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既然还有寺庙和尚上奏的奏事折,谢恩折,这是还真不是一个人能干的,看来暂时司礼监不能辙换。
“王承恩,以后每日让司礼监批完奏折后,直接给朕写个目录。”这管理奏折跟看公司邮件是一样的,写个标题,然后老板就挑选的看。其他让秘书处理,这样效率就高多了。又减少工作量。
“目录?皇上啥叫目录?”
“目录就是某某人关于某某事上奏,比如这份陕西督道参议的奏折,你就拿张纸写上:崇祯元年,陕西督道参议洪承畴奏请赈灾粮。一本一本奏折按这种方式记录在一张纸上,每日呈上来给朕看,以后朕只看目录,会在上面进行勾选,有勾选到的,再让司礼监呈上来给朕进行批红,其他的依然由司礼监批红处理,再给六部校对颁发。还有目录也要装订成册,不可丢失。”虽然这样改革可以大大增加工作效率,但是也有个问题:皇帝的能力水平问题,如果不能从目录中发现重点,那也会出事的。可是现在也没办法,只能先这样。到时候恢复宰相制后像唐朝一样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方式进一步分化管理并把军事单独列出,再用法律进行约束。
“咱家,明白了。皇上睿智,这样一来皇上您就轻松多了,重要的奏折还能及时处理。”今日皇上咋了,那一拳把皇上打出了这么多的想法?
又批了半个时辰,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朱由检回了乾清宫。。
第七章抓阄而来的首辅()
翌日,在首辅大臣与六部大臣来到乾清宫前朱由检让王承恩把他们的密档拿过来看了一下,不看还好一看差点气晕了,不由心里大骂历史上的崇祯:真不知道有人夸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是拿什么当凭证说的,难道换50个首辅就叫励精图治?胡乱杀人,对军事指手画脚就叫勤于政事?崇祯元年既然是用“抓阄”的方式选首辅,这种事都干得出来,简直把朝廷当儿戏。
为何抓阄?原因当时内阁大学士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等四人,因为他们都是魏忠贤的爪牙,历史上的崇祯认为人品和能力都很成问题。为了重建一套像样的领导班子,命令大臣们推荐十个宰相候选人进行“抓阄”。第一次抓的结果是钱龙锡,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四人,崇祯不满意,接着又抽了一次,周道登、刘鸿训这次被抽中。周道登第一次晋见崇祯皇帝时,提出三条建议:“一曰守祖制,二曰秉虚公,三曰责实效。”崇祯就这么第一次见他,凭他说了这么一句空话就让他当了首辅大臣。那就难怪崇祯在位的时候连续换了50个首辅大臣。虽然说刚刚心里骂有点过,但是崇祯无识人之明已从此事就可以看出。皇帝啥都不会不可怕,都可以学。唯独不能不会识人。
说到周道登,这位穿越过来的朱由检更是气愤:此人生性好色,家中妻妾成群,还买下了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最后又把柳如是赶回做娼妓,就这样一种人能做首辅,也真得算明末一奇葩了。
其他的人密档里概括一下:户部尚书郭允厚:任文安知县,修大坝,加堤防,天启六年发生当地发生重大水灾,文安县既然无恙,还五谷丰登,有能力。吏部尚书房壮丽:山西西襄陵知县七年,为政清廉,离任时百姓百里相送。礼部尚书孟绍虞:贪财,贿赂魏忠贤,与魏忠贤往来甚密。兵部尚书阎鸣泰:登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辽东参政、佥事,山东参政,与魏忠贤往来甚密。刑部尚书苏茂相:见饥民,以赈恤请,已过花甲之年,多病,与魏忠贤往来甚密。工部尚书薛凤翔:少时博学,能诗善书,沉默寡言,不与人往来。
看到这里心里一阵拔凉拔凉的。这就是所谓了内阁官员唉,除了户部和吏部尚书外,要嘛依附魏忠贤,要嘛就沉默寡言。不过有一点还是好的,不管是首辅还是六部都没有党派。看来不管是魏忠贤还是崇祯都对党派之争有所防范。
此事议会过后,首铺此人必须马上换掉,反正抓阄上来的,再说他当礼部侍郎的时候就颇有所争执。现在朝堂党派林立,搞倒一个人没有党派的人是很容易的。苏茂相年纪大了,就让他致仕吧,先处理掉这两个人,其他人暂时不调整,内阁变动过大影响稳定,慢慢在更换。可是首辅换谁呢?直接换上孙承宗行吗?孙承宗是两代帝师,如果回朝就当首辅,那他就是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太大了,而且他是东林党人,万一被误解为皇上要重用东林党,忠诚志士就不敢在朝堂上开口,导致东林党乘机做大,那也是麻烦。再说辽东的事也离不开他呀。找谁呢?朱由检几乎把有做过内阁大学士的密档都翻了一遍,突然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朱由检的眼前:成基命。此人历史上崇祯三年做上首辅。对就是他了,他不是崇祯在位最好的首辅,但是却是最理想的首辅,可惜他提出施政从缓的正确理念被急于求治的崇祯驳回,从而导致了只做了六个月的首辅大臣。不能不说这又是崇祯的一个错误。
成基命,为何说他是最理想的首辅:其一他座师是东林党领袖叶向高,东林党并不排斥。且他没有参与党争。让他当首辅阻力不大。其二此人性格宽厚,为官清廉,因与杨涟师出同门,被阉党罢职,但也因此积攒了极高的政治清望。其三,此人有能力,处事不惊,每当明末危难之时,几次及时上书给崇祯,并能于大局为重,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其四,此人在政坛上保护过孙承宗,与孙承宗关系极好,这可以保证将相和睦。此四点全部归于一人,内阁里也就只有他一人而已。
”宣内阁首辅,六部尚书进见。“
“臣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都上了年纪了,今日也不知要议到何时,都坐下来说。”
“谢皇上。”
“都起来吧,今日先议议魏忠贤本人,再议如何处置党羽。都说说吧,朱由检今日不上朝就是跟六部定个方向,不然容易导致污蔑,栽赃的事发生。“臣等认为魏忠贤最该万死”。异口同声道,还真是整齐。
魏忠贤是最该万死,但朕想问的是他对大明有没有贡献?直说无妨,一个个都说,朕不予追究。首辅先来。
第八章出人意料的工部尚书()
“臣还是认为魏忠贤把持朝政最该万死,对大明根本无贡献可言。”周道登一本正经的回道。就这水平?算了,不跟他多费口舌。“户部呢?”
“微臣认为他在任期间,户部收支是平衡的,这算是对大明的一点功劳吧。”郭允厚谨慎的回答道。
朱由检点点头,看了看这个一脸疲惫的老头。明末户部估计是最苦逼的尚书。“吏部呢?”
“微臣认为他在任期间,惩治了一些腐败的官吏,这也算是对大明的一点功劳吧。”房壮丽心想明末官员俸银少得可怜,有几位没有收“冰敬”“碳敬”等孝敬的。魏忠贤在位时杀人如麻,说他惩治腐败肯定没错,不过还是小心翼翼的说道,不知道面前的朱由检是啥意思。
“滑头,”朱由检心里笑骂道。“礼部?”
“微臣认为郭大人和房大人说得都有理,臣复议,不过臣认为他对天启帝是忠心的。”孟绍虞跪下来回答道。首辅周道登脸涨得通红,这三个人太不给他面子了。
“起来吧。”这个更直接。“兵部,刑部?”朱由检有点不耐烦了。
“臣说话比较直,认为他在位时,辽东一直是稳定的。针对辽东的一些方针是臣认为是准确的。"
“臣也认为魏忠贤对待一些腐败官员的惩戒方式,应该推广。”兵部和刑部看到朱由检有些不高兴了,赶忙改口说道。这时首辅周道登心里开始骂人了,看来就我首辅说他无功于朝廷了。就剩下一个沉默寡言的工部尚书,朱由检已经对他们失去信心了,已准备开口。可是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工部尚书薛凤翔,跪下来大声呼喊到:"朝廷对魏公公不公啊,皇上。”此言一出,所有人包括周围的太监和宫女们直直的看着他。
“放肆,闭嘴,你不要命了。"首辅周道登刚刚就很郁闷了,听他这一喊直接骂道。
“让他说,朕刚刚说了今日之言,朕不予追究。”朱由检狠狠的登了一眼周道登。周道登心里咯噔一下,完了。
“谢皇上,魏公公虽然心狠手辣,处事过于极端,同时对东林党等一些正直的人大开杀戮。但是臣依然认为他是有功于朝廷,有功于大明社稷的。从民政上来说:魏公公在位时没增收农业税,修水利,赈济灾民,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收商业税和流转税,海关税等以维持国家运作。这才使得户部得以收支平衡。从兵事上说:魏公公有识人之明,连续启用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又筹集军粮马匹这才保证辽东不失。从个人处事来讲:私人资助辽东兵器马匹等物品,辽东巡抚袁崇焕曾上书称:“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边事,誓图恢复,枭灭逆虏,任用刘应乾、陶文、纪用等,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觧来,又助军需。臣方一意巡缉严警,诸营将吏不敢贪懦营私,不敢馈遗隐串,改虚为实,化贾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从此三方面讲他是有功于大明的,这才导致各地官吏士民开始争先恐后对他歌功颂德,建造“生祠”。臣已说完,此生无憾,这是臣的辞官折子。“工部尚书薛凤翔跪着大声说道。
此话语说完,震惊所有人。包括朱由检,他也没想到魏忠贤干过这些事,这简直是要给魏忠贤翻案呐,更没想到这位文弱彬彬,少言寡语的,今日有如此话语,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简直不要命。要知道痛恨魏忠贤的何止千万。不过从最后崇祯皇帝给魏忠贤收骸骨的时候,其实他对魏忠贤在位期间有些价值和功绩是肯定的。
“王承恩,把辞官牒那过来,让他先出去,等一下朕再见他。"薛凤翔这些话已出,不能让他再待了,否则他会死得很难看。
薛凤翔走出乾清宫。
第九章内阁议事()
"皇上,请严惩薛凤翔,臣认为应与阉党一起处决。”周道登带头说道,其他人也跪下来不语。
“朕自有主张,无需多言。”朱由检越来越讨厌这位首辅大人,又狠狠的盯了周道登。
“现在说说朕的意思:一开始朕也是痛恨魏忠贤,但后来想了想跟个太监犯得着吗?人已死,鞭尸,五马分尸有必要吗?这反而显得朕肚量太小了。再说刚刚你们也说了他是有些功劳的,当然工部尚书说的夸大其词了,不能算数。算了,人死如灯灭,魏忠贤毕竟侍奉过天启帝,看在对天启帝忠心的份上,让人好好把他的尸体安葬了,墓碑上就写无名氏。这让刑部负责。至于余党这需分三块处理:东厂内部我已经让曹化淳务必清查干净,你们不必插手。其次那所谓的“五虎五彪,十孩,四十孙”等魏忠贤死党交三司会审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朕不过问。另一块是剩下的所有与魏忠贤有来往的大明官员,朕就不追究了。先如今大明积弱,需大家同心同德,朝堂和气,朕不想多生事端。这事交你礼部和吏部负责处理。你们等下下去跟在京官私下知会一声,朕明日早朝前不想听到有人奏上此事,就算听到朕也不会理睬。此事就这样处理。“
“皇上仁慈,臣等遵旨。“在场的各位没啥意义,魏忠贤在位的时候,朝堂上想独自清流那基本不可能,不是被杀,就被罢官,辞官。谁没有拍过一点马屁。这要是彻查,朝堂还不乱成一锅粥。
“好了,接下来议议辽东的事。建奴已成大患,其屡屡犯边,天启年间虽取得宁远,宁锦大捷,当皇太极继任努尔哈赤以来,越是强大。朕想请孙承宗,袁可立两位老爱卿回京议议。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皇上此话一出,在座的几位心里都犯嘀咕了。这两位可是德高望重的人啊。皇上是想问问,还是想重用呢?
这是兵部的事,兵部尚书阎鸣泰起身回道:“臣同意皇上意见,所谓多听者明,少听者暗。两位老爱卿德高望重,我正好也想讨教讨教。只是回来皇上让他们担任何职位,况且袁老爱卿年纪不小了?”
“臣也无异议,但阎大人说得对,年纪都较大,孙大人还好,袁老怕是无法过于操劳国事了。”首辅周道登也复议。
“恩,请二老回来呢只是听听其意见,让他们住在京城,朕能随时讨教。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这两位老爱卿在,朕心里也踏实些,至于官职,朕暂时不考虑。除非有重大事情发生再做安排。”现让他们两个回京,一步步来,要让他们上位也要有理由。
“皇上如此最好,臣等无异议。”兵部尚书,首辅一起回道。
“那好,这事就交于兵部安排,让这两位老爱卿尽早回京,说真的还真想他们了。”
“是,皇上,臣立即安排。”
“户部,如今还有多少银两?”
“回皇上,如今只剩下四十九万六千四百三十六两白银。”户部尚书哭丧着脸轻声回禀。
“难为你了。明年赋税盯紧点。”虽知道穷,但是听到这数字后朱由检也是吃了一惊,太少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无奈,堂堂大明王朝国库既然只有不到伍拾万两的存银。这连赈灾都不够。不过这也不能怪户部,现如今明朝花钱如流水。
“臣遵旨,不过臣要问的是现魏忠贤已死,商业税和流转税,海关税等这些商人的赋税是否还照常?”
“恩,此事确实大事,让朕再想想,过些日子给你答复。好了今日就到这。阎大人留一下,其他先回吧”这件事本来昨日想好今日议的,但是看到这首辅,且六部都没有东林党,复党等人,议了也白议。等成基命上来再处理这事。
“臣最近老毛病又犯了,已力不从心,想致仕归隐了,请皇上恩准。”刑部尚书苏茂相手捧折子,主动请辞。
“既然爱卿认为年事已高,力不中心,朕也不多说什么了,爱卿的俸银朕照给,王承恩把奏折呈上来吧。”你既然主动请辞,那最好不过。
“臣等告退。”
随后,朱由检把取消“监军”,锦衣卫出任运粮官的事跟兵部尚书简要的说了一下。阎大人大吃一惊,连说了三个“皇上圣明”,看得出他对监军看法也很大。估计吃过这方面的亏。
内阁都退出乾清宫时。首辅周道登已经十分沮丧,此次皇上一件事都没让他办理。看来首辅已做到头了。
“王承恩,首辅能力不行啊。”哎,抓阄上台,没几天就下台,肯定要留下千古笑柄了。可是不换真不行。
“奴才明白,只是这首辅皇上想让谁出任?”王承恩心灵神会。
“吏部左侍郎成基命。”朱由检拿出密档给交于王承恩。
“是,奴才这就放出风去。”
“恩,你办事朕还是放心的,把薛凤翔叫进来吧。"
第十章未来的左都御使()
“你胆子不小啊,你说得也许都是事实,但是魏忠贤在位时,杀害东林党六君子这等残害忠良的事情他没少干过,还有天启年间,被称为“九千岁”,在朝堂上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使得民间百姓流传一句“只知九千岁,不知有皇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