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内容简介:北宋与西夏两国间兵戈不止,无数江湖中人也以各自的方式投身到旷日持久的国战之中。北宋武林高手李擎苍在一次刺杀西夏国将领的行动中,恰逢西夏将领获得外星文明留下的遗物。李擎苍与其交手时无意中触发外星遗物的能量,被黑洞吞噬,使李擎苍挣脱时空的羁绊,穿越到了现代。且看北宋豪杰在现代世界中如何靠着一身古武绝学从一届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平头百姓如何成长为一个纵横四海,叱咤风云的英雄传奇。
111879
楔子()
宋神宗“熙宁三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在皇城周廻五里的城墙内; 雕梁画栋的殿堂楼阁鳞次栉比,碧瓦朱漆的亭台池榭交相掩映,蜿蜒曲折的门厅路径纵横交错。
整个皇城虽然布局略显紧凑了一些;但是神工天巧,气势恢宏,远望去却又不失巍峨森严的帝王气象。
城墙外的护城河静静的流淌,仿佛一条绿色玉带般围绕着威严肃穆的皇城。
在皇城外的金水桥上,许多头上戴着黑色官帽,身着红紫色朝服,腰配金银鱼袋的文武官员们正手持笏版,迈着急促而又不失庄重的步伐,向正门大开的宣德门涌来。
守门的禁军将士披着盔甲绣袍,持戈站立两旁,神情肃穆的看着这些文武大员进入皇城大内。
众多官员一路行走,越过大庆殿,经过紫宸宫,直向朝会的垂拱殿而去。
在金龙盘柱,玉石为阶的垂拱殿之中,宋神宗“赵顼”头戴通天冠,身穿圆领绛纱袍,腰系金玉大带,正背者双手在龙椅前的台阶上来回走动,借此来平复内心的焦躁。一张白皙清秀的脸上满是兴奋期待的神情,
阶下站立着一位五十来岁年纪,肤色微黑,五绺长髯,目光坚毅,气度沉稳的紫袍男子。见赵顼有些焦躁,便躬身行礼说道:“官家请稍安勿躁,臣已与多数臣公取得共识,今日这朝会定下西征一事已是定势。”
赵顼停下脚步,看着这说话的紫袍官员,开口说道:“卿相,朕自是明白这个道理,但一想到今日朝会过后,就要收复我大宋失地,一雪前耻,重振我大宋声威!心里激动,却是有些失态了。”
这男子说道:“官家操劳国事,夙兴夜寐。好学不倦,举止谦恭,这失态一说,却是当不得的。”
听他如此夸赞自己,赵顼心里也颇为受用,刚想谦虚两句。殿内已有朝臣进入,君臣二人相视一笑,不再言语。
这紫袍男子便是北宋名臣“王安石”。神宗赵顼英年即位,雄姿英发,素有抱负,胸怀大志。即位后对宋朝当时疲弱的国力,臃肿不堪的政治机构,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对辽国和西夏每年“进贡”大量的“岁币”感到困惑与不满,一心谋求改变,以雪前朝之耻。在启用王安石后,大刀阔斧改革当时的财务,军事制度。
此举虽然招到朝野上下一片指责与反对,但君臣二人同心同德,上下协力,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变革口号和神宗实行“熙宁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现在大宋国库仓廪充实,军力日益强盛。神宗和王安石商量过后觉得现在是可以给西夏这个降而复叛的乱臣贼子一点教训了。
随着文武百官的陆续到来,赵顼已肃容整装,端坐在紫檀木所制的龙椅之上,两手扶住龙椅两侧鎏金的盘龙雕花扶手。面如平湖,双眼古井无波的俯瞰着底下整齐站立的文武百官们。
片刻后赵顼开声言到:“诸位爱卿!自从西夏逆酋“李秉常”幼龄即位,其母后“梁洛瑶”把持西夏朝政以来。大力推行汉制,培植私党外戚,导致国内汉夏分裂,政令不稳,国势日衰。而我大宋现今政治清平,君臣一心,兵强马壮,府库充盈。如今朕决议兵发西夏,收复西北失地,诸卿家有何建议谋略,请畅所欲言,于朕共商!”。
此言一出,原本肃静的垂拱殿中立刻发出嘈杂之音,惊讶的,兴奋的,担忧的,各色表情出现在殿中百官脸上。
原本用于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讲悄悄话的细长帽翅也似乎起不了什么作用,百官们不再侧耳低语,而是正大光明的对面相互讨论起来。
看着底下官员表情各异的神态,听着无数声音交织而成的喧嚣杂音,龙椅上的赵顼没有露出任何不耐神情。而是用手支着下巴斜靠在龙椅上,面带似笑非笑的表情看着殿中交头接耳的群臣,庄严的朝会变得如此喧嚣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如今辽国虎视眈眈,吐蕃蠢蠢欲动,大理偏安一隅,就连交趾小国都在夜郎自大。西夏此时政局不稳,正是解决这个反复无常的小国良机。
今日朝议其实他和王安石早有定论,也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支持。无论殿中官员商议结果如何,发兵攻打西夏已是铁板钉钉之事。公开议政只是希望朝中臣子们能为这次战争出谋划策,拾遗补缺而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虽自负英明,但此等军国大事还是要召开朝会让朝臣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独断专行,不纳良言的昏君。
一盏茶的功夫,殿中的喧嚣渐止。一位官员手持笏版越众而出,此人四十来岁年纪,身着朱色朝服,面色精悍,发鬓微霜。躬身向赵顼大呼道:“官家圣明,我大宋现在兵强马壮,府库充盈。趁此良机,兵伐西夏,定当一战而功,某家不才,愿为先锋,替官家驰骋彊场,收复失地。”
赵顼定睛一看,这人叫王韶,前年向他上书《平戎策》三篇,内容都是针对如何抵御和攻略西夏的建议。现任陕西秦凤路经略司机;是铁铁的西夏主战派。
王韶话音刚落,边上站出一人,此人五旬年纪,身穿紫袍,方面大耳,五绺长髯,气度雍容,却是御史中丞司马光。只见他躬身说道:“官家,臣以为西夏小国只不过疥癞之疾,辽国才是我大宋心头之患,此时国力方兴,不若修养民生,取那合纵连横之术,交好西夏,吐蕃,大理诸国,孤立辽国,彼时举国上下,动那雷霆之力,先灭辽国,后灭西夏为妙!”
这司马光是几朝老臣,历来关心民生疾苦,一向敢于抨击时政,反对朝廷奢侈之风和地方将帅扰民之举。好不容易看见宋国现在刚刚有点起色便要兵锋又起,觉得到时百姓未免受苦,是以出言反对。
王安石见司马光出言反对,连忙越众而出,开口说道:“君实(司马光的字)此言差矣,我大宋如今钱粮充足,兵锋正利。西夏此时牝鸡司晨,国内不宁,此等良机,天赐不取反受其咎,何须要取那连横之策?交好西夏之说实在不妥!难道你认为大宋每年送给西夏的岁币居然不够?还是说辽国不会与西夏交好?”
司马光与王安石年轻时本是好友,相交莫逆。后来只因两人政见不合,一个要改制,一个要守旧,所以经常在朝堂上意见相左。
王安石话音刚落!阶下又站出一人,身穿红袍,紫红脸膛,高鼻鹰目,却是秦凤路经略使李师中,只见他大声说道:“官家,臣附议司马中丞的提议,这西夏只不过是河西小国,土地贫瘠,气候苦寒,打了也无甚用处,心腹大敌实乃辽国也。” 这李师中出来反对攻打西夏却非公心,不像司马光是一心为民。只是见不得自己下属王韶能力比他强大罢了。再者如果朝廷决定攻打西夏,他这个秦凤路经略使必将首当其冲,到时如军情不利,他可不愿背这个黑锅,属于消极反战的代表人物。
赵顼见司马光出来反对心中本已不快,只是碍于司马光是三朝老臣,不好直言斥之,偏生又跳出个不开眼的李师中,这下赵顼也坐不住了,板着脸说道:“几位爱卿,攻打西夏之事,朕意已决,叫众卿家来只是为朕出谋划策,拾遗补缺而已。如此天赐良机,我大宋可要好好把握!”
见皇帝这样一说,司马光和李师中知道此事已成定局,这朝会也就是个过场。和王安石唱唱反调可以,和皇上唱反调,那就殊为不智了。
于是两人均对赵顼躬身道:“臣遵旨。”退回人群之中。其他站在殿中的官员无一不是老谋深算,历练通达之辈。揣摩圣意乃是为官的基本技能,见皇上如此讲话,攻打西夏的态度和决心已是表露无遗。做臣子的识相点就赶紧高呼“吾主圣明,山呼万岁吧!”
于是群臣都一个个越身而出,阿谀奉承之言涛涛不绝,直夸得赵顼文治武功直追秦皇汉武,功盖千秋。
赵顼毕竟是年青人,听得臣子们谀歌如潮,不由得在龙椅上乐得畅怀大笑。
臣子们皇上见龙颜大悦,有那铁血主战的已迫不及待的大声向皇上出谋划策了。老成持重的也只是等着听完计划后拾遗补缺。还有少数心怀鬼胎之类也只是不发一言,绝不敢在这时触犯天颜,惹起众怒。
兵伐西夏一事就这样顺利通过,然后就是各有司之间的协调,军事方面的部署的商议,此事不去细表。
朝会结束后,几道圣旨发下,擢升王韶为太子中允、秘书阁校理,主持收复河陇军事。
罢黜李师中秦凤路经略使职司,由窦舜卿接替秦凤路经略使。
擢升司马光为枢密院副使,掌管对西夏开战的钱粮调度、人事任免。
但司马光这个老古董不给赵顼和王安石面子,以 “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朝廷顾其颜面,也不好强求,只好作罢。
于是宋夏两国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又拉开了序幕。双方均派出大量密探打听对方军情政策。
两国庙堂上军事与政治的博弈有若水底旋涡,外表不显而内里狰狞。一旦打破平静则 “烽火连天,兵祸连接”。两军交战处,白骨盈野,赤地千里。
而两国江湖中草莽豪杰之间的争执则似釜中沸水,由内至外都是沸沸扬扬。一旦发生冲突则“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好汉们心怀“国仇家恨”的大义!与敌国对手交起手来,均是不死不休。
于是乎战场上一条条以身许国,为国捐躯的铁血忠魂!草莽中一个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江湖儿女!更是在这英雄辈出的年代,演绎出了一桩桩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第一章:乱世豪杰两相惜()
华山,南接秦岭,北瞰黄渭。素有“自古华山一条路,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称。泰山之雄、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绝都引人入胜,但它们显然都不符合乱世江湖中人的个性,只有华山的险峻,才能映衬出乱世中,江湖人刀头搏命,险象环生的喋血生涯!
这一日在华山落雁峰上,一汉子面向峰前云海负手而立,此人三十来岁年纪,身材魁梧,长方脸,颔下一丛齐整的短须,双目中精光湛然,身穿一件青色布袍,腰挎一把连鞘单刀。峰顶山风瑟瑟,林木潇潇,长袍随风咧咧作响。
此人在危崖边默然站立半晌,蓦地张嘴吸气。但见他的胸腔微微鼓起,这一口进气却无休无止般长的好生吓人,盏茶功夫后才转吸为吐,开声长啸。这一啸有若龙吟虎啸,连绵不绝,直震的云海翻腾,群山回应。峰顶上百兽奔走,栖鸟惊飞,端得是内力惊人。
这汉子名叫周桐,华州潼关人。师从当世第一高手“金台”,学的一身惊人艺业,出师后投身军旅,屡立战功。却因力主抗辽,与当今政见不合,官场上大为失意。便急流勇退,远离庙堂争斗。开始游历天下,潜心武学,在江湖中闯下偌大名声,人颂外号“铁臂金刀”。
今日途经华山,望见山势奇险,奇峰竞秀。心想自己踏遍名山大川,偏是家乡这华山未曾上过,兴致一来。便登山游览,一路直往最高的南峰进发。登顶南峰之巅的落雁峰后,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只见脚下云海翻涌,青天伸手可触。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境一起,不尽豪气顿生,仰天长啸。
啸声过后,周桐调头向山下行去。想必是还未领略够华山的险峻奇绝,他没走来时大路,反而顺着一条大概是猎户樵夫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往山下行去。山路崎岖,怪石如虎,苍松似蛟,有的地方壁立千仞,根本无路可走。
但周桐奔腾跳跃,掌拍足蹬,矫健赛过猿猱,轻盈直似鹰隼。旁人惊为天险的悬崖沟壑在他眼里直若坦途,走起来仿佛闲庭散步一般。
半晌后,下到半山,山道变得平缓起来,周桐亦放缓步伐,顺着山路信步而下。
走不得里许,突闻一阵金铁交击之声从身边松林传出,还伴着几声惨叫。
周桐艺高胆大,向来好打抱不平,听得声音,便知道有人在松林里打斗。连忙循声觅去,步入林中,走得百十步。望见林中空地上有几人正在交手,他不清双方底细,不好贸然多事,便选了一株粗壮松树,藏身树后,只露出双眼窥视。
只见林中打斗一共五人,一个人对四个人,居然还是以少胜多的局面。那单独一人约莫二十来岁,剑眉星目,悬鼻皓齿,上唇至下颔处一圈泛青胡茬,略添风霜之色。身形高大,身穿白袍,手中一柄背厚刃薄的单刀,使得是势若奔雷,手下刀法快绝,身形步法却轻盈灵动,飘逸的很!
看见这白衣青年对敌时矫若游龙,翩若惊鸿的潇洒姿态,周桐不尽暗赞“好一个气宇轩昂的少年郎!只不知是善是恶,如若是正派人士,少不得要结交一下!”
再看对方四人,却已是人人带伤,方才那几声惨叫想必是他们所发。
看得片刻,周桐不尽大奇!他本就是刀法大家,见识渊博,这些年又周游天下,见过不少使刀的名家,但却硬是没看出这白衣青年刀法师承。只觉他的刀法一会儿像是军中所习破锋八势,过一阵又像神刀门的断山刀法,再过会儿又像是少林寺的菩提刀法,短短一会儿功夫竟然变换了四五种刀法。招招似是而非,意似而形不似,颇有取其刀意,去其招式,去芜存菁的味道!
反观另外四人,分站东南西北四角,将那白衣青年困于中间,攻守间倒也合击有度,颇含章法。所用招式进退有序,倒像是军中四象合击之术。
只是白衣青年刀法委实诡谲,前攻时如蛟龙探爪,攻敌所必救,回掠时如猛虎甩尾,料敌之先机。一人一刀竟似三头六臂一般,逼得四人险象环生,阵脚散乱。
这四人打扮各不相同。东首身穿绸缎做商贾打扮的胖子满脸油汗,使一把宽刃铁剑,胸前一道半尺长的豁口,前襟已是渗满鲜血,此刻左支右拙,疲态尽显。
西边一满面虬髯的黑瘦汉子面色狰狞,左手使一单鞭,右手鲜血淋漓,地上丢弃一只铁鞭在地,这是手指已伤,无法握鞭了。
南方那樵夫模样的马脸汉子使一柄两齿钢叉,脚步虚浮,一张黄脸面若金纸,嘴角一缕鲜血犹在外渗,招式散乱,想是受了内伤。
北角上是一名身材彪悍穿黑色劲装的散发汉子,使一柄直刃单刀,头上发髻已断,血流满面,却浑若不知,犹自挥刀苦战。
战得片刻,那白衣青年一刀由下至上向使叉的马脸汉子撩去,这一刀如若撩中,对手不免肚破膛开。马脸汉子抽身急退。白衣青年脚步前移,刀锋直追马脸汉子,后背却不免露出些许破绽。做商贾打扮的胖子伺机而动,双手握剑高举过肩,正欲全力对他后背砍下。白衣青年头不回肩不动,左脚犹如钢鞭,向后踹出,正中胖子小腹。
那胖子腹部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