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书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古书生-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听者想到其中包含深意。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已经荒凉冷落了。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你仅用一抹斜晖,便写出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好,此诗不错,”苗凤赞道:“你此首《乌衣巷》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苗凤也是金陵人,对乌衣巷比较了解,所以对此诗感触颇深,

    “快看,四马诗,”

    台下有人叫了一声,

    跑马儒生向台上望了望并没有走上台去,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确认马志文不再吟诗之后才太不上台,对着夫子们一礼,又对着执笔人一礼,接过马志文的诗作回到马车上高声读道:“马志文,四马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马志文下台后,又上台一位少年书生开始了他的吟诗,

    “《春倾》一钩残月东窗挂,几盏孤星北岸明。柔情俯耳悄悄话,红杏隔墙默默容。一树开出花两色,娇娇欲滴伴粉红。柳吐千丝春染绿,痴心片片梦君同。十里桃花香春雨,千江柳色醉柔情。青山泼墨诗千丈,山水长流永向东。春风过处桃花醉,明月来时笑春风。一纸相思绣春透,两行热泪恨不成。含情脉脉诉无语,满腹痴情话谁听。竹篱已被柔泪染,爱恨痴心万点红。清荷雨后含苞影,红酒庭前醉梧桐。都说前世情缘动,怎教十八守空城。”

    苏九儿看着台上意气风发吟诗作词的才子们感慨道:“江南真是卧虎藏龙之地!”

    苏九儿平时自恃才高,清冷孤傲,现在心中也有些举步维艰的感觉,

    “自古江南多才子,这些恐怕还只是江南才子们的冰山一角而已。”董小倩说道,

    “是啊,现如今参加西湖诗会的只限十六岁之下,十六岁之上的可还有很多,江南七大才女,八大才子,都还不算,这些可不就是冰山一角么,”楠竹钰也感慨道,

    “好了,不说这些了,”苏九儿调整一下情绪,“苗凤苗夫子此次出题咏春,几位公子可有良诗佳作?”

第四十三章 爱情典故() 
“佳作谈不上,我倒有一首粗略之作,”钟旭说道,

    “喔~不知钟兄是何诗作呢?”梅盛林问道,

    “你们听好,”钟旭说吧,

    站起身度了两步,开口吟道:“《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钟兄这首《春日偶成》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不过,”苏九儿话语一转,“不过钟公子的将谓偷闲学少年。这句学的的确不怎么样,你我本来就是弱冠之年,何须学少年一说,如若改正将谓偷闲正少年,却是极为不错的。”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正少年。”钟旭细细品味了一番果然要比学少年更有意境,

    钟旭叹服道:“早就听闻醉花楼的苏九儿才貌双全,今日一见才知传言果然不虚!”

    “钟公子过奖了,”苏九儿谦虚道,

    “不知我等是否有耳福能听九儿姑娘也吟诵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伍宇说话道,

    “小女子才情薄浅,流传千古的佳作九儿是万万作不出的,”苏九儿说道,“但粗糙之作还是有一首的。”

    这苏九儿也有不服输的傲性啊,说是粗糙之作定是费劲心思的细腻诗作,文人爱名,此言一点不虚。

    “九儿姑娘所作是何雅作,何不吟出来让我等一饱耳福。”顾平说道,

    “公子想听,九儿唯有从命了!”

    苏九儿娇柔的扶着桌角慢慢站起,如若柳扶风般摇晃了两下,

    开口轻吟道:“《阳春曲春景》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几枝初开的杏花红雪般堆在土状,点点青山如画屏一样隐现在屋上。一个春季,能有几天这样明媚、晴朗?阳春三月的景致令人陶醉,只适合醉眼朦胧地而不适合清醒地去欣赏。

    花虽残了,蜂儿却把它酿成了蜜,雨虽来了,燕子却借它调好了筑窝的泥。绿荫窗下,浓睡的我醒来已经很晚了。是谁把我叫起?是那窗外早晨鸣叫的黄莺。

    像一帘红雨飘下,那是凋谢了的桃花,十里长的柳荫,树影儿歪斜。一时间来洛阳赏花饮酒的人纷纷都告别了。春天归去了,闲坏了旧日里忙于采花的蜂蝶。这组曲子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梅盛林说道,

    “九儿姑娘的这首《阳春曲春景》以“阳春曲”曲牌写春景,可谓名副其实。”钟旭接着说道,“九儿姑娘的这组“阳春曲”用三支小令写出,虽是一组曲,但三首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可名之为“春晴”。首两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这里的杏花不仅有数支,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般,突出了花的繁茂。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写青山。由于青山在屋后较远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风。“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二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陶醉的春天二月,显示了九儿姑娘悠然自得的心态。

    第二首可名之为“春睡”。“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花虽然残了,蜂儿却还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残蕊中采蜜。这样的残花依然是美好的,不给人以零落凄凉之感。春雨往往令赏春者扫兴,可是燕子却还在雨中穿梭忙碌,衔泥筑窠,纷纷的细雨不但没有妨碍它们,反而帮助它调和泥土。燕子这是非常感激这细雨。燕子无情,人是有情的,九儿姑娘这应该是赞美春雨吧?”

    “钟公子高才,一猜便中了九儿的心思!”苏九儿赞许道,

    “九儿姑娘过奖了,”

    钟旭客套一下继续道““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这两句九儿姑娘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看出了春意。九儿姑娘以喜悦的心情写了残花、细雨,写了春的另一种旖旎。“绿窗春睡觉来迟”写窗内人的浓睡,似与窗外的燕、蜂无关,但一个“春”字点出了前后的内在联系,又加一个“绿”字对“春”做了补充,窗内窗外联成一片了。睡意之酣畅,正因为春天气候之宜人。“觉来迟”,毕竟还是醒了。是因为“窗外晓莺啼”惊醒的,这是对莺声的欣悦。这里写浓睡,是写了春天;写醒叫觉,也是写春天;都写了春天的美好。”

    “而这第三首”钟旭喝了口茶水,

    继续道:“而这第三首可名之曰“春归”。首两句写春归的景色。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一帘红雨桃花谢”是房前景象。“十里清阴柳影斜”是放眼远望的景象。初春之柳,是淡黄疏影;绿柳成荫已是春深了。两句构成残春景象,却仍然是美的:红花绿柳,相映成趣,色彩鲜丽,令人赏心悦目。下一句写人对春去的依依不舍。名花之城洛阳的人们赏春的人比平时多起来,是因为春已无多,也有为春饯别之意。最后两句,感叹:“春去也,闲煞旧蜂蝶。”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虽是感叹惋惜,却并不感伤。”

    “这组曲子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而且这三首曲子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在写法上也注意了变化。第一首论述,第二首问答,第三首感叹。三首比照,浑然一体而又多姿多彩。九儿姑娘不愧为醉花楼的花魁,能写出如此惊才绝艳的曲子。”钟旭赞叹道,

    “钟公子切莫如此夸赞九儿,”

    苏九儿说道:“能将九儿的这组《阳春曲春景》分析的如此透彻,钟公子才是大才之人。”

    “你们两个就不要在这谦虚了,两位都是高才之人,”梅盛林说道,“钟兄听听我这首《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如何?”

    “梅兄吟来听听?”钟旭得意的说道,

    说着瞟了张大少爷一眼,那眼神的意思好像说,这里还是我的才华最高,都找我点评诗句,却没有人找你点评。

    张大少爷懒得搭理大,自顾自的拿着桌子上的零食无聊的吃着,偶尔看一下外面比赛的诗会,

    苗凤收了第二名的陈奇,第四名的姬秉新和第五名的裴依依作入门弟子,

    而江南四才女的唐婉儿和叶青眉则没有答应拜入苗凤的门下,

    唐婉儿和叶青眉没有拜入西陵中书院并没有人为之感到惋惜,当然以江南四才女之名想进入任何一家学院想必都是易如反掌的。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梅盛林开始吟诵诗句了,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钟旭略一沉吟一下说道:“梅兄的这首《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是一首以伤春、怀人、思归为内容的词作。”

    钟旭开始了他的解析:“全词的大意是:春日里,花红柳绿,本是最教人心悦神怡;可是在这样的季节里,东风吹起,却忍不住泪点垂滴。极写心绪之苦,蕴含着无限伤感,前半片问伤春日之迟暮,春光不能留驻,词中以“绿暗红嫣”暗示春已到头,转眼就将是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流露出了几分伤感。上片侧重写春愁,下片侧重写乡思。思乡不已,梦乡不遇,最后决定唯有归去才是。

    全词语言浑成,感情真挚,动人心魄。“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揭明伤春落泪乃在内心相思情切,连魂灵都日思夜梦“家山桃李”,虽说是空幻无据。春风吹泪,不过是郁于心而形于面而已。抒情真切而富人情味。最后以“惟有归来是”结尾。表示了唯有归返家乡最好,趁桃李芳华,享受团圆美满,以慰藉孤独、寂寞,

    头两句是比兴手法,后半片主要是抒怀人、思归之情,婉转缠绵,与前半片入目景相融汇。全词触景生情,还必须思自近及远,以花为结构与情蕴之脉络,构思新巧,心理刻划深曲婉转。”

第四十四章 一曲凤求凰() 
“堆词砌藻,平庸之极,无聊之极,”一个突兀的声音突然在台上响起,

    众人寻声看去,只见台上站着一个穿着灰色僧袍的小和尚,正傲气的看着众人,

    “好狂妄的小子,”

    “你,你说什么!”众人都被这小和尚的话气的不轻,

    正准备起身的丁璇也是一邹眉,

    “阿弥陀佛,就你们还妄称什么江南才子,所吟诗作徒有华丽其表,而无神韵!伤心桥下春波绿,徒有惊鸿照影来,如此肤浅的诗作还能被评为三马诗,真是可笑。”小和尚宣了句揭语在台上不可一世的指着北闻堂后面站着的一位才子说道,

    小和尚吟的这两句诗作正色这名陈嵘的才子所作,陈嵘此时涨的脸色通红,怒目看着小和尚,恨不得上去教训小和尚一番,

    这个小和尚正是与苏九儿几人踏青南山遇到的的那个抢叫花鸡的小和尚,还是那么的嚣张,还是那么的傲气,

    想起小和尚与张二狗争抢叫花鸡的场面张大少爷就有些想笑,

    台下脾气有些火爆的才子们有些按耐不住的想冲上台暴揍嚣张的小和尚一顿,

    “不知这位小师傅怎么称呼,”说话人眼看场面就有些失控连忙上前打断小和尚的话语,

    “阿弥陀佛,”小和尚瞬间变的一副高人的模样,背着双手,四十五度仰望天空,说道:“你可以叫我佛七。”

    这是一名看不过佛七嘴脸的才子冲破拦住的儒生,等上台对着小和尚轻蔑道,“小秃驴,你这么狂妄可敢与我比试一场,”

    佛七一听有人叫他小秃驴顿时俩眼一瞪气道:“阿弥你个陀佛,你个瘦猴叫谁秃驴呢!”

    佛七说着就要挽起袖子大敢一番,

    这位才子看小和尚的架势顿时吓得一缩脖子,但又想到有失面子顿时有挺了挺胸说道:“你可敢与我比试!”

    “比什么?”

    少年才子善楹联,开口说道:“比作对!”

    “这是诗会,比什么对联!不比,不比。”佛七摆手说道还一副少年老成的摇摇头,

    少年才子一时尴尬,说道:“那就比诗!”

    “好”

    少年才子向北道学院的丁璇丁夫子施礼道:“还请丁夫子出题,”

    丁璇也想杀杀佛七的傲气,想了一会说道:“别的没什么要求,就一点,所作诗词里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几个数字,”

    丁璇话很简单,但却是这几个夫子之中出题最难的一个,

    少年书生一邹眉,开始苦苦思索应题之作了,

    “有了,”少年才子一喜,开口吟道:“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