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担心城下残余的高句丽人会尾随追击,建议李轨留重兵镇守,李轨也不听。所以大军开拔后不久,就有人高句丽守军向襄平城发动进攻,满城惊慌。
此刻李轨已经离城百里,人劝李轨分兵回援。李轨笑道:“边城不比内地,警钟长鸣,时刻得保持警戒之心才是。哪有如他们这样的,大惊小怪。”
高句丽的这些试探很快被守军击退,襄平城转危为安,此时李轨大军已经追入高句丽腹地,正在向其京城丸都挺进。
自襄平城下败阵后,伊夷模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战役,其部一触即溃,丢盔弃甲。
本章完
第88章 打出一个新辽东(下)()
李轨一路如入无人之境,连破数十城寨,在大月河谷与先期突入高句丽的朱骏部会合。朱骏声言伊夷模发下金批令,号召各部勤王,高句丽各部族兵正在向丸都聚集,声势十分浩大。
李轨询问贾诩意见。
贾诩道:“高句丽有五族:涓奴族、绝奴族、顺奴族、灌奴族和桂娄族。早年涓奴族为王,后被桂娄族取代。伊夷模是桂娄族人,他发下金批令,各部族尽发勤王之师,但其中亲疏不一,涓奴人行动最慢,最是敷衍,他本族和绝奴族则较为积极。所以我们当趁他各部尚未集结之际,一举破其首脑,则余部自溃。”
朱骏也道:“是啊,野人若不聚集便是散沙一盘,若是聚集起来,便是一只铁拳,所以应趁其尚未成势一举破之。不过,伊夷模尚有王军七万,只恐势大难敌。”
贾诩笑道:“他若有这军力,又何来襄平之败。”
李轨道:“先生所言极是,高句丽有五大部族,数百个部落,伊夷模所在的桂娄部人口最多,近十万人,他们这些部族都是全民皆兵,所以他自称有七万王军这不奇怪,但我们要分清这王军是什么。这些部族,单挑一部都很难缠,合在一起就更难缠,襄平之败后伊夷模急于报仇,气势尚在,若任由他把各部攥成拳头,则是我辽东的心腹大患,唯有趁其羽翼未成一举灭之。”
于是分朱骏为外围警戒,自己统帅两万人马直捣高句丽京城丸都。
果然如李轨所料,伊夷模号称的七万王军绝大部分都是老弱,他的精兵强将都葬送在襄平城下了。此时的丸都正处在可怕的混乱之中,高句丽的上层对即将到来的京城保卫战丝毫没有信心,所以置伊夷模的严令于不顾,纷纷逃离丸都。
李轨趁乱攻击,一举攻入城中。
丸都的形制仿照汉都洛阳,占地面积更大,但人口不过,规划较为混乱。
五部族各据一方,都有自己的地盘。李轨瞄准桂娄部和其亲密战友绝奴部据点猛攻,对其他三家领地则秋毫无犯,私下里放话说此番出兵是为前高句丽相加、涓奴部已故首领韩贺
报仇雪恨。
韩贺当政时跟大汉友好,甚至将自家的姓改成韩。
世人传言韩贺是被伊夷模的祖父宫害死的,而宫当政时屡次侵犯大汉边界,跟汉人结有血海深仇,所以李轨提出的这个口号很有蛊惑性。
两部族之间的利益之争被转化为个人之间的恩怨,既然如此,其他三家尤其是涓奴部还有什么理由去帮伊夷模呢。
解除了后顾之忧以后,李轨集中兵力攻打王城。
王城是城中之城,工事完备,易守难攻。
李轨连续强攻两天都未能奏效,这时候忠于伊夷模的部落兵陆续赶到一些,在城外与李轨留守部队激战。
战局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些作壁上观的部族又开始蠢蠢欲动。
贾诩劝李轨道:“事急,必须当机立断。请立拔奇为王。”
伊夷模的父亲伯固有两个儿子,拔奇为长子,伊夷模为次子,当年传位时兄弟俩经过一番惨烈的争斗,最终伊夷模胜出。伊夷模做了王之后,将其兄长放逐在外。
伊夷模与李轨开战后,李轨便遣朱骏深入高句丽腹地寻找拔奇,并将其“保护”起来。拔奇当然是有资格做高句丽王的,一旦他为王,王城里的有些人就会反水,因为眼下这状况对双方而言都十分凶险,这些人才不会在乎谁做王,保住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李轨有些不甘心,他已经攻入了高句丽的腹心,围住了他的王城,只差一步他就能灭亡这个宿敌。
这个时候却要跟他妥协,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贾诩劝道:“灭大国,非十年不能平复,十年之内天下必然大乱,主公当领兵争取华北、挺进中原,何苦将精力耗在这偏远荒寒之地,纵然扫平了高句丽全境,于大局又有何益?”
李轨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只是临机决心难下,听了贾诩的劝告,便笑道:“李轨一时糊涂,多谢先生指教。”
当即令将拔奇带到中军,待之以君王之礼,劝拔奇登位。
拔奇这些年恨透了弟弟伊夷模,有这样的报复机会,他焉肯错过?
一轮讨价还价后,拔奇答应做高句丽王,自为王后与大汉辽东世世和好。
拔奇称王之后,次日王城里就有叛军作乱,城防瞬间崩塌,伊夷模与妻子十三口被乱军所杀。拔奇请求李轨以友军身份介入,李轨遣王俭率内军两千进城。
王侯、公主、勋贵不杀,其余高官、干吏、工匠,一口气杀了上千人,高句丽举国菁英毁于一旦。
历代所藏珍宝、典籍也失踪了无数,当然这黑锅必须有人来背。
李轨设宴邀请造反积极分子聚餐,席间埋伏下刀斧手,饮宴时忽然回忆起他与伊夷模的点点滴滴来,说到动情处不觉潸然泪下。
然后话锋一转,痛斥众人不忠,喝令刀斧手就席间斩杀。
这些人里有忠于拔奇的,有浑水摸鱼的,但以忠于拔奇者居多。
剪除拔奇的羽翼,才能更好的控制他,免得他尾大不掉。
改日李轨以高句丽校尉的身份代表汉天子历数伊夷模的种种罪行,宣布废黜之,另立拔奇为王。拔奇登基称王,第一件事便是免冠向大汉皇帝特使谢罪,痛悔己罪,声称要赴洛阳御前请罪。
李轨则宣达大汉皇帝之命,赦免拔奇和各部族之罪,既往不咎。
各部欢呼雀跃,相继散去。
李轨在丸都驻屯月余,待拔奇地位稳固之后,与新王歃血为盟,约为兄弟。
这才高奏凯歌,得胜回襄平。
摆平了高句丽这个最大祸害,辽东转危为安,但还有一些头痛的事亟待解决。
其一,太史慈主力逐北,深入不测之地,至今杳无音讯。
其次,遣往昌黎郡找公孙氏买粮的使者死在了昌黎,使得两家关系骤然紧张。
其三,赵云在玄菟郡遭到不明身份武装袭击,他怀疑是张纯,但李轨判断不是,而极有可能是他的那位好哥哥公孙瓒在试探他的虚实。
最后,辽东主力撤离朝鲜城后,留下伤病老弱几千人在城中休养,乐浪郡土着见有机可乘趁卷土重来,重新围困了朝鲜城。
张辽孤木难支,形势岌岌可危。
李轨回到襄平后一一剖断,令皇甫存选派精兵强将寻找太史慈下落。
昌黎那边仍以大局为重,暂时稳住公孙氏,化解边境危机。
向玄菟郡增兵,但有来犯之敌,坚决回击之。
至于乐浪郡方面,李轨本欲亲征,被劝阻,改由朱骏前往增援。
分派已定,各处捷报频传。昌黎郡的公孙氏当然不想跟李轨翻脸,但也不敢道出辽东使者意外身亡的真相,遣使来襄平向李轨道歉,并对死难家属进行慰问,同时重申两家和好之意,并拿出三千石粮食、一千头牛、两千口羊来劳军,同时答应平价售给李轨五万石粮食。李轨心虽不满,但也只能暂时忍耐。
玄菟郡自增兵以后,再无人敢侵犯。
朝鲜那边得知李轨返回襄平后,围城的土着即成惊弓之鸟,待见朱骏率大军来援,瞬间溃散。
除了太史慈仍然没有下落,四路危机去了三处。
这一场几乎让李轨翻船的大风浪总算过去了。
经过这一场大战,辽河以东李轨再无对手,但辖内经济破坏也很严重,所以朱骏解了朝鲜之围后,李轨没有同意继续追击,而是令其固守朝鲜。
他得先缓一缓,辽东再也支撑不起连续作战了。
本章完
第89章 初平元年不太平()
但偏偏这个时候太史慈回来了,他不仅带回了胜利的消息,还带回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原来太史慈深入扶余境内,追击上千里,斩扶余名将阿知牙,杀敌数万,俘虏生口十万,羊两百万头,牛七万头,马十二万匹。
逼的扶余各部向北远遁,而那些被扶余压迫的部族则纷纷内附。
太史慈出征时仅有八千人,回师时所部近四万人。
李轨又喜又忧,喜的是太史慈不负众望,以一己之力扫平了北方,奠定了北部边境数十年稳定的基石。忧的是一下子多出三万多张嘴,自己拿什么供养他们?
这帮吃货,不是要把你吃穷,是要直接把你啃死啊。
太史慈显然不了解这些,他向李轨言道:“这些边民仰慕大汉久矣,一心想着归附,他们都是主动归附的,愿为将军赴汤蹈火。”
李轨看了贾诩一眼。
贾诩道:“既然如此,子义可率本部人马驰援朝鲜。”
太史慈慷慨道:“我当扫平半岛,解除南顾之忧。”
李轨大喜,即以太史慈为南征各军主帅,统帅三万新附军进军半岛。
李轨并不期望太史慈能彻底拿下朝鲜半岛,只要仗打下去就好,一则以战养战,解决了军队吃饭问题,二来消耗消耗多余的脂肪,对身体健康有利。
李轨在辽东浴血奋战之际,他的好兄弟公孙瓒也没闲着。
初平元年,青徐黄巾残余近三十万涌入冀州,地方官府告急。
幽州牧刘虞迫于朝廷压力,只得同意公孙瓒率部驰援。公孙瓒在渤海郡大破黄巾,俘虏二十万,选其精锐七万人编入军中。
公孙瓒原本只是地方枭雄,称雄于幽州,却无力争雄天下,有了这个资本之后,他的野心就不再局限于幽州一地,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南方更为丰腴的冀州、青州。
这也促使他改变策略,先前他对李轨是既拉拢又打压,此刻变成了必欲除之而后快。
“公孙伯圭欲要争霸天下,必欲先稳固后方,所以侵犯辽东是早晚的事,而且我断定他会立即动手,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先发制人,趁其兵力部署尚未完成,我主动出击,先灭昌黎境内的公孙氏,没有了这个前哨阵地,他想打辽东只怕也没那么容易。”
对打昌黎大族公孙氏,众人意见不一。
公孙氏擅于做公关,辽东上层被他拉拢腐蚀的大有人在,这些人明里暗里都是保他的。李轨知道这种事只能独裁,于是密令驻守玄菟郡的赵云立即采取行动。
玄菟郡驻军只有四千人,还要防备北方的鲜卑和扶余残部,所能动用的人马不足两千。所以没谁会想到李轨会用赵云解决公孙氏。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步险棋。
公孙氏的家兵家将不下万人,为了对抗张氏和防备李轨,弓刀齐整、粮草足备,大本营扶黎县城高池深,防御工事十分完备。
单凭区区两千人能克敌制胜吗,众人心里都没底,李轨其实也无十分把握。
但他知道战机稍纵即逝,此刻不动手,要解决公孙氏势必要耗费极大的精力,这个险值得去冒。
在焦灼中等候了三天两夜,昌黎郡那边终于传来消息,赵云夜袭扶黎城得手,攻破公孙氏的大宅,擒获公孙氏家长公孙锲和其长子公孙鄂。
这就像那点穴之法,看似轻巧,却是一招制敌。
公孙氏首脑被擒之后,上万精兵强将不能动用,只能乖乖的俯首称臣。
如何处置公孙锲父子,李轨听从贾诩的建议,将其家族从扶黎迁出,安置在襄平,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管,其旧地由李轨派兵保护,财产收益仍归公孙氏享用,但家兵家将就此解散,辽东是王道乐土,昌黎郡也一派祥和太平,养那么多兵干什么。
公孙锲还能说什么,苟延残喘,仰人鼻息,只能乖乖的听招呼了。
李轨的突然介入,让盟友昌黎张氏感到很紧张,张家内部磋商之后,认为对抗李轨是不明智的,与其如此不如彻底倒向李轨一边,纵然为马前卒,也还能有立身之地。否则张家下场不会比公孙氏好到哪去,要么被李轨屯兵,要么被公孙瓒搞掉。
李轨让贾诩去了趟昌黎,安抚张家不要有其他想法,解决公孙氏是出于迫不得已,公孙氏与公孙瓒暗中勾结,想把昌黎郡卖给公孙瓒,李轨为了自保只能先发制人。至于张家,过去是辽东的盟友,现在是将来,将来仍然希望是。
李轨知道不给张家一点甜头他是不会从命的,就把除扶黎城以外的公孙家地盘都给了张家,在昌黎郡除了驻军防备西方之敌,并不干涉地方政务。
此举彻底俘获了张家。
张家彻底倒向李轨之后,昌黎郡就成了李轨对抗公孙瓒的前沿阵地。
而公孙瓒痛失扶黎公孙家这个前哨阵地后,再想进攻辽东就变得困难重重。
一旦辽东战事陷入旷日持久,争霸河北的企图就有可能全面落空。
公孙瓒在犹豫。
李轨审时度势,遣使往幽州与公孙瓒讲和。
李轨表示自己的兴趣只在辽东,无意也无力争霸河北,逐鹿中原,他愿意跟公孙瓒订立盟约,两家世代和好,永不侵犯。
公孙瓒还在犹豫中。
一鼓作气做掉李轨自然是一劳永逸,但李轨已非吴下阿蒙,失去了扶黎这个前进据点和公孙家这个耳目后,再想图取辽东胜败难测啊。
但就此与李轨讲和,他又实在担心,李轨崛起速度太快,短短三年就霸取了辽东,若再姑息养奸,不过三五年只怕就是心腹之患。
现在可以说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就在公孙瓒犹豫不决的时候,
数千里之外的洛阳却发生了一桩影响整个大汉历史进程的大事。
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董卓进京了。
朝堂乱作一团,无暇他顾,过去给幽州牧刘虞的支持突然没了。
刘虞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慌,若无朝廷的支持他是斗不过公孙瓒的,要想撑下去那就只能玩势力制衡这一套。
于是生出一计,上奏朝廷正式授李轨辽东太守之职,并改授辽东将军。
度辽将军和辽东将军都是杂号将军,无所谓高低,但这名字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度辽将军是给尚未成事者的加持,而辽东将军则是承认了李轨在辽东以东霸主的地位。
刘虞用这种手段在公孙瓒的东面树立起一座高峰,你公孙瓒不是牛吗,李轨也很牛掰,你就不要分点心里提防他吗?
这就是阳谋,你明明知道我在做什么,却还是无可避免的陷入窘境。
果然,事发不久,公孙瓒就在临渝县以东,后世山海关的地方屯兵筑堡,做了最坏的打算。
兄弟之间猜疑到了这种地步,战事一触即发。
李轨也不客气,以防备张纯为名出兵昌黎郡,把触角伸展到了辽西走廊,正式与公孙瓒对峙起来。
两军僵持了有一个月,恰逢公孙瓒生日,李轨派遣贾诩前往贺寿,贾诩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公孙瓒不要跟李轨为难。
公孙瓒当然也不想跟李轨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