条理。

    李经述大喜,也将王士珍留在身边备用。

    李经述没想到这告示一贴,竟然把“北洋三杰”都凑齐了,心情大爽,和这三位也交换了拜帖。

    李经述、谭嗣同、徐世昌,还有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三人商议,拟定好了练兵计划,李经述交给李鸿章。李鸿章奏请军机处,醇亲王一看,工作很细致,还不用花朝廷太多钱,于是大笔一挥,准了!

    两千人招齐之后,北洋武备学堂最后由李鸿章拍板更名为北洋陆军军官学堂,李经述有意把北洋陆军军官学堂选在了离北洋水师学堂七八里地的地方,也就是天津海河下游的东岸,辟地一千余亩,修筑方形大土城,还在土城墙上筑通道和护墙。

    临海河一面的南北两城角处,筑两座炮台,台内地下凿空作为贮存弹药的地下室。然后在墙外面挖壕堑引水形成护城河,并在河边植柳树,城西和城北临海河开一营门,设吊桥,城内中央为建旧瓦房五百间供士兵居住,封闭式管理。

    在海河东面建弹药军械库及马厩,南面为教员住宅,还在东南角开大水池,引海河水流入,架设军用桥梁,水池中心有一小岛,栽上桃树百株,供学员们休憩。在军校堂址西面有宽阔草地,是平时操练的大操场和打靶场,还陆续建起讲堂、厨房、澡堂、步枪暂存室及修械室等设施,日夜施工,不到三个月,一座陆军军官学校就拔地而起,初具雏形,李经述请李鸿章亲自题写了“北洋陆军军官学堂”的校名,用在青石的牌坊门上。

    李经述深知军校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工作,要让军官忠诚听指挥,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他结合当时内忧外患的大局势,将陆军军官学校的核心思想定位“保家卫国”,让徐世昌写了一副对联,题在校门处:“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后来,陆军军官学堂全体学生编为五个大队,每大队四百人,共编为步、马、炮、工、辎五科,在课程设置上,军事课设:基本战术、应用战术、图上战术、战略学、孙子兵法、管子兵法、沟垒学、弹道学等,多是请德国洋教员上课;文化课设国文、算术、几何、三角、地理、格致等,李经述还把淮军大将刘铭传、北洋水师学堂的教习严复也请来给陆军学堂的学员们上课。有时为了跟朝廷大员搞好关系,也请他们来讲课,比如刘坤一。

    李经述还想给北洋陆军军官学堂定一首“校歌”,徐世昌马上想起袁世凯说的在朝鲜练兵的那首打油诗,还结合军官学校的授课特点,略加改动,写了这首校歌:

    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将军统领遵旨练新操。

    方今中国文武学堂造,不比市井蠢汉逞粗豪。

    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

    第三行军莫把民骚扰,我等饷银皆是民脂膏。

    第四品行名誉要爱好,第五同军切莫相争吵。

    各营之中枪队最为要,望牌瞄准莫低亦莫高。

    炮队放时须要看炮表,安放药引须按度数标。

    轻炮分工不愁路窄小,重炮车载马拉不觉劳。

    马队自己须将马养好,检点蹄铁切勿伤分毫。

    临敌侦探先占敌险要,我军酣战从旁速包抄。

    工程一队技艺须灵巧,陆地筑垒遇水便搭桥。

    辎重队里事事算计到,衣粮军火缺乏不需焦。

    李经述把“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改为“第一立志要把亲恩报”,定下了校歌。徐世昌结合普鲁士军歌《德皇威廉练兵曲》的曲调谱曲,把它编成了北洋陆军军官学堂的“校歌”,让每个入校的军官第一件事,就是把这首歌记牢唱熟。

    在武器装备上,李经述这次也下了血本,请驻德大使李凤苞在德国购置过山炮、半陆路炮,步兵骑兵则买来复枪、毛瑟枪,还有天龙步枪和飞龙机枪。李经述还给军官们买了时表、双筒望远镜、雨衣雨帽、洋鼓洋号。全部采用新式练兵方法。

    李经述对第一期学员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对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都格外照顾,比如段祺瑞的弟弟妹妹在合肥老家,李经述派人把他们接到天津,还赠送了一套住宅给他们。冯国璋家里缺钱,李经述一出手就是一百两纹银,雪中送炭。王士珍和寡母住在一起,他的母亲年事已高,有眼疾,李经述派人去给她找最好的郎中治病。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对李经述誓言效忠。

    对其他学员,李经述也用心良苦,每一次发学饷,他都亲自去送到每一个学员的手里,对他们嘘寒问暖,看看他们家里有什么困难,能帮助解决的尽量解决,日子久了,李经述几乎都能叫得上每一个人学员的名字,这些学员一看这高官二代,跟以前压榨他们油水的长官有天壤之别,对李经述也死心塌地。

    北洋军校第一期学员大都出身卑微,训练刻苦,不久,就小有所成,出操用炮,也有模有样了。李经述觉得时机成熟了,就请李鸿章来陆军军官学堂视察。

    李鸿章到了校门处,看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对联,夸赞道:“好,有志气!”再看学员们的会操,想起了自己当年练淮军的情景,不禁夸赞李经述“将来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经述知道李鸿章从安徽合肥农村走出来,现在成了大清帝国的头号汉臣,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是淮军学员们仰慕、人人欲效仿的偶像,所以趁机请李鸿章作重要讲话,李鸿章犹豫了一会,觉得自己确实有很多话想要讲,便答应了。

    当时,练兵场的天空飘起了小雨,两千多个学员站得笔挺,在雨中听完了李鸿章慷慨激昂的演讲,这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演讲振聋发聩:“老夫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窃以为天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故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火炮之利,有赖诸君了!”

    李经述一听,心想这还是“西学为用”的老调子呀,看来李鸿章虽然贵为晚清中国第一汉臣,思想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

第四十八章 坑日本首相() 
又过了三个月,快入秋了,那天阳光和煦,李经述在北洋陆军军官学堂练兵场督查军官的操练,他再次请李鸿章和淮军主要将领来视察,一来让新军展露头角,给淮军各位将领做个示范,二来提升一下陆军军官学堂的知名度,好扩大规模。另外,搞掉丁汝昌的时机也快成熟了,他要请刘铭传帮忙。

    李鸿章欣然前往,还带了刘铭传、刘秉璋、丁汝昌等人观摩北洋军官们的秋操,还特邀了刘坤一等朝中大员一同前往。

    在会操的场地,李经述一挥令旗,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段祺瑞一声令下,“放”!

    操场上的两百位年轻的炮兵,操纵四十门口径二百八十毫米的德国克虏伯巨炮齐轰,炮声隆隆,三四千米外的奔跑的马车轰然中炮,灰土飞扬,场面十分壮观,一向善于打仗的刘铭传都看得目瞪口呆。刘铭传站在李鸿章身边,对李鸿章说:“中堂大人,经述这炮队,才训练半年,不比我们当年的开花炮队差呀。”

    李鸿章点点头,说:“现在的巨炮,威力与我们以前使用的不可同日而语。”

    一阵巨炮轰击之后,操场上接着出现了一批骑兵。号兵们吹起了进攻的紧促号角,王士珍骑马抽出指挥刀,带三百马兵学员冲出,马蹄声、喊杀声震天。马蹄所向,泥巴场地上也是扬起漫天尘土。

    接着,冯国璋带五百步兵压后布阵射击,“砰砰砰”的枪声响起,前面百米开外的稻草人纷纷中弹倒下。

    炮兵、骑兵、步兵三军军容整齐、配合默契,李鸿章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紧接着,谭嗣同和大刀王五还带着三百人的大刀队出场,作了会操表演,这大刀队一个个身高超过一米八,任务是在最后上场,跟敌人肉搏。

    新上任的两江总督刘坤一笑着对李鸿章说:“令郎训练的这一支虎狼之师,大有中堂大人的风采呀,将来前途必然不可限量!回京之后,本督可为他向朝廷请功。”

    “那就有劳刘大人了。”李鸿章看着这些年轻的淮军,一个个精神抖擞,又听刘坤一提起当年之事,内心不禁想起自己当初练兵的陈年往事。

    当年太平军围了上海,李鸿章毛遂自荐,回到合肥招募乡勇组建淮军,他首先就去肥西找到当地有名的团练头子张树声。江淮之间数年来一直遭受着太平军和捻军的掠扰,张树声自幼就跟着办团练的父亲张荫谷东征西讨,在家乡早就听说过李文安的二公子在湘军大营中当差,而且混得不错,本来就想联系,此番李鸿章找上门来招兵买马,张树声立即和其属下爱将刘铭传、周盛传、周盛波兄弟一起投靠了李鸿章。潘鼎新也立即响应,把手下的一批三河团练全部拉到李鸿章的大旗之下。接下来,李鸿章还去寻找当年与他父亲同在一起办团练、结果也是被太平军杀害的忠良吴廷香的儿子吴长庆,他手下也聚集着一批乡勇,吴长庆与李鸿章一拍即合。然后,李鸿章还去找他的学生刘秉璋。刘秉璋是安徽庐江县人,在翰林院任编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的家乡受到太平军的洗劫,这是奇耻大辱,加上李鸿章劝他从军,他也弃文从戎,回到家乡办团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