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你聪明,啥伎俩,我怎么没看出来?”田贵妃依然没看明白,也想不明白。
“不告诉你,行了,今晚就她了。等朕有空满满再跟你解释,还有刚刚掐了朕很疼,知道不,下次好好收拾你。”朱由检买个关子,随叫你刚才掐我,还那么大力。
“不告诉,就不告诉,早晚我都能知道。哼,到宫里看谁收拾谁。”田贵妃也耍其小孩子脾气。
朱由检站起了:“好了,四位朕都很满意,朕累了,你们玩吧。该怎么封赏,皇后和田贵妃来拿主意吧。朕先走了。”
朱由检走到沈松玲面前轻轻的说道:“你很聪明,不过这小伎俩瞒不过朕,晚上我就亲自揭穿你。”
沈松玲听完这话后是又喜又惊,再理解皇上的话后,脸彻底红透了。
由于四个美人的到来,再加上田贵妃,袁贵妃和柳如是三人,朱由检越来越不像话了,以前三四天上个早朝,两天议个正事。现在可倒好十天都不见上个朝,四天议论一次,还动不动打瞌睡。可是后宫呢天天是欢天喜地,酒肉林池。不过,那些党派可是乐见其成。朱由检这一闹,确实有点过了,直到崇祯元年十月中旬,才又恢复正常,共折腾了三个多月之久。可是最终还是把一位老臣惹急了,差点辞官回乡。这是后话。
就在朱由检享乐的时候,大明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了,南方洪水泛滥,北方特别是甘肃地区今年又是旱灾,农民造反越来越严重,此刻已经开始连同大明官兵也加入到了造反的序列中。
(注:历史崇祯的妃子算少的,共七位,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王,刘,沈,方四个妃子,这都到齐了)
第六十章王嘉胤起义()
满桂继续巡视辽东,辽东的惨状真是不忍直视。由于古代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马儿日行千里这算最快的了。何况满桂还带着兵马及银两上路,这一路无论怎么加快也只能日行个六百里,所以只能是在一些能到达的地方先进行控制,但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早就不可避免。
府谷县内,“王大哥,啥都没得吃了,这连草根树皮该挖的,该削的,能吃的,不能吃的。我们都吃了。如今只剩下吃这个了。可是吃这个会死人的。今日又有人肚子胀得死去了。”一个瘦的只剩下皮包骨的年轻的少年手捧着,吃着一个不是食物的食物。那边的人叫观音土。
观音土穷人在青黄不接时或灾荒年间,常常靠吃观音土活命;这种土可充饥,但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吃了以后腹胀,难以大便,少量吃不致命;尽管不会饿肚子,但由于没有营养,人还是要死。饥荒年代因吃观音土腹胀如鼓,无法排便,活活憋死之人不计其数。
“嗯,再忍忍吧,我听说了,皇上派了个钦差大人来了,马上就会有粮食吃了。”回答的此人叫王嘉胤,以前当过边兵,身体还算魁梧。这还在安慰别人,其实他家也早就揭不开锅了。吃的也是这个。没想到这种事马上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王大哥,不好了,快,快,快,回家,你儿子肚子胀得厉害啊。”跑过来的是一个同乡的兄弟叫吴延贵,边跑边喊。
王嘉胤因为穷,妻子已跟人跑了,是他放她走的,只留下一个六岁大的儿子,这一听,急忙丢下手头上的活,飞快的往家里跑,一到家踹开了门,只见六岁的儿子面黄肌瘦,但是肚子却胀的跟皮鼓一样。疼得两眼泪水直流,王嘉胤这二话不说,抱起孩子一路狂奔去县城找大夫。
县城只剩下一位大夫他也姓王,只因跟知府,知县大人都有交情,救过知府大人的千金和知县大人的小妾。所以知府知县时不时的会让人送来点东西,得到一些救济。这才勉强的生活下来。不然也早就跑了。
“咚咚咚。大夫,快开门啊,大夫,救人啊。”还好这大夫离他家不远,平时这王大夫跟他也还算有点交往。一到门口就急忙敲门。
王大夫开了门,一看这孩子的状况,啥都不说了,直接让他们进门医治。因这种病死的人太多了,所以这为王大夫还是研究出了不少的方法来治疗,主要还是清肠。但是这不是关键,即使救活了,清了肠了,人就更饿了。如果没有粮食的喂养,也是一样会死。但是他毕竟是大夫,所以看到来的是王嘉胤的儿子,又清肠,又开草药,先把人救了再说。但是接下来的话,王嘉胤却十分为难:“这孩子的命,算救下了。但是这几日那个东西再也不能吃了。需要喝米粥,吃点有营养的东西,慢慢调养些日子就好了。”现在这种光景,不要说营养的东西,就是稀粥估计王嘉胤也拿不出来了。
王大夫也是知情人,谁家要是还有点口粮,会让这六岁的孩子吃那种东西,唉。王大夫也很无奈:“我这也只剩下点米,给你熬稀粥吧,先给他喂下,然后你带着他去找知县大人,看能不能帮上忙。”
看着喝下稀粥的孩子,让王嘉胤看到了点希望。把孩子抱回家后,拿起他当兵留下的一把钢刀,去了知县大人的门口,希望知县大人能买下这把刀,换点粮食救孩子。毕竟他跟知县大人没有啥交情,空手去更不可能。
知县大人府衙后,正在吃午饭,满桌的酒肉,小妾正在他怀中,一边填酒,一边夹了块牛肉往知县大人口中送。管家来报:“知县大人,来了一个同乡的男子叫王嘉胤,他想卖把钢刀,求大人赏点粮食给他。”
“啥刀啊,宝刀吗?拿给我看看。”知县一听说有人卖刀,这才慢慢的睁开眼睛说道。
管家赶忙回道:“不是宝刀,就平常官兵用的钢刀。”
“什么,就一把破刀,就要换粮食,让他滚,要是人人都来要饭,我们家老爷吃啥喝啥。滚,滚,你也滚。”怀中的小妾觉得就这破事还报,真是扫兴。
“听到没,还不快滚。”知县也不耐烦的命令道。
“老奴该死,这就下去。”管家看着满桌的剩菜,摇了摇头,本来好心以为知县大人会赏点。没想到自讨没趣。
王嘉胤直接就跪着知县大人门口,这一跪就是一天一夜,他也渐渐的支撑不住了,晕倒在路旁,无人过问。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哎哎,别睡了,看你也是饿的,我家小姐看你可怜,也正好路过,这两个馒头,拿去吧。”听到有个人叫唤,王嘉胤张开朦胧的双眼,隐约看见一个四五十岁的男子,还有一个妙龄的小女子,正望着他。
王嘉胤看着两个馒头,就如同看着珠宝一样,抓起来就跑,其实他也没多少力气了,可以说是走的回家的。
离家还有一里多路,一个瘦小的,又熟悉的身影,躺在的地上,呼吸已经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儿啊,来我们有吃的了,来。”王嘉胤两眼泪水,扶起他的儿子,抓起馒头就往儿子嘴巴塞,但是已经来不起了。他的儿子此时两手垂下了
为啥他儿子会离家一里多,那是因为饿的,由于清了肠,就一点稀得不能再稀的粥,能撑多久,而王嘉胤这一去就是两天两夜,原本就刚从鬼门关里爬回来的人能撑多久,他只能一路爬着找吃的。那为啥没有邻居,因为都没啥人了,都搬走了,剩下的都去外面讨吃的了,真没人了。王嘉胤可谓是伤心欲绝,他恨自己无能,恨老天年年灾荒,更狠知县一口饭都不给,如果知县能给点饭吃,他儿子就能救。于是他返回了,他明白了如果继续下去除了等死外,没有出路了。而且他此刻连相依为命的儿子都没了,真啥都没了,回到知县门口,抓起了那把钢刀,杀进了知县府衙,望着一桌每天都是满满的酒肉的饭桌,可谓是怒火焚身,砍死了小妾,捅死了知县,集合百姓,开仓放粮
百姓没有粮食,没有银子,没有希望,为了活,只能拼命,王嘉胤会同吴延贵、杨六郎等组织当地大批灾民揭竿而起,公开打富济贫,与官兵相抗,从而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规模起义的序幕。王嘉胤起义后,陕北各州县纷纷揭竿而起。高迎祥、王自用、张献忠、李自成等带领人马纷纷呼应,最终主动投入他的麾下,革命烽火很快燃遍了陕西各地,并蔓延到晋、宁、甘三省,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这阶段的农民起义从单一的一对一的跟官府对抗,到了相互之间协同的流动性作战阶段。但是朱由检的桌上连一份造反的折子都没有。全被地方压下不报。
在这明末百姓大规模造反的同时,各地的边军也深受影响,特别是一支一直以来被受压榨的回族边兵,此刻也正在秘密集会,它的起义更是代表着各族百姓的另一股起义力量的诞生,为首的是一个马守应的参将。
第六十一章愈演愈烈的农民起义()
陕西北部延安府和绥德州以及甘肃东部平凉、庆阳等地,是明末回民分布较多的地区。明中叶以后,由于吏治败坏、军政废弛和土地问题严重,导致流民外逃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一带的回民,每当麦熟时节便携带妻小四处流动,靠拾麦穗或者卖药来维持最低下的生活,遇到灾荒年景更加贫困无依,便纷纷起来暴动,反抗地方官府。
为此,陕西官府专门对回民规定了不许持兵器、不许群聚、不许抢掠的禁条。而回民常常与贫困的汉人联合,一起造反。使得回,汉之间的关系十分的紧张。再加上崇祯元年,陕西大旱,草木枯焦,出现了赤地千里的惨状。明朝当地官府不当不救济,还不顾回族百姓的死活,对已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回族百姓增加税收。这无异火上加油,更加激起反抗的怒火,以马守应为首的回族边兵起义为主要代表。
绥德州一处回族兵营内
“马哥,这也太欺负我们回族人了,这怎么活。”一个边兵小伙子,对着一个大高个的三十多岁的回族人喊道。
“是啊,怎么活呀,当兵拿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如今不但军饷没有我们的份额,一天就一餐稀粥。我家里妻子刚刚来信了,说今年又是大旱,地里都长不出东西来,让我赶紧寄点银两回家。可我也没有啊。这都五六个月没发响了。”大高个是个回族参将名叫马守应,回族内这里他算是最大的官了,所以有叫马哥,有叫老回回的。
“老回回,我们这些人都跟你差不多,真没活路了。”又一个回民带头点点头说道。
“老回回,你让我打听附近的那支义军,我打听到了,他们头领姓高,叫啥来着,我没记住。不过我已经跟他们接上头了。”一个回族的千总把他跟义军联系上的事情说了,“他们也希望我们起义,加入他们,那个高啥来着还亲自接见了我。”
“你说你这人,都接见你了,你还不知道啥名字,不过这下好了,大不了投义军去。”营内这些官兵脸上露出了喜色。
“恩,姓高的,那应该是高迎祥的义军,最近这人杀了不少官兵,应该就是他,好继续跟他联系着,这是条出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再说。”马守应点点头说道。
“啥叫万不得已的时候,这都这样了。”营内的官兵开始躁动起来。
“老回回,出事了,出事了。”一个回族传令兵从外面跑进来报道。
马守应往门口一望,这人他认识家里排行老三,叫小三子::“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小三子,别急;喝口水再说。”
“你赶快过去看一下,大帐内被绑了我们十几个回族兄弟,还有几个汉族兄弟,说是偷拿军粮要被斩首。你快去看看呐。”小三字喝完水,急忙说道。
走,大伙走去看看。在他们到达大帐内早已经人满为患。他们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一望里面有二十几位兵士正打完军棍。上面坐着个汉人总兵:“肯定又是你们这些回族人,带的头,把他们十几个全部吊起来,晒着,不给饭不给水喝。”
“是,带下去,吊起来,让那些敢偷粮食的全部都看看。”下面的另一外汉人参将命令下去。
这时候,马守应看到一个回族千总正要上去说情,急忙上前拉住,同时让全部的回族边兵都回营,让他们回去再说。他知道那些人对回族都有偏见,去求情肯定没好结果,搞不好还要再搭进去几个。
回到营内,马守应先开口:“都这样了,大家都听我说。”屋里安静下来后马守应继续说:“去求情没用的,那是找死。”
刚刚被马守应拉住的那个千总上前说道:“老回回,那些都是兄弟,你怎么能说这种话,这大热天的,那些人都没吃没喝的,一两天都会被晒死,那还不如砍了头痛快点。”
“是啊,老回回,我们要救他们啊,毕竟都是兄弟。”马守应刚刚的话,使得营内的气氛有点紧张。
“安静,安静,你们误会我了,我是说要嘛不闹,要闹就要闹大的,不然到时候可能连我们这些人搭进去都救不了那十几位兄弟。”大伙听老回回这一说,大家彻底安静了,他们明白老回回说的话,什么叫大闹,不就是加入农民义军,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脑袋绑在裤腰带上的买卖,都互相思量着。
马守应也不急,知道真要干这事,就要同心一起干,否则没有出路,所以他在等,等他们的反应。
“他娘的,干了。反正在这里估计也是个窝囊死。还不如轰轰烈烈干他一场。”那个千总先发话了。“对,干了,轰轰烈烈干一场。”营内官兵都附和。
“干什么,干,你们是要造反哪?”营门口走进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汉族的参将,马守应认识这人,这人跟他有点交情,有一次战斗中,他救过这位参将一条命,这参将姓林,是个老好人,平时很多时候各营闹事啥的都是他出面主持公道。
营内回族官兵大惊,平时也没人来管他们这个回族营,急忙手握刀柄,随时出鞘。马守应看是林参将:“行了,都别紧张,是林参将。”
马守应上前客气道:“林大哥怎么有空来我这,是不是也是为刚才的事而来。”
“嗯,轻点说,这次我也没办法了。前些日子我安排了两个兄弟去找义军了,也联系上那伙人了,这边,有几个营的参将我也都联系得差不多了,大家也都觉得没活路了。本来就安排这几日一起起义加入义军。没想到今日这事一闹,就直接来找你了。”林参将也不藏着掖着了,刚才营内的话他也听到了。
马守应这一听,这么多人都参与进来了:“林大哥,有几成把握?”
“六成把握,如果义军能来得及时,那有八成把握。”林参将直接说。
“老回回,干,没说的。”那位回族千总再添把火。“老回回,干,我们支持你。”营内再次附和,不过声音都压低了。
“别急,让我想想,现在最主要的是一个亲兵营,一个斥候营,还有一个骑兵营,这三个营是总兵的死党。林参将我们有多少营参与?”马守应不鲁莽,觉得还是要把事情再搞清楚些。
“四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还有一些杂兵,再加上你们这一营的官兵,差不多这里驻扎的一半兵力,其他的都还在观望着。”林参将直接回答。
“这样,小三子,你今晚偷偷溜出去,跟义军说,明寅时进攻,我们接应。如果没来我们再自己干,林大哥你看如何?”马守应觉得还是有义军参与比较稳妥些,那三个营可不比普通的营,一个营可顶两个普通的营的实力还多。如果没义军参与最多打成平手。
“好小子,你们也联系上义军了,行,就这么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