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比较偏远的凉州,益州和交州有些鞭长莫及之外,其余十大州,基本上他都有严密的情报系统。
幽州乃自辽东高句丽三韩等地是祝公道负责,冀州并州是杨阿若负责,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是张郃负责,司隶兖州豫州以及长安周边则是孙宾硕在负责。
几个月之后,张昭终于完成了考核,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七郡数十个县令之中,至少有三分之二都有问题,好在郡守府官员几乎没什么问题,尤其是掌握实权的官员,几乎都明里暗里效忠了苏辰,甚至大部分位卑权重的官员都是出自太行书院。
他有意扩大书院学子在幽州为官的比重,为此在听了张昭的汇报之后,他立即写信给岳父蔡邕,让他挑选五百名优秀的学子去幽州七郡各个县中担任小吏。
至于他们能不能在当地有所作为,这就不是他关心的事情了,他们之中,或许有一部分人被当地世家腐化,或许还有的会丧命,但不管如何,到最后给他剩下的都是能力出众之人,这些人才是他未来掌控整个幽州下层的主要力量。
太行书院有几位大贤加入之后,每年都有一两百名学子毕业,他们大部分都都被苏辰安排到官府中任职,可即便如此,要掌控诺大的幽州七郡也几乎不可能,而且对于这些没有丝毫经验的学子,他不可能安排比较重要的职位,只能是先打下手,两三年后,才开始慢慢提拔。
那些异族的后辈毕业后,很多就被他安排去管理他们的族人,还有一部分加入了汉影,小兵做起,据张辽反应,这些人本身身手不凡,掌握了文化知识后,在军中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屯将,司马,甚至是校尉,这些人成为新扩编的两万汉影轻骑的支柱力量。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78章 外兵进京()
张辽汇报的事情很有价值,后来他将平民出身的学子也陆续安排到云影,背嵬军,或者青州军中,并且让他们教导麾下军官士兵识字。起初他们都不乐意,可在苏辰提出了奖励措施之后,军中迅速掀起了一股识字的热潮,为此苏辰亲自编写了不少军事教材,将兵法揉进故事之中,军官们平时休息的时候把这些故事讲给下面的人听,久而久之,一些行军作战的方法不知不觉就深入了他们的骨髓,成为了本能。
不得不说这个效果不错,这些普通士兵的精神生活很缺乏,尽管军中允许士兵在休沐日去逛烟花之地,但也不能经常去,他们那点钱攒了几个月恐怕一次就送给了那些青楼女子。
所以他才想尽办法丰富士兵们的精神生活,蹴鞠,马球,摔跤等等适合军中的运动都被他引入了军营,普通士兵们在提高体能的同时又能自得其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谛。
当然,为了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他特别设立了军功田制度,凡是在战场上立功的士兵,服役满十年之后,便能从军队中退役,并且依靠他的军功可以相应授予军功田。
这些被授予军功田的士兵们从此成为军户,他们开垦的粮食除了上缴两成给官府之外,其余全部留下自用,当然这些军户也是有义务的,他们要肩负起训练乡中兵勇的义务。
在上谷郡,苏辰规定了年满十八岁的庄丁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参加军事训练的士兵每个月可以领取一定量的粮食,训练只在农闲时期有,农忙的时候则负责务农。
这军户制度刚刚推行的时候,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可后来为了证明他所言非虚,从背嵬军,虎卫,汉影,乃自青州兵里面立下大功之人中选出三千人退役,这三千人是第一批军户,军机处按照军功给他们授予了相应的军功田,让他们回乡务农。
这三千人家乡大部分都是上谷郡本底的,所以不存在宗族排斥的情况,他们回乡之后,给自家家族带来了极大的荣誉感,当地村民都恨不得把所有男丁东送入军中服役。
当然,在这里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当初为了挑选出这三千人,可算是费了不少功夫,要知道这个时代可是宗族制度,一个外乡人哪怕你成了军户,在当地也会受到排斥,所以为了在上谷郡试点,他专门在麾下二十万大军之中挑选出了三千人,甚至有一部分只是扩军之时招募的,还从未上过战场,只是因为在训练中表现突出,也被选出来退役。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任何的变革都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军户制度显然触动了地主豪强的利益,虽然得到了下层百姓的拥护,可是豪强却被打压了,好在上谷郡没什么豪强,别说上谷郡,整个幽州都没多少豪强世家。
蔡邕很快就给他回信了,信中告诉他要想一下子挑选出五百人有点困难,第一批最多给他两百人,剩下的慢慢派过来。
他也没有想着一蹴而就,这件事情的确是得循序渐进,而且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还得因地制宜。
好在太行书院大部分的学子都是幽州或者并州的,蔡邕给他送来的人也几乎清一色的幽州子弟,他们回到家乡为官,抵触肯定会少一些,但同时也很可能带来贪腐。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先把这七个郡牢牢地掌控在手中,未来可能面临的贪腐隐患只能暂时不予理会了。
时间转眼就到了中平六年,开年没多久,凉州那边传来好消息,持续了几年的羌胡之乱总算要平定了。
中平六年二月,春季,王国的部队疲惫不堪,解围撤退。董卓下令进军追击,他连续进攻,大获全胜,斩杀一万多人。
韩遂等人共同废掉王国的首领地位,叛军逐渐争权夺利,继而互相攻杀,于是势力逐渐衰弱。
羌胡稍微平定的消息传到洛阳,刘宏龙心大悦,又开始了奢靡的生活,结果没过两个月,洛阳就传来噩耗,皇帝刘宏死了。
这对于风雨飘摇的大汉来说可以说是晴天霹雳,虽然早就知道刘宏身子不行了,可没想到这么快就死了,原本应该喜庆的洛阳城一下子全城缟素。
刘宏死后,皇子刘辩即位,是为少帝。少帝时年十四,其生母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以其兄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参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形成外戚何氏专权之局,何进权势越来越大,在袁绍等人的建议下,有意对十常侍下手。
刘宏在世时本想以皇子刘协继位,临死以刘协托付宦官蹇硕。刘宏既死,蹇硕便想诛杀何进,立刘协为帝,因何进有所察觉,其事未果。
何进既掌朝政,蹇硕心不自安,乃与诸宦官谋诛何进。中常侍赵胜素亲于何氏,将蹇硕之书交与何进。于是何进诛杀蹇硕,将其所统禁兵悉归于已,由此取得西园八校尉的指挥权。何进得了西园八校尉的兵权,十分自得。
灵帝之母董太后图谋参与政事,与何太后相恶。何太后乃使何进奏请将董太后迁出京师归国,又使何进收董太后之弟骠骑将军董重下狱。董重自杀,董太后随之忧惧而死。何氏除掉异己,执掌朝政,其势甚盛。
七月,何太后下令徙渤海王刘协为陈留王。
大将军何进从中军校尉袁绍之议,欲尽诛宦官,先请何太后尽罢中常侍以下诸宦官职,改以郎官补替。太后不听。何进出身贫寒,以外戚新贵,素来敬惮宦官,虽外负盛名,遇事却不敢决断,故其事久不能决。
袁绍又建议何进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以胁迫太后同意。
何进采纳,于是下令召凉州牧董卓进京。
何进与董卓亲近,但袁绍对于董卓这等粗鄙武夫不屑一顾,想到昔日苏辰的一席话,袁绍趁机建议道:“大将军,十常侍牵连甚广,在地方州郡上亲信极多,绍以为仅车骑将军一人无法尽诛,卫将军苏辰对将军素来亲厚,将军何不召他进京?”
何进对于苏辰印象不错,尤其是每年苏辰都会送许多礼物给何进,何进于是点头同意。
主簿陈琳、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等人都劝谏何进不要召外兵进京,认为何进身居要职,手握重兵,要诛杀宦官,只要当机立断即可,不必招进外兵,而且外兵进京必为祸乱。
主簿陈琳劝阻说:“民间有一句谚语,叫‘闭起眼睛捉麻雀’。像那样的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诈手段达到目的,何况国家大事,怎么可以用欺诈办成呢?如今将军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权,龙行虎步,为所欲为。这样对付宦官,好比是用炉火去烧毛发。只要您发动,用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那么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很容易达到目的。然而如今反而放弃手中的权柄,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军聚集时,强大者就将称雄,这样做就是所谓倒拿武器,而把手柄交给别人一样,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带来大乱罢了。”
何进不听。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对笑道:“在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应该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应当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至于纷纷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队呢!假如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将看到此事的失败。”
侍御史郑泰也劝谏说:“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您作为皇帝国戚,掌握国家大权,可以依照本意独断独行,惩治那些罪人,实在不应该依靠董卓作为外援!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会起变化,先前窦武之事的教训并不久远,应该赶快决断。”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当召董卓,何进都不接受。郑泰于是辞职而去,告诉荀攸说:“何进是个不容易辅佐的人。”
黄门侍郎荀攸,北军中候何颙等人见何进执意如此,一言不发,只是摇头叹息。
何进的僚属王匡与骑都尉鲍信都是泰山人,何进让他们回乡去召募军队。又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兵城皋,让武猛都尉丁原率领数千人进军河内郡,焚烧黄河的孟津渡口,火光直照到洛阳城中,便是诛杀宦官的信号。
苏辰在洛阳的情报网很快就把何进召苏辰进军的消息传到了涿县,苏辰生怕夜长梦多,立即让太史慈带着狼骑出发,同时他先一步召集了先登死士以及三万汉影轻骑,带着谋士阎忠华歆,武将鞠义、张辽、张飞、张郃、许褚五人火速赶往洛阳。
当袁绍的书信传来的时候,他已经到了河间国,而何进的召令正好和他在清河国撞上。
苏辰接到召令后,立即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宠幸之机,扰乱天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疮痈溃烂虽然疼痛,但胜于向内侵蚀脏腑。从前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来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等敲响钟鼓到洛阳来,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邪!”
苏辰的上书先董卓一步传到何进手上,何进本来听了何苗的劝阻还有些迟疑,结果袁绍力陈形势,而此时苏辰的上书正好传到何进手上,何进于是心中大定。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79章 突破五气朝元()
袁绍提出召外兵进京诛杀宦官的初衷没有人知道,或许是因为他思虑不周,认为十常侍盘根错节,顷刻间难以覆灭,又或者他心中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苏辰与袁绍的交情可深可浅,这几年来,他们经常有书信往来,每逢声张满日,佳节庆祝,双方都会互相备上一份礼物道贺。
可人心隔肚皮,当他得知袁绍提议他作为外兵进京时,他也弄不明白袁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过他知道一点,此事对他利大于弊,所以他才急匆匆地往洛阳赶去,为的就是抢占先机,然后依时而动。
太史慈在上谷郡,徐晃在代郡,张辽在渔阳郡,三人距离涿县都不近,至少也需要几日的路程,好在张辽部全是骑兵,来去如风,所以他等张辽到了涿县之后,就直接出发了,至于徐晃和太史慈会在后面慢慢赶来。
当他接到何进的公函时,太史慈已经追上了他,这不奇怪,太史慈虽然远在归化城,可狼骑的标准配置就是一人三马,而且都是上等战马,追上他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至于徐晃的五万背嵬军,这是苏辰的后手,步兵行军速度缓慢,他也没有指望徐晃能够追上他,有张辽的三万汉影在手,也足够应付一些场面,真要应付不来时,徐晃也该赶到了。
何进同样弄不明白袁绍提议召外兵的目的,何进乃是屠户出生,即便当上了大将军,现在更是权倾朝野,号称何半朝,可他的思维方式仍然和世家大族不一样,所以在听到手下相继劝谏,甚至郑泰辞官之后,他的初衷也有所动摇。
尤其是何皇后与其弟何苗都不赞同他的提议,何苗劝说道:“大将军,我们当初一起从南阳来,出身贫贱,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贵。国家大事,又谈何容易,覆水难收,应该多加考虑。应暂且与宦官们和解。”
何苗的话来自于他骨子里的卑贱,即便权倾朝野,但是依然很自卑,这一点和世家大族出生的子弟完全不一样,何苗认为,他们能有今日,靠的是宦官,无论到了何种地步,都不应该与其撕破脸面。
坦白说,何进骨子里也很自卑,所以他才招揽名士为他效命,以此增加自己的自信,这也是袁绍这些世家子弟为何能深受何进信任的原因。
就在何进犹豫不决的时候,苏辰的上书到了,苏辰虽然是小世家出生,可那也是标准的世家子弟,也正是因此,何进对他的态度比较礼遇,正所谓三人成虎,既然苏辰和袁绍都赞同他的决定,所以他坚定了信心,再也不理会其余人的劝阻。
趁着外兵还没到京城这段时间,袁绍又提议何进在朝中与州郡任命亲信,罢免与宦官勾结的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并且在皇宫之中都换上了何进的亲信。
这样还不够,袁绍甚至假借何进的名义给地方官员下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将所有宦官亲属一网打尽。
苏辰紧赶慢赶,日夜不休,终于在半个月后赶到了洛阳,在此非常时期,大军显然不能随意入城,为此他出示了何进的召令,而后带着虎卫进入洛阳,为了安全起见,他依旧住在英雄楼。
王越乃是皇帝的剑术老师,如今刘辨当了皇帝,再加上朝中局势复杂,王越寸步不离地跟在刘辨身边,护卫左右。
苏辰住下之后,并没有急着去见袁绍或者何进,而是先让史阿给王越传信,让他回一趟英雄楼。
王越接到史阿的传信之后,等刘辨睡下之后就回到了英雄楼,见他回来,苏辰赶紧问道:“师尊,皇宫之中现在情况如何?”
王越听罢,叹息一声,答道:“哎,现在大将军与十常侍势同水火,十常侍为了自保,走通了太后的路子,太后要护着十常侍,大将军以及司徒等朝廷公卿要杀十常侍,现在双方都已经有所防备,局势一触即发。”
“师父会选择帮谁?”王越身为帝师,又怎么能置身事外,其实当王越推演出长生诀的后续功法之后,已经有归隐之心,只不过皇帝现在还需要他,所以才不得不担任皇帝的保镖。
王越遥望着皇宫的方向,说道:“为师的任务只是保证皇帝陛下的安全,朝野纷争于我如浮云,只要皇帝陛下不受伤害,其余人爱争什么与为师无关。”
王越说罢,又嘱咐他道:“星宇,你作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