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但他只是个剧作家,缺少演出实践;那么,唐明皇李隆基应该差不多吧?这位皇上在宫廷里排练节目,组织大型演出,把戏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被戏剧界奉为祖师爷。但他只是一个组织者、观赏者,缺少原创,几乎没有流传下可以称道的作品。
因此,真正的戏剧之王唿之欲出了,他就是明末清初大戏剧家………李渔。
关于李渔的出生,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据说他妈老生他不下来,就在床上乱叫,她叫一声,地板就塌一分,等到叫了几声,地板已经摇摇欲坠了。别人见状,只好去请风水先生,他老人家扳着手指一算,原来这地方阳气不旺。于是才把李渔搬到向阳的山岗之上,这样才把他生下来。因为这个缘故,他家里以为他是有些天才的,就管他叫谪凡。可是这岂是凡夫俗子所能叫得,李渔成年后,不动声色地把外号改作笠翁。他说,我宁愿钓鱼,也不愿成仙。其实他最后连鱼都钓不成。
除了这本“小黄书”外,李渔在当时创作的《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及《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都曾畅销一时,可以说是那个时期大名鼎鼎的畅销书作家。
明朝于1644年灭亡,其时李渔三十三岁。他前半生属于明朝,后半生属于清朝。清朝前期留下过许多着名的文字狱案例。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们写什么都容易犯忌,只能写写风花雪月。可以说,李渔致力于通俗小说和戏剧,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原因,更有史大背景的原因。
当然,真正让李渔名垂青史的,自然不是这些通俗文学,乃是其代表作《闲情偶寄》。该书是一部最早的戏曲论着。该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而后面五部则涉及养生之道、园林建筑、花鸟虫鱼等。
李渔写完此书,曾送一位朋友指正。朋友对戏剧理论不感兴趣,翻了十来页便觉乏味。李渔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此书最好玩的部分都在后面的章节,一般读者若从后面开始读起,就会读出其中的“甜”了。
在杭州生活期间,李渔成了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明朝末年,印刷业发达,很多书商靠翻刻各种典籍大发其财。李渔这样可以写当代人当代事的作家,自然更受欢迎。生活在末世的人们,喜欢读消愁解闷的书,以此获得心理寄托。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人们忙于创造,对这个还真兴趣不大。后人有评价说李渔的小说里歌颂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其实哪有那么多意义?都是后人给他扣的大帽子而已。即使书中偶有微言大义,也不过是回避一下风险,更多的则是迎合读者趣味。
但李渔并没因此获得多少利益。他的作品一问世,马上就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书商盗印。那时候盗印没什么技术含量,买一本新书,自己找几个刻书匠在家里刻印,然后销往市场,当然也不用付给李渔稿费。他的作品只要在杭州市场上出现,苏州、南京等地的书商很快就能翻印出来。据说,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清朝初年,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都能见到李渔的新作,可以想见传播之快。那时候没有版权局,没人帮李渔维权,眼看着自己的文字替别人换来大把银子,李渔好不撮火。他四处奔走,查找源头,与人打官司,甚至通过关系到苏松道台孙丕承那里告状,终于成功查处了一起严重盗版事件………他的书还没正式出版,盗版书却已经上市了。
更有甚者,书商找来几个无名作者的书稿,直接署上“湖上笠翁”的名字就摆上书摊。后人好歹还搞一块遮羞布,用全庸、金庸着、古尤、吉龙来冒充金庸和古龙,当时的人不管那一套,反正你可以叫“湖上笠翁”他也可以叫“湖上笠翁”,李渔只能干吃哑巴亏。
为打击盗版,李渔全家搬到盗印最猖獗的南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书屋,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他的全部作品都在自己的书铺印刻,算是垄断了市场。同时,他改造印刷技术,注重装帧设计,除印自己的作品,还重新审定编辑了很多名着,如《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在与伪书、劣书的竞争中终于脱颖而出,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态势。后来“芥子园”书铺屡经转手,但李渔奠定的良好传统一直保持,使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的着名品牌,沿袭二百多年,当下的很多图书收藏者还都以收藏到芥子园印行的图书为荣。
林逸之所以对李渔有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欣赏他的性格。他对什么事情都不认真,喜欢胡说八道。他的思想不那么干净,没有多少高风亮节。他喜欢女色,喜欢粗俗的玩笑,他偶尔又喜欢讲大道理,喜欢自命清高……总之,他很像是个有血有肉的读书人,而不是那些从古书中穿越来的假道学。
当然林逸觉得,关于李渔,有个地方是很多人远远比不上他的,他老人家到七老八十时,还能勾引小姑娘。注意,是勾引,也就是说,他一不拐二不骗,三不强抢,那些女孩子就乖乖地对他死心塌地了。这种“撩妹”的本事,实在让人有些嫉妒。
……
林逸现在已经说不清楚是从什么开始琢磨李渔的,也许只因为当时想找几本古代的书看,而李渔多少还算古代文人中比较有趣的人吧,于是就看了他写的《十二楼》,紧接着就知道了他“戏王之王”的大名,所以当林逸第一次知道《觉后禅》这本书是他老人家写的时,那种吃惊是无以复加的,那种感觉就像是知道大师鲁迅竟然也偷看《金瓶梅》一般,认为如此纯洁的人,怎么做出如此不纯洁的事儿。
不过现在林逸手中拿着这本明末刻本,双手都有些发抖了。为什么?因为一直以来古籍版本界都以为这本书的最早版本已经在国内遗失了,现存着最早的刻本乃是“日本宽永刻本”。
在国内届拍卖中,也都说明了,此书又名《觉后禅》清代**。此书无清代早期刻本,以抄本流传,日本人购得抄本后拿回国内刻梓出版,目前所见刻本以此为最。
而这种和刻本一般一函四册,分为“春夏秋冬”,拍卖价最终达到上万元,如今价格还在飙升。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林逸现在手中拿着这本破书,准确地说是《觉后禅》这本书的最早刻本,超过日本和刻本的年代,最迟也应该是明末清初,也就是说,如果林逸把这本书用灵气修复以后,这本书的价值难以估量,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将会直接改变此书版本学的史,让那些自鸣得意的小日本见鬼去。
深吸一口气,林逸让自己不要太激动,然后回头问那还在整理旧书的老头道:“老人家,这本书多少钱啊?”
紧接着那位卖书的老大爷说了一句话,差点把林逸惊死过去………(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九章。欠债还钱
林逸知道这本残破不堪的《觉后禅》,乃是名副其实的宝贝,所以就压抑着激动的心情问那卖书的老头道:“请问这本书多少钱?”
老头正忙着整理手中的旧书,就笑着说:“如果你多买一些其它的,这本书我就送你了!”
林逸听完此话大吃一惊。
白送,不会吧?
要知道,如果这本书经过自己灵气修复后,可能会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竟然白送?
林逸觉得这几天自己真的是运气爆棚,可能是上辈子救国了,人品大爆炸,上一次那个卖书的摊主白送一本《双照楼诗词稿》,这次老大爷又要白送这本罕见的明刊《觉后禅》。
世界太奇妙,你对我的爱太多了。林逸都有些感动的快哭了。
老头见林逸捧着那本差点被自己撕破了当手纸擦屁股的破本黯然神伤,就说:“小伙子啊,你到底是来买书的,还是来看书的,快点吧,老汉我也帮你找了不少,你就多挑点。”
林逸忙收拾心情道:“成,我这就挑,您老先忙您的。”急匆匆,林逸像打仗一样,为了报答老爷子的白送之恩,就狂挑了几本:《诸子集成补编》(十册全)(缺第一册);《西游记》(上下评点本);《藏书》(二、三、四);《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
其中除《诸子集成补编》是老头从一绿色铁皮柜子里拿出来这套书,不全,差第一册。说是从一80多岁的随军记者家里来的,林逸为了显示自己的感恩之举,就拿了。
《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这本书虽然不贵,却是林逸比较喜欢的,是研究民国时期老城市老行业的必备画册,从画册里面你可以看到很多已经消失的职业,比如“抢剪子,磨菜刀”,又比如“剃头,骟猪”,“卖货郎,吹糖人,捏泥人”等等。
林逸一口气把这些书全都买了下来,算账的时候一看,竟然又是550块。
老头就乐了,说今天这运气真好,两次买卖都是五百五。
林逸却有些高兴不起来,原因是他兜里没钱了。
上次林逸从提款机中取出来5000块,其中3000给了黄蓉交了一个月的房租,只剩下2000块拿在手里胡花。这几天下来,兜里的钱几乎全买成了旧书,如今只剩下300块,还欠老头250块。
就在林逸觉得不好意思的时候,老头却笑着说:“没关系,这书啊你先拿走,剩余的二百五你找时间还给我就行了。”
见老头这么爽快,林逸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就说:“不如这样,我先把这些书放在这里,我去取钱,等一会儿就回来。”
老汉就说:“不用不用!不就二百五么,做人哪还不能有个难处。”
林逸于是就说了谢谢,撇下300块,留下老头的电话号码,说取了钱就和他联系。
老汉则说,别太着急,我这边也不催你,你有时间就还过来。虽然老头嘴上这么说,林逸却知道人家不着急才怪,本来就是做这种摆地摊的小买卖,一百二百对人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所以在离开了老头的家以后,林逸一边忙着把买来的旧书放回自己住的地方,一方面又去自动取款机提取了5000块钱。
取了钱,林逸就打了车,直奔老头家里去,对于林逸来说,对于熟人买书可以欠账赊账,可自己和老头才一面之缘,就很不好意思欠着人家了。
因为第一次去的时候是老头带路,林逸也没怎么记着道儿,这会儿要自己摸过去,还挺难,尤其周围房子都差不多,又密密麻麻的都是街道,所以林逸就打了电话过去。
电话接通了,却没人说话,林逸从电话里听到,老头貌似正在和老婆子吵架。
老婆子说老头:“你就是个二五,如果人家不还钱,你就活丑到家了!”
老头就嘟囔,“凡是喜欢买书的就都是读书人,读书人都很讲规矩的,会还钱的。”
嘟囔着,老头就拿着电话问:“谁呀?”
林逸就在电话里大声告诉老头,“大爷,我还钱来了!”
……
见到老头的时候,见他样子很高兴,估计是在老太婆面前威风了一把。
林逸见了他,先把钱给了老头,然后随便聊了两句,就想离开。老头却拉住他说,“别急着走啊,我又找了一些书,你要不要?”
林逸莞尔,这老头还真是越做越精。反正自己来的时候也两手空空,再说捡了那么大的便宜………最起码也是几十万的大漏,林逸不好意思拒绝,就说:“那好吧,再去你屋里看看吧………不过方便不方便?我可是听到阿婆刚才和你吵架来着。”
林逸这么一提,老头就红了脸,知道电话里的话都被人听了去,于是就咳嗽一声道:“有啥不方便的!实际上在家里我很多事儿都不甩她!一个老娘们,懂个啥!”
林逸再次跟着老头来到他的住处。
林逸这次留了心,见门口大门上有一副写的对联,上联是“三餐四食混温饱”,下联“五枝六叶度余生”。
问何谓“五枝”、何谓“六叶”,老头说,五支是因为之前身体里搭过桥,有五个支架,六叶是当地人对做事不靠谱类似“傻”的一种说法,他拿来自嘲。
林逸莞尔,看起来这老头蛮乐天的。
进了屋子,林逸算是见到了那位阿婆,与电话中不同,她见了林逸就热情的不得了,又是递烟又是倒水,很难想像,刚才就是她把老头骂的狗血淋头。
老头呵斥老婆子去一边,自己带了林逸再去选书。老太婆就在后面说,“多选点啊,小伙子,我让俺们家老赵给你便宜点。”看起来她也把林逸当成了买书的好主顾。
林逸已经来过一趟,实在没什么好挑选的书了,不过为了应景,还是随便挑了几本。
老头见此,就说带着林逸看一看自己的收藏。原来老头姓赵,人家都叫他赵师傅。膝下有一儿一女,不过都没和他们住一块,赵师傅平时也没啥爱好,也没养狗养猫,觉得孤独寂寞,就藏了一些书啊之类的玩意,平时没事就摆弄摆弄,娱乐个心情。
里屋挂有一副书法,听赵师傅说是南京的一位姓张的书法家写的“虎”,后来他不知道从哪里找了四副虎的工笔画,自己装裱了镶了框一起挂在了这幅字的两边。卧室放了一张只有一米左右的单人床,床上靠墙的里边一册放凌乱地放有几本书。
临床长边的墙上挂了一副大黑白照片,一位漂亮的母亲手里抱着一位小孩。后来聊起来才知道,照片里是他的母亲和一岁时候的他。床端头放着一张彩色照片,是他这一代的五兄弟,没有姐妹。在家里他排老二。
赵师傅平时还玩烟斗、古币,也拉拉二胡,墙上就挂了三把琴,一把二胡,一把平胡,还有一把板胡。说是都拉了五十多年了。
地上有一个类似放报纸的那种报架,加上放了十几只烟斗。
有一面窄墙上还挂了一副“刘天华”的相。估计是他音乐偶像。
床头有一书桌,书桌上有笔架,笔架上挂了好几块古玉。
屋里还有些角落里的柜子上摆了些紫砂材质的小物件。
在阳台的地方还养了些水仙,还带有雨花石。
整个屋子虽不大,但倒是趣味横生,其乐融融。
果然,赵师傅的藏品很不错,琳琅满目的,放了足足五大箱子,都是厚实的纸箱子。
有画册,连环画,有线装书,手抄本,还有一些极少见的字画等等。看得林逸眼花缭乱。
“这些都是我做旧书买卖这么多年,辛苦收来的,都是不卖的。”赵师傅似乎害怕林逸看上哪本,忙开口做好事先声明。
林逸点头,表示知道了。
可是等他欣赏过这些藏书后,还是忍不住有些心动,其中林逸最喜欢一本手抄本《红楼梦诗词》,看年代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毛笔字,字迹娟秀飘逸,很有点灵气。朱笔批点,更添几分韵味。
林逸就一咬牙,忍着脸红询问这本卖不卖,卖的话自己可以出高价。
可惜赵师傅也十分喜欢这本手抄,任凭林逸给了1000元的价格还舍不得卖。
那好吧,千金难买心头爱,林逸也就不强求了。只是临末了的时候,赵师傅对林逸说了一句话,“小林啊,要是你到我这里多来几次,我说不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