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来他军中的哀伤之气顿时被感激之情所取代,将士们不再怨恨丞相,他又有什么理由再恨?

    只要他诚心效忠,那么他隐瞒《伤寒杂病论》这件事就不是什么大事。

    所以李轨乐得装糊涂,他跨上战马,在夏侯渊等人的护送下检阅了三军,随即对濮阳之战的有功人员进行了封赏。

    赏赐之厚,让三军喜出望外,万岁之声遂响彻云霄。

    夏侯渊以功劳最大,拜上将,加镇东将军,授东郡太守。

    夏侯渊感激之余,也深感自己不是李轨的对手,从此死心塌地再不敢有贰心。

    军中的瘟疫得到了遏制,但要不要施药救民,内部却有不同的意见。

    这种治疗瘟疫的汤药造价颇高,救活一个人需花费百万钱,换算成现代的软妹币约是二十万。

    而且随着疫情的蔓延,救治的成本还在直线飙升。

    二十万可以训练一个合格的士兵了,拿来救民,单算经济账的话绝对不划算。

    李轨令谋士们议论,众人七嘴八舌,争的面红耳赤,这其中只有三个人没有吭声。

    荀彧,荀攸,贾诩。

    贾诩现在处于半隐退状态,李轨没有去麻烦他。

    荀攸在地方为官,李轨假装他不知道。

    他亲自登门,向荀彧请教。

    荀彧告诉他得人心者的天下,余者再不肯多言。

    李轨谢过,第二天下令在濮阳、白马、长垣、鄢陵、许县设立救助点,免费救治染病百姓。同时将治疗瘟疫的药方公之于众。

    消息传开,饱受瘟疫蹂虐的百姓犹如万古长夜见到了明灯,拖家携口纷纷前往依附。

    一百万钱换一条人命,李轨一下子损失了好些个亿。

    一百万钱,对许多财政吃紧的诸侯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所以虽然李轨将药方免费公开,但肯花钱救人的毕竟不多。

    这就让很多诸侯陷入了不义的泥潭,所以免费的药方非但没能换来诸侯们的感激反而遭致一片骂声。

    建安三年在动荡、灾难和不安中落下了帷幕。

    年底,郭佚给李轨生了一个儿子。

    本章完

    ps:书友们,我是楼枯。qd,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152章 物是人非天下新() 
建安四年也远非太平年景。

    此时瘟疫的阴影渐渐散去,各地战火重燃,袁军主力已经溃退河北,滔滔大河将袁军一斩为二,南北不能相顾。

    遗留在大河以南的袁军惊慌失措,全无半点斗志。

    各路诸侯抓住战机倾力而出!

    吕布在梁国大破袁军,挥兵直捣袁绍在河南的根据地济阴郡。

    刘备和陶谦也趁机发兵北伐。

    刘备列出袁绍的十大罪恶,陶谦则列了十五条,其中十条是全盘照抄刘备的。

    刘备兵分两路,关羽攻打任城国,他本人则与张飞挺进泰山郡。

    陶谦的兴趣在青州,率主力北上攻打北海国。

    一时间大军压境,袁绍的领地全面告急。

    瘟疫肆虐时,李轨也给袁绍送了一个救命的方子,袁绍救人很积极,甚至比李轨更大手笔,冀州百姓感念他的恩情,颂扬之声不绝于耳。

    如此善举却掏空了他的府库,面对遍地狼烟,他有些心虚气短。

    他只得遣使到长安求和,表示愿意归还河内,割让东郡,条件是李轨约束吕布、刘备和陶谦,不要再打他了。

    李轨表示可以考虑。

    东郡已经被夏侯渊占领,所谓割让不过是一句屁话,但若能就此把河内要回来那也不错,就是不知道袁绍有几分诚意。

    显然,袁绍并没有什么诚意,他不仅没有主动交还河内,还在张辽奉命南下接收时,搞起了摩擦。袁军寸步不让,张辽一筹莫展。

    李轨于是驱逐了袁绍的使者,令张辽、赵云合击河内。

    夺回河内是李轨蓄谋已久的,又有张辽、赵云两员大将担纲,岂有不胜之理?

    但诡异的是两路军马居然都吃了瘪,张辽未能出太行,赵云则未能渡河。

    两员虎将如此表现,除了驻守河内的袁军的确很强外,主要是李轨授意放水的结果。

    夏侯渊濮阳截击袁军,大获全胜,袁绍因此实力大损,损兵折将且不说,地盘也丢了一大半,公孙瓒闻讯欣喜若狂,立即给李轨写了一封信,要求跟李轨南北夹击灭了袁绍。

    李轨权衡轻重之后认为灭袁的时机并不成熟。

    灭亡袁绍是既定政策,是早晚的事,但不是现在,现在灭了袁绍,他就要跟公孙瓒脸对脸见面了。

    有袁绍时,他们是好哥们儿,是盟友,袁绍一死,他们还能是好兄弟好哥们吗?

    不,这不可能,一旦袁绍灭亡,他跟公孙瓒必有一战。

    李轨并不怕撕破脸跟公孙瓒打一架。

    现在的问题是公孙瓒已经跟公孙度通过谈判和好了,幽州都在他的掌控中,北面的那些游牧民非但没能成为他的威胁,反而还成了他的盟友。

    公孙瓒现在可谓兵强马壮,政通人和,而且他的周围已没有任何强大的对手。

    反观自己,摊子铺的这么大,对手海了去了。

    张绣虽然灭亡,东南方向近的有吕布,远一点的有袁术,东面是刘备和陶谦,西面则有韩遂和马超,南面还有刘表、张鲁、刘璋,即便是他的大本营关中也不平静,关中北面的高原上尽是尚未服顺的游牧民。

    四面都是敌人,他哪有精力跟公孙瓒对抗。

    所以在没有得到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之前,袁绍还不能死,一个被严重削弱、却还剩一口气的袁绍对他才更有利。

    所以他要在河内放水。

    果然,公孙瓒得知李轨受挫于河内时,失望之余却也松了一口气:好兄弟这些年虽然地盘没少占,但实力还是不行嘛。

    群狼环伺中他能活多久还真是个未知数呢。

    这样看一统天下还得靠自己,这第一步他已经完成,幽州已完全处于他的掌控之中,左邻右舍的关系也处理的不错。

    第二步嘛就要蚕食袁绍的地盘,届时背靠幽州,南据黄河,左依大海,右靠太行,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待南方有变,挥军南下,扫平群雄、一统天下,那是易如反掌。

    意气风发的公孙瓒遂下令在幽州城南的易水河畔开建易京楼。

    ……

    河内之战的意外胜利,让袁绍恢复了一些信心,他展开了一些列的反击。

    陶谦第一个扛不住了,攻打北海国的三万大军,非但没能大败六千袁军,反被打的落花流水。袁军趁势攻入徐州东海郡,搞的陶谦异常狼狈。

    不过袁军在吕布和刘备面前却没讨到什么便宜。

    刘备攻占任城国后,又攻占了鲁国、东平国和济北国。

    然后集中主力在乐安国击败袁军主力,一举切断了袁绍河北大本营和青州东部的联系。

    与此同时,吕布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他连续攻占了济阴郡和山阳郡,又攻占了东郡东面的几个县,隔河与袁绍对峙。

    然后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东平国从刘备手里抢走了。

    刘备翻了翻白眼,到底没敢吱声。

    几路北伐军中张邈是混的最惨的。

    夏侯渊借道陈留在东郡截击袁军,重创袁绍之后,又趁势占领了濮阳、白马等地。

    此时驻守长垣、酸枣、平丘三县的袁军已经被李轨驱逐,但地方官却还是袁绍委任的,他们听候李轨的调遣,暗地里却对袁绍效忠。

    这让李轨十分不满,但正当战时,李轨也只能暂时忍耐。

    张邈认为收复失地的时机已经成熟,就率部北上去收复长垣、酸枣、平丘三县,结果却被败退至此的袁绍大将田豫所败。

    田豫在梁国被吕布击败,退守济阴,然后又吃了败仗,一路败退至此,正在收拾兵马,不想张邈来犯,于是奋起抗击,结果以少胜多,把陈留太守打的大败。

    眼看陈留如此脓包,田豫信心大增,决定趁势攻占陈留郡,为主公袁绍挽回一点颜面。

    田豫以残兵两千向陈留太守张邈开战。

    张邈居然连战连败,丢城失地,损兵折将,眼看陈留不保,不得已向李轨求救,李轨令夏侯渊夺取酸枣,令赵云东进驰援张邈。

    田豫判断夏侯渊部在濮阳染了瘟疫,实力大损,且既要防备河北袁军的偷袭,又要警戒东面的吕布,肯定抽不出什么兵力。

    他最大的威胁应该是赵云。

    赵云是李轨的心腹爱将,督率的拱辰军是禁营九军之一,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非同小可,必须万分小心。

    于是他以九分精力对付赵云,只用一分精力提防夏侯渊。

    素来以智勇双全闻名的田豫这回失算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夏侯渊被李轨收服之后正急于立功表现,虽兵马疲惫,出手却又硬又狠。

    田豫背部中掌,鲜血乱喷,被围在平丘城内。

    夏侯渊四面攻打,田豫虽弹尽粮绝,却拒绝投降。

    夏侯渊发了狠,扬言城破之后要屠城。

    李轨得到消息,星夜赶到夏侯渊军中,按住蠢动的三军亲自前往城下劝降。

    田豫原来是公孙瓒的大将,名震幽州,因被小人诬陷,受到公孙瓒的猜忌,不得已投降了袁绍。

    在袁绍处一开始颇得重用,后因得罪田丰,遭到馋毁,便渐渐失宠了。

    这次他受命镇守梁国,屡次挫败吕布,一度打的吕布心灰意冷准备撤军,后因援军迟迟未至,粮草又被刘备偷袭,不得已只得溃走。

    在济阴郡他苦心张罗,准备与吕布决战,怎奈濮阳之战失利后袁军全无斗志,他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三万人跟吕布一接触就溃散了。

    眼见大势已去,田豫只得退守陈留苟延残喘。

    李轨在幽州时与他有过几面之缘,深知田豫的才干,所以才不辞辛苦从长安赶来劝降。

    田豫见李轨心诚,就率部投降了李轨。

    ……

    又一年的秋季,花草如旧,人事全非。

    随着各地战事的陆续结束,新的格局最终定型。

    原本属于袁绍的兖州、青州黄河以南郡县,除北海国和东莱郡外皆被李轨、吕布、刘备瓜分。

    这其中斩获最丰的是吕布,不仅收回了本属于豫州的梁国,还夺取了济阴郡、山阳郡、东平国和东郡东部的东阿、范县、谷城、临邑四个县。

    所占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地方最为富庶。

    其次是刘备,夺占了任城国、鲁国、泰山郡、济南国、乐安国和平原郡的河南几个县。地盘不比吕布小,但这些地方人口较少,也不够富裕。

    排在第三的是李轨,夺占了颍川郡、东郡西部几个县,并把陈留郡纳为“保护郡”。

    排名第四的是张邈,借助李轨的力量收复了本郡失地,并成功傍上了大佬。

    最惨的是陶谦,寸土未得,自己的东海郡和琅琊国还被袁军侵扰。

    比陶谦还要惨的是张绣,身死国灭,成就了一段笑话。

    本章完

    ps:书友们,我是楼枯。qd,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153章 穿珠子的线() 
东方暂时无事,李轨令夏侯渊驻守东郡,叫他有事多向荀攸问计,其实不必李轨吩咐夏侯渊也会这么做的,他早就把荀攸当成自己的军师了。

    李轨回到长安,召张辽回京,拜上将,加云麾将军,授禁营九军之捧日军副将。

    捧日军主将太史慈常年驻守陈仓镇抚陇右,留在长安的捧日军群龙无首,张辽正是合适的人选。

    李轨的下一个目标是扫平盘踞在黄土高坡上的那些游牧部落和大大小小的马匪,以确保关中平原的绝对安全。

    这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些部落和马匪单个的战斗力很一般,但数量众多,机动灵活,大军进剿时,他们就化整为零,找个山旮旯躲起来,小股进剿时则一拥而上,让你陷入他们的汪洋大海之中。

    李轨为此十分头疼,麾下谋士为他筹划了许多对策,但到用时才发现基本无用。

    李轨于是打发张辽率部进驻高原,先定守局再慢慢想办法。

    张辽屯兵云阳,以此为根据地经略关中之北。

    此番东征,李轨最大的胜利是狙击了袁绍势力的迅猛发展,为自己的壮大争取了时间。

    关中的开发尚待时日,但情况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抽了个空档,李轨开始北上巡视,第一站是上郡。文丑接着李轨,详细禀报了上郡的形势,言语间对经略这块土地信心不足。

    李轨不怪他,上郡太大,太贫瘠,太复杂,的确不大好弄。

    他有些后悔,当初真不该铲除上郡的六大豪族,若是能扶植一家起来为其镇守北部边疆该有多好。

    这种贫瘠之地得之无所助益,失之却有很多麻烦,牵扯的精力太多,其实并不划算。

    但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上郡六家,不,貌似还有一个姓梁的长史吧,叫什么来者,哦,对了,叫梁成祥,他会是自己需要的人选吗?

    李轨把人叫到了跟前,见了一面之后就摇头否定了,这是一个擅于做官的人,并无能力独当一面。

    上郡还得由他亲自来操控。文丑如果不愿意的话可以换一换。苦寒之地,人人有份,大家都来锻炼锻炼过把瘾嘛。

    离开上郡,李轨又去了朔方郡,这个地方除了有一定的军事价值外,简直应该丢掉,荒瘠、野蛮,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

    李轨在一个叫大城的军事据点略作休整后就北上穿越一片戈壁草原进入五原郡。

    这是一个典型的边郡,除了镇边,无甚其他事可做,六七千兵马一年耗费的粮秣军饷抵得上内地的五六万人,因为边远苦寒,这里暂时还是由原来的边军镇守。

    这些边军父子相传,兄弟相继,祖祖辈辈靠当兵吃粮为生,对他们来说戍边不光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自成一系,搞团团伙伙,好听点叫边军传统,直白点就是拥兵自重。

    看在粮饷的份上他们听命于李轨,履行自己的职责,事干的不算漂亮,但也还能维持,对李轨来说这已经是很好的状态了。

    这次北巡前他曾召河东长史郭嘉随行,但一直到五原郡都没有见着郭嘉,没想到却在返程的路上遇到了他。

    原来郭嘉一直跟在屁股后面追,但总是慢了那么一拍,李轨刚走他就到,刚走他就到,就差那么一点见不上面。

    郭嘉的大名李轨当然是有耳闻的,但现实中的郭嘉似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在朝廷的时候他几乎一言不发,什么计谋都没见他献过,后来自请去河东当长史,李轨答应了,据说他到了河东后工作态度很不好,行政能力也一般,而且因为爱睡懒觉,经常耽误事,没少挨太守胡轸的抱怨。

    这次叫他随行是因为贾诩、荀彧叫不动,荀攸又不在长安,程昱、满宠、毛玠等人又都太忙,所以李轨把他叫上,想试试他的真实本领。

    哪想到郭奉孝一步慢,步步慢,一路上居然没见着面。

    站在李轨面前的是一个三十出头,腰身细长,背略有些佝偻,黢黑精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