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00》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时代1900- 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嗯!差人进城,让杨士琦出来,告诉他咱们要去塔埠头看一看。”

    李二神将现在就是杨士琦跟胶州府的大爷,齐世铎差人传了话,不过半个时辰的时间,杨士琦就带着几个胶州府的官员来到了李大成的营地。

    “二爷,塔埠头港这两年淤塞严重,胶州府那边已经有了取缔此港的想法,那里现在就是一片荒滩,若是二爷看上了那里的荒滩,连同那边的胶州海关衙门,都可以给您的!”

    大冬天,谁也不愿意动弹,杨士琦路上听胶州府的官员说了塔埠头的情况,因为那里之前是胶州府的财源之地,所以圈地的时候,塔埠头一带的几千顷土地,都没有转给李二爷。

    今天李二爷要去巡塔埠头,杨士琦也只能想到他不满意圈地结果这样的原因了,这位李二爷太过跋扈,连袁大人来了也要低声下气的谨慎对待,狠人不缠,没有必要为了没什么用处的几千顷荒滩,被这位爷折腾个死去活来。

    “淤塞了?那为什么不修缮呢?”

    李二爷的说法。让杨士琦无奈苦笑,最关键的还是一个钱字呐!再者有了胶澳的海港,这塔埠头就无关紧要了。

    “二爷说笑了,修缮塔埠头港。还不如另开一港来的省力呢!如今德国人在胶澳一带建了大海港,德国人也同意朝廷在海港那里设立海关,清淤塔埠头,只会徒增底下州府负担而已,于通商并无益处。

    而且塔埠头是河港。胶莱河每年所带泥沙,车载斗量不可计数,即便重修了塔埠头,过不三年五年,还是要淤塞的。”

    跟着李鸿章,杨士琦自然熟悉洋务,除了做幕师之外,杨士琦还做过铁路上的官员,对于路港一类的知识也多少有一些,他的说法也算合情合理。但是,对李大成来说就不一样了。

    “就胶澳的那个也叫大海港?德国人后续建的海港,还勉强称得上是海港,就现在使用的那一个,一两个月的功夫,老子也能建一个!”

    现在胶澳的德国人所使用的海港,不过是一个临时码头而已,只要物料足够,一两个月的时间建一个可以让一两艘海船停靠的临时码头,只要人够了。这事儿不要太容易!

    “二爷,请吧……”

    说理说不通,杨士琦也有些气结,这本就不是什么海港不海港的事儿。想要塔埠头的土地,您二爷直说就是了,遮遮掩掩,全没当日要溺死胶州府的干脆直接了。

    “那就是塔埠头港?”

    走了大半天才到了所谓的塔埠头港,若不是天气好,李大成见到了远处的房舍。还以为这里是一片荒滩呢!

    来回的道路,尽是些沟沟坎坎,不仔细看跟旁边的荒滩也没什么两样,胶州府能靠着这么一个内河港,成为鲁北三大经济重镇之首,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

    “正是!”

    “走!近前瞧瞧!”

    又走了小半个时辰,一行人才来到了真正的塔埠头港,远处并不显眼的房舍,到了近前,占地还不少,除了破败的海关衙门之外,最大的几处房舍,应该是货仓、货场。

    “这几处货场值多少钱啊?”

    货仓的房子不大,但货场的面积不小,经过规整的土地,长宽都在百米开外,这样的货场,在塔埠头有十几处之多,码头不大,但这些货场,也能见证当年塔埠头的繁华。

    “二爷,这些地方都荒废了,连房子带地,一处也不过值个百十两银子。”

    这些天李大成花起银子来有些大手大脚,一处至少一万平的货场只值百十两银子,让他有些愕然,不过想想也是,塔埠头港废了,这里的货场跟荒滩没什么区别,百十两银子也不少了,一万平也就十多亩地,合着一亩荒滩比一亩好田的价格都要贵一些,在胶济线收购民田,均价也就在四两银子左右,一百两不少了。

    “嗯!好!

    杏城,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荒滩,划给我可好?

    海关衙门,再说也是衙门口,这地方我就不要了,你看成吗?”

    “成!二爷怎么说怎么成!”

    若塔埠头港还在,这处荒滩自然不能白给李大成,但塔埠头港废了,这处荒滩,也就是处荒滩而已,袁世凯走的时候也交代过杨士琦,这位李二爷惹不起,几千顷没用的荒滩做个人情,无论是对袁世凯、杨士琦还是胶州府,都没什么所谓的。

    “这就好!你们回去,将地契跟房契办好,我在这里溜达溜达,办好了之后明天再来,能给找条海船吗?”

    吩咐人去为李二爷寻找海船,杨士琦这边也犯了嘀咕,前前后后在塔埠头转了几圈,杨士琦也没发现这塔埠头是个什么好地方。

    河道淤塞严重的地方,都长出了小树,淤积的时间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从塔埠头到胶州府,至少有五十里的路程,从塔埠头港到海口,也有十多里的路程,六十里的河道,想要清淤,可不是一点银子、一点功夫就能办到的。

    而且相对于胶澳的那个海港,塔埠头港,只能在秋冬之际使用几个月的时间,过了汛期入冬之后,河水干涸就不利于行船了,种地开荒,这地界更是无从说起,除了盐碱滩上的芦苇之外,这荒地什么也种不了。

    “二爷,您要这块荒地作何用途呢?”

    转了几圈,想不出李二爷的出发点,杨士琦也不琢磨了,走到李大成的身边,杨士琦就开了口。

    “看不明白?

    看不明白就对了!

    所以我是二爷,你是杏城!

    督促着胶州府把事情办好了,明后天我给你说个明白。”

    用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打发走了杨士琦,李大成就站在河滩上等着海船,结果不凑巧,因为来的急促,预备工作没做好,塔埠头码头已经废了,想找海船,最早也得明天了。

    点头认可之后,李大成也没走,安排鬼头刀在荒废的码头货场扎营,这两天的时间,他就打算呆在塔埠头了。(。)

第二百二十四章 不用我不成(二)() 
胶州府那边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处理好了塔埠头周围几千顷荒滩的归属,除了一处荒废的海关衙门之外,周围方圆十几里的范围,都是李大成的地盘了。

    这一天半的时间,李大成也坐着古老的硬帆船,在大沽河入海口转了几圈,也听了附近老船家对于胶州湾海况的描述。

    建造海港或许需要很长时间来论证,但建一个临时码头,不用那么复杂的,只要找到了差不多的位置,建一条深入海中航道的堤坝,码头也就有了,难只难在土方上,别的都不是问题。

    塔埠头港也不能算是荒废了,这几年虽说运量急剧下降,但每年还是有南方的船只到港的,塔埠头水域的情况,也有很多人清楚,在原本的出海水道上,建一条能用几年的临时码头,还是那句话,难就难在土方跟石料上。

    对李大成而言土方好解决,石料也不难解决,土方胶州府这么大的地界有的是,石料,直接在黄岛开山取石就好,无非黄岛那边也要做土地平整的。

    真正的难题,不是土方也不是石料更不是人力,而是粮食,想要在一两个月之内修好这个临时码头,几万人怕是不够,十几万人聚集在这里,粮食哪里来?靠山东肯定是不成的,外运只能走海路,少不了德国鬼子的刁难。

    “二爷,房契、地契都已经办好了,您也该给杏城说说您的巧妙高了。”

    塔埠头这里有杨士琦的人,李大成在做什么瞒不住杨士琦,在杨士琦看来,李二爷这是要重建塔埠头港啊!但建这个塔埠头港的意义何在呢?

    “建港而已!这事儿恐怕瞒不住你杏城吧?”

    “二爷,重建塔埠头,利益何在?”

    李大成说的明白,杨士琦问的也明白,李大成当然不能说这是为了给境内走私建的码头,这事儿不是什么好事儿,而且也好说不好听。为了避免洋鬼子的盘剥,在国内搞走私,耻辱啊!

    “利益何在?杏城,你不知利益何在吗?

    这是我要建的码头。大沽河入海口五里之外,水深至少在二十尺以上,这是退潮的水位,涨潮的时候,至少再加六七尺!

    七千吨的定远舰吃水不过十八尺。这弧形的码头长一百丈,内外至少可停靠四艘跟定远舰差不多的海船,你说利益何在?

    塔埠头,距胶州府城不过六七十里的距离,若我在这里再修一条直达胶州府的铁道呢?”

    拿出自己画的码头草图,李大成给杨士琦解释了起来,圆弧工字型的码头,圆弧顶端可以起到第一层防波堤的作用,工字型的连接线,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土方量。滩头工字型的防波堤可以有效的保护货场。胶州湾本就是个半封闭的港湾,海浪的威力不是很大,李大成觉得,修修补补,这简易码头怎么也能用上十年八年的。

    在码头上再修一条铁路,那塔埠头港一年四季都能使用了,李大成设计的虽说是临时码头,但规模跟可以停靠的船只,也远远大过了原本的塔埠头港,进出塔埠头港的货物大多是散货。这样一个临时码头建了起来,分一分胶澳那边的热度,轻而易举的。

    “二爷,建港的人力何在?胶澳的德国人能同意?”

    “杏城。你这两个问题,白问了!建港的人力何在,你不知道吗?

    至于胶澳的德国人,杏城呐!切记!切记!这是咱们的大清!大清的事儿,咱们大清的人说了算,而不是胶澳的德国鬼子。他不同意,咱们就不建了?

    我倒要问问你,这是大清呢?还是德国?”

    杨士琦第二个的问题,让李大成有些恼火,虽说不认可大清,但这个时候,李大成也不得不说上一句咱的大清,咱是大清的百姓。

    杨士琦官宦之后,他跟杨士骧兄弟算是正经身居高位的官二代,如此惧外还了得?无论是大清、北洋还是民国,杨士琦这样的人,都属于是精英阶层,德国人不可怕,小日本不可怕,诸洋鬼子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这群人有洋鬼子说了算这样的想法!

    精英的脊梁断了,一国的脊梁也就断了,听了杨士琦的第二个问题之后,李大成在想,自己是不是要在大清覆灭的时候大杀一场呢?杀绝大清所有的官宦人家,将这些所谓的精英阶层全部葬送掉呢?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李大成也在谋划着事情的可行性,若是振威军能在东三省站住脚,并打的沙俄节节败退,有了一群悍匪般的振威军,做这个,难度不小但也不是无法做到,只是这样一来,杀的人就太多了,至少几百万数。

    想了想杨士琦的跟脚,李大成按捺下了这个想法,所谓的精英阶层,能在上层社会站住脚,靠的是什么?这才是关键,仔细的想了想之后,李大成得出的结论就是知识,无论是读圣贤书还是出国留洋,这些所谓的精英阶层所拥有的机会比普通百姓大的太多。

    这个问题,他已经在解决了,医府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所在,医府建立之初,收拢的都是普通百姓的子弟,医府可不止是学医的所在,有了与诸洋鬼子的文化交流之后,学制造武器也可以在医府的,即便自己的振威军不动手,将来医府造就的这些人,也要跟所谓的精英阶层们争夺社会地位的,将这一阶层扫落尘埃这事儿,貌似用不着他李大成来做。

    “二爷高见!

    可是要用山东的难民?可这粮食从何而来?山东的粮食还是不能自给的。”

    自己的话,杨士琦没有听的进去,李大成也不计较这个,听不进去,他杨家也就到他们两兄弟这一代了,等医府的人崛起了,两个阶层对抗了,他们只有被打压的份儿。

    “这话又白问了,咱们建的是什么?海港!南粮北运,用的又是什么。轮船!你说粮食何来?

    咱们说干就干,你给袁世凯去个信儿,让他在山东发一道政令,各州府的难民。可以到胶州府来!

    另外让李鸿章找几个会建港的官员来,给参谋参谋,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两到四个月的施工时间,尽量在入夏之前完工!”

    一个简易的码头而已。无需多么的谨慎,老船家口中塔埠头的水情应该是可信的,只要不遇上海啸什么的,这临时码头是不会出问题的。

    杨士琦的事儿是他自己的事儿,他听不进去,李大成也不多说什么,干自己的事儿才最重要,杨士琦的后路前程,与他李大成是没关系的,这样的人爱死不死。李大成没那闲心思去救一个注定跟自己走不到一起的人。

    “二爷,这是否仓促了一些?”

    李二爷说干就干,全然不顾各方的反应,这在杨士琦看来是不应该的,这样的莽撞货,在官场还没混死,只是现在的时机不对而已!听了李大成的说法,杨士琦心里,再一次疏远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仓促什么?大冬天的你是有吃有喝的,山东的难民也一样吗?

    再者。太后回銮很可能要途径山东,你想让她老人家瞧瞧山东饿殍遍野的样子吗?”

    前一句话说了,李大成也知道是白说了,难民的死活。跟杨士琦、袁世凯没什么太大的干系,想要让他们听话,老娘们回銮之事,最好使,这一定大帽子扣下去,保证这些货转眼就变三孙子。

    “二爷高明。杏城这就去发报!”

    听了杨士琦的说法,李大成不屑的一笑,发报?拿德国鬼子牵制自己,这事儿杨士琦也就敢在暗地里做,不敢在明面上说,塔埠头临时码头,建自然是要建的,但这事儿最初李大成还是为了给德国鬼子下套,直接跟德国鬼子对话,自己这身份不上不下的,通过桂顺那里也有些憋气,可巧遇上了淤毁的塔埠头港,建港下套两不耽误。

    说实话李大成之前还担忧没人给自己引荐德国鬼子呢!有了杨士琦在私底下的小动作,正好借力打力。

    至于胶澳的德国鬼子敢不敢对自己下杀手,除非他们不打算要胶澳了,在胶澳对自己动手,不管自己是死是活,振威军都不会跟德国鬼子善罢甘休的,德国鬼子若是下了手没弄死自己,李大成也不介意将德国远征军全部留在胶澳。

    尽多打完了之后再谈一场而已!有了之前的和约,有了英法美三国的牵制,德国人注定是个吃瘪的货。

    李鸿章跟袁世凯那边很快就传回了消息,这两人的眼光是长远的,再者北洋不止一次的勘察了胶州湾,许多东西李袁两人耳熟能详,若不是义和团变乱,胶州湾附近的炮台还在建呢!李鸿章那边给克虏伯的订单也下了,二十多门海防炮还没有交付呢!

    胶州湾适合建军港,虽说不是塔埠头这位置,但李二神将想要自己个儿花钱先走一步,没必要拦着的,而且塔埠头的海港修造之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德国人在胶州湾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从两份电报之中,李大成也能看出一些东西,李鸿章的病情应该是很严重了,电报只有寥寥几个字,老袁那边不同,洋洋洒洒一大堆,最令李大成心热的还是一个人的名字,詹天佑,因为战乱的缘故,詹天佑在北方负责的铁路也陷入了停工状态,为了拉近与桂顺桂贝勒的关系,巴结李二神将,老袁也不遗余力,借着关系将北边的詹天佑给调到了胶州府。

    当然人是不能给李二神将的,老袁在电报里也说的明白,詹天佑此行只是赞襄而已,以后北边要用了,人是哪来的还得回哪去。

    好消息有,别人眼中的坏消息也有,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