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开始对红四方面军将领进行全面整肃,发生以时任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许世友为“主谋”的所谓“抗大反革命暴乱案”,数十名高级将领被公审判刑。手中无兵的张国焘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在批张斗争中,从既定逻辑出发,西路军败局,自然被判定为“国焘路线造成的恶果”,“国焘路线的牺牲品”。后在毛泽东的干预下,许世友被放出,但四方面军将领再未享受过和一方面军同级别将领相同的待遇。
失去了总指挥和总政委的西路军残部4000多人,由30军政委李先念率领,东奔西走,继续抗争,在陈云和滕代远的接应下,最终流落到了迪化,也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陈云是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但之后他就离开了红军去了上海,并从上海去了莫斯科汇报工作,这时被派回国,在迪化开展工作。37年底,在已经建立李先念率兵回到陕北,毛泽东给予其“将军不下马”的评价。
毛泽东在1936年12月所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为敌人吓倒的极端的例子,是退却主义的’张国焘路线’。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西路军在黄河以西的失败,是这个路线的最后的破产。”1951年出版的经毛泽东本人审定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针对这段文字的注释为:“一九三六年秋季,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从西康东北部出发,作北上的转移。张国焘这时候仍然坚持反党,坚持他一贯的退却主义和取消主义。同年十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后,张国焘命令红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二万余人,组织西路军,渡黄河向青海西进。西路军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在战争中受到打击而基本失败,至一九三七年三月完全失败。”,有了毛泽东定的调子,之后的40多年里,西路军就成了反对中央、反对毛泽东的代名词,流落四方的红四方面军老战士非但享受不到老红军的荣光,反而成为了他们反革命的证据。
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毛泽东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西路军的西征不光是奉了以他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而且是得到了斯大林的认可的,目的是打通和苏联的联系,当时苏联为红军准备的援助物资已经运到了中苏边界,就等着红军去拿了。
既然中央希望打通和苏联的联系,既然苏联已经准备好了援助物资,中央为什么不再派兵增援,去打通联系通道呢?马家军只不过是一支回民为主的地方武装,以红军丰富的战斗经验,只要有增援,不见得拿不下来啊,事实上徐向前统兵也干掉对手两万多呢。有人据此相信,西路军肯定没得到中央的指示,另有人认为,当初派兵西征,就是毛泽东打算借刀杀人,清除异己。两点,我都不认可,因为西路军得到中央指示的问题,因为有后来解密的来往电报和中央文件做物证,有当事人徐向前、李先念、陈云做人证,所以不应该再有怀疑。至于毛泽东借刀杀人,我丝毫不认为36年10月的毛泽东有这样的底气,当时总共才多少人啊,两万多人就不要了?
问题的根源,也许和1936年底的另一件大事有关——西安事变,这之后,中共在陕北的危机被解除了。
第三十六章 西安,历史从这里转向
中共从张学良那得到消息,蒋介石调集重兵30万,意欲将自己剿灭在陕北。冬天又来了,缺吃少穿的红军如何应付再次汹涌而来的敌人呢?投奔苏联几乎成了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西路军之所以出去的那么仓促,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啊。
可对于西路军是否可以打通和苏联的联系,恐怕谁心里也没底,万般无奈下,毛泽东和周恩来反复商量,决定两条腿走路,西路军你那努力打着,我们这边向国民政府求和,注意是求和,不是请降。为此毛泽东亲拟了《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注44】,大意就是咱们别打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你把已经逮捕的共产党人都放了,以后也不许破坏我们共产党的活动,作为交换,我们停止以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的言论和行动,咱们共同努力,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实行普选国会,选上谁算谁,让人民说了算,你把打我的部队调去抗日前线,给我划定个区域,供给我军械、军服、军费、粮食与一切军用品,我也去和日本人打去。成立一个有中共参加的最高军事委员会,但我们承认国民党在这个机构中处于领导地位。和国民政府沟通的工作是由在上海进行地下工作的潘汉年来进行的,他首先到南京和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取得联系,这兄弟二人是民国开国元勋陈其美的侄子,深得蒋介石信赖。潘汉年向他们表达了中共与国民党和解的愿望,并通过他们向蒋介石进行的转达。
蒋介石此时兵锋所向,已成摧枯拉朽之势,岂能容许共产党和自己平等谈判,遂提出我只能收编你,给你三个师的番号,你师以上干部全部遣送出洋,其余干部量才录用。毛泽东意在求和,而蒋介石是想受降,二人立场不可调和,谈判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求和无望的中共中央,开始筹划新的作战计划,其实就是准备放弃陕北苏区,开始二次长征。现在大家看明白了,不论南下还是北上,都无必胜的把握,也无谁对谁错。当初张国焘和毛泽东二人电报往来,各说各的理时,已经将南下和北上的利弊都分析的很透彻了。只不过,张国焘比较倒霉,他没有遇到张学良。


张学良这个人还真挺有意思,不光和红军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协议,还联合了西北军的17路军军长杨虎城,一起和红军停战。允许中共在西安设置电台,给红军送棉衣、送银元,和红军搞的火热。在中共内部电报往来中,会提到一个叫李毅的人,这是中共为张学良设置的代号。后来张学良在提到这段历史时说,他之所以不打红军,一是不愿意打内战,想打日本。另外就是通过和周恩来的接触,感觉这个人很好,他很欣赏,遂成为好友。毛泽东这时候准备再次长征,当然要和这个很够意思的老朋友打个招呼,11月30日,中共向张学良通报了准备撤退的信息,一是告别,二是让张学良、杨虎城有个准备,大家别误伤了。没想到张学良回话说,先不要跑,再坚持一两个月,西北将有较大变化。毛泽东不知道张学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将信将疑命令部队坚守待变。
这个变化来的实在太快,仅仅过了12天,中共收到了张学良的电报:老子把蒋介石给抓起来了。这个消息令人振奋的不敢相信,到底发生了什么?
回地载万物
1。我对三次反围剿时,国军有30万兵力投入战斗表示怀疑。
2。即使当年3万对30万能赢,并不代表在陕北也能赢,首先说这不是一个有效的逻辑。其次,江西山高林密,陕北无险可守。江西有老百姓的支持,陕北根本没地打土豪。
3。红军求和是秘密的,摆姿态用的着秘密吗?
4。你要认为这两段电文,不能说明红军准备放弃陕北,那我也没办法。但你总不应该认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党中央那么的弱智,只有3万多兵力,还要分兵去打外围吧。

这个变化来的实在太快,仅仅过了12天,中共收到了张学良的电报:老子把蒋介石给抓起来了。这个消息令人振奋的不敢相信,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来这事也简单,大家围剿红军,你东北军和17路军按兵不动,谁也不是傻子,能看不出来吗?12月4日,蒋介石只带少量随员空降西安,亲自督战。再此之前,张学良已屡次直言犯上,希望国共和解,共赴国难。蒋介石不这么认为,“攘外必先安内”,现在你3万红军被困于荒凉的陕北,我只须再努力一下,就可以彻底剿灭红军,实现国家一统,那时再集中国力与日本抗衡,岂不胜算更大。
12月8日,张学良、杨虎城再次进谏,遭到蒋介石断然拒绝。蒋介石是张学良的结义大哥,此时把大哥架子拉足了,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通张学良,张学良此时才35岁,整天被人“骂不抵抗将军”本就一肚子气,国破家亡,任何一个有血性的军人也不能坐视不理,所以这次和蒋介石就吵吵开了,蒋介石也急了,最后告诉张学良,不要再说了,你今天就是把我毙了,我也不会改变主张。 而对于不太熟悉的杨虎城则委婉的多,告诉他,我们已经东西南三面合围,马鸿逵在北面用骑兵截击,可一举将红军逼到长城以北的荒漠地带,到那时,他们只有瓦解投降,别无他路,放心,这已经不需要多少时间了,彻底剿灭共产党后,我会抗日的。
第二天,是“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学生们又上街了,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必要时可以开枪。张学良一下就炸了,军人拿枪不去打日本,打什么学生啊。两个人又吵了一架。
12月11日晚,蒋介石晚宴张学良、杨虎城、蒋鼎文、陈诚、朱绍良等,席间宣布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西北剿匪总司令是蒋介石,副总司令是张学良,张学良实际就是前敌总指挥,而现在蒋介石实际是宣布换将、换防,让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
当晚,张杨二人回去,就召开了军事会议,张学良宣布要兵谏蒋介石,12日凌晨蒋介石被抓了起来。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件——西安事变,这是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事后的资料表明,这个大事是没有经过缜密计划的,至少在12月9日之前,张学良都没有考虑过要兵谏,结果游行学生和蒋介石两下一激,张学良大怒,然后蒋介石再用中央军来接管自己防区,明显是不信任自己了,年轻气盛的张学良一时冲动,竟然为风起云涌的近代百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蒋介石抓住后,张学良再次苦劝他停止剿共,蒋介石拒绝搭理张学良。说也是,蒋介石何许人也,你刀架脖子来劝我,我怎么可能答应你。与此同时,国际、国内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张、杨。
原来,自从北伐胜利后,特别是东北易帜后,近10年的时间,虽然爆发过如中原大战这样的内斗,但时间很短,波及面不大。国共之间的战争也打了10年,但属于偏远地区的局部战争,自红军开始长征后,更是哪荒凉哪人少往哪跑,因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大部分人民还是享受到了难得的和平与统一。中华民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起步,政治、经济、基建、文化、教育、社会政策、边疆民族政策、外交、军事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整体环境为1840年以来中国最高水平,史称“黄金十年”,蒋介石在这十年间的执政表现得到了普遍认可,各路军阀归附中央政府的一个前提,也是蒋介石在位,如果没有强势的蒋介石,狗咬狗、鸡追鸭的事不知道还要发生多少,就说领导中国人民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大部分人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蒋委员长身上的,因为不论是李宗仁、张学良、冯玉祥、阎锡山还是毛泽东,都没有蒋介石的威望,都不足以令各实力派听候调遣。当然,就在蒋介石的威望蒸蒸日上之时,国民党所宣称的民主建国思想,似乎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蒋介石越是被人尊敬,其在独裁的路上就走的越远。
捉蒋之前,张学良恐怕只想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也许根本什么也没想,此时,西安这边蒋介石死硬,南京那边何应钦要发兵攻打叛军,全国各地实力派要么声讨,要么不说话,反正没人支持你。蒋介石在自己手里成了烫手山芋,杀又不敢杀,放又放不得,这让张、杨十分尴尬。
中共确定蒋介石被抓后,可把大家高兴坏了,多数人主张公审这老小子,然后杀之而后快,就连一向老成持重的朱老总,都建议杀了蒋介石。毛泽东认为,西安事变是一次正义的行动,我们红军理应明确支持。此时有两个人非常冷静,他们是张闻天和周恩来,他们认为,此时情况不明,我们还是不要先表态为妙,静观其变。


这张学良一直和中共保持着接触,可抓蒋介石这么大的事,却没有事先和中共通气,因为本来就是他仓促间决定,以至于中共刚得到这个消息时,都不敢相信。西安事变暴发后,情势发展超出了张学良的预料,只两天时间,潼关即告失守,关中已无险可据,中央军长驱直入,不日即可兵临西安城下,可此时,地方军阀没人愿意冒天下之大不违,给予他这个叛军以实质性的支持,无奈之下的张学良只有寄希望于红军和苏联。14日,张学良一方面请红军派兵接管延安、甘泉防务,共同对付中央军,另一方面请周恩来速到延安,然后转飞机到西安。可同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真理报》发表了《中国事变》的社论,指责张学良“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16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致电其驻南京的代表斯皮尔瓦涅克,要他向南京政府说明:苏联与西安事变没有任何关系,苏联政府不能对中国红军的行动负任何责任。 
由于地处陕北,信息闭塞,苏联关于此事的反应,中共并未及时得到,而共产国际给中共发来的电报,还由于密码错误没译出来,在此期间,毛泽东已经以中共中央和红军的名义要求南京政府接受张、杨主张,停止内战,罢免蒋介石,交付国人审判。17日,周恩来辗转到达西安后,才知道了《真理报》的内容,急忙向毛泽东汇报,并说:南京方面宋子文、宋美龄、孔祥熙等主和。“蒋态度开始表示强硬,现亦转取调和,企图求得恢复自由。” 
由于地处陕北,信息闭塞,苏联关于此事的反应,中共并未及时得到,而共产国际给中共发来的电报,还由于密码错误没译出来,在此期间,毛泽东已经以中共中央和红军的名义要求南京政府接受张、杨主张,停止内战,罢免蒋介石,交付国人审判。17日,周恩来辗转到达西安后,才知道了《真理报》的内容,急忙向毛泽东汇报,并说:南京方面宋子文、宋美龄、孔祥熙等主和。“蒋态度开始表示强硬,现亦转取调和,企图求得恢复自由。” 
周恩来此次西安之行带去了黄埔军校的老同事叶剑英,两个人都是蒋介石的老部下,又殊死斗争了10年时光,此次西安的久别重逢恐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负责接洽共产党要员的是张学良的副官,一个很是英姿飒爽青年军官,叫吕正操,他是张学良担任校长的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深得张学良信赖。别看他现在还不显山漏水,但不久之后,他的大名就将威震华北,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共抗日事迹“地雷战”、“地道战”、“雁翎队”、“破袭战”、“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皆出自此人之手,并率部参加了中共抗战史上最值得书写的“百团大战”。吕正操高寿,在2009年以104岁高龄安然辞世,中共两届的政治局常委悉数到场为其送行,其哀荣一时无出其右。
中共中央在得到周恩来急报后,马上开会思谋对策,他们不清楚苏联为什么如此表态,但非常清楚的一点,失去苏联的帮助,恐怕要有大麻烦。于是毛泽东提出,现在外界诋毁西安事变,主要是因为把注意的重点集中在了他们兵变抓捕领袖上,而忽略了他们抗日救国的目的,这样在政治上就非常不利,下面就两条路,要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要不打内战,我们当然要选择和平解决了,张闻天表示同意毛泽东的看法,并提出咱们下面就是要重点宣传抗日,把蒋介石公审这样的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