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仁笑了:“甄小姐,我这里全是些有关于水利农耕方面的记载,经史典籍基本上是没有的。如果你是想借阅那些书卷……”接着摇头。
史书上说甄宓从小就“不好戏弄”,“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可见甄宓是个喜欢读书和摆弄文墨的女子。自从暂住到陆仁的府坻中起,见到陆仁的书房中有那么多的书卷,一直都心痒得很。现在好不容易向陆仁开了这样的口却被陆仁拒绝,甄宓当然会有些失望。
其实陆仁也并不算是在拒绝甄宓,只不过他这里的确都是些自己抄写出来的有关水利农耕方面的东西,专业性质太强了点,给甄宓这种文艺女青年看未免有点文科生去读理科书的味道。不过这时一旁的婉儿却想起了什么,扭头向陆仁道:“主上这里其实有些经史书卷,不妨就借给甄小姐读阅吧。”
陆仁怔住:“有吗?”
婉儿点点头,起身离座后就在陆仁的书架那里寻找了起来。过不多时婉儿找出了数卷已经盖上了些灰尘的简椟,拭去了尘迹之后就交到了陆仁的手里。陆仁展开一看就愣住了,他展开的这一卷居然是班固的的《汉书》,再一看字迹陆仁就明白了过来,这些不是农耕水利的简椟,是蔡琰当初在自己这里的时候默写出来的。那个时候蔡琰在自己这里基本上是处于一个无所事事的状态,闲得无聊的时候把自己记得的一些东西默写出来,也算是在没事找事做吧。
没来由的笑了笑,陆仁就让婉儿把这一类的简椟都找出来借给甄宓看,甄宓只看了两眼就对简椟上那娟秀工整的字大为惊讶,接着自然就从陆仁和婉儿的口中了解到了蔡琰曾经在陆仁这里住过一段时间的事。而在言谈之中,不难看出甄宓对蔡琰的才华很有着几分向往之意。
。。。
第二百零八回 两族购地()
“久闻蔡昭姬虽为女子,但学识琴艺俱得其父蔡中郎之真传,为世人所赞喻,只可惜宓虽暂寄于令君府中,却与蔡昭姬无缘相见。”
陆仁心说你还想见蔡琰?曹昂没死之前,陆仁有事没事的常会去曹操府上坐坐,可这样都没什么机会和蔡琰见见面的,你甄宓还是别想了吧。
再看甄宓又扫了手中的竹椟一眼,迟疑道:“宓知《汉书》共有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令君这里的这点简椟显然不全……”
陆仁哑然应道:“那时候昭姬在我这里只是无事时随意的写点,再说八十万字的典籍,天下间又有几人能够记得住?罢了罢了,你如果是想看书的话,我去帮你借来就是了。反正甄小姐你平时也不便出门,就这么呆在宅院里是挺无聊的,那抄阅一下书籍也不错。”
甄宓顿时就来了精神,喜道:“令君真能如此?”
陆仁点点头。别的东西可能是不太好借,但如果是想借书的话还真是想借多少就有多少。也不用找别人,荀彧那里就有得是。此外陆仁还知道一件事,就是荀彧的一个堂兄弟不久前接受了献帝刘协的委托,负责将班固的《汉书》修订重写,也就是说荀彧那里肯定有全套的《汉书》。
班固的《汉书》是记传体,在事件记录上其实有着太多的重复。而献帝刘协让荀彧的堂兄弟修订重写的就是后来的《汉记》,用的则是编年体,同时将《汉书》的八十万字缩减到了十八万字左右。当然现在这件事才刚刚开了个头,陆仁也是在进皇宫陪献帝刘协打球的时候无意中才知道的,甚至还陪着献帝刘协听过几次《汉书》的课,所以陆仁想借这些书绝对能借得到。
而陆仁说会帮甄宓借书来看来抄,也是不想甄宓没啥事做就去许昌城里乱逛。这样的女孩子走出门去……哼哼,没准转一圈下来,甄宓的身后就会冒出来一群的尾行者,那回过头来还不是给陆仁这里添麻烦?
不提甄宓道谢之后欣喜的离去,只说在甄宓离去之后,陆仁长舒了口气,目光也就飘向了仍坐在身旁的婉儿。
婉儿此刻正望着甄宓离去的方向出神,口中亦在呐呐自语道:“甄家小姐真的好美,就算是蔡姐姐都不见得能比得上她,兰丫头比她都差了许多……”
陆仁哑然,心说婉儿跟着自己也这么久了,却还是头一次会冒出来这种德性。笑了笑之后,陆仁把桌案上的东西一扔,双手按住了婉儿的肩头,脑门子也抵到了婉儿的额头上:“她是很漂亮,不过却不及我家婉儿与我亲近。”
婉儿涩涩的一笑,任由陆仁在她的身上瞎胡闹。不过陆仁也没做什么过份的事,仅仅是身子随意的一歪,把后脑勺枕在了婉儿的双膝之间:“唉,累啊!公事累,呆在家里和她们打交道也累得慌。偶尔的回想一下,还是我们当初在鄄城试屯的时候最自在。记得那时秋收一过,我们呆在家里就没啥事了,想干点什么好玩的事都行,可惜那样的舒服日子都没能过上几天。”
婉儿回应道:“是啊,那时秋收过后没多久,主上就被调任濮阳。记得婉儿那时都舍不得离开屯中的小院。那时的宅院虽然不大,但温馨恬静。现在主上的府坻较之当初不知大了多少倍,可是却远不及……”
说到这里婉儿停住了嘴,因为这种话要是说出来,未免有些要消磨掉陆仁的上进之心的意思。可陆仁却没在意什么,毕竟这家伙本来就有些不求上进。当下二人就都没有再说话,陆仁就这么枕在婉儿的大腿上,享受一下此刻的安宁与恬静。
————————————————————
一转眼又是数日过去。
这天的天气不错,陆仁本来是不想出门的,甚至连被窝都不想离开,但最后还是被糜贞近乎于生拉硬拽的从被窝里拉了出来。不为别的,糜贞和甄姜看中了一大块的地头,而且荀彧那里也表示只要按规矩的交钱上户就没什么问题,所以糜贞就想拉陆仁过去帮忙看看周边环境和这块地头的发展潜力。毕竟陆仁的开发能力在现在的许昌一带可是公认的,要是陆仁看过之后觉得没什么问题,之后又在糜、甄两家进行开发的时候给点主意、照顾一下,那糜、甄两家绝对会获益良多。
陆仁也实在是架不住糜贞的软磨硬泡,最后不得不出门登车,跟着糜贞和甄姜去她们看中的地头去看看。等真一到了地头陆仁就乐了,因为她们选中的地方是许昌城南几十里处一个已经荒废了的小村庄,而这个已经荒废了的小村庄陆仁早先就曾经考查过,觉得是一个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的地区。
本来陆仁早先是想在这里弄起一处营屯的,后来因为屯民不够,这个离许昌城稍远一些的地头就排在了后面,还没有安排人过来,想不到现在却已经列入了曹操集团“收归国有”后准备卖出的土地序列里面。
看了一圈之后,陆仁就向糜贞和甄姜表示这片地区挺不错的,而且陆仁还在芯片中找到了当初所做的初步规划,当下就向二女大致的诉说了一下。二女见陆仁如此自然就再无疑虑,准备次日就去许昌府衙交钱买地和上报户籍。
而说着说着,糜贞就用手肘顶了一下陆仁道:“先生,要不我们各自分出些田产给你吧。说实话这次我们能赚来这么多,先生给我们出的主意功不可没。依我们商家的作派,得利之后要均摊分成,那于情于理我们都应该分些给你。”
“干嘛?想行贿啊?”陆仁连连摇头:“我不要,再说我也用不着。等你们这两族族人都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不用在我那里吃我那点可怜的俸禄就行了。再等到来年的秋收过后,你们把你们陈酿的酒、收上来的土产送些给我尝尝也就行了。”
甄姜迟疑道:“可是令君……”
陆仁把脸一沉:“到此为止,再说我可翻脸了。”
二女对望了一眼,不敢再说什么。说实话陆仁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要。可能有人会说陆仁当初不是因为过几年就能穿回去,这些东西又带不走的,所以一直都没有在这个时代置办产业的心吗?怎么现在却又变成了想要却不敢要?
其实这和曹昂的死有关。本来按陆仁的打算是先保住曹昂的命,然后把小陆兰送嫁给曹昂。再接下来陆诚和陆信有这么一层裙带关系在里面,想弄个一官半职的不会有多大的问题。要是曹昂在接曹操的位之后和曹丕一样称帝,那小陆兰没准还能弄个皇后当当。如果小陆兰成了皇后,那按照当时的惯例,皇后的兄弟是要被封候、领食邑的。
但是曹昂死去之后,陆仁的这个打算就落了空,也就不得不考虑一下在他走后诚信兰这仨小屁孩的出路问题。如果诚、信这俩货要是谋不到官职,那总得给他们留点安身立命的东西。最主要的是陆诚今年才十四,陆信只有十二,兰丫头才十一,而陆仁三年后离开,这仨货也才不过十七、十五、十四岁。按古人二十而冠的习惯,陆诚和陆信都还没有到可以出仕的年纪。
但话又说回来,现在糜贞和甄姜主动送上来的东西,陆仁却又是不能收的。这玩意儿要是出点什么差错,天晓得会惹出什么样的麻烦。所以还是回过头来另想别的办法才比较好。
不过再一转念,陆仁却也有了个主意,随即向甄姜道:“要不这样吧,你留点田宅给阿诚,再怎么说他也是你们甄氏子弟。再说他心里的那口气可不是那么容易消的,万一哪天我有点什么事,他不能再跟在我的身边,有个几亩地给他谋生立命总好过他无处可去。回过头来也可以说这点地是我留给他的,他就不会拒绝了。”
甄姜一听就赶紧点头称是,糜贞则在一旁探了个头出来道:“既然是这样,那我留点地给阿信吧。阿信这小子人也挺不错的,等将来再大了几岁,我在我们糜氏中挑个女子送嫁给他,他也好歹可以成家立业。”
陆仁耸了耸肩,表示这种事随她们的便,反正别挂到自己的头上就行。再说糜贞和甄姜这么做多多少少的也算是了却了陆仁的一桩心事,尽管有那么点的以权谋私的味道,但原则上只要不有违律法,应该也没啥问题才对。至于小丫头陆兰……这丫头再大几岁还怕没人要?
接下来又带着糜贞和甄姜在这里转了几圈,陆仁在把周边的环境用心的记下来,准备迟些时候发送给雪莉,让雪莉那里帮着好好的分析一下,给出一个尽可能好的建设方案。是人都有私心,而这块地方又是准备留给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当然是得好好的搞一搞。荀氏那边已经帮着搞了个样板村出来,这里怎么说也不能比荀氏样板村差多少才行。
而且陆仁还冒出来了一个打算,就是自己想搞点什么出来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村落在这里,相关的人手、物资就好调动得多了……
。。。
第二百零九回 又来故人()
糜贞与甄姜的地买下来之后,接下来当然是要带着两族的人丁过去盖房整地。而这两批人一离开,陆仁的府坻一下子又清静了下来。
陆仁也没闲着,在书房中帮糜贞与甄姜细心的规划着小村。虽说还没到和雪莉联络的日子,但陆仁已经处理过大量这方面的事,相关的经验总归是有一些的,最起码稍稍的完善一下当初的初步规划是没什么问题。
正参阅着图样资料忙着事,忽然门人来报说有人在府外求见陆仁,而且来人说自己是陆仁的故人。一听说是“故人”,陆仁差点没把手里的笔甩出去,因为陆仁自糜贞的那场事件之后,对“故人”这个词实在是有点感冒。
再者话又说回来,陆仁在这个时代可真没有什么故人可言。就算是有,基本上在这一时期都是些有头有脸有家业的人物,真要到陆仁这里来都会直接报上名头,哪会像现在这位这样只说是故人却不报上名号?
这时门人将一块名刺(汉时的名片)递了过来,可陆仁一看是名刺就有点想让门人把这位“故人”轰走。因为在当时,这样递上名刺的人大多是来托关系求官的,而陆仁本身并没有什么故人可言,身份上却又是许都令这样的要职,是有着一定的举荐权的,所以已经没少碰上这样的事情,只不过还没谁会自称说是陆仁的故人的。
不过陆仁轰人的话到底还是没说出口,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随意的轰走前来求见的人会显得自己很傲慢。若是再有所传扬,那以后和人打交道就会有些不方便。所以陆仁还是皱着眉把名刺接了过来,脑子里也准备设想一下等会儿如果委婉拒绝对方的事。
但就是这一下,陆仁看到了名刺上的名字,人当时就是一愣:
“华旉,字元化……这名字怎么这么熟啊?哎等等!”
陆仁急忙激活芯片参阅史料,参阅的目标也只有一个人。很快的,陆仁就惊讶的道:“真的是他!可他的名刺上怎么会用旉这个名?喵了个咪的,还真他妹的是我的故人!喂你,赶快把华先生请到厅中奉茶,我更衣之后就过去。”
那华旉是谁?其实就是华佗。当时的人常常会有几个名或是字,华旉就是华佗的另一个名。而准确的来说,“旉”应该算是华佗的士子官名,“佗”则是华佗游走行医时用的俗名。
这么说吧,华佗的这种情况到有点像蒋光头。一般人们称呼蒋光头都会叫他的常名“介石”,但是蒋光头正式的官方姓名却是“中正”,甚至当时还有一款制式步枪都用蒋光头的官名来命名为“中正式”。
反观华佗,后世的人们一般都只会知道他游走行医时用的俗名“佗”,对华佗士子身份的名“旉”就很少会有人知道,因此陆仁刚才才会一下子没能反应过来。另一方面,后世的人也只记住了华佗是医生,却忽略了华佗也是士人,“士农工商”中的士人。不过这也没办法,实在是因为华佗的医术比他的士人才学高出了不知多少倍,使得华佗的“不务正业”也真是到了那种绝对奇芭的地步。
而华佗说他是陆仁的故人还真不是瞎话。当初陆仁逃出濮阳,落水后漂流到陈留被蔡琰看见再让人救下来,就是华佗医治与照顾了陆仁一段时间。因此算起来华佗不但是陆仁的故人,还得算是陆仁的救命恩人。
却说陆仁稀哩哗啦的收拾了一番之后赶到客厅时,华佗正在厅中慢悠悠的喝着茶。因为时隔好几年,陆仁对华佗的映像已经有点模糊,所以是在细看了好一阵之后才向华佗致礼道:“元化先生,一别经年,你还是那么神彩弈弈。”
陆仁对华佗有些记忆模糊,华佗对陆仁又何尝不是记之不清?要知道陆仁的样貌其实是很普通的,正常情况下扔到人堆里会一点都不起眼,实在是没有什么比较特别的,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所以同样的,华佗也是在细细的打晾了陆仁许久之后,才在记忆中找到了当初的那个在陈留化名养伤的陆仁,随即向陆仁回礼道:“真的是你!想不到几年过去,今日的你已经是京师令守。在下投刺之时,都还在担心是不是与你同名之人。真要是那样,在下可就要闹出笑话了。”
陆仁心说不对啊,这几年陆仁一直是在兖州这里屯田种地,大名头不敢说,一般般的名声还是有些的,那华佗怎么会说怕是搞错了人?
再着这样的疑虑发了问,华佗一解释陆仁才明白过来。原来这几年华佗到江东去了,像华佗为周泰治伤就是在这一时期的事。而那个时候的消息本来就流通不畅,庐江、寿春一带还蹲了个跟曹操干仗的袁术,河南一带的消息流传到江东就要更晚上一些,像华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