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是我透露出去的,我想沈家的人也应该能够理解。”张海直言说道,又问:“你看这徐家的产权,或者说类似人家的家族产权改革,应该本着一个怎样的原则?”
杨思刚想说什么,可是想了想又觉得有些不妥:“家族产权改革以及怎样改,我觉得这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弄不好就要出乱子,东南及全国各地的原则我看回京之后再商议不迟。这徐家的情况我在外情部那里送来的奏报中倒是有所耳闻。几年前的动荡之后,徐家这样的大家没有辈份出众的人。徐怀礼在家中的地位固然为首,但还没有一言九鼎的地位。徐家老二、老三也都是掌管产业的人。”
杨思的话张海也听明白了。他知道自己过去的一些一刀切想当然的看法未必准确。以前的时候张海的想法是五成出头的产权要由家主负责,三成左右的产权由家内的其他重要任务分担。两成产权算做其他,比如家内其他没有地位的人。张海思考了许久,暂时还是放弃了在现有的家族企业中分股给外人的做法。毕竟几千年来的家本位传统太深厚了,贸然硬性的规定股权开放原则,有可能影响内部凝聚力不说,还很有可能成为**的温**。
“以前我一刀切的看法确实有些欠妥。不过这湖家的事儿你既然稍有了解,我看我们还是可以做主的。这徐怀礼果真不是凭借辈分的缘故才在徐家做头把交椅么?”
杨思对这些事情的了解还是出忽张海所料:“不同于一般的小门小户,这些历史不久的大家内部也有一套规矩。能够掌权的人,就算自身的能耐不怎么样,身边也有一群出谋划策的人。这三兄弟能经受住几年前那场风云的考验,应该都是有所能耐的人。能力应该相去不远。”
“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好做明目张胆拆分徐家的事儿。对于湖州徐家还是按照老原则给出意见:我看五三二的产权原则应该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张海最终说道。
杨思却有些不以为意:“有我们新朝官方的名义暗示,就算有些不太合理那些人又怎敢说什么?”
就这样,徐怀礼很快就从湖州官方那里拿到了做为尚方宝剑的“指导意见“,他觉得有新朝官方背书,召开一次家族会议并赢得掌控权的问题已经不大了。
其实这些事情,湖州徐家的老二和老三也已经得到了消息。可当湖州徐家的家族会议进行的时候,却终究没有人敢对那份得到官方证实的产权分配方案有疑议。
当像新朝这样强势的官方介入家族内部的时候,宗族与区域的权力就显得格外薄弱了。
“我们还是认真的做事!我想,新朝天家也不愿意看到原本就拥有极高地位的行业龙头发展壮大为各个领域的巨无霸。不争是争,以后应该会有我们的机会的。“见到徐家老三有些烦闷的时候,徐老二最终私下里劝说道。
第832章 金融之思()
张海在完成了对南直隶一带官田的考察之后就匆匆回到了南京城,这一次出京要比上一次还要短些。张海没有直接回宫城,而是直接来到马辉那里查看和翻阅一些有关东南工商户的资料。
这些东西一些基本的总结在张海的书房那里也有,但是易查性和详细性显然不如总局中的资料更为全面。毕竟东南的工商经济仅仅是张海所要关注的诸多事物中很普通的一项而已。
张海平日里因为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有些常识也就望了。当他在查阅中大致了解到这时候寻常丝绸绢的价格之后才对东南一地的工商业规模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如
今东南一带的丝棉纺织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清代的鼎盛时期,在明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仅仅在南直隶与浙北一带每年的布匹产量就达到五千万匹,主要集中在松江南京等地,自然经济以外的规模化相关产值仅仅在东南一地就达到折合白银三千万两左右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随着新朝的建立还有白银流通供应的扩大,白银的价值相比明代有很大程度上的贬值,物价按银价计算普遍上涨一倍的产物。
按照现代的标准,如今新朝东南一带民众的卫生意识依然并不理想,但比旧时还算稍有改进。并且自马辉上任以来在不少的方面还是多多少少做了一些有关技术推广方面的工作。绸绢纱等丝织物虽然还普遍达不到上供标准,但质量也有所改善。东南一地的丝织产量就达到四百万匹上下,折合总产值千余万两。总的算下来丝棉这两个行业的总产值估计就在两三千两左右,这还不包括比较松散的一些民户。
张海的目的当然并非是要扶植起一两家垄断性的托拉斯单位,而是要提升整个行业的规模。通过一些调查和资料的查找张海相信:即便在技术上没有革命性的突破,这些传统工商业的发展前景也很大。
“关于给湖州徐家的贷款也按他们的年产值或工资总额发放来确定么?”杨思询问道。
张海思索了许久后说道:“第一次,依然按十万两的上限来确定,不超过我们给新风阁的待遇。明年或后年,他们如果取得决定性的成就后再说。“
张海知道徐家是湖州丝绸比汤家还要强势的大户,虽说新朝以来不再有过去那种地位了,而且如今的新朝如清代后期一样,丝织的重心由湖州向盛泽苏州桐乡等地扩散,但湖州每年的规模化丝制产量也有二十万匹上下的样子,徐家在湖州差不多控制了三分之一的丝绸绢纱等纺织生产,每年仅仅实业上的纯收入就在二十万两上下。这个规模说起来不大,可实际上已经是整个东南之地除了官家以外排名前十的大户。给予徐家过多的扶植,徐家在这方面的领导地位极有可能更为强势,这并不符合张海的最初初衷。
张海想了想后回答道:“商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和国家与社会类似,从贫穷或零开始起步的时候,是发展最为艰难的时候。把过多的贷款给底子很差的创业者,监管困难不说,亏本的可能性很大。除非我们是为了谋取那些弱势者的地产。而已经发达了的大户或社会,发展难度也很大,不可能有很高的成长。而类似新风格一样处于成长状态的商户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自身的资质,这些人才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因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速度可能最大。如今的东南商业格局或者是全国的商业格局,在产业领域往往是以地域为依托,一个地域内的某个行业只有一两家领袖级别的大户加上若干散户小户。而我们的目的是至少先打破地域的界限,在任何地方都有几家能够存在有效竞争关系的商户形成动态的竞争压力,再加之以疏导和控制形成最有利的商业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沈家,我们按总资本估值予以贷款,而对徐家,则不超过沈家上限的原因。“
张海思考了许久后说道:“自从去年自日韩攻略及美洲攻略新朝获得巨额财富之后,国库在今年则有从顶峰向下迅速滑落的趋势,而且这种赤字规模在未来的数年内还会扩大。这使我这个一国之君有的时候也不能不从赚钱的角度考虑问题了。在财政预算不受到大的动摇,计划也不受到太大影响的情况下。我们明年能够向方方面面提供的贷款总额也只有千万两上下的规模,视以后的收益规模在逐步扩大。我打算开办一个官方银号,不仅仅是针对几家单位进行临时性的借贷,也是面向至少整个东南之地的工商户乃至农户提供各种额度的借贷。我们官方的启动资本也就在千万两左右,更多的依靠吸收民间的存款储蓄。我们通过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来牟利,你看如何?“
张海在金融方面并非自己所长,一些基本常识张海是知道的。从古代到民国时期的近代,虽然有些人已经失去了印象,但张海却听说过那些没有国家政权背书的私人银行信誉是个什么样儿的,如何动不动就破产使得近代的时候不论中外都不敢轻易的在银行储蓄。
张海不确定新朝对纸币的控制能力,也觉得在大量的白银流入与供应面前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银行方面的基本信用,张海觉得自己是有能力来确保的。
“是皇庄王店还是衙门机构?“杨思问道。
张海对于这个问题也思考了片刻:“搞皇庄王店,要占用太多的心腹,而且特权过高也不好监督。我看还是另立衙门比较合适。你来做这个银号的负责人有没有信心?“
“我?“杨思有些转不过弯儿来,不过当反应过来的时候还是有些惊喜。
“女孩过了二七,又有了男人,应该已经到了可以管事的年纪了,不再是小孩儿了。至少在我们新朝的规矩下是如此。“
第833章 金融之思(二)()
对于杨思,张海所能保证的仅仅是这个女孩并不是当年青州之时所遇到的那种卧底或者心怀鬼胎之人。
相比李千兰,杨思的性格并非张海所欣赏的。但是这时候张海才突然发现,尽管自己在培养人才方面几乎比历史上任何开国之君都要重视的早也重视的多,更有很多旧时的君主所根本无法比拟的优势,可是当铺开新朝这样大的一个摊子之后在用人方面还是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相比其他孩子,杨思至少是个处事能力在自己身边那群“此方面的平庸之辈”中稍强可以在外面做事的女孩。或许能够在这方面帮到自己。
此外还有一个考虑:张海不打算让杨思长期留在宫中以免因为同自己的关系影响到其他的孩子或者造成什么误会。
张海沉默片刻后继续叮嘱道:“今年年前你就要在外面做事儿了。新朝现在也算有了些底子,能够忠诚办事儿的人并不缺。银号这行当不比在宫内处理奏报,其实要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教导。你要记住:只有通过仔细得到的消息进行客观仔细的推断,才更能接近事实,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言辞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判断。“
可不知怎的,张海又叹道:“这对女孩子家的要求是不是有点儿太难了点儿?这样吧,工商总局马辉那里应该有几个堪用的人,他们的意见你是可以多听听的。还有:超出常规标准的贷款要请示。至于其他,我想思儿应该是不会犯监守自盗危害新朝自身的事儿吧?“
“圣主这是说的哪里话?如果这副担子交下来,思儿一定能够胜任的!”此时的杨思在度过最初的诧异之后鼓足勇气回道。
张海决定不再把心里的话有所隐瞒,郑重的对杨思说道:“在我们东方,因为社会规模的庞大和大一统,政府的向来比较强势。在地理交通不变的大陆上,自古以来习惯了依靠行政与权力的力量来完成社会的有效组织。,这也的确符合我们的国情。而在此时的泰西,以银号借贷与股份产权等立足于货币的组织手段已经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在人均资源薄弱社会规模庞大的中国,如果像那些联合省的泰西人一样通过资本的手段来主导国家必然是一件成本高昂得不偿失的事情,但我们仍然不能放弃这样一个经济的控制手段,这个恐惧在今后也将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部门,重要性甚至并立于工商总局或文教部,你能承担的住这份责任么?”
“我想我应该没有问题!”这时的杨思心已经坚定起来。
杨思意识到自己在张海的心目中终究是有所缺憾的,如果不能在事业上有更突出的贡献和帮助,那么自己的未来因为年长色衰而走向危机并非不可能。
张海坐在工商总局内堂中还是思索了片刻才最终下定决心,并把马辉叫了过来讲出了,同样直言不讳的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新朝这些年来,虽然还不能说东南一带的产业经济比过去最辉煌的时候强了多少。但是就中下层百姓却可以说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南京城为最,包括过去就比较富裕的苏松杭等地的不少民众都有了相当规模的白银收入。我打算开办一家官营性质的钱庄,用利息吸引民间的存款。比如年息随物价波动折实保值到百分三这个幅度,而贷款的利息则在半成到一成之间浮动,我们中间赚取逢百抽五的利润,这应该相当于标行的利益比例了。在旧时,信用是官僚阶层和旧知识分子把持的政府所最缺乏的东西。但我们新朝通过这数年以来在民间的所作所为,其他地方不好说,至少在这东南一带应该并不缺乏信用,甚至可以比民间其他的钱庄更可行。就你的估计,这方面的拓展空间大致如何?“张海并不了解现代银行业,不过也知道一些基本作用,并零星了解一些常识,仅此而已,对于当中遇到的问题张海并没有把握。”
马辉如同张海一样,也不是一个十分精明并且在这方面十分精通的人,不过两年多时间以来在工商总局的工作使得马辉在社会经济领域还算了解到不少的东西了:“难说啊。这个贷利比例太小了,我估计即便是今天,东南一带民间的所有地浮财也未必比我们积累起来的庞大国库高多少。如果只是逢百抽五,就按民间把折合一亿两的现钱,那每年也不过是五百万两。何况我估计愿意把钱存在官家银行里的人应该并不算多。就算我们在东南一带的信用再高,我估计能有这个理想比例的五分之一就算烧了高香了。”
张海这时也大致想起了一个数字:在1952年,银行存款总规模不过折算八亿新人民币左右的样子,换算成此时新朝东南一带的一般粮价与白银,大概折合七千多万两白银。而此时新朝从交通到社会经济条件都同1952年的新中国相去甚远。两千万的民间两吸纳总能力的确已经是一个理想的比例了。
“半成到一成的贷款比例也的确有些低了。最初我主要考虑的是利息要结合整个社会的工商业增长与发展潜力,可实际上:部分比较突出和优秀的成长性工商业单位的发展盈利能力要超过每年一成左右的比例。这个上限可以放宽到两成,平均度放在一成上下。而半成的贷款,我们就需要有一些发展结果上的硬性要求,这样就算借贷所得少一些,也会强化最终的税收。我们除了向民间的商户门贷款收息,还可以用国债的方式向民间借贷。我听说在西方,很多势力进行的战争都以借贷做为重要的财力补充方式。对于未来几年后可能遇到的因为文教支出压力而带来的财政危机,我们也可以通过向民间借贷的方式解决。”张海在想到了国债的同时还想到了纸币,但终究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
杨思此时也想到了不少,不过却不知道该不该同张海说出自己的看法。
第834章 国债摊派()
杨思经过这七年来的阅历,其实并不看好钱庄借贷那一套。【】尤其是要从成长投资的需求出发不得不把利率定的很低的情况下。
世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看人,要看清一个商户那就更难了。贷款不合适不合理,或许就会有让某些人丧失进步动力,或者导致亏损的可能。给大企业贷款容易成为大企业堕化剂,给那些起步的中小企业贷款则有被骗贷的巨大风险。
新朝没有官僚主义机构“执行难”的问题,但是对社会的信息的掌控程度其实还没有达到现代社会的水平。
身为张海身边的人,她听说过日后的西方银行与金融寡头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者,可即便是有了完备的调查机构和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金融借贷的经营仍然是有巨大不确定性的。
“国家背书的钱庄银号,不会有什么负面问题吧?”杨思直言不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