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能相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都不能相信-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做出国留学中介的与那些房产中介不可同层次而语,坐在桌子后面的说不定就是个心理学的博士,技术含量极高,对付菜鸟当然如翻一页课本。    
    成功率      
    这是中介最依赖的一张牌。中介经常夸口说自己的成功率高达80%甚至90%,但实际是多少,天知道;中介总会提到与某大学有协议等等,可是协议就是摆在你面前你也不敢信。中介比较无耻的是,签证能够办下来就是他们的功劳,办不下来就说你的条件不够。中介赚的是办成的那一部分人的钱,十个人的材料,有一个人签下来就够本,要有五人签下来,那就发喽。     
    说大话      
    他们什么活都敢接,什么话都敢说。比如,大专两年、民办大学、语言签证转换留学签证的问题、在读生换专业的问题、拒签之后再签等等,这些望而生畏的难活他们都可以一口应承。    
    不过,有留学经验的人说,这些看起来很难的事,在加拿大、德国等国并非都办不成,政策规定经常因人而异,所以,只要自身条件好,再有那么一点点运气,是可以办到的。    
    中介当然愿意接这种活,他们可能途径熟一些,成功的把握与学生自己申请一样,他们赚的就是信息钱跑腿费,并没有高明到无所不能。这种事办成了收钱,办不成,他们并没有损失,所以满口答应承诺满满便是情理之中的。     
    假承诺      
    出国留学办起来周期长,今天答应的话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兑现,这段时间里会发生很多变化,承诺是否有效就很难说了。比如说,申请大学之后,联系住房,寻找打工的机会,这一切都要到出国后才能兑现。有的承诺更要到一两年后才见分晓。那时候,他们早忘了。    
    某些留学中介因利益驱使,作出种种虚假承诺,留学当事人发现所承诺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出入后,很难通过合法途径得到合理的赔偿。比如,有的留学中介称,其提供的在国外生活标准相当于当地中产阶级生活标准,但留学当事人还是应该先搞清楚,当地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标准是多少?中国留学生每天的住宿、伙食费具体标准是多少?其中的服务费、手续费、中介费等又是多少?这些都要先说清、明算账、再签订中介合同(协议),以免引发纠纷后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吞小钱有些中介把架子拉得很大,说什么在国外各个城市都有分支机构,已办成数百学生等等。在与客户达成初步意向时,要求客户缴纳一点登记费或定金,并说好办不成这笔钱不退。留学生及其家长一般都不会在乎这一点小钱,但有人就是专挣这些小钱。还有一些网上的国外咨询公司,会要求客户先汇一点手续费。他们认定,即使办不成事,客户也不会跑到国外去要这点小钱。     
    苦肉计现在中介流行一种“后收费”的做法,办不成事不收费。其实他们认定只要你上钩,不愁收不到钱。在申请办到一定程度,就会不断有消息提供给客户,并在适当的时候要定金,他们有本事让客户不忍心不给。当客户的所有希望都在他们身上时,中介就该变着名目收费了。比如,帮助提前预约签证,中介就会说需要花一笔钱来打点一下签证官或线人。客户若不肯掏钱,他们会在客户用护照办别的事情的时候故意把护照押在手里不给。因此,专家提示,任何关键证件原件都要尽量留在客户自己手中,以免被动。     
    假材料      
    赴德留学必须出示学习德语的“学时证明”,碰巧你根本没学过德语;赴德需要本科学历,碰巧你是高中生或者两年大专学生;如果你特别希望去德国,而此时所有材料都齐全,就差一张证明。这时,中介会建议你开个假证明。他们用大量的实例证明,德国人如何如何笨,如何如何随便认可假证明,中国有如何如何多的人就是这样到的德国。当然,假材料由他们负责炮制,万无一失。当然你让他们帮助开假证明,还得再付一次钱。    
    一旦你真的开了假证明,你的把柄就握在他们手中了。案板上的鱼就是这样捉来的。     
    黑中介喜欢帮学生做假材料。学生一旦被拒签,不但浪费时间、精力、钱财,再签的机会也很小。


第一部分三探黑幕重重陷阱种种(2)

    中途变      
    一天,中介公司告诉A说,帮助申请的大学通知书已经拿到,使馆也已预约申请签证,现在就等着签证了。不久,中介忽然说因为这个学期学校要求比较严格,为保证A顺利获取签证,还需要加上一个语言培训班,学费半年是1500欧元。后来,中介又改口说,A只能凭语言班申请德国签证,到了德国之后再申请更换签证。根据双方合同,由于A已拿到大学通知书,A已向中介支付了一部分中介费,在骑虎难下之际,只有硬着头皮骑下去。他只有再掏钱上中介给他找的语言培训班,到了德国在再申请更换签证。事情一下变得很不可靠了。    
    退款难      
    和中介打交道,合同是免不了的,但对于非法中介来讲,所签的合同根本就是无效的,因为他们的经营范围根本就不包括留学中介这一项。客户若想追回款项,中介公司会百般抵赖或者拖欠,同时变着法把责任推到客户身上。如果起诉他们,又是一个久拖不决的问题,等判决下来时,说不定这个公司早已破产。     
    网上骗      
    这应该是中介公司最损人的一招,甚至可以说是纯粹骗钱。有些中介公司“假热心”,热情回答学生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主动按它留下的电子信箱联系。千万不要因为仅仅通过几次电子邮件就把办理留学手续的事委托给陌生人。否则,导致的结果就是被骗之后,连对方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     
    预科班      
    在西方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资质较好的大学包括私立大学都很看重声誉和质量,学生入学要求相当严格,学生往往需要参加多种科目的入学考试,录取难度大,绝不是有钱就可以上的。但某些中介宣称,只要上了所谓“预科班”,不再需要考试就可以轻松进大学。有的中介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国外语言培训学校说成是进入大学的必由之路和捷径,把只有几间房子、几个教师的〃小作坊〃,几人合办的随时会因生源不足而关门倒闭的“野鸡学校”,也吹嘘成是跨入大学门槛的必经之路;有的中介故意混淆学校的性质,回避关键性问题,将与世界名牌大学没有任何关系的语言学校说成是正规学校或正规预科学校。当然,为满足中国学生“上大学”的愿望,有的中介推介的学校明明没有学历学位的授予权,中介却说成是某名牌大学的“分校”、“分部”,而且“名师教授、授予MBA学位”等,误导和欺骗消费者。有的中介还在中文翻译上做文章,将国外的专科学校“College”翻译成为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或者翻译成大学的下属学院“School”;将“Diploma”证书翻译成为学位证书〃Degree〃等。因此,留学人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搞清楚学校的性质和资质,安全迈出留学第一步。    
    乱收费      
    通过留学中介办理出国留学的,出国前一般需交两笔费用:中介服务费和境外服务费。前者一般在1万元左右,这是明码标价的,但后者“学问”就大了,有事前不透明、事后说不清之嫌。关键有二点:一是在办理过程中,中介事先故意不说明这些费用的真实用处。当留学当事人感到这笔费用并没有花在自己身上,国外现况与出国前留学中介承诺的有很大出入,想要讨个说法时,这时中介便会拿出一份少则十几项、多则几十项的境外服务收费项目的清单,清单上除学费外会有事先未知且名目繁多的服务费。这些费用是真是假、是实是虚、是多是少,留学当事人根本搞不清,说不明,追讨显然困难。即便中介代向外方学校交纳的学费,中介是否全部交给了学校,也是一笔糊涂账。有的留学当事人到国外才发现学费并没有那么多,白交了不少冤枉钱,但这时想要追回已经晚了。所以,留学当事人交纳每一笔费用时,一定要搞清楚用途,是否需要这么多,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索要正式发票,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打起官司,这些发票都是重要的的凭据,否则即使诉诸法律也无法挽回损失。    
    冷门国教育部通过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了美国、英国、丹麦、南非、挪威、马来西亚、爱尔兰、荷兰、希腊、塞浦路斯、日本、新加坡、韩国、法国、德国、芬兰、瑞典、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1个我国公民主要留学国家的部分学校名单。    
    除此之外的其他国家,因中国学生少而成为冷门国家。但许多中介偏偏喜欢这样的目的地。比如有个中国留学生被困塞班岛的例子,88名中国留学生中,最年长的已有40岁,在国内从事的工作有电气工程师、秘书、会计等,远赴塞班的目的五花八门,有学英语的,有把塞班当“跳板”圆美国梦的,甚至有借下高利贷、指望到塞班打工挣钱的。


第一部分三探黑幕重重陷阱种种(3)

    前英、美、澳等一些留学主流国家的信息透明度很高,因此虽然前往这些国家留学的学生很多,但出现问题的并不多。反而是一些“冷门”国家,不仅国内学生很难通过上网、中介咨询等正规渠道得到需要的信息,甚至从事该项目咨询的中介机构也没有机会亲自考察。于是,国外院校或代理人“说黑是黑,说白是白”,无从事先考证其真伪,问题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一般容易误入“洋陷阱”的有三类学生:一是本身条件比较差,很难被一流院校录取的;二是家底比较薄,希望节省学费和中介费的;三是户口所在地签证率低,难以被热门国家签证的。    
    那些出于上述想法,有意去“非主流”国家就读的中国学生,面对各种诱惑和承诺,一定要保持清醒,因为承诺越多,猫腻越多。     
    洋中介一些国外机构、个人打着国外校方代表、国外学校驻中国办事处的旗号直接在国内招生,甚至以合法中介的名义直接开展业务,表现得非常活跃。这些“新八国联军”以“零中介、不收费”做诱饵,大肆从事非法活动,为“野鸡”学校“跑媒拉纤”,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给国内学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危害。     
    由于国情与法律制度不同,在世界许多国家申请注册诸如教育公司之类与教育有关的私立企业手续非常简便,其资质和资金都缺乏保障。因此,急于出国或为省中介费用的消费者一旦误中圈套,完全得不到法律保障。    
    找跳板      
    在塞班事件中受困的中国留学生中,相当一部分都是被所谓的“跳板”概念射中,原本准备借塞班作“跳板”圆美国梦,不料却落入陷阱。目前塞浦路斯、马耳他、菲律宾、墨西哥等都是不法中介常用的“跳板”幌子。比如说“菲律宾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国,菲美签有相互承认学历的协议,本地学生留美就如赴外省观光一样方便。”而塞班大学做出的承诺更诱人——“在本地学习、工作三年后,可以直接拿到美国绿卡。”     
    美好前景实际是一系列镜花水月,比如留学菲律宾,课程虽由菲美学校联办,但美方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中途签转美国更是近乎说梦。亚裔学生不愿回到国籍所在地重新办理留学手续而选择在第三国签转,这种行为极易被推定为严重移民倾向,通过签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专家指出,不管走到哪里,黄皮肤的中国人存在四类签证等级的事实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国内签证与在第三国签证的难度没有太大区别,那些“保证80%以上签证率”或是“直接拿绿卡”的承诺根本不可能实现。    
    通过在第三国学习国际课程转道美、英的做法未尝不可,但不能把“跳”当作唯一目的。所以,有意选择“跳板国家”就读的学生一定要多走几个中介,充分掌握当地院校的实际情况,一旦跳不成,至少可以留在当地继续学业。    
    二包生出国留学也像工程承包一样转来转去,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事实俱在。女留学生余宁燕在挪威遇害,警方协同有关部门查找其出国记录时发现,她的出国途径颇为“蹊跷”——“发包方”挪威萨尔普斯堡乐器学院与一家在丹麦注册的商贸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吴先生签有代理招生协议,吴先生不可能亲自回国招生,一转手就包给了国内的某家中介代理,不仅每过一道手“扒”一层皮,而且到最后,直接与余宁燕签订协议的竟然是一家假冒合法中介旗号的“地摊中介”。    
    留学行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目前除中留服、中教服等极少数“国”字号中介机构外,都不能从事异地招生,而在福建等地区,有数的几家合法中介机构又“忙不过来”,因此就催生了这些挂靠在合法中介名下的“挂靠中介”。有些“挂靠中介”只有两三个人,接的单子自己做不了,就转给第二家、第三家。据调查,在福清地区从事留学中介业务的很多都是这种根本不具备资质的“挂靠中介”,由于有“合法”的外衣做掩护,他们做起“业务”来名正言顺,从来没有人“找麻烦”。    
    余宁燕就读的挪威萨尔普斯堡乐器学院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乐器、乐理知识和一定的英文水平。按此标准,余和其他30名中国学生都不合格,但他们却“奇迹般”地被录取了。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挪威方面尚没有明确的说法,所以很难判断校方为什么会对不合格的学生“网开一面”。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事招生业务的中介机构从中做了手脚:一方面在申请材料中隐瞒了学生的真实情况,挪威萨尔普斯堡乐器学院“隔山买牛”,等到真相大白时“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    
    如何辨别“挂靠中介”呢?业内专家有“四看”相授:一看三证是否齐全。教育部的资格认定书、工商营业执照、中国建设银行100万人民币备用保证金的收据。三证要看原件,复印件无效。    
    二看与国外学校的委托代理协议书是否规范。需查看协议书上有没有加盖该中介机构的合同章,授权范围和有效期是什么,是否明确写有一旦拒签学费和生活费必须无条件退还的条款。另外,该学校必须要有中国驻该国大使馆教育处的认证文件。    
    三看签字和盖章是否与该公司注册法人一致。有的挂靠机构可能会盖上一个××留学咨询服务中心业务×部的印章,这种非法人的签章无效。    
    四看财务收费是否统一。国家工商法规定一个注册经营单位只能有一个财务部门。那些自己就可以收费,或者收据上的盖章与它挂出的牌子不符,或不同部门办理同一个留学项目,收费标准却不同的,肯定都是挂靠。    
    孔太女人心思之三:出国留学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场赌博。用今天的投资来赌明天的出人头地。既是赌,便要讲赌技,还要讲赌的心态,要戒贪、戒歪。    
    贪和歪是被骗的主观原因。贪,贪小便宜;歪,走旁门左道。人一旦有了这两个心思,便会铤而走险。    
    我们的祖先曾经被当作猪仔卖过重洋,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