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全部召唤回来。比如过去曾经担任平章政事官的程鹏飞和董士选。
过去曾经担任太子少傅的李谦,少保张闾,右丞相陈天祥、尚文和刘正,过去曾经担任左丞相的郝天挺,过去曾经担任中丞的董士珍,过去曾经担任太子宾客。
过去曾经担任参政官的刘敏中、王思廉和韩从益,过去曾经担任侍御的赵君信,过去曾经担任廉访使的程文海,过去曾经担任杭州路官员的达鲁噶齐等十六个人,全部都接受命令到朝廷,参与处理政治事务。其中只有陈天祥和刘敏中等少数人没有到来。
爱育黎拔力八达上任后,重用李孟,想授予他中书右丞相的职位,但是皇太后却不同意,下令把中书右丞相的职务,交给他的情夫铁木迭儿。
皇太子在母亲面前也不敢违抗命令,只好顺从他母亲的意愿。他们勾搭成奸,淫秽宫廷,还要明目张胆地为情夫谋求官职,让他得以加官晋级,现在听起来真是匪夷所思,荒唐透顶。弘吉剌太后很迷信,对阴阳先生的话深信不疑,命令太子继承皇位后,就居住在隆福宫里,以图吉利。
当时元朝的御史中丞官张珪,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新皇帝继承皇位,应该居住在正殿里,后来朝廷也采纳了他的建议,就在大明殿举行皇帝的登基仪式,接受王公贵族和朝廷大臣朝拜和庆贺。并向全国发布大量释放囚犯的通告,通告中说:
只是因为先皇帝和皇太后,精心抚育我成长,让我接受到仁慈和孝心的传统教育,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情操,因此我才得以接受重托,管理国家政务。
我孝敬先皇帝,重视同母所生的弟弟,加上我多年来一直征战沙场,讨伐四方,平定内乱,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于是才得以委托重任,让我管理国家江山,接受了皇太子的印信,带领中书令枢密使,总理着国家的重大事务,作出各种重要决定,从那时开始,到今天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
先皇帝突然病逝,放弃了社稷,朝廷里各位元老重臣,皇亲国戚,都说皇帝的宝座的传承,都有严格的传统规定,只有在先皇帝死亡以后,才开始召集皇室宗亲,商议和选择继承皇位的适当人,应当根据周、汉、晋、唐等朝代的惯例,正式登上皇位,执掌国家政权。
我一直想到国家刚刚经受波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我不忍心再兴师动众,耗费国家财力,把许多事情都放置了很长时间。今天由于遵照皇太后劝告我登上皇位的命令,对下也是为了满足王公大臣的拥戴之情。
因此就决定三月十八日,在大都大明殿登上皇帝宝座,过去尚书省的那些祸国殃民的大臣,都已经全部接受了惩罚,予以处死。那些助纣为虐的从犯,都已经接受了程度不同的惩处,被放逐到边远地区,接受劳动改造。现在经过政治体制改革,所有的国家政务,都收归中书省处理,命令丞相铁木迭儿,平章政事官李道复等人,从现在起就开始全力整治,现在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可以大赦天下的罪犯,以显示朝廷莫大的恩典。特此通告!
在通告中中所说的李道复,其实就是李孟。李孟,字道复,因为过去投机取巧,拥戴皇帝登基有功,加之他官场政务熟练,在调解皇帝家族母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卖力,取得了成功,所以受到了皇帝家族的特别推崇,皇族成员称呼他的字为道复,而不直呼其名,以表示关系亲切。皇帝即位的典礼完成后,又下令把第二年改成元年,决定年号为皇庆两个字。
元武宗海山以后,就是元仁宗,元仁宗就是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庙号。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51章 元仁宗开科考试选拔英才()
第51章元仁宗开科考试选拔英才
第52章元仁宗网罗人才精英云集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为了网罗全国英才,施行科举制度,命令中书省制定和颁布相应条例,规定科场每三年举行一次,从皇庆第三年的八月开始,参考人员由各地方官员从当地籍贯的人士中推举,蒙古族人员从各部落中推举,凡是年满二十五周年,对长辈有孝心,品德良好,受人称赞,以及熟悉经书和历史的知识分子,都可以向朝廷推举。
如果在推举的过程中,有营私舞弊,循情枉法,或者应该推举,而又不进行推举的官员,监察御史和肃政廉访司的监察官员,必须予以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治。
科举考试的程序,蒙古和色目人,第一场考经问的有五条,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抽出相关内容进行考试,以朱子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如果考生回答问题时,语义明确,说理透彻,语言典雅,就可以录取。
第二场考试,一道论述题,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出题,答题字数规定在五百个字以上。汉族人和南方人的第一场考试,从四书五经中抽出相关内容,设置两道考题疑,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内容中出题,以朱子章句集注作为答题标准,考生必须用自己的话,作为结尾,字数规定在三百个字以上。
科举考试中的一道是经义,各自考察一本经书的熟练程度,诗经以朱子集注为标准,尚书以蔡注释本为标准,周易以程朱注释本为标准,以上的三种经书,兼顾运用古代的注疏,春秋准许参照三传相关的内容,及胡氏传的内容,礼记用古代的注疏,字数规定在五百个字以上,文体不加以限制。
第二场主要是考察古代诗歌,朝廷公文,政府公文的写法。一道是朝廷公务类,文体限制用古代诗歌,朝廷公文,仿照古代的公文写法,政府公文,语言要工整,仿照古代文体的写法。
第三场考察的是一道政治时事题,从经书、历史或时事政治的内容中出题,不在于辞藻的华美,要求朴素无华,直接陈述,字数规定在一千个字以上。
蒙古人和色目人,如果想检验自己的汉学修养,愿意参与汉族人和南方人的考试科目,如果考中录取后,就会格外加一级注授的官职。蒙古色和目人录取的人选在一张榜文上公布,汉族人和南方人录取人选在一张榜文公布,获得第一名的,叫做赐进士及第,官职是从六品。
获得第二名以下的,到第二甲以内的,享受正七品官员待遇,三甲以内的享受正八品官员待遇,两张榜文的规定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朝廷专门为举行科举一事专门发布通告:
因为我们的祖宗,以威武神勇而平定了天下,元世祖忽必烈皇帝设置官吏,对各项公务进行分类管理,征集和录用了许多儒雅有才能的人士参与政治,重视学校这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提议设立科举考试,以选拔各类有用人才,真是高瞻远瞩,意义深远。
我的德行和才能浅薄,得以继承皇位,管理国家政务,发扬祖宗的光荣传统,继承先辈的辉煌事业,严格遵循祖宗的意愿,执行既定的规章制度。
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三代以来,科举考试的各个科目,分析其中的主次安排,我们不难看出,选举人才应该把品德表现作为首要考察内容,如果考察他们的文化才能,就应该首先考察他们对四书五经的熟练程度,文章的写作才能,那是次要的,如果考生写作的文章华而不实,空洞无物,于事无补,我们就不能录用他们。
因此我就下令中书省的相关官员,广泛参阅古今的有关文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举考试条例,决定从皇庆三年的八月开始。国内的所有郡县,都必须推举各地贤能的人,参与科举考试。第二年的二月,到京城进行统考,考取的人将由皇帝亲自面试,决定录用。
元朝到了皇庆三年的时候,改为了延祐元年,从延祐八年开始开设举人考试,到第二年举行朝廷考试,通过考试,任命护都沓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个人为状元及第,或者其他不同等级的身分和待遇,考试结果,分为两张榜文,进行公布。蒙古和色目人,放置在右边的前面,汉族人和南方人,放置在左边的后面,从那时起就形成了惯例,一直沿用了下来。
元朝的科学制度,从延祐年开始,录取许多杰出人物,在科技文化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录用了齐履谦、吴澄为国子的司业官。齐履谦,字伯恒,是汝南地方的人,幼年时学习推算和考察星历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到了他长大成人的时候,又深入研读了有关山川河流的,洙泗和伊洛之类的地理书籍,勤于钻研科学技术。
齐履谦,字伯恒,他的父亲名叫齐义,擅长算术。履谦六岁时,随从父亲到了京城;七岁开始读书,一行十行,记忆超人。他十一岁时,他父亲教他推算星昌历,他很快就熟练掌握尽;十三岁,拜师读书,学习古代儒家经典。他博览群书,不是洙、泗、伊、洛的书不读。
至元十六年,初设立太史局,重新修订新昌历,履谦担任星历人员。他的同行都是专门从事天文台官员的儿子,太史王恂问他们有关算数的问题,他们都不能对,只有齐履谦能随问随答,王恂感到非常吃惊。新历编纂完成,又准备修订历经、历议。二十九年,授星历完成后向全国颁布施行。齐履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至治元年,齐履谦被提升为太史院使。泰定二年九月,以官员的身份奉奉命视察江西、福建,黜罢官吏之贪污者四百多人,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州县以先贤子孙充房夫等相关人员都被解职。福建宪司职田,每亩年上交输米三石,老百姓很困苦。齐履谦下令减免令,因此引起了朝廷的埋怨,他还京后,监察部门果然诬告他。不久,诬齐履谦者都因为其他事件被免职,齐履谦才得始得平反,后又担任了太史院使。
齐履谦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无书可读。他担任星历官员后,在太史局,意外地获得了秘书监辇死亡后留下许多宋朝的旧书,被放置在本院,因此他就趁机昼夜讽诵,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因此得以博学精通,上自六经、诸史、天文、地理、礼乐、律历,下至阴阳五行、医药、卜筮,无不通晓,尤其精通经史典籍。
到了至元二十九年的时候,由于他的独特才能,受到朝廷的重用,被授予星历教授的官职,到了大德二年,又提拔为保章正的官职,到了至大三年,升任侍郎,副部长,兼管冬官正事的事务。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皇位后,下令用研究学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谦虚好学,道德高尚等等信条,教育和培养国子学的学生。下令吴澄等人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培养人才。要求学生每天凌晨五鼓时间,就进入学校学习,纵使是刮风下雨,严寒和酷暑,都不得中断学习,稍有倦怠。
吴澄,字幼清,是抚州地方的人,他宋朝的末年,多次参与朝廷举行的进士考试,但是都没有考取。后来就隐居在布水谷,坚持读书和著述,博得了很大的博得了很大的名声。在至元年中,也曾经被曾召唤到燕京城,皇帝想授予他的官职,吴澄却不想干,就向皇帝乞求回家,赡养年老的母亲,就辞去了朝廷,返回故乡。
吴澄宋度宗咸淳六年,即1270年﹐应乡贡中选﹔次年﹐就试礼部,考试失败。在乡里开门办学,修建了一所草屋居住,题名“草庐”,因此被人们称为草庐先生。进入元朝后,避兵乱隐居乐安布水谷﹐从事著述﹐至元二十年,即1283年又回到草庐居住。
二十三年﹐程巨夫奉诏到江南网罗人才﹐他跟随着到了大都﹐不久即辞辞职回家。元贞年间﹐在龙兴讲学,今江西南昌﹐为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选所赏识﹐推荐到朝廷。大德五年,即1301年﹐授应奉翰林文字﹐次年至京城﹐而那个职务已经改授他人﹐就返回南方。
八年﹐被任为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迁延不赴﹐後称病辞职。至大元年,即1308年﹐授国子监丞﹔至大四年﹐升司业。当时国子监学官只知踵袭许衡成法﹐教学止於朱熹小学﹑四书集注诸书﹐年年如此﹐毫无进步。吴澄到任后实行改革﹐亲自执教﹐辨析诸家传注的得失﹐融会不同学派的学说﹐并拟定教法﹐分经学﹑行实﹑文艺﹑治事四门﹐扩大了教学内容。
皇庆元年,即1312年﹐辞职还家。次年﹐集贤院奏请召为国子祭酒﹐反对者指责他为陆学﹐不合许衡尊信朱子之义﹐不可为国子师﹐于是作罢。延祐五年,即1318年﹐授翰林直学士﹐遣虞集驰驿召入朝﹐中途因病不行。
至治三年,即13年﹐超拜翰林学士﹐复遣近臣至其家征召﹐乃入京。泰定元年,即1324年﹐被任命为经筵讲官﹐复命修英宗实录。二年﹐实录完成后﹐辞官南归。晚年仍致力於著述﹑讲学﹐南北士人来从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
到了至大元年的时候,复石担任国子学的督学监丞,在皇庆元年,授予他司业的官职,吴澄用宋朝程颢办学的方式向皇帝提出建议,胡瑗用六种学问教导学生,朱熹教学中的科举考试方法,简称为四条教学方法:一是经史学,二是行为学,三是文艺学,四政务学,每条教学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非常详细,不厌其烦。
后来因为齐履谦改任佥太史院事的官职,吴澄认为再也没有人和他研究学问了,真是相识遍天下,知音能几人?就向朝廷找借口说,自己身体生病,需要回家休养,学校制度建设的事就稍微放松了下来。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又调任齐履谦担任司业的官职。齐履谦要求自己更加严格,在教学上更加勤奋,曾经创立升斋积分等数学教学内容,以培养数学人才。
国子监学校每年都要考察学生的品行,以决定他们的升迁,如果得以升到上斋的级别,再过一年,就可以参与单独考试了。如果语言流畅,说理透彻,就能获得满分,如果言词平淡,但说理透彻,就可以获得半分,每年累计学分达到八分的,就可以评为高等,限制四十人,额满为止,集贤院及礼部每年都要在国子监学校选拔六个人,作为每年的贡生,予以录用。
国子监学校学生如果不勤奋学习,三年还不熟悉一本经书,以及在学校的时间不满一年的,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予以除名的处分。
由于元朝的国子监学校,办学思想明确,规章制度健全,所以在那里就读的学生都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学识广博。元朝的治学和学术风气,在皇庆和延祐两个时代,是最旺盛的时期,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古话说,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树立起来,有品行有才能的人才就会不断涌现,元朝当时的事实的确如此。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又曾经中国的政治学经典著作贞观政要,文化经典大学衍义,还有程复心所著的四书集注,陆淳所著的春秋纂例、辨微疑旨,以及政治学经典著作资治通鉴,科技经典著作农桑集要等书,下令全部进行印刷和发行,作为学校的教材,供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学识和才能。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又以宋朝的儒学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等人的著作,以及元朝的儒学大师许衡的著作,作为学校经典著作,供学生反复研读。下令祭祀圣人孔子的寺庙,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真可以称得上是元朝历史上的第一个贤明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