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普京一个人的振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直面普京一个人的振兴-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外,普京上台后,俄为了捍卫国家利益,还恢复或加强了同朝鲜、古巴、利比亚等美国所不喜欢的国家的关系,这进一步加深了美国的不满。
2001年1月,小布什当选美国总统。他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硬政策,在NMD、北约东扩等问题上与俄罗斯的矛盾有增无减,双方关系停滞不前。但是,9·11恐怖袭击改变了世界安全局势与外交格局,普京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同美国改善关系,使长期停滞的俄美关系出现重大转变与实质性突破。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即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莫斯科强烈谴责恐怖主义的攻击行动。同时,普京总统也是第一位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布什向他表示关心、问候的外国领导人。对于布什将9·11事件视为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宣战,以及美国发誓将通过战争来予以报复的这一基本政策,普京在随后的一系列政策性讲话中也予以了相当大的支持。随后,俄罗斯大幅度调整了战略安全构想,认为现在不存在大规模战争的威胁,俄面临的威胁不是来自美国和北约,而是国际恐怖主义。基于这一认识,俄罗斯同美国建立了“新型战略关系”,与北约建立了新的合作机制。
普京积极调整同美国在反导问题和NMD问题上的分歧,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又以适当的让步换取了双方关系的改善。2002年5月,普京在莫斯科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并发表了俄美联合宣言,宣布相互视为“敌人和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结束,双方正在建设“新型战略关系”。普京和布什发表联合声明同时签署的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虽并不具严格的约束力,但从形式上结束了两国在导弹防御体系问题上的争论。11月22日,普京访美,与布什就伊拉克、反恐、北约东扩、能源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强化了双方的“新型战略关系”。
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和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问题,俄罗斯方面采取了低调和默认的态度。普京于2001年11月6日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俄美两国要在反导问题上达成协议还需要艰苦的对话,但“俄罗斯的立场是灵活的”。这意味着俄罗斯对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了历史性的妥协。2002年3月普京又表示,美国的这一决定“不会对俄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当2002年6月3日,美国正式宣布退出1972年和苏联签订的反导条约时,普京政府在舆论上淡化其对俄罗斯核安全利益造成的损害,总体上外交反应相当平淡。其根本目标是要排除美国政策对俄罗斯迅速振兴本国经济的干扰,并获得必要的外部条件,力图在俄美关系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俄方对美国决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也坦然面对。美国的这一计划曾受到俄的猛烈抨击,如今俄官方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2002年5月,俄外长伊万诺夫接受采访时声称,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具有防御性质,不会损害俄的利益”。俄军事领导人则强调,该系统在十年内不会给俄带来威胁,而且俄的多弹头导弹能够突破这种防御系统。
在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中,俄罗斯也积极给予配合。俄军方人士曾一度反对美军使用中亚国家的军事基地作为攻击阿富汗的前沿阵地,但普京政府很快改变了这一立场,转而同意中亚有关国家向美国开放基地。这样美军就开始进驻中亚地区,而俄罗斯也为美国军用飞机提供了空中走廊。在阿富汗战争开始之后,俄罗斯向中亚国家的阿富汗边境增兵,并派出特别军事小组。一方面加强对塔利班和拉丹势力的情报和监视工作,另一方面参与对阿富汗的人道主义救援,以此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
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普京总统通过和北约成员国首脑共同签署的《罗马宣言》,成立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将“19+1”机制转变为“20国机制”。这一新型关系并未赋予俄罗斯对北约未来行动的否决权,但莫斯科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对北约产生真正的影响力,帮助俄化解潜在威胁。
对于新形势下战略意义不大的海外基地,普京政府采取了收缩政策。2001年10月17日,普京宣布将于2002年和2003年分别开始撤除俄在古巴和越南的军事基地。冷战时期,俄设在古巴的无线电监测站是收集美国政治军事情报的前哨阵地,越南金兰湾则是俄同美国进行海上争夺的重要桥头堡。俄做出这一决定,除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外,显然有进一步取信美国的动机。这些变化反映了普京在改善俄美关系中积极灵活的态度,给俄外交带来了新的突破与转机。
俄美之间一系列双边条约和文件的签署进一步推进了双边关系和多领域合作,但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甚至在反恐问题上两国也存在着重要分歧:俄罗斯在联合国始终不同意美国提出的关于安理会自动授权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议案;同伊拉克、伊朗等所谓“邪恶轴心”国家的关系等问题上,俄美龃龉不断;虽然允许美军进入中亚,但俄罗斯对其在中亚长期驻扎心存戒备;俄还对2002年2月美国军事人员进入格鲁吉亚甚为恼火。在反导和NMD等问题上,虽然俄罗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但应该看到,俄罗斯在美国强行退出《反导条约》之前一直坚持不退让的立场,这只是在美国的退出成为既成事实后,无可奈何的应对措施。同时,俄罗斯加紧进行技术准备,以应对美国明确拒绝销毁核弹头,继续推进NMD实验。美国虽然宣布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但并没有放弃在加入WTO问题上对俄罗斯的苛刻条件。2001年俄美贸易总额由2000年的100亿美元下降为90亿美元,对比同期中俄贸易的增长势头,尤其令人瞩目。此外,美国所主导的里海石油西运管线(从阿塞拜疆到土耳其)已经在2002年9月20日举行了开工仪式,俄美之间围绕里海石油问题的外交斗争将不可避免的深化。
俄罗斯和美国关系的进展表明普京执政以来的对外政策调整取得了成果。但是俄美关系要想进一步发展无疑还要经过磨合期,双方既要建立真正的互信,又要找到能够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切入点,而这比进行一次高层会晤、发表联合声明或者签署一项条约要困难得多。

积极靠拢欧洲联盟(一)

欧洲一直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只重要的力量,而俄罗斯虽然地跨欧亚两洲,但始终将自己看做欧洲国家,存在着浓重的“欧洲情结”。在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息息相关的北约东扩问题上,所涉及的绝大多数都是欧洲国家;而现今与俄罗斯经济发展与合作联系最紧密的也是欧盟。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经贸伙伴和投资者,欧盟市场占俄罗斯进口额的40%和出口额的38%,俄罗斯70%的外贸顺差来自欧盟国家。俄罗斯吸收的全部外资中有一半以上来自西欧。加强与改善同欧盟,特别是同西欧的合作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既可以扩大经济
合作,又可以争取尽早融入欧洲,增加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因此,在普京的外交政策中,欧洲自然被放在了格外重要的地位。
普京担任总统后,以灵活、务实、积极进取的外交方针处理同欧洲各大国的关系。2000年4月,他选择了英国作为他上任后出访的第一个西方国家。选择英国有着经济上的考虑,因为英国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为俄罗斯说话,能起到一个“说客作用”。同时,英国不但在欧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与美国有着特殊的关系。因此,改善俄英关系还能间接促进俄美关系的发展,减轻俄美的对立,为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缓和打开缺口。
在访英期间,普京同布莱尔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会谈。双方就两国关系、俄罗斯经济、车臣局势及两国在打击毒品走私犯罪方面加强合作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同时,普京呼吁英国企业家到俄投资,并明确表示要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改善俄的投资环境,保护西方投资者的经济利益。通过此次访问,普京与布莱尔做出了建立俄英两国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和筹建两国经济热线等重大决定,在与英国建立“特殊伙伴关系”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后,普京又展开了一系列对欧洲各国的外交攻势。紧接着于6月访问了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10月底访问法国,并实现了俄同欧盟首脑的会晤。在这些访问中,普京实行“经济务实”的对外政策,将双边经济合作以及多边经济合作的问题摆在首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合作与经济援助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实惠。
普京在访德期间,与德总理施罗德就双边“战略伙伴关系”以及有关国际安全问题举行了会谈。俄希望通过访德扩大德俄两国的经济合作,使德增加在俄投资,在俄振兴经济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德方对此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德企业界准备在俄投资17亿美元,德政府也将提供10亿美元的出口信贷。同时,德国是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最大债权国,据统计,俄罗斯欠德国的债务高达750亿马克,俄希望能利用普京访德的契机减免一些债务。尽管德国政府拒绝了减免部分债务的要求,但经磋商于7月间达成了俄推迟偿还德国债务的协议。协议规定将1998年至2000年尚未偿还的债务约80亿马克推迟到2016年偿还,其中一小部分可以推迟到2020年。在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俄德双方的立场十分接近,均持反对态度。作为普京访德的见面礼,俄罗斯向德国归还了部分二战“艺术战利品”。通过普京此次访德,因科索沃战争等原因而冷却下来的俄德关系发生了变化,如一家德国报刊评论所言:冰冷的德俄关系“开始解冻”。
普京在访问意大利和西班牙期间,也重点讨论了经济合作问题,意大利许诺向俄提供15亿美元的援助。2000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俄罗斯同欧盟的首脑会晤中,欧盟表示将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同俄合作,继续向俄提供技术援助,促进对俄投资,并帮助俄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欧洲安全方面,普京也提出了新的建议。他提出在欧洲建立一个安全与合作组织,以维护欧洲地区的稳定,推进相互间的合作。普京还提出与欧洲联合建立导弹防御体系,联合评价导弹扩散和可能出现的导弹威胁的性质和规模,联合研究全欧非战略反导弹防御系统的构想及建立和部署这一系统的程序;联合建立全欧导弹发射预警中心,举行联合司令部演习等,这些倡议在欧洲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获得了在这一问题上对美国的主动权。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欧关系处于稳定的缓慢发展的状态。双方虽然都力图改善双边关系,但一直没有找到新的突破点。直到9·11事件发生后,双方以安全合作和反对恐怖主义为共同的利益切入点,俄与欧盟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在2002年5月召开的欧俄首脑会议上,双方签署了关于俄欧关系、加强双方政治和能源对话、维护欧洲安全及调解地区冲突等问题的五项联合声明,双方关系有了新的提高。6月27日,普京参加八国集团首脑会议,赢得了2006年八国首脑会议的主办权,美国推动西方七国向俄提供200亿美元用于武器销毁。欧美先后承认俄为市场经济国家既是对俄经济改革成果的肯定,也使俄罗斯终于获得与其它经济伙伴平等对话的地位,有助于推动建立俄欧统一经济空间,为俄早日加入世贸组织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亮起了绿灯。同时,在普京的努力下,俄罗斯在西方的形象得到改善,西方对俄罗斯在诸如车臣、人权、新闻自由等问题上的批评减少,对俄罗斯打击恐怖主义的理解有所增加。
在与欧盟的关系中,俄罗斯始终把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与美国的口惠而实不至相比,欧盟将在经贸领域对俄罗斯提供强有力的援助。2002年6月举行的欧盟—俄罗斯首脑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启动俄欧一体化进程,将俄罗斯经济融入欧洲经济体系,营造“统一的经济空间”。的确,欧盟的市场、资本和技术将是推动俄经济改革的最强有力的发动机,而俄丰富的能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欧盟来说无疑也是一块极其诱人的大蛋糕。反之,经济上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必将推动欧俄在政治安全领域内的互信关系的建立,从而增加了建立一种真正的欧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积极靠拢欧洲联盟(二)

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俄罗斯始终坚持反对的态度,在普京上台以后,也没有改变这一立场。俄罗斯把北约的扩大视为俄罗斯安全环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从根本上说是基于自身的战略安全利益,目的是要维护其大国地位,与美国和西欧争夺欧洲安全事务的主导权。”正因如此,尽管2000年2月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访问莫斯科后俄罗斯与北约联系得到恢复,但普京坚决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并未改变。2001年5月23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了关于反对北约东扩的决议。
但普京也认识到,鉴于自身实力,根本无法阻挡北约东扩之势。从另一方面来说,俄罗斯将最终融入欧洲作为其追求的目标,要融入欧洲当然得加入欧盟和北约两大组织,因此明智的做法是提高与北约的伙伴关系水平,毕竟一味反对有弊无益,是一种短视行为。因此,普京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既坚持原则,又强调与北约进行合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2000年5月24日俄外长伊万诺夫重新参加了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会议,西方报刊认为,这是俄与北约已恢复正常关系的重要标志。
但是,罗伯逊第一次访俄后,俄罗斯就北约东扩问题始终采取强硬态度。直到9·11事件发生后,普京总统才转变了对北约东扩的强烈的反对态度。2001年10月初,普京对记者表示,俄罗斯希望北约发生转变,成为一个“更具政治化”的组织。如果北约发生这样的变化,俄罗斯将重新审视它对北约东扩所持的立场。普京强调指出,如果俄罗斯也被包括在这种政治化进程之内,那么俄罗斯将“自然而然地改变对北约扩大的立场”。通过这一表态,普京政府表达了与北约共同商讨要求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意愿。作为回报,2001年12月7日,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举行了外长会议,会议声明指出,北约和俄罗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合作机制,内容包括磋商、合作、共同决策以及协调行动和联合行动。声明还表示,北约与俄罗斯已经加强了在反恐怖斗争中和在其它领域内的合作。
2002年5月28日,北约19国首脑与普京在意大利共同签署《罗马宣言》,北约—俄罗斯理事会正式成立,以取代原有的北约—俄罗斯联合常任理事会,即是将“19+1”机制转变为“20国机制”。在这个“20国机制”内,北约将在反恐、军控、危机处理、海上搜救、防止核扩散、应对民事危机等问题上,与俄展开平等合作。但是,在涉及北约防务、军事干预和北约东扩等核心问题上,俄罗斯依然没有发言权,更不用说决策权了。虽然如此,俄将作为一个伙伴平等地参与北约的许多重大决定,这意味着俄在防务上向“融入欧洲迈出了一步”。
对俄罗斯来说,与北约建立的这种新的合作机制,可以在北约新一轮东扩中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北约的新一轮东扩将把战略防线直接推进到俄西北部边界,对俄国家安全将构成直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