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英雄- 第5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是担心军队因此丧失战斗力?会有其他的什么势力在这里上演靖康之变?石帅放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算真有什么潜在的强敌,我们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至于当地那些人?德干高原南方一带或许有不少强悍的当地势力,但是在这北部地区。这里的民众比旧时代的华北平原一带民众还要顺从的多。。。”

    “我不是担心那些问题,也不单纯是从旧道义的角度出发。我不知道你看见东南部一些当地百姓的生活没有,或者有没有了解这里不少地方的民生经济。在植被已经比较稀少的中原,因为应付冬天的缘故,就是前朝贫困地区的下层百姓也会积极的劳碌。而在这天竺之地,不需要应付冬天的来临,灾荒来临的时候也有不少田地意外的食物可以吃。大部分田地亩产只有几十斤级别的产量,还不稳定,纯纯粹粹的靠天收。很多地方平均每年的人均粮食产量不过二百多斤,折合不到二两银子。至于工商业,那甚至连前明的时候都不如。这样贫困的地方,就算有着亿万的人口,我们每年又能够提供多少财富给内地?折合四五千万两?二十年前这或许对于新朝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是现在?我们的价值又如何能够体现?又如何能够给海内的民众带来根本性的改善?刘洪涛同我的公共书信也有不少,从他那里我也学会了很多:即便是这海外辖区,殖民也如同饲养牲畜种植粮食等农事。你要获得更多的肉和粮食,就必须必须把庄稼种得更好、把牛羊养得更壮更健康。甚至为了一些优质能够在当代的新朝卖的上价格的肉,还要给那些牲畜一定的自由。我们过去形容吃苦受难用做牛做马来比喻,就是藏家吓唬底层也动不动是‘沦为畜生道’,可是新朝这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应该让我们懂得:我们过去自己的贫困,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够善待我们的生产工具的结果。只有这天竺之地变得像我们新朝二三线地方一样富饶,才能够提供充足的产出与经济甚至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出与优秀人才。我们新朝实际上也是从西征当中获得足够好处之后才深深的明白这一点。因此:对于诸多腐败昂费现象,我们并不是没有任何底限。如果是那样,新朝在这天下间少有的富庶之地就根本获得不了多少实际的利益,最终的结果是很可能被抛弃。。。”

    石垒的话也多多少少的让王凯有所醒悟,不过为了更近一步的确认,还是询问道:“也就是说,队伍在这里的人身特权违纪,我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要是组织上违纪或经济上的违法违纪,我们就要以海内的标准严惩?”

    “对,就是这个思路。没事儿的时候多看看《东洋纪实》那套书吧,出征之前的时候我就带来不少。二十年前,我新朝远征朝鲜东瀛等地,曾经在当地遭到普遍的抵抗,不得不花费巨大代价以及数年的时间才稳定下来。虽然说那里每年能够提供三四千万两的财富,可排除矿产与驻军相关战争相关,利益净赚却不多。最近十几年的时间以来朝鲜和东瀛等地的民生经济都发生了如新朝一般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经济从比新朝初年强不了多少的折合人均五百斤粮食上下的规模提高到人均折合两千斤粮食的价值,民间对我们新朝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去年的新政开始,每年向海内提供的各种财富总计价值多达一亿三千万两。如果不是这巨额的财富让新朝的潜在财力提高到每年至少折合五亿两以上的财政支出水平,女学的推进也不可能有那样的进度。不过朝鲜东瀛等地终究是耕地潜力并不算大的地方,虽然工商业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是农业上的潜力终究有限。而这天竺之地在农业相关领域的供应上却是大有可为的。尤其是糖业等即具备工商价值也具备农业热量价值的东西。。。”

    石垒并不是一个非常善于言谈的人,重点并不突出,不过王凯也大致明白了一二。其中的顾虑,当然也是存在的。因此也就直言不讳的问道:“天竺之地是个拥有大国潜力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变的和新朝差不多富裕,那么会不会造成威胁?”

    石垒做为张海当年的核心弟子当然了解很多事情,就说道:“并不一定是威胁。只要我们管理得当就好。军事实际上也是一门隔行如隔山的技艺。要做出和我们新朝差不多精良的装备、要拥有和我们新朝差不多的军事管理与民族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或是能够轻易完成的。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比过去了。”

第1461章 殖民经济(二)() 
石垒的话王凯多少还是有些怀疑,不过既然上级已经授予石垒是次大陆总督,王凯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对于那些问题的处理,自然也是遵从中央权威。毕竟在新朝的理念里,中央或上级有无对地方或下级的司法特权,是判断是否自治过度或地方主义过度的重要标准。

    中国南方的不少地方,冬季的时候还多少有些冬季的感觉,即便是两广等也不过是冬季如早春。而在这天竺之地,隆冬的岁月也是如同阳光明媚一般的春末夏初一般的感觉。这让没有经历过次大陆雨季的人也不得不畏惧其将要到来的雨季来。

    请教了当地贵族中的不少人后,石垒也开始明白了这一代贵族避暑的一些方法:首先是修建修水池。恒河流域之所以成为印度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一带有足够的水源条件来“防暑降温”,因为次大陆的不少地方是雨热同期,以水降温的条件是存在的。

    当然仅仅是如此其实还是不够,就像同样的温度之下南方的隆冬要胜过北方的深秋一样,有些时候当气温甚至高于体温的时候,湿热的天气反而更加让人难以忍受。而且在这样的地方还会带来一系列同卫生相关的问题。旧时的疫病死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雨热同期而带来的没有洁净的水源。

    对此,广泛地下室是解决方案之一,更有势力的一些中央级的权贵做出的选择则是向北旅行几百里,去那青藏高原南麓边缘地带的一些地方“避暑”,正如同殖民时代的英国人也把锡金或尼泊尔等地当成避暑胜地一样。在气温有可能超过体温的一些最炎热季,石垒也打算各地随军军属能够抽出一定规模的人去几百里外的北方山区“避暑”,恒河流域距离青藏高原的南麓并不算遥远的特征也为这一点多少提供了一些方便。

    除了为应对雨季的来临之外,另外两项比较沉重的任务繁重的任务就是新朝白话的推广工作。

    在天竺次大陆地区最为难办的事情之一就是很多地方不仅仅口音语言体系不一样,甚至就连文字体系也不一样。不论是传达行政命令提供军事训练还是农业推广,都不可能绕过语言这一关。从当地人中选拔出足够多有天赋的“翻译官”也就成了殖民之初最为首要的事情。

    整个恒河流域的语言体系差别虽然不像德干高原那样复杂,但是出版上百种汉语教材,这些汉语教材还难以有效利用国内的全部人才资源来完成的确是相当繁重的工作。为此:只能选择一种如同婴儿一般的“简化语”来进行推广。“简化语”不以文字为中心,而以词组为中心,像婴儿那样以重复音单字的广泛应用来代替一些名词或相关事务。但即便是这样,进行最基本的交流也必须以八百左右的汉字和几百个词组为基础。从海内地区的扫盲工总实践来看:即便是口语相同的地方,也根本不可能在一年时间内完成扫盲推广。因此在雨季来临之前这些并不多的时间里,官兵们很大程度上的经历还要用于对当地的语言体系进行一些调查,主要是在中上等种姓中寻找那些几乎比中原的犀牛还要稀罕的能够通宵新朝白话的人才。

    可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准备上的缺乏让这些工作变得难度着实不小,很多地方一州之地大小的地方甚至连一个能够通晓新朝白话的商人都找不出来,这样的地方也只能按照原则被归为丙类地区。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出征之后的收获了。十多万装备精良的这次大军出征从装备费到各种其他相关费用累计总规模多达折合亿两上下的规模。张海也没有指望像当年远征朝日那样在一两年之内就收回成本。但是很显然:对于这样规模的地区,即便是再为贫穷,也多少能够收回不少成本才对。

    为了有效的在当地进行统治,石垒对于当地的不少中上层并没有像当年远征东亚其他地区时采取酷烈的政策,不过让石垒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仅仅清理同新朝关系不太好甚至曾经为敌的一少部分贵族,并适当的采取经济摊牌和按照原有的标准进行税收缩获得的财富也规模庞大的船队在归师的时候带回了总计价值折合五千多万两的财富。

    让张海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出征的大军虽然把不少多于的铳炮装备以及不少金银财富带来回来,但是在这样的距离上进行粮食的有效运输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恐怕是要到次大陆的食品工业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

    新一轮的东洲远征和南洋大陆方面的远征透支的规模不算小,可是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对新朝圣主的光环相对不感冒的一些人群,质疑之声也是微弱的。新朝以来的扩张起初带来的殖民收入只是让京城一地乃至全国规模空前的教育建设受益。而到了新朝二十五年左右,即便不算人才及工商硬通货方面的所得,仅仅是从朝日、东南半岛、西域等地带来的粮食收入,每年就达到了五千万石以上的规模,这还不包括人口负担转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样规模的粮食贸易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朝在新的时代可能带来的一切隐忧,也至少让不少的人都看到了希望。

    “石垒他们在次大陆那么规模庞大的地方仿效在东瀛朝鲜等地的政策真的没有问题么?”柳香对于此事多少还是有些顾虑。

    张海在思索了许久之后也再次坚定了决心:“有些地方或许有可能成为我们新的威胁,比如泰西诸地。天竺、东南等地在人文方面先天就有诸多的缺陷,是不会带来太多麻烦的。”

    前世的经历也让张海并不像一些人那样仅仅因为次大陆的人口比较多就把那些视为威胁。因为印度的国土面积与矿产潜力还有所处的地理环境就决定了它天然不可能成为能够同中国相提并论大国。

第1462章 执政法宝() 
长期过隐居生活的李千兰回到宫中之后仅仅是同张宇一起相处了一些时间,就向张海提出了在新华书局那里常驻查阅一些资料的请求。同军事上的很多事情一样,因为强力有力的成绩和发展带来的政治自信外加上这个时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有意义的潜在敌对国家,新朝在政务上并没有太多所谓的“机密”。除了部分内情与事情之外,二十多年来李千兰及其他女孩们处理过的很多奏报信息除了保存在西院内库,在新华书局那里也有很多。

    “我听说你们最近在编写一部著作?”张海当然也了解这几年来李千兰所忙碌的一些事情就问道。

    “新朝十三年隐居起来的时候就一直在做这件事了。我们这些姐妹们最宝贵的财富实际上就是把这些处理政务的经验总结出一门能够为后人所借鉴的学科。这也是圣主的启迪,没有圣主的启迪,我们可能同那前朝寻常的苦命女子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机会了解这些概念了。”李千兰有些欣慰的说道。

    张海并没有细看李千兰等人这些年来忙碌的那本著作,不知道这本著作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猜测可能是类似于后世厚黑学成功学一类的东西,就有些无奈的叹道:“知易行难。如果有一个君主是那么好当,天下又是那么好掌控的话,历朝历代的那些君王又有谁不愿意成为千古明君?然而很多事情天性使然,不是同过书中的学习就能了解到的。。。”

    李千兰向来是个敢于直言的女孩儿,这时当年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了,笑道:“要是这样讲,那恕我直言:圣主从性格上说,不但与枭雄之辈相去甚远。恐怕就是连天启那样的守成之君也有所不如。人家在帝师的教导下学习帝王学的时候,圣主还在每日的忙碌着教导弟子的事情,甚至还不能丢下武艺。可是为何那些心机深沉经验丰富的枭雄们开创的王朝却远远比不了我们的新朝,建立的军队也与我们新军主力部队相去甚远?”

    张海思索片刻后回答道:“那原因当然多了,首先当然是天帝赐予我的先知优势。如果不是靠预料到后金起事在乡里建立必要的威望;不是靠夺取天下后顺天府的天罚建立前所未有的权威,没有我从天帝那里了解的众多知识还有自己拥有的天赋,我真的是很难想象我们的队伍会变得怎样。在过去,即便是我拥有那么大的优势都不是没有人离开我们而去。其次,当然就是从众核心弟子到当年你们这些女孩对于我们事业的支持;乃至父母还有香儿等对我们事业的支持。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如果缺了一项,我们的事业当然可能就要遇到巨大的苦难。。。”

    张海在描述这些的时候,李千兰却并不感冒:“这些优势的确是历史上的枭雄们很难具备的,可这些却依然不是我们取得如此高成就的最为关键因素。一般的势力如果仅仅拥有那些优势,可以做到如同前明太祖一样的功绩,但是在当今的时代征服包括泰西在内的真正天下、实现社会领域如此的巨变和进步却是痴人说梦了。”

    张海沉默了许久,似乎终于想起了些什么:“统计?”

    “对,是统计。不仅仅是统计本身,而是依靠算学和分析学所建立的一整套方法。档案管理与分析是一方面,实际的调查也是一方面。”李千兰继续说道:“古往今来的上位者最大的难题就是很难获取真实而全面的信息。下面报上来的信息总会因为人事斗争和官僚体系的需求而失真。即便是前明所建立起来的那套特务体系,本质上说也是官僚体系的一种,一些传统的弊病是不可能真正根除的。这十多年的时间依赖,我查阅了建朝以来两千多万份奏报及其为基础的各种总结和调查报告,结论是:我们新朝总能相对准确的发现官僚体系中的谬误不是古代明君那样的看人和猜谜游戏,而是通过小样本的调查来进行分析的方法。过去的时候我们处理内情中央机关调查报告的时候仅仅是简单凭借经验分析,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在新华书局那里我见识到了中央大学数学院有关概率算学的一些方法,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起来。。。”

    李千兰简明扼要的概述了一个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并被命名为“调查分析学”,实际上在张海看来就是自古希腊发展而来的政治算学发展到19世纪后新兴起来的学科。只不过在这个微积分理论体系还远远没有成熟的年代显得有些粗糙罢了。

    继续回忆有关前世的不少信息,张海也开始明白了近代政权相比古代政权的组织力优势在什么地方。并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开始用政治理论和主义来凝聚自己的团体建立社会法统,而不是虚无缥缈,聪明开化点儿的人都不信的天赋神权。还包括情报机关和调查统计部门等一系列机构的科学化和近代化。在现代,虚报瞒报统计造假行政报告造假的事情在官僚内部从来就不少,甚至比古代更多更专业。然而当顶层统治阶级或统治者直属部门掌握了通过小样本来进行一定范围内验证的方法后,即便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