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娃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养娃日常-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向南巡抚海滨戍所再顺利,刘识都没能赶在年前回来。

    腊月初八,周淑仪在阵痛之后,顺利地诞下了第三子,取名为彭晟暄。

    尽管这已经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了,然而迎接新生命总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彭瑜和周淑仪这对老手父母,见了小脸儿红红的彭晟暄都欢喜得合不拢嘴。

    彭瑜更是直接给小儿子取乳名为“腊八”,还戏言道:“这孩子定然是个小贪吃鬼,所以赶在腊八出生,干脆乳名才出生生就叫‘腊八’吧!”

    虽是玩笑的语气,却饱含对于才出生的幼子的满满的父爱。

    周淑仪也点头附和,抿唇笑道:“‘小腊八’?这个名字好!好记顺口,还有寓意。”

    大俗大雅嘛!

    彭瑾这个做姑姑的也很喜欢,将小侄子彭晟暄抱在怀里,怎么看都看不够。

    刘澈更是直接向彭瑾请求道:“娘亲,你也再给我们生一个小弟弟或是小妹妹吧?我也想体验一把做哥哥的感觉!”

    暖暖虽然很爱护刘湛和刘澈,但是天生的女侠习气让她在面对两个弟弟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种令人信服仰视的权威感,久居其下的刘湛和刘澈都很想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刘澈的一番话逗得一屋子的人哈哈大笑。

    周淑仪强撑着产后的虚弱,笑着打趣彭瑾道:“澈哥儿说的对,你还是赶紧再生一个吧!”

    三房早已经分了家,自立门户,刘识又高封宁安伯,正是需要绵延子嗣的时候。

    而刘识和彭瑜一样,一心一意地爱护妻子儿女,从来不想要收用别的女子,开枝散叶的重担便都压到了彭瑾一个人的肩上。

    刘湛和刘澈兄弟两个现如今都已经五岁了,今年春上刘识奉皇命离开之前,就请了夫子启蒙教育他们,两个孩子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整日缠着彭瑾求照顾了。

    此时正适合再要一个孩子。

    彭瑾倒觉得还要不要孩子的都不当紧,他们如今已经儿女双全,于子女问题上,不再像以前一样急切,三个孩子也都已经长大离手了,她和刘识也正好可以好好地过过夫妻间的小日子了。

    至于要不要孩子,还是随缘吧。

    更何况,刘识近一年都在巡抚大齐海滨戍所和炮台,最快也要到明年春上才有空准备返航的事宜,她就是再想生一个孩子,单凭她自己一个人也生不出来啊。

    于是彭瑾便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道:“就算是想要再生一个孩子,那也得等叔彦回来后再说呀。”

    想到刘识之前来信说,惠州再往南的一带的海滨戍所和炮台因为距离京城遥远,又未经上次倭寇侵犯的战火的洗礼,大多守备松懈,不时会有周边未曾臣服的岛国居民前来骚扰,情况复杂。

    为整顿大齐海防,保卫大齐海上的平安,所以刘识还要再晚些才能回来,彭瑾就觉得自己的心一个劲地往下沉。

    往常在红河县和泉州任上时,彭瑾都曾经和刘识分开过,尤其是刘识奉命抵御倭寇时,夫妻两人更分别了长达近一年之久。

    但那时不论分开多久,因为刘识和她相隔的距离并不遥远,所以她内心才觉得觉得安稳宁静。

    但是现在刘识却因为皇命在身而离她越来越远,无法一时跨越的空间上的距离,让彭瑾心里倍感凄凉煎熬,焦急不安。

    周淑仪见状便笑着劝慰彭瑾道:“没有分离时的相思凄楚,何来团聚时的十分欢乐!你没听说过李商隐的这一联诗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那些分别时的煎熬想念,等到再见时便会成为相互之间不可磨灭的共同的回忆,煎熬痛苦也变得值得细细品味了。

    彭瑾微微一笑,顺着周淑仪的话开始设想来年她和刘识夫妻再见的情形,觉得心中好受一些,趁势打趣回去,道:“那大嫂这辈子可难得体会这种感觉了大哥恨不得到哪里都是时时刻刻带上你才好呢!”

    周淑仪闻言面霞绯红,斜睨彭瑾一眼,嗔怨道:“你这丫头,真是的,人家好心地劝慰你,你倒反来打趣人家!”

    彭瑾见周淑仪一脸羞涩,不禁捧腹。

    周淑仪都是四个孩子母亲了,还有此等小儿女的忸怩情状,恰恰说明她平时多受彭瑜宠爱,还保有一份赤子之心。

    彭瑾心里替周淑仪高兴,不由地抿唇一笑,转而和周淑仪说起刚出生的彭晟暄来。

    因为彭晟暄已经是彭瑜和周淑仪夫妻俩的第四个孩子了,一切仪礼都很熟悉,所以到了彭晟暄的“洗三礼”那天,彭瑜心不慌手不乱,有条不紊地接待宾客,进行“洗三”礼,安排宴席,恭送宾客,

    十分娴熟。

    彭瑾送了彭晟暄一组宝华楼纯金打造的生肖礼,还有她亲自做的小衣鞋袜,既体面,又贴心。

    彭晟暄的“满月礼”也正好赶在正月里,年味尚足的时候。

    大家热热闹闹地凑在一起,热闹喧腾地庆贺之后,周淑仪便带着彭晟暄一起去周府小住两日日。

    原本是可以住满一个月的,但是周夫人考虑到过年正是合家团圆的好时候,便留周淑仪和彭晟暄母子俩暂且住了两日,就让他们先回彭府一家团聚了,约定了二月里再让周淑仪带着几个孩子到周府小住。

    对于周夫人的体贴,周淑仪感动的同时,又为自己出嫁多年都未能在生身父母面前尽孝而惭愧,便和彭瑜商议二月里带着孩子们到周府之后,要多住一些时日,补偿多年未曾在父母面前尽孝的愧疚。

    彭瑜当然没有不同意的。

    不仅爽快地答应了,等到二月里周夫人亲自来接周淑仪母子五人到周府小住时,彭瑜亲自准备大包小包的贴心礼物,让周淑仪带去周府,孝敬周翯和周夫人。

    周淑仪十分感动,做人妻子的,谁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尊敬自己的娘家人呢?

    周夫人见状也甚是欣慰,做母亲的,谁不希望自己嫁出去的女儿被夫家捧在手心里呢!

    ,

第554章 远见() 
阳春三月的京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花团锦簇,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彭瑾看着院子里一片姹紫嫣红,想着刘识不久就要启程回京了,嘴角不由地上扬。

    书房里,书声琅琅,是三个孩子在跟随夫子学习千字文。

    古人学童启蒙读物多为“三百千”,前两部三字经和百家姓孩子们已经学完了,在这阳春盛景,暖暖和刘湛刘澈三姐弟清脆的声音听起来格外地悦耳: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其实彭瑾原本倒是觉得孩子们的学习完全不需要这么赶,暖暖还好一些,毕竟她已经九岁了,接受起来也不是特别的难。

    可是刘湛和刘澈两个如今才六岁,就算是他们遗传了刘识对于读书的聪慧敏锐,这课程安排得也紧了一些。

    夫子任教至今不过才一年稍有余,就让他们囫囵吞枣地学习完三字经和百家姓两部书,未免也太快了一些。

    百家姓尚好,不过是了解各个姓氏及其来源罢了,三字经中却涵盖了文学、科学、数术、历史,等等内容,对于刘湛和刘澈来说,识记起来未免吃力。

    夫子却告诉彭瑾,孩子们年纪小,要让他们吃透一部书不仅困难,而且无趣,只怕会影响到孩子们日后对于读书习字的兴趣。

    与其如此逐字逐句地深入理解,倒不如将它们当做有故事的儿歌,一面听故事,一面熟读成诵,不但有利于识记,还能激发孩子们对于读书习字做学问的兴趣。

    彭瑾一听,觉得夫子说得很是在理,一看就是对教授蒙童颇有心得,便也不再多加干涉,任凭夫子自由发挥,只在自己觉得不对的地方,才和夫子交流上几句。

    想到这里,彭瑾又不由地感叹刘识识人之深。

    教授暖暖和刘湛刘澈三个孩子的夫子名叫张伦,是一个落第秀才,曾经和刘识有过一面之缘,互相间攀谈过几句,点头之交罢了,并谈不上熟悉。

    但是前年从泉州返回京城之后,彭瑾和刘识谈起孩子们的启蒙问题,刘识心中一动,便主动找了张伦来家里做西席先生。

    张伦出身一般,才学也有,但总是屡试不第,彭瑾其实很担心他眼界有限,又怀才不遇,难免心生怨愤,会在不知不觉间给孩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刘识却让她只管放心,说是张伦虽然屡试不第,却天性豁达乐观,幽默风趣,又遍尝人世悲欢,不似一般浮夸酸腐的文人,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请他来教授三个孩子,不说一定会让孩子们出色优秀,至少会对他们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彭瑾一向信任刘识,见刘识如此推重张伦,便点头应下了。

    不久,彭瑾就为自己当初的决定庆幸了。

    张伦才学出众,琴棋书画都有涉猎,不说门门优秀,至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造诣,而且为人风趣幽默,原本枯燥的文字到了他的嘴里,就变成了一首首悠扬的歌曲,一个个动听的故事。

    就连暖暖这样不喜欢读书而喜欢舞刀弄枪的孩子,每次上课也都是欢欢喜喜地去,认认真真地凝听,高高兴兴地回。

    接触得久了,彭瑾才知道,原来张伦不是能力才学不足以考上举人,而是他虽然喜欢读书,却志不在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为官,而是立志要做一只闲云野鹤,在山水人世间自由徜徉一生。

    好在张伦并不是家中的长子,身上继承家业、光宗耀祖的责任相对也轻上许多,家中也薄有资产,他自己又能够通过做西席先生,或是卖文卖画养活自己,日子过得倒也算轻松自在。

    最关键的是能够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

    世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却未必每个人都有张伦这样的幸运,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许多人在半途中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或是情非得已,而逐渐遗忘了自己的初心,离着自己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远。

    彭瑾很庆幸,她穿越时空抵达了刘识身边,也过上了她想过的生活——夫妻美满,孩子可爱。

    如果刘识现在就陪在她和孩子们的身边,就更好了。

    好在,刘识就快要回京了,他们很快就要全家团聚了。

    彭瑾心中不由地又是欢喜,又是焦急,又是期待,恨不能日子呢两天当做一天过,早日等到刘识惠来的那一天。

    彭瑾并不知道,刘识这次要爽约了。

    此刻的儋州,正经受着周边小岛原住民的再一次进攻,刘识正率领戍所将士,全力阻击敌人。

    刘识看着不断涌上岸的周边小岛原住民,凌厉的眼神扫过在场的将士,指着城门外的战况,冷峻道:“这就是你们说的海滨靖安,安全无虞?!这就是你们说的,兵强马壮,外敌慑服?!这就是你们说的小小蛮夷,不足为惧?!”

    刘识一连发出三声喝问,身后的将士全都深深地垂下了头,一言不发,不知道是心有愧疚口难开,还是以沉默来表达他们对刘识喝问的不满。

    “现在,所有人都给我打起精神,按照之前的排兵布阵,各司其职,一切都等打退这次进攻再说。”刘时眉眼冷肃,扫了一眼被再一次打退,又再一次冲上来的敌人说道。

    他此次代天巡抚大齐各处海滨戍所炮台,身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担负的是整个大齐海域的平安,就算是不为不负皇恩,他也要为天下百姓尽职尽责,还他们一个四海升平的生活环境。

    早在到达儋州的第一时间,他就察觉此处官兵懒散贪婪又蛮横霸道,自恃有海峡天险相隔,天高皇帝远的,朝廷一时鞭长莫及,便一个个地都把自己当成了土皇帝,骄横非常。

    对于他这个代天巡抚的钦差大人是表面恭敬有加,暗地里却窥视较劲,暗中打量。

    ps:打赏和月票感谢拿到电脑后再补上哈,谢谢大家^^

    ,

第555章 计划() 
和儋州海滨戍所的将士一样,刘识心中同样憋着一股劲儿,打定主意要借着这次战机,将儋州上下将士都给捋顺溜了,接下来才好让他们按照他的海事计划布防。

    刘识虽然到达儋州不过三五日的功夫,但是他心细如发、明察秋毫,又善于分析推演、抽丝拨茧,很快便发现儋州戍所里有不少的蛀虫

    ——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利用手中的职权,对周边小岛大开方便之门,走私贩卖,以牟取暴利,完全置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安危于不顾。

    由这样的人把守国门,边境如何能够靖安,百姓如何能够安居乐业?!

    所以刘识一早就和张明华悄悄地商量妥当了,又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就差一个引子,来揭穿这些人极力粉饰的太平盛景,将一切都推倒重来。

    没想到恰好有周边小岛前来进犯,给了他这个恰当的机会,来整顿儋州海滨戍所的防务。

    刘识看着被打退后又再一次攻上来的敌人,眉心紧锁,收起心思,专心致志地指挥将士们迎敌。

    刘识虽是文人,但是于兵法也多有涉猎,而且当初不论是在红河县任知县,还是在泉州府任知府,都有过指挥作战的实战经验,此时对付一群几乎没什么行军章法的小岛原住民,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在刘识的有效指挥之下,终于将侵略者远远地赶出了城门之外,又赶进了纵深宽阔的海洋。

    炮台上响起了一阵胜利的欢呼,参战的士兵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自信骄傲的笑容。

    惟有将官们的脸色不大好,庆祝胜利的笑容也有些勉强。

    刘识将这一切都暗暗地记在心中,准备等晚些时候再去和张明华商议此事。

    “今日暂且将敌军打退,不知接下来敌人是否还会再次来犯,大家一定要各司其职,做好防守工作。”刘识安排道,“一旦出现敌情,要立刻示警,所有的人立刻都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对敌应战。我们大齐的国土,绝不容许外敌在上面肆意践踏!”

    刘识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不少士兵都被刘识的话所激励,斗志昂扬,踌满志,身姿挺立如松,齐齐应声,气势如雷声轰鸣。

    又交代好了相关防守事宜,刘识这才下了炮台,回到暂时安歇的营帐,吩咐张大明将张明华请过来。

    待张明华一到,刘识就吩咐张大明守好门户,然后将今天炮台上诸位将官的表现告诉了他,末了皱眉沉吟道:“外敌来犯,不见他们多么忧切紧张;打了胜仗,也未见他们多么欢欣鼓舞,恐怕这其中大有蹊跷。”

    张明华点点头,将他今日调查所得的情况都告诉了刘识:“大概是因为将官们今日都在炮台对敌迎战,下官倒是真的打听到了不少的消息,其中不少都是一些将官生活骄奢淫逸的八卦消息,也有军营中士官不公平的现象,林林总总的,也打听到了不少。

    总的来说,就是有的将官只手遮天,凭借着海峡之险,在儋州数所做起了土皇帝,霸道凶蛮、贪婪无度、骄奢淫逸。

    就连当地的土著,寻常也不敢招惹他们。

    如今听大人您这么说,只怕他们不仅鱼肉当地的百姓,甚至还大开国门,与外敌相勾结,谋取个人的私利。

    所以他们才会有敌来犯并不忧急,打了胜仗也并不雀跃,只怕是那些前来进犯的外敌和他们关系非浅呀”

    张明华感叹摇头,神情无奈又悲愤,低声咒骂道:“这样置国家大义和百姓生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