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红飘带 作者:魏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地球的红飘带 作者:魏巍-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攻你了吗?”

  “攻了,阴一句,阳一句的。比起来,毛泽东还算要客气些。”

  “就这样下去吗?难道他们凭一两万人就想指挥八九万人?”

  “他们就是这样打算的。周恩来口口声声要集中统一,统一指挥,到底是谁统一谁?谁指挥谁?”

  张国焘沉了一会儿,忽然想起了什么,低声对黄超说:

  “我叫你办的事你办了吗?”

  “什么事?”

  “我不是叫你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情况吗?”

  “是的,我同他们谈了一些,收集的情况还不是太多。象遵义会议、会理会议,下层知道的情况很少。”

  “你还是要抓紧些。”

  “是。”

  这时,只听外面有人唤了一声:

  “国焘在吗?”

  张国焘听出是周恩来的声音,就站起身迎了出来。周恩来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文件递过来,笑着说:

  “这是中央的决定,本来在懋功就定下来的,现在刚刚印好。”

  张国焘接过来一看,是一份油印文件,刻得相当精致,扑过一股油墨的香味。上面写着:

  经中央常委会议决定,任命张国焘同志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张国焘看着,看着,从内心里流出微笑,但他即刻又收回去了。

  周恩来笑着说:

  “明天,我们就要出发,部队的行动还是快一些好。”“好吧,那就出发吧。”张国焘总算答应下来,又接着说,“不过我本人还要晚一两天。”

  周恩来轻轻地吁了口气,觉得一块石头落下地了。 


(五十七)
 
  红一方面军自两河口北上,越过了长征路上的第二座大雪山——海拔四千一百公尺的梦笔山,来到了卓克基。

  说起占领卓克基的经过颇为有趣。原来红军只求借路北上,对当地的藏兵不准备硬攻。哪知当地土司与国民党勾结很紧,坚决阻止红军入境,因此还是触发了一场战斗。红军一边打,一边喊话,打得稀稀落落,不愿伤着藏人。这样一直打到黄昏。也是事有凑巧,部队为了同后面联络,打了三发红绿信号弹,藏兵不知是什么法术,惊慌失措,突然四散跑了。

  这次是金雨来营长走在前面。金雨来远远看见据守土司宫的藏兵四散奔逃,把驳壳枪往腰里一插,就率领部队向前移动。当他来到土司宫前,不禁为这座建筑物的庞大宏伟惊愕不已。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样荒凉、穷苦、落后的地方,竟有这样的建筑。它雄踞在小金川畔高高的石崖上,是七层高的一座城堡式建筑,上面有箭垛和枪眼。两条交汇的河水,正好成了他的护城河。金雨来心里暗暗想到,如果不是藏兵逃跑,恐怕还真要付出一些代价呢!

  金雨来进了宫门,里面是方方正正的天井,楼房呈A字形巍然耸立,每一层都有相通的雕花走廊。楼房之大足可以住数千人。金雨来随便看了一看,一层是厨房、马厩和杂役居住的地方,二层是藏兵的居住之处,三层最为华美,墙上有挂毯和藏文条幅,室内有缎面靠椅和雕花家具,说是堂皇富丽决不过分。再上一层是佛堂,镶金嵌玉的佛龛、佛像和经书,使人眼花缭乱。金雨来暗暗慨叹道,怪不得藏民那样穷困,原来金银财宝都跑到这里来了。

  部队在卓克基休息了两天,中央纵队来到,韩洞庭和黄苏率领的团队就继续前进。他们经过梭磨、刷经寺,爬过第三座大雪山——海拔四千四百五十公尺的亚克夏山,也叫长坂山,于第四天到达了黑水。黑水当时还不是县城,它的中心名叫芦花。分上芦花、中芦花、下芦花,三个芦花也超不过一百户去。芦花并不是真有许多芦花,是这里有一座歪斜了的塔,用藏语的音译,叫做芦花。这里有三座紧紧对峙的山,一条因土色发黑而显得乌黑的河,三个芦花就散布在山坡上。

  金雨来到达中芦花的时候,已经夕阳衔山。他们在卓克基,米袋本来灌得满满的,因为沿途藏民逃避一空,没有任何补充,现在每个人的米袋都象干蛇皮似地在颈子上挂着,早已空空的了。

  金雨来观察了一下这个山坡上的藏族村寨,和懋功一带颇不相同。房屋都是用石头砌成,有的两层,有的三屋四层,高大得都象伟岸的堡垒似的。看来藏民们也逃出去了,整个村寨看不见一缕炊烟,听不到一点人声,夕阳照着这些错错落落的石堡群,显得十分凄凉。

  金雨来安排部队进了房子,自己也进了一座三层石楼。时间不大,司务长就满面愁容地走进来说:

  “营长,你说怎么办吧,揭不开锅了。”

  金雨来说:

  “你看有没有老百姓,先买一点儿。”

  “我各家各户都去过了,连个人毛也没有。”

  金雨来心烦地低下头去,没有说话。其实他自己肚子里也饿得咕咕直叫。

  司务长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说:

  “我想了一个办法,不知道行不?”

  “什么办法?”

  司务长没有说话,只伸出手指头朝窗外一指。金雨来站起身一望,原来河谷里一大片青稞田,已经透出杏黄色,接近成熟。他的脸立刻变得严肃起来,说:

  “你是说要割麦子?”

  “是呀,也不能饿死在这里!”

  金雨来皱着眉头,沉吟了好半天,最后说:

  “不行!要是土豪的,我们可以割,可是老百姓不在,谁知道哪块地是土豪的呢!”

  “那就等死吧!”司务长颓然地坐在小凳上,“我们干吗到这样倒霉的地方?要不赶快离开,我看全得死在这里!”

  金雨来听了这些牢骚话,本来想批评他几句,认真一想,觉得他说的都是事实,也就算了。

  不一时,电话员把线接好了,金雨来就抓起机子摇团部的黄苏,想探探他的口气。因为这个团政委对纪律一向抓得很紧。

  “黄政委吗?我们现在没米下锅了,怎么办呀?”

  “我们这里也是一样哦!”对方沉闷地说。

  “有的同志提议,”金雨来结结巴巴地说,“地里的青稞快成熟了……”他说得含含糊糊,比刚才司务长的声音还要轻微。

  “什么?你说什么?”

  “我说地里的青稞……”

  “不行!不能打那个主意!”对方的声音严厉而又响亮。

  “现在上级没有这个指示。”

  “那怎么办?”金雨来的声音象蝇子哼。

  “现在天还不黑,可以叫大家搞点野菜,把米袋子再摔打摔打。”

  金雨来把耳机一放,对司务长埋怨说:

  “怎么样,我知道要碰钉子。听见了吧,快通知大家去挖野菜,再把米袋子摔打摔打!”

  金雨来走了一天已经很累,加上心绪不佳,就歪倒在火塘边睡去。不知什么时候,忽然听见耳边喊:

  “营长!营长!开饭了!”

  金雨来睁眼一看,屋里点看一盏酥油灯,灯幽如豆,火塘边放着一盆野菜汤。他盛在碗里,用筷子一挑,真是名符其实的清汤寡水,往嘴里送了一口,没有一点盐味,象乱柴禾似地毛匝匝的。这样的东西,竟然称之为“饭”,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时,一来肚子饿得实在难受,二来也怕通讯员说他的上级吃不得苦,只好一口一口硬塞下去。随后喝了点汤,就又倒头睡了。

  第二天,天不亮就饿醒了。他独坐在火塘边,又为新的一天犯愁。自进入藏区以来,他的心境就很恶劣。不仅是粮食问题弄得人身心交瘁,那终日看不见一个老百姓的孤寂之感,也使人深受压抑。这种景况,对于一个自幼当红军的战士来说,简直不堪忍受。因为自他参军之日起,无论走到哪里,遇见的都是父老的笑脸,姊妹们亲切的问讯和孩子们的厮闹。尤其是在中央苏区,每次打了胜仗,姊妹们就挑着慰劳品爬山越岭地赶来,那是多么惬意呀!长征以后,这样的事情是再见不到了。人民受了反动派的欺骗,往往躲避起来,可是经过宣传解释,也就很快回来,哪里象藏区这样!

  金雨来正在愁闷,只见通讯员满脸是笑地跑上楼来,说:

  “营长,上级派人来了!”

  金雨来见通讯员那种喜滋滋的样子,有点颇不寻常,忙问:

  “什么人?”

  “一个女同志。”

  说着,只听楼下一个江苏口音的女同志用清脆的声音半开玩笑地说:

  “我们的英雄在家吗?”

  金雨来走到楼梯口一看,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同志,红星军帽下露着齐耳黑发,脸上带着笑容,顺着梯子走上来了。

  金雨来细细一看,原来是干部休养连的指导员李樱桃。她的双颊还是那样绯红,腰里扎着皮带,带着一把小手枪,腿上打着绑腿,肩上挎着一条薄薄的毯子,显得十分精干利索。她首先伸出手来和金雨来握手,两只大眼闪着熠熠的星光。

  金雨来和女同志从来没握过手,红涨着脸说:

  “哦,原来是你。你怎么也跟我开起玩笑来了?”

  说着,接过她束成圈圈的毯子,放在一边。

  “这怎么能算开玩笑呢?你本来就是抢渡乌江的英雄嘛!”

  樱桃笑着往火塘边一坐,端详着金雨来说:

  “营长,你怎么有点愁眉不展呀?”

  “你就别叫营长了,”金雨来叹了口气,“现在这个营还不如渡乌江那时候一个连多呢!……再说,这儿一个老百姓也没有,还不知道今天的饭怎么吃呢!”

  “我就是为这个来的。”樱桃说,“上级把机关的人分下来了,叫我们帮助部队筹粮。”

  “筹粮?怎么筹法?”

  “也总是找着老百姓才行。”樱桃说;随后又问,“现在部队情绪怎么样?”

  “情绪?”金雨来现出苦笑,“要打就打,要走就走,得赶快离开这个倒霉的地方。这地方哪能建立根据地呀!不要说别人,我自己就是这种情绪!”

  “听中央纵队的人说,关键是打松潘,只要打开松潘,咱们也就过去了。”

  金雨来把腿一拍说:

  “一、四方面军会合了,力量这样大,一个松潘有什么了不起的!要叫我们执行这个任务,我立刻去。”

  两个人自然谈到过去。金雨来望着樱桃,不禁流露出感激的心情:

  “樱桃,要不是在贵州你把我抬下来,我恐怕早就喂了狗了!”

  樱桃摆摆手,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别说了,别说了,这么一点小事老提它干什么!”

  两人正说话,通讯员端着一个面盆上了楼梯,连声说:“开饭了!开饭了!”说着在火塘边又放下一盆清汤寡水的野菜。

  金雨来看了看樱桃,心里很不安,他皱着眉头用筷子拨了一拨,叹了口气:

  “就这样待客呀!”

  樱桃笑着说:

  “这种环境,能吃上这个也就很不错了。”

  说过,立刻从串在皮带上的碗套里,取出一个小搪瓷碗,盛了满满一碗野菜,又从绑带里抽出一双用树枝削成的筷子,就扒拉着吃起来。

  金雨来瞅了瞅她,笑着说:

  “你还真行!”

  “不吃怎么跑路呀!”她露出雪白的牙齿一笑。

  金雨来也许受了她的鼓舞,勉勉强强吃了两碗。

  忽然,司务长跑上来,兴奋地说:

  “营长,我们找到了一个老百姓!”

  “他在哪里?”

  “他在最上边那座房子里。昨天晚上他藏起来了,我们没有找见,今天早起,我忽然看见上面房子里烟筒冒烟,跑去一看,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正做饭呢,原来是个拜子。”

  金雨来和樱桃听了,都高兴得什么似的。樱桃说:

  “走,咱们马上去看看!”

  说着,几个人下了楼,由司务长领着爬上了山坡的最高处,那里有一座比较低矮的石头房子。司务长指了指,说:

  “这里就是。”

  金雨来和樱桃走进去一看,果然见一个藏族老人披着一件褪了色的破旧的紫袍子正在做饭。火塘上吊着一口锅,下面烧着木柴。老人满脸都是皱纹,就象一颗大胡桃似的,皮肤黑中透紫,鼻尖显得发亮,这是草原放牧人被过多的紫外线终年照射造成的。他的腿似乎在地上跪着,由于袍子的遮掩,一时看不清楚。看来他取一块木柴都很费劲。

  “老人家好!”樱桃亲切地问讯说。三个人都向老人躬身施礼。

  老人见进来了人,立刻停止烧火,眼睛里显出惊惧的表情。由于惊慌,他披着的破旧的紫袍子从肩上滑落下来。

  樱桃连忙走上去拾起紫袍子给老人披在肩上,带笑说道:“老人家,你不要怕。我们是红军,不是邓猴子的部队。”

  说到这里,她把自己的八角军帽摘下来,用手指了指红星给老人看。

  老人看了看,垂下眼睛,没有说话。

  “老人家,你多大年纪了?”金雨来弓着腰和悦地问。

  老人望了望他,表示不懂。

  “老人家,您懂得汉话吗?”樱桃笑着问。

  老人摇了摇头。樱桃笑了。她的机智正好使老人露了底,说明他懂得汉话。接着,樱桃就蹲下来一面帮助老人烧火,一面宣传。她从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一直说到北上抗日,说到红军对藏族人民的尊重。老人听得很认真,但又装做听不懂的样子。

  金雨来见老人一直不作声,心里烦了,就给樱桃使了一个眼色,说:

  “老人家该吃饭了,咱们改日来吧!”

  樱桃点点头,见稀粥已经煮熟,就给老人盛在碗里,端在身边,然后站起来同金雨来一起向门外走去。

  没料想,他们刚走到门口,老人突然扬起手说:

  “你们等等!”

  这句话是用汉语说的,说得清清楚楚,金雨来愣住了。樱桃却笑了。他们一起回转身,来到老人身边。老人尴尬地笑了笑,让他们坐在火塘边。

  “你们都是好人。”他又用汉语说,说得很清楚,只是带有浓重的西北口音。

  一句话把几个人说乐了。樱桃笑着说:

  “你怎么知道我们是好人哪?”

  “那还看不出来?”老人一笑,“我看了你们一晚上一早晨了,你们放着粮食不吃,吃草。”说着,他指了指门外大片发黄了的青稞田。

  金雨来哈哈大笑,这是得到人民理解的一种快意,多日来胸中一股闷气宣泄而出。他说:

  “你们的人为什么都跑了?”

  “他们害怕。土司说,你们要吃我们的孩子。”

  “你也害怕吗?”

  “我怎么不怕!我也有一群孙子。”老人说,“上面还发了一个惩罚条例,谁要给你们粮食,给你们带路,都要杀头。”

  樱桃弓着腰说:

  “老人家,你能把人叫回来吗?”

  老人沉吟了一会儿,为难地说:

  “行是行,就是我这腿不能走呀!”

  说着,老人把袍子撩开,原来他不是什么拜子,而是一个无脚的人。两条小腿就象两根齐齐的木棍用破布包着。大家不禁吃了一惊。樱桃问:

  “老人家,你的脚呢?”

  “已经让他们剁下几十年了。”

  “谁?谁剁下的?”

  “除了土司还有谁!”

  “他们干吗要这样?”

  “因为我老婆生孩子,我没有到他家当差,他们就说我犯了抗差罪。”

  “每年都要去白干活吗?”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