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藕益禅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禅解】
此章以“学”字为宗主,以“时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朋来”及“人不知”,皆是“时习”之时;“乐”及“不愠”皆是“说”之血脉无间断处。
盖人人本有灵觉之性,本无物累,本无不说,由其迷此本体,生出许多恐惧忧患。今学,即是始觉之智,念念觉于本觉,无不觉时,故名“时习”,无时不觉,斯无时不说矣。
此觉原是人所同然,故“朋来”而乐;此觉原无人我对待,故“不知”、“不愠”。夫能历朋来人不知之时,而无不习、无不说者,斯为君子之学。若以知不知二其心,岂孔子之所谓“学”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禅解】
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弟;不孝弟,由于甘心为禽兽。
若不肯做衣冠禽兽、必“孝弟”以“为人”。为人、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故“孝弟”是仁、义、礼、智之本。盖孝弟,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禅解】
“巧言”。口为仁者之言也。“令色”,色取仁也。“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禅解】
三事.只是己躬下一大事耳。倘有人我二相可得,便不“忠”、“信”;倘非见过于师,便不能“习”。此是既唯一以贯之之后。方有此真实切近功夫。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禅解】
五者,以“敬事”为主。敬事,支从敬止功夫得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禅解】
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禅解】
“贤贤”,不但是好贤,乃步步趋趋之意。盖自置其身於圣 贤之列,此即学之本也。事亲、事君、交友,皆躬行实践,克到圣贤自期待处,所以名为“实学”。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禅解】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 业惕厉,而暂觉远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
“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禅解】
“厚”,是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禅解】
此可与“美玉章”参看。子贡以“沽”与“藏”为问,夫子再言“沽”之,只是“待价”二字,便与寻常沽法不同。今子禽以“求”并“与”为问,子贡亦言“求”之,只是说出“温、良、恭、俭、让”五字,便与寻常求法不同。
若竟说不求不沽,则与巢、许何别?若竟说求之沽之,则与功名之士何别?若知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颜子居陋巷而非置斯民于度外,则知富强礼乐,春风沂水,合则双美,离则两偏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禅解】
此总就孝道上说。“观其志”,观其事父之心也;“观其行”,观其居丧之事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禅解】
“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禅解】
欲慎终者,全在谋始,只贵“可复”、“可宗”,不必定复、定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禅解】
“敏事”,如颜子之请事斯语,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慎言”,即所谓仁者其言也切。从敏事处得来,不是两橛,就正“有道”,是慕道集义,不求“安”、“饱”,是箪瓢陋巷家风,非颜子不足以当此,故惟颜子“好学”。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禅解】
子贡之病,在愿息,文在悦不若己,故因其所明而通之,“告往”“知来”,全是策进他处。道旷无涯,那有尽极,若向乐与礼处坐定,便非“知来”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禅解】
自利则亲师取友.必要知人。利他,则应病与药尤要知人。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禅解】
“为政以德”,不是以德为政,须深体此语脉。盖自正正他,皆名“为政”。“以德”者,以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知是性具三德也。三德秘藏,万法之宗;不动道场,万法同会。故譬之以北辰之居所。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禅解】
此指示一经宗要,令人随文人观,即闻、即思、即修也。若知《诗》之宗要,则知千经万论,亦同此宗要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禅解】
五霸虽驾言于德、礼,总只政、刑;帝王虽亦似用政、刑,无非德、礼。盖德、礼,从格物诚意中来,孟子所谓“集义所生”;政、刑,从贤智安排出来;孟子所谓“义袭而取”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禅解】
只一“学”字到底,学者,觉也。
念念背尘合觉,谓之“志”;觉不被迷情所动,谓之“立”;觉能破微细疑网,谓之“不惑”;觉能透真妄关头,谓之“知天命”;觉六根皆如来藏,谓之“耳顺”;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是得心自在,若欲得法自在,须至八十、九十,始可几之,故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此孔子之真语实语,若作谦词解释,冤却大圣一生苦心。
返闻闻自性,初须入流亡所,名之为“逆”,逆极而顺,故名“耳顺”,即闻所闻尽,分得耳门圆照三昧也。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禅解】
克己复礼,方能以礼事亲,违礼,即非孝矣。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禅解】
此等点示,能令有人心者痛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禅解】
以犬马养,但养口体,能养志者,乃名为“敬”。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禅解】
根于心而生于色,孝在心,而不独在事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禅解】
“私”者,人所不见之地,即“慎独”“独”。字。惟孔子具他心道眼,能于语言动静之际,窥见其“私”,故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退”非颜子辞退,乃孔子退而求之于接见问答之表耳。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禅解】
己之“所以”、“所由”、“所安”,千停百当,则人之所以、所由、所安,不难视观察矣。故君子但求诸己,如磨镜然。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禅解】
观心为“温故”,由观心故,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为“知新”。盖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也。
【子曰:“君子不器。”】
【禅解】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乾坤太极,皆器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无非器也,况瑚琏斗筲,而非器哉!李卓吾云:“下学而上达,便是不器。”此言得之。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禅解】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正是此意。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禅解】
生缘、法缘、无缘三慈,皆是“周”;爱见之慈。即是“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禅解】
“学而不思”,即有闻无慧;“思而不学”,即有慧无闻。“罔”者,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也。“殆”者,如增上慢人,堕坑落堑也。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禅解】
“端”,头绪也。理本不异,但头绪一差,则天地悬隔。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禅解】
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意谓无所不知,方名为知”,不是强“不知”以为“知”也。
此则向外驰求,全昧知体,故今直向本体点示,只要认得自己真知之体,更无二知。此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旨参看,方见圣人道脉之妙。若舍此而别求知,不异丙丁童子求火,亦似骑牛觅牛矣。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禅解】
何日无闻,何日无见,闻见不患不多,患不能阙疑殆,慎言行耳。“禄在其中”,是点破天爵天禄,乃吾人真受用处。若作有得禄之道解释,陋矣陋矣!
【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禅解】
惟格物诚意之仁人,为能“举直错枉”,可见民之服与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于民也。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禅解】
“临庄”,从知及仁守发源。知及仁守,只是致知诚意耳。“孝慈”、“举善”、“教不能”,皆是亲民之事,皆是“明德”之所本具。可见圣门为治,别无歧路,此节三个“则”字,上节两个“则”字,皆显示感应不忒之机,全在自己。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禅解】
此便是为政以德。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
【禅解】
不信自己可为圣贤,如何进德修业?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禅解】
来之事,圣人别有心法,与如来性具六通相同,如明镜无所不照;非外道所修作意五通可比也。
子张鹜外,尚未能学孔子之迹,又安可与论及本地工夫,故直以“礼之损益”答之。然礼之纲要,决定不可损益,所损益 者,因时制宜,随机设教之事耳。
若知“克己复礼”为仁。则知实智。若知随时损益之致,则知权智。既知“权”、“实”二智,则知来之道,不外此矣。言近指远,善哉善哉!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禅解】
骂得痛切,激动良心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禅解】
卓吾云:季氏要哭。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禅解】
卓吾云:三家要笑。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禅解】
世人虽甘心为不仁,未有肯甘弃礼乐者。但既弃仁,即弃礼乐,故就其不肯弃礼乐处唤醒之也。
卓吾云: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禅解】
“俭”,非礼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点,庶可悟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禅解】
此痛哭流涕之言也。呜呼! 可以中国而不如夷乎?
【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禅解】
卓吾云:季氏间之,不胜扯淡,便是夫子救季氏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禅解】
“必也射乎”,正是君子无所争处。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禅解】
“素以为绚”,谓“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称绝色也。
人巧终逊天工,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