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仔细、药物种类繁多、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对药剂的萃取存在很大的缺陷、对人体结构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西医药物种类太少,治疗手段少,但对药剂的萃取利用很先进,对人体结构的认知,更是首屈一指;这只是中西医互补的几点,并不足以推动中医的发展。
中医注重调养。这才是中医能在西方世界大发展的关键因素,攻陷统治阶层、精英阶层、富裕阶层,才是文化入侵的关键,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科学能否大发展的关键,而注重调养的中医恰恰能够迎合西方的统治阶层、精英阶层、富裕阶层。
在调养方面,中医有慢法也有快法,当西方的权贵精英们,尝到中医带来的好处之后,中医风行世界也就轻而易举了。
不敢尝试?经过这次中医防疫之后,又有多少人敢于质疑中医呢?当中医调养再次在西方世界取得战绩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敢于质疑呢?
中医崛起所需要的一切,经过一场鼠疫之后,都被满足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中医的崛起都是不可阻挡的。
仅仅为了一个中医的崛起,李大成就要放弃鼠疫对西方各国乃至周边各国的摧残?错了,文化侵略才是关键!其中一样也蕴含着绝大的利益!
现在的中国人,不独在西方列强眼中是出苦力的下等人,即便南美那些穷地方,也是如此看待中国人的;现在的中国,在世界各国的眼中,除了一点点神秘性之外,最多的还是落后与愚昧,有了中医的广泛传播,这一切,都会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被推翻。
外国人想要学中医,靠翻译能成吗?绝对是不成的,中国人要理解外国的文化,学会了语言,也就可以慢慢的理解了,学会了中文,就想着学会中医,这才是开玩笑呢?
没有师父的言传身教,即便看得懂医书,也不见得学得会医术,没有相当的古文基础,想要看懂医书都很难,就更别说学会医术了。
想学,洋鬼子们就得请师父,中医师父只是其一,古文师父也是需要的,学了这些也就学了中华两千年的文化,许多东西也就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跟儒家圣人们玩文化侵略,上帝恐怕不是对手,这点也是中华两千年历史证实过得,不推宋以前,单说蒙元与满清吧?
蒙元不服气,怎么样?一个可以远征欧洲,至今仍留下鞑靼铁骑凶名的蒙元,被生生打回了草原,现在只能臣服在服了儒家文化的满清脚下。
骑射起家的满清服气了,又怎么样?入关不过百多年,八旗的骑射成了废物,打下了大好河山的八旗兵,不如绿营兵,满八旗上下除了不多的民族传统之外,与汉人又有多大区别呢?
李大成虽然也看不起儒家,但对于儒家文化的同化作用,李大成也服气,不服不成,他的许多习惯,也是依照儒家来的,儒家虽说有缺点,但没有儒家也就没有华夏这个民族,许多事儿都要分开来看的。
为什么要文化侵略呢?华夏真的是地大物博吗?不!地虽大但物不博,华夏也需要世界的,资源是最根本的,没有世界的认可,想要在国外投资开矿很难很难,即使投资成功了,也会被原住民抵制,有了中医就不一样了。
西方国家除外,各大殖民地,并不比现在的大清好多少,当一个能治百病的中医师,在当地赢得了一些声望之后,抵制还会那么激烈吗?没了激烈的抵制,接下来就是慢慢融合了,一步步的侵蚀,从文化到经济,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就该进军政界了。
大清现在的人口与土地生产力有些冲突,穷困的百姓太多,而世界的其他地方,尤其是殖民地所在,往往都是地广人稀的,文化攻势,经济攻势、人口攻势,三者结合,利益大到了无边无际。
不管肆虐的鼠疫,放弃中医的崛起,那才是真正的短视呢!(。)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医崛起(中)()
中医在防治鼠疫之中取得了极大的战果,李大成看到了中医崛起的契机,华夏崛起的契机,洋鬼子们当然也看到了神秘东方所孕育神秘中医比之西医的一些优势。
辅以李鸿章、徐桐、翁同龢等大清重臣的长寿,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三位都过七十了,徐桐今年八十了,而且清国官员之中,许多人都比西方的官员长寿,这一点确实是中医善调养的典型例证。
中医防疫有功而且可以延长寿命,这一点经过诸位在华公使的简单总结之后,发回了本土,各国权贵阶层,也就有了接触中医想法,而且这个想法还是亟不可待的。
老娘们逃到了山西,京师的秩序虽说还没有大乱,但也不能说是秩序井然,混乱之中,自然机会多多,和谈需要时间,借助和谈的闲暇时间,各国公使就开始对太医院使劲了。
有些事儿,有个说法叫做上行下效,大清驻欧美各国的公使都是什么出身?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出使英法;李鸿章的三个儿子,一个出使日本,两个做过出使参赞;曾李的后人都去了西洋东洋,那里显然是不错的。
有人说华夷有别,有人说西洋东洋遍地黄金,各人的心思各不同,洋鬼子拉拢几个御医或是御医的子嗣弟子,只要许上些好处,难度并不大,各地的名医也是一样,总有向钱看的,拉拢几个出洋也不算太难,向往更好的生活,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但这些事儿传出来之后,却在京师引起了一些对桂顺不利的舆论,以防疫药物换取枪械,并发往东三省,桂顺与李鸿章做的事儿,有些也是瞒不住的,这次有御医想要出洋,还有各地的名医被洋鬼子拉拢。许多人就将桂顺作为了攻击的对象,李鸿章位高权重,虽说也有人攻击老李,但老李那边遭遇的攻讦远不如新丁桂顺。
发往东三省的枪械。可以用鼠疫做幌子,而且东三省再说也是大清的龙兴之地,发去的枪械,也不是给了当地的民团,而是交接到了晋昌的手里。这事儿在老娘们面前,桂顺是站得住脚的,只是御医跟名医被拉拢之事,不怎么好说。
桂顺对外的表现,就是亲近诸洋鬼子,这次中医被拉拢走的事儿,许多人将矛头对准了桂顺,说是桂贝勒做了御医们跟洋鬼子之间的掮客,挖朝廷的墙角,这话说的就有些严重了。吃里扒外这样的帽子,桂顺还真戴不住。
解释、辟谣不是办法,有些事儿只会越抹越黑,在这事儿上,桂顺不能跟那些攻讦他的人说理,想要平抑此事,只能想别的办法。
处理这事儿,李大成有办法,而且算是早有定计,但处理这事儿之前。桂顺却需要去做一些事情。
在朝为官,任何攻讦都不能小觑,更不能等闲视之,这次攻讦桂顺的人。给他戴了一顶吃里扒外的帽子,一旦坐实了,很容易破坏桂顺在老娘们眼中的印象。
处理洋务与吃里扒外,也就一墙之隔,御医、名医被洋鬼子挖走之事与桂顺没多大关系,真正有关系的是幕后之人的攻讦。这幕后之人是谁,不难想象,除了庆王没别人。
“桂哥,你请上几个伤科名医去庆王府走一趟吧!”
经过顾其行那边的证实,攻讦桂顺的大多都与庆王府有关联,得到确切的消息之后,李大成这边也做出了回应。
“去庆王府?老二,咱这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打了庆王父子,受益最多的就是桂顺,京师的泼皮敢随便打庆王父子?这是瞎话,没有人指使,这样的案子哪一个敢做?
庆王父子被重伤之后,桂顺直接参与和谈,若说此事与桂顺没关系,只怕许多人不信的,在桂顺心中,打了庆王父子之后,两家的关系就是死仇了,同为宗室?这话说出来更可笑,真要论血缘关系,桂顺想跟庆王攀扯,起码得上数五代,在民间出了五服也就不算是实在亲戚了,宗室之间那点情谊,早随着权势没了。
“去拜会,自然不是自找不痛快,而是给那两父子添堵!
咱们能揍他一次,再揍第二次也容易,上一次破了相,下一次就可能缺胳膊断腿了,跟振威军掰腕子,他们没那个本事。
去的时候,带上骨伤科名医,再带五十万两的官票,若庆王父子收了银子,事儿就算是揭过去了,若是不收,这事儿没完!”
如今的京师,荣禄不在,武卫中军没有主事人,董福祥前些时候也奔山西去了,只有桂顺所属的振威军一家独大,现在要搞个王爷,对桂顺来说不要太容易。
“老二,这事儿不好吧?
万一庆王那老小子去找老娘们告状,咱们也少不了挨呲儿!
再者,咱们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出手就是五十万,你想着心疼死老子吗?”
再揍庆王一顿,桂顺不敢;五十万两银子送出去,桂顺不甘;当年他落难的时候,也没见哪个旗人接济过他,看热闹的倒是不少,对桂福晋宛如有歪歪心思的更多,旗人或是宗室,在桂顺的眼里,并不高!再者,白花花的五十万两,就这么送出去,心疼啊!
“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次借款,咱们一家就要留下五千万两,这五十万不过是提前堵嘴的银子,以后还得再给。
回来的时候,顺带去趟贤良寺把老李请来,就说是为了御医被拉拢的事儿,这事儿咱们还要做个交代的。”
听到李大成口中的五千万,桂顺也不吱声了,他与李鸿章已经与诸洋鬼子议定了第一笔借款,四千多万英镑,将近三万万两的银子,七千万用于赔款,一万万南北洋、李鸿章、桂顺四家吃下,剩余的才是建设用款,这些事儿要瞒着老娘们,两人已经跟洋鬼子议的差不多了,和约之上都有瞒着朝廷的条款。
这些款项,绝大部分的最终消费地都是欧美各国。诸洋鬼子也乐得为桂顺、李鸿章二人打掩护,大清的**,有目共睹,这笔借款在两人手里。比在大清朝廷手里安全,洋鬼子的收益也更多,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想到即将到手的五千万,桂顺也就不在乎送出去的五十万了。
庆王那边。没什么问题,贪财的必然怕死,作为振威军后台的桂顺,庆王最近这段时间还真惹不起,除非他不想活了,不然肯定不会拒绝桂顺五十万的好意。
大半天的功夫,桂顺先去拜访了庆王,后又请来了李鸿章,见了李二神将,李鸿章的眉头紧皱。这次攻讦他也听到许多不太好的消息,与桂顺过从甚密这样的话也有,虽说可以借和谈打掩护,但这段时间,他与桂顺的交集确实频繁了一些。
在明面上,桂顺、李鸿章两人是有仇的,李鸿章逼死了桂顺的左膀右臂李二神将,这事儿是揭不过去的死仇,现在这个时候,各方的视线都在盯着两人。接触太过频繁,对谁都没好处的。
“小老弟,此时,咱们还得避嫌呐!”
“中堂大人。不急着撇清关系,这次请你来,谈的也是洋鬼子的事儿!
洋鬼子最近这段时间,拉拢了不少御医跟各地的名医,一个好的郎中,从学徒到出师再到出名。动辄几十年呐!
洋鬼子有钱,咱们没钱,若是好的郎中都给洋鬼子用钱拉走了,那咱大清的病谁来治?
有鉴于此,贝勒爷认为,咱们大清该开一所医学学堂,大批量的培养郎中。”
听了李二神将的说法,李鸿章点了点头,这事儿做的,但他也没有立刻答复,这李二神将的歪心思太多,谁知道这事儿里面有什么手脚?
“小老弟,你说的大批,是多大批呐?”
“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
“啥?”
听了李二神将口中的数目,李鸿章真是诧异了,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扯什么犊子呢?
“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
重复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李大成也没什么掩饰,京师城外,他买下的孩子都快过五万了,这些人正好去新建的医学堂。
“钱从何来?”
“几十万人的学堂,能花多少钱?几十万也就建起来了。”
“小老弟,你这是在跟老李打埋伏吗?
是!一所学堂,十几万、几十万也就建起来了,以后的花销呢?吃喝住行不花钱呐?”
给了李二神将一个大白眼,李鸿章也不受骗,学中医动辄十几二十年,几万人十几二十年的花销得多大?不比养支军队花销少,这样的埋伏,除非他李鸿章瞎了才看不出来。
“朝廷做不了,民间来做,组织各大商家筹款成不成呢?”
暗道一声果然,李鸿章摇了摇头,若是能行,早就做了,没做那就是不行,各地也有医学馆,但规模普遍不大,弄上一个几万人的医学馆,听着是不错,可谁又能做的成呢?
“这也不成?
什么什么都做不成?事儿还咋做呢?”
“小老弟有话直说,不必遮遮掩掩!”
知道李二神将有定计,李鸿章也不想磨叽,这不是什么大事儿,早做完了早走,也能避嫌不是?
“那就让贝勒爷来做,贝勒爷在京师附近收留了几万孩童,至今也没个归宿,就从他们开始吧!
这些孩子,大多是直隶、山东难民之后,养在京师花销太大,不若这医学堂就建在山东吧?
山东、孔孟之乡,孔府、孟府之外再建一座医府,也能做一时美谈不是?
再者,之后诸洋鬼子必然要学咱们的中医,医府建在山东,也能避开太后的视线,免得洋鬼子太多,惹得太后不快。”
听了这个说法,李鸿章无奈的一笑,他一生纵横,跟老师曾涤生学得相人之法,三十年间,看不透的人不多,李二神将当算是魁首,这人有时暴虐如狼豺,有时慈悲若佛陀,瞧不清、看不透!
“此事小老弟已有定计,为何又要问我?”
看不透的对手最是厉害,官场上最怕这样的人,想了一下之后,李鸿章依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答复。
“如何选址、如何起名、如何请人,需要中堂大人襄助。”
“哦……这三条只有这请人一条用的上老李吧?”
“不然!选址、定名,也需要中堂大人来决断。”
“哼哼!直说吧!你想选在哪里?”
“山东、微山!”
“微山……齐鲁灵秀之地,倒也不错,紧邻大湖也有泽被苍生之意,医府选在微山,上有邹县孟府、曲阜孔府,贴切!
你定的是什么字号?”
“微山医府!”
“太小!”
“华夏医府!”
“太大!”
“大清医府!”
“如此将太医院放在何处?”
“齐鲁医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齐鲁医府选在齐鲁灵秀之地,倒也勉强!”(。)
第一百八十七章 中医崛起(下)()
“请去职御医,各地名医之事,还得辛苦中堂大人。”
选址、定名简单,哪里都可以,什么字号也成,真正难得是请人,桂顺没这个本事,他李大成做个屠夫够资格,请人,只怕会把人吓跑的。
“去职御医、各地名医,教习直鲁学童未免有些小家子气了,哪处州府没有遗孤,小老弟,多选一些吧!”
李二神将是个能成事的,南边药材大卖之余,不忘建造医府,对此李鸿章也是佩服的,但佩服归佩服,该下套的时候,他也不会留手,近些年大清灾荒连连,卖儿卖女的事儿,在大清各地寻常可见,若财大势雄的李二神将,能多担待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