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耳目。”

    贾诩赞道:“此计大妙。”

    李轨于是采纳二人的主张,设讨贼校尉府于平陶县,派校尉驻守讨贼,沿湖各县县令兼任招讨使,统一听从驻军校尉调度。

    讨贼校尉由太史慈兼任,但太史慈另有重任,并不在平陶县办公,而是由长史实际管领政务,校尉府的长史才是这里的真正话事人。

    第一任讨贼校尉府长史叫钟峪。

    是贾诩推荐给李轨的,是个干吏。

    除了环湖八县,李轨还在晋阳以北的榆次、以东的榆次进行大规模的军垦,以解决庞大驻军粮食问题。

    这人做了官尤其是做了大官之后,还是有很多好处的,譬如过去李轨在广阳郡常平镇时制造点军火还要偷偷摸摸,现如今就不必了,做了州牧之后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制造了。

    看过很多穿越小说的李轨,也曾意淫过在这个时代弄点热兵器出来,枪啊,炮啊,手榴弹啊,甚至是双翼飞机,铁甲战舰什么的,但他很快就发现意淫不能强国。

    三国时代,中古时期,连个枪管都制造不出来,你拿什么造枪,靠两片嘴皮子?

    做人要脚踏实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制造出优良的刀枪弓弩,一样能克敌制胜。

    不过也不是说穿越者就一无是处,在科学技术无法短时间内获得突破的情况下,改变一下生产的组织形式一样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譬如过去制造军械都是小作坊模式,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敲敲打打,又造刀,又造枪,既锻刀身也制作手柄,质量虽有保证,但效率很差,

    大争之世,强者为王,这个强除了体现在人多势众上,还要体现在效率上。

    一个工匠一天制造十把刀,和十个工匠每人每天制造一把刀,在结果上是一样的,但成本却大大缩减了。

    怎样提高作坊的效率,这牵扯到生产组织上的事,认真地说李轨也是个二把刀。

    但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在那摆着,还是很容易做出成绩的。

    在李轨的精心规划下,军工厂的组织结构很新颖,很实用,效率很高。

    这是属于李轨的专利,他不想与外人分享,所以故意设置了密码锁。

    密码只有他一个人掌握。

    别的人,纵然在里面干一辈子也未必能窥透其中的诀窍。

    因为这种理念上的差距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千八百多年!

    粮食问题解决了,军械问题也解决了。

    然后李轨就对现有的军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编。

    新的军队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正规军和乡军。

    一切吃粮当兵,把打仗作为职业,指着从军出人头地的人都是真正的战士,由这些真正战士组成的军队就是正规军。

    反之,那些寓兵于农,有一定训练和战斗力,离土不离乡的军队就是乡军。

    正规军里又分两大派系,李轨的嫡系中央军和边郡的边军。

    这其中自然是李轨的嫡系势力最强。

    时间反复证明,盲目照搬照套后世军队,尤其是现代军队的编制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这里是三国,有它的特点,军队需要接地气,不能听凭某人的喜好搞一些花架子。但这并不表示,李轨在军队的编制上就一定要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事实上他的军队在编制上从来都是古今混搭的,好用就行。

    李轨把军队的首脑机关统一整编进军府,军府者,军队最高统帅部也,与最高行政机构司农府、最高司法机构法堂并列。

    军府之下细分若干职能部门,基本上还是沿用辽东时的那一套。参谋部执掌作战,军务部负责军需粮草。变化也是有的,那就是把护军院一分为二,将军事审判机构独立了出去,单独成立军法法院。

    另外就是加强了军事情报机构,入关之后的情况表明,这一块以前做的很不好,形同虚设,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

    军府之下,辖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下辖若干部,军为虚,部为实。部的编制也突破一千人的限制,改为保底一千,封顶一万。

    军、部的设置是李轨的创新,用来弥补大兵团作战时编制上的不足,而部以下的编制跟其他汉军别无二致,这种细微处的东西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并不容易撼动。

    五军中,中军是嫡系中的嫡系,原本就是辽东军的主力,其最核心的则是追随李轨一起入关的原辽东军中军右厢,人数约五千人。

    中军主将由李轨亲自兼任,主要将领有赵云、太史慈、周兴、王攀、皇甫存、朱骏等。

    除了中军,前军地位最高,前军主力也是辽东军,但入关后征募的健儿也为数不少,前军主将是管亥,大将有胡靖等人。

    挨着前军的是后军,后军地位虽然很高,但战斗力一般,不过资格很老,跟李轨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涿郡哭宋寨时,军中很多将领都是李轨那时期培养出来的。

    后军的主干是铁旗部,由李轨的结拜兄弟石重、夏侯忠统领,军中有很多人都曾是刘琰的部下,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又十分排外,一般人根本不敢沾身。

    左军主要是李轨在河内时整编的河内军,有相当一部分是胡轸投降时带过来的凉州军。

    主将文丑,副将有胡轸等。

    排名最后的右军,组建时间不久,主干是被改编的乐浪郡和太原地方军队,由大将张辽统领,副将有张扬的旧部张成等。

    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划分,每军下面也是山头林立,军与军之间,部与部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扯也扯不清的关系。

    但这些都是次要的,要紧的是经过这次整编,众将各得其位,关系理顺了,人心也顺了,向内已无利益可争,下一步就只能向外扩张。

    而就在这个时候,长安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吕布跟王允密谋把董卓给杀了。

    本章完

第116章 取河东() 
此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各方诸侯纷纷表态,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保持中立看笑话的,有提兵准备进关捞取好处的。李轨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董卓死了,关中乱了,李傕、郭汜将驱逐吕布占据关中,然后汉献帝出逃,最终落入曹操手中。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军阀割据局面就此形成。

    “趁关中混乱之际,咱们进关中。”

    李轨也说不清进关中要做什么,但直觉告诉他浑水摸鱼一定会有所斩获。

    从太原起兵去关中,最便捷的通道是走河东郡,河东郡太守空缺,大将占荣掌权,占荣为人奸猾,一面向李轨示好,一面又跟董卓勾搭不清。

    而两家又都无力动他,都以拉拢为主,所以占荣的日子过的很滋润。

    李轨这次要来个搂草打兔子,顺手解决掉河东。

    出征大军以李轨本部人马为主,文丑为先锋军,太史慈局中为主力,管亥负责增援和接济前军给养,这一路是主力,攻占永安县后,直向襄陵,目标是夺取河东重镇临汾。

    朱骏出偏师插入北屈、皮氏之间,掩护中路军;

    张辽从上党出一支奇兵,沿中条山北麓向西,直插河东郡治安邑,打乱占荣的部署。

    各军依次出发,声势浩大。

    占荣大惊,急调主力北上,在临汾境内集结。

    李轨得到报告后,对贾诩说:“占荣一蛮夫耳,真不配享有河东。”

    贾诩道:“此辈不知天时,强行与主公争锋,死不足惜,可惜害了一郡百姓。”

    李轨明白贾诩的意思,太原也好,河东也好,将来都是自己的根据地,打仗可以,但不宜害民。

    李轨于是把护军校尉曹默叫来,令他严肃军纪,各军敢有害民之人严惩不贷。

    又对贾诩说:“董卓一死,吕布实难掌控局势,我料一个月后关中必然大乱,我欲接天子来太原,先生以为如何?”

    贾诩道:“将军起兵正为复兴汉室,太原偏远,可暂做天子驻跸之地,若为久长之计,仍以关中为都城更为合适。”

    李轨叹道:“此乱若平,关中已是一片焦土,何以奉君王。”

    贾诩笑道:“主公有先见之明,先发制人,又怎会使关中为焦土乎?保汉室,踞关中,闭关自守,趁关东诸侯内讧之际,扫平西北,然后出关扫平四方,则光复汉室有望,主公亦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李轨起身拜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夜晚回后宅,闻莺已经为他收拾了行装,李轨见大小箱笼几十个,于是笑道:“行军打仗,去去就回,不过三五个月,你弄这么多东西,这是要劝我离家出走吗?”

    闻莺没心思跟他开玩笑,而是忧心忡忡地说:“外面都说你此番去关中之后就留在长安不回来了。”

    李轨道:“休要道听途说。”

    忽然觉得不对劲,便问:“奇怪,我去长安不回来,你就不会赶过去吗?襄平到太原几千里都走过来了,太原到长安这么近,你为何就去不得?”

    闻莺发了一声微笑,面带幽怨地说:“你会让我去吗?”

    这一下李轨真是闹糊涂了。

    便道:“这叫什么话嘛。你今天究竟是怎么啦,说话奇奇怪怪的。”

    闻莺幽幽一声轻叹,强作笑颜道:“我只是舍不得你走。”

    李轨虽然觉得这话言不由衷,但也没有深究。

    次日一早,从太原出发,正式踏上南下的征程。

    此次南征关系重大,可谓是倾巢而出。

    李轨看了看随行的文官武将,忽然醒悟过来。

    怪不得闻莺昨天会说那番奇奇怪怪的话,这阵势可不就是要搬家到关中去的样子吗?于是就问周兴:“昨晚你家的有没有跟你闹?”

    周兴道:“闹什么?没有,她敢!怎么嫂子跟你闹了,不应该啊,这不是她的性格。”

    李轨奇道:“你怎么知道她跟我不对付了,你这个人神神秘秘的让我看不透嘛。”

    周兴道:“你真不知道,还是跟我装糊涂?外面都传疯了,说你此次出兵去关中是要抢吕布的小妾貂蝉,还说你要立她为正室。”

    李轨听了这话,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什么貂蝉,什么吕布,这谎言都是自己编造出来忽悠敌人的,结果敌人可能没忽悠住,却把可怜的闻莺给哄住了。

    李轨叫来卓丢儿:“你回去一趟,跟你嫂子说,把我的那双布鞋拿来,我要穿。”

    卓丢儿促狭地问:“敢问是哪位嫂子?”

    周兴拿马鞭子就抽,卓丢儿早有防备,让开周兴,一溜烟的跑了。

    大队开拔不到一天,李轨就得到消息,先锋军文丑攻占了永安县。

    这其实不难理解,占荣的做法使得河东北部的永安县、襄陵县处于无兵可守的窘境,尤其是永安县,孤悬在外,更是凶险万分。

    守将自己就跑了七七八八。

    中路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永安县,继而三路大军进抵临汾城下,李轨此时却下达了暂时不要攻击的命令。

    据皇甫存和军事情报机构的分析,李轨判断占荣这个人在人格方面是有缺陷的,一面极度自卑,一面极度自负,一面又极度自恋,这样的人格特征使得李轨相信,占荣战败之后会拿自己的家人和河东百姓出气,万一弄个玉石俱焚出来那就不赞了。

    所以他要中路军暂时压住阵脚,等待张辽的奇兵偷袭安邑成功。

    但令李轨错愕和不解的是,张辽和他的奇兵部队居然消失了,消失的无影无踪,怎么也联系不上。

    一开始他们判断是迷路了,中条山那么大,山高林密的,迷路很正常。

    像张辽这种久经战阵的老将纵然一时迷路也会很快重回正道。

    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第三天,张辽依然渺无音讯。

    所以李轨又开始担心张辽是不是遇到什么状况了,譬如在山中遭遇山大王的伏击,搞的全军覆没,亦或者遇到什么毒蛇猛兽,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什么的。

    但中条山上虽然有那么几股势力较强的山匪,但打个道劫个色什么的还行,说到干掉一支全副武装、又有大将统领的军队,未免就有些儿戏了。

    至于毒蛇猛兽,这又不是玄幻小说,再狠的毒蛇也搞不定一支军队吧。

    地震、泥石流什么的自然灾害倒是有可能,这个还需要再探察。

    又等了三天,依然芳踪无影。

    此时已经有谣言在私下流传,说张辽率队跑了,张辽在辽东时的地位比管亥高,结果到了太原后反而降低了,一时心里想不开就拉上队伍跑了,去南方投奔刘表去了。

    李轨严厉地斥责了造谣者,这谣言编造的实在太没水平了,张辽和他的部队都是北方人,就算是要跑,也应该投奔曹操,住惯了干干爽爽的北方,跑到南方那卑湿之地去,岂不得腻歪死?

    只过了一天。

    李轨就彻底失去了耐心。

    升帐,聚将,正要命令中路军与占荣决战,却忽然接到了朱骏立功的消息。

    朱骏占领皮氏县后,虚张声势扬言要渡河打夏阳,谁知却虚晃一招,直奔安邑去了。

    此时占荣主力尽在临汾,安邑十分空虚,而且有限的兵力也被安排在东面和南面以防御可能来自于上党或河内的敌军,对皮氏方向一点准备都没有。

    朱骏的大军奇迹般地出现在安邑城下时,守军还以为是调来的援军,稀里糊涂的就开了门,然后河东的核心重镇安邑就落入李轨的手中。

    经过大力整饬,李轨现在的军事情报网效率已经很高了,朱骏得手后的第三天他就收到了确切消息,于是立即下令中路军夺取临汾。

    占荣集结在城下的大军一部分奉调南下救火,余部也人心惶惶,本来就处于劣势的他,这一下更没得玩了。

    一仗下来就全垮了。

    中路军占领临汾之后,管亥马军立即南下驰援朱骏,文丑因为冲阵时受箭伤留下养伤,太史慈率步军随后南下。

    李轨的参谋本部越过临汾马不停蹄的赶到安邑。

    途中遇到大雨,李轨淋了一场雨,病了,到安邑后高烧不退,昏昏沉沉的,一直到第三天下午才发了一身汗清醒过来。

    醒来之后,张口就问有无张辽的消息。

    太史慈道:“派了十几路人马进山搜寻,却杳无音讯。”

    李轨听了默默无语。

    周兴安慰道:“占荣不得人心,他一死,河东各县都愿意投诚,已经嘱咐地方,让他们派人去找了,我想就算是一只猫也能把它找出来对吧。”

    听了这话,李轨心情好了一点,喝了一点稀粥,养了养精神,连夜召开军事会议。

    此时的河东郡,除了中条山之南的几处据点暂时不肯投降意外,其余各县俱已归顺,论功刑赏,朱骏立一等功,众将心悦诚服。

    本章完

第117章 智赚潼关() 
河东郡向南隔河与弘农郡相望,镇守弘农的张济乃是董卓的党羽,董卓已死,现在是吕布和王允当权,董卓的旧部惶惶不可终日,张济的日子很难熬。

    现在河东被李轨袭占,张济的日子就难过起来,有人劝他撤兵回关中去,免得陷入四面合围的窘境。

    张济道:“相国被王允、吕布所害,我此刻回去焉有好果子吃,我意回凉州去,诸君肯随我吗?”

    众将道:“愿追随将军。”

    张济于是大掠弘农,驱赶士民三万欲回凉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