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英雄- 第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今报刊印刷每天大概能印刷多少张?”张海忽然问道。

    “像这样的六千字上下的双面大报,大概每天每人可以印一百张左右。”李峰回答道。

    在压印技术熟练后,这个速度和效率在不少原有的从业人员看来已是相当的惊人了。能每天印一百张双面大报就意味着刊印一般书籍的能力会高达每天四五册左右,一个人一年下来按三百个工作日算能够刊印出一千几百册书或三万张大报,排除纸张成本每张数钱的刊印人工费其价值创造能力也达到了每年二百两上下,两千余名刊印工人每年能够出版的出版物价值算上纸张及其他价值总计达二百余万两的规模。这样的书籍出版规模就已经超过之前整个南京这个出版业中心全年全部各种公私刻印书刊的规模。

    可张海在听到这个效率的时候,欣慰之余也感受到了古代印刷技术同近代的巨大差距。现在的新华书局一天只能印刷一百五十张大报,而民国初年的上海申报仅仅一个小时就能印刷两千余张了,不但能刊印早就准备好的定期刊物,还能刊印时效不过一两天左右的“号外”

    而在成本上,在这时代仅仅一张象样的纸就要七八钱,制作出的报刊考虑各种成本至少要十大几到二十钱的成本。可不存在什么“七个铜板就能卖两份报。”

    “销售量怎么样?我们以前的定的每份十八钱的报纸价格卖的出去么?”张海有有些疑虑的问道。

    “至少现在看来问题不大,我们用在报纸的人力大概三成左右。每年折合不过相当于六万个全勤订阅的人。发行量有限再加上我们的内容几乎顶的上十分之一本书了,远非寻常民间小报可比。”

第540章 车夫报童() 
新华书局的新华报从一开始的计划就是按日发行,每天的计划就多达7万份,这几乎相当于旧中国时期上海申报的一半。而且在成本上尽管这样摊薄、那样摊薄,要想有所收入利润还是不得不把价格定在接近二十左右。这几乎相当于旧中国三十年代报纸价格的五倍甚至更高,民初不少报纸虽然有二十,但此时一前的购买力显然要比清末民初时期高了很多。这样的发售量如果不在队伍体系内外强行摊派,必然对销售网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报刊大规模销售的筹划准备早在一年前就在做了,旧中国时期上海申报的成功除了在编创方面外同在销售网络上的用心分不开。而这时代的南京根本没有清末民初时那样完善的祖传报贩体系,甚至连“记者”这个行当也没有。不过好在新华报是新朝官方类似“中央日报”级别的正式宣传报刊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报纸。没有记者这类群体通过张海直属的情报体系,军队内部的军情体系每天也能够提供大量信息,其效费比恐怕还要超过某些记者群。而在销售渠道方面,在新军主力部队战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李峰就在这方面用了不少心,制作不少相对完备的南京城地图并对各地区的职业分布和化分布进行了大量抽查统计。并在报刊大规模发行前一个月就在京城内外城百余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设立了百余个具有订报功能的报亭,与此同时,还雇佣及选训了五百多名报童。同时这一年多的时间以来还完善了人力交通,制作了千余辆人力车。

    了解到这些情况也不由的让张海稍有忧虑:在民国时,早年报童每月最高收入也不过两三大洋那时的三千钱而已。而车夫的理论收入同工人差不多,如果没有每月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车租费至少也要有两成的折旧费维修费,实际上还不如民国时期的城镇工人。考虑到传统社会的就业率极低,一个人口要养活的人众多,这些后世的城镇底层行当在现下高福利保障的京师真有什么生存的余地么?或者会不会价格过高?

    “这些人的日收入情况怎么样?”张海认真的像李峰问道。

    “我们的工匠为了减少通勤时间家属区往往临近皇城,不过南京内外城的面积不小,市里的不少集市及游乐区化区距离居民区有不少的道路,因此人力车还是有一些空间的。但是要保证这些人的全职,则价格上就只能降低到一里一,十里大概十钱,这是人们心理上能够接受的一个底线?”

    张海大致心算到:一里一,那是相当于后世两里大几毛钱,比出租汽车要便宜的多,接近公交车的价格了。这人力车也能赚到够养家的钱?

    “速度上怎么样?劳动强度呢?”

    李峰对于这种问题没必要隐瞒,回道:“按我们的调查,早中晚三个高峰加上中间的一些零星过客,平均每人每日劳动大概拉车八十里左右排除个别风雨日和休息日,大概是月收入两千四百多钱,我们只出维修费,实际大概月收入两千;比我们队伍内的工匠收入要低不少,但也高于以前不少旧工匠了。

    张海却了解到一些实际情况有些忧虑的问道:“那也低于我们向京城内的不少京师户籍的丁口提供的收入了。不会是从队伍里找的人?”

    “自从我们重修了各处城门扩大了人流通过能力,也在城内新建了不少客栈,并把以前被清理出南京城的一些房屋出租后,乡里来的外地人口比例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不少的,估测大概全城人口一成左右。这些低端的体力工作总要有人来做,要不要靠财政支持把这些人扶助到京师正常的收入水平上?那其实也没有多少负担,按一千人计,每年几万千而已。”

    李峰知道在张海的眼中经营国家和经营经济单位是不同的,有些方面要尽可能的盈利,然而有些方面就要投入,投入的目的未必是看到眼前的效益,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

    张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问道:“报童的平均年龄及收入大致如何?”

    “平均年纪大概在十岁左右,不少外地来的来自具体年龄我们也不能保证,不过看样子其每个人的口粮消耗大概在成人一半左右,最初制定的标准是如果完成每天的任务量会有四十左右的报酬,按完成比例计收入,算起来每月的收入大概千钱左右,这相当于旧时不少成人的工作了,要不要调整?”

    张海有些不满的说道:“你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些偏了。我们要赢利,但不是商人,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报酬问题。我们每份报纸的成本已经压缩到了包括人工在内十,其余十都是我们的赚头,让利一又如何?这样下来就可以让这些孩子每个月的收入达到四千余,相当于我们队伍内不少人员的收入。而人力车也是这样,在这方面我们没有必要斤斤计较,每年二十千的补贴也不过几万千的成本而已。这样做,可以让整个社会养成并不歧视服务人员的风气,这样整个社会的服务行业才能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张海这样说的时候主要想到的是骨子里瞧不起服务行业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到现在都存在,但不知不觉的似乎也有中隐忧:人力车夫没什么,衣服标号的情况下每年视顾客评价的情况下每年二十千的补贴也不会是大爷。而如果报童按照此时代的一钱赚钱,这几乎相当于民国时期的报童能够掌握整个张报纸的全部价格出收入了,那似乎有种小儿执金过闹市的感觉了。

    不过张海没有把这种隐忧说出来,而是要看看情况再说:“我们出去看看这附近的书报内容!”

    说者,李峰带着一丝忧虑的心思随张海一起走出了中华书局的内堂。

第541章 新华书局() 
新华书局是新朝最大的官方书刊发行之地,自然也就安排了书店与图书馆阅览室一类的地方。同巨大的书刊发行量相伴随的是足有一百五十新亩的面积,可以容纳几万人比较宽松读书阅览兼选购功能的化机构,藏书种类多达五万余种百余万册。总数多达千余的阅览室,阅览和购书融为了一体。同时,这里也是报刊的核心集散地。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意外火灾带来的损害,这里不仅最大限度的减少木料的使用量而多用石料和地下图书室,并且还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多层建筑,主要为单层建筑最多加上地下厅室组成。用于防火的水塔和沟渠也十分密集,更配备了多达一个营的专门消防队伍及新军主力部队中不少人组成的专门的警卫营。

    其实张海在宫内也能通过内情了解到有关这里的不少资料,不过有关书刊报纸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部送过来阅览,这也让张海有了看一看这里的书刊的打算。

    虽然从两年以前就掌控了整个东南之地,不过新军队伍内政治可靠且符合要求的化专业编辑并不算多,在书籍编写及出版方面这方面的人才至今也不过五百余人,相当一部分还是队伍内选拔出的化骨干。而且正规的书籍创作不同于后世的网写作,连同校对和修改还有讨论及资料查找,像金庸那样平均每天能完成千余字编写的已经算是在这时代比较惊人的速度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新朝体系下有关新化乃至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艺小说乃至画册方面的总计种类已达一点五亿字两千三百余种。

    这个出版量同后世的现代中国比起来可能连公开出版书籍的百分之一也不到,但是如果同这个时代比起来:仅仅是一两年内的书籍种类出版量差不多就相当于最近几十年以来整个东南一带官民刊物的出版总量,相比艺复兴早期的欧洲书籍出版也多达数倍的速度。除了职业化的编创以及拥有庞大的图书馆做为索引这个方便之外,可以说比鲁迅那种白话还要白话,几乎见不到一丝“半不白”感觉的大白话的创作对于这时代的人们来说也可以说是极大的减轻了写作的负担。

    张海在书店闲逛中来到了有关新军主力部队战史方面的书籍储藏区,这个地方只是张海通过内部的消息渠道得知的,整体上这个图书室显得很隐蔽,在种类分项上都没有这一栏。

    新军主力部队军队内部战史编辑工作的时候没有像后来有些国家那样搞什么三四套标准去糊弄人,并把一些东西列为绝密。因此新华书局这方面的编辑组也不知道以如何的原则在公共出版物中去描述,干脆列为保密。

    张海仔细翻了翻这当中的书籍不由的摇了摇头:“我军的战史没必要保密,甚至战斗详报也没有必要。自从起事的这几年战争以来,除了最初的时候利用临时动员起来的力量进行的一些作战,总体上看几乎就没有伤亡损失或者战斗力表现小于对手的情况。比比皆是的以少胜多,至少是以少扛多,力量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样的一部战史,我们有什么必要把它藏着掖着?没有这个必要。”

    “编辑组的一些人的意见是:这涉及到我军当时的一些战斗力及训练状况乃至火力配系,还有战力的实际表现。如果公开,是不是有可能为对手的战斗指挥提供依据?”李峰回道。

    张海却说道:“没有那个必要。我们的队伍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壮大,是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扫平关内关外,做到前人从来没有做到过的事情之关键。并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上。

    整个图书区的分类安排在张海看来还算十分科学合理,从大部的分区到小部的分类,分种,使得人们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就能在这里找到要找的东西。张海这才发觉新朝如今要建设的东西还是很多,从科学院到大学乃至相关机构,还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及其奖励,当然,这些也都需要认真的规划和投入。

    新华书局附近的图书馆藏书种类不是张海在短时间内能够全面了解的,于是张海就来到了报纸发行的地方直接买了几份每日出版的新华报。

    世界上第一份以日发行的报纸还要二三十年后才在德国出现,不过即便到近代,按日发行的报纸也并不多见。尤其是这种一张信息量就达到五千到一万字上下的。因此,新华报的总编辑框架实际上是按每个月的三天或四天左右的时间为一“套”,第一天是有关新朝体系建设的非保密内容方面的政务新闻及军队战事新闻。当然,有关张海及其弟子乃至不少人物的姓名还有相关的事情是很少上报的。包括各地的灾情或其他重大时间也在集中在这方面;而半旬的第二天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新闻,如各地物价或菜价甚至包括不少的广告内容。第三天是有关小说等故事还有体育方面的情况,各剧场的节目预告也包括在内。这样,就能为不少人提供有关经济方面的有可能盈利的信息并尽可能的确保销量,并同时拥有政治功能及娱功能。

    在大概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这三天的新华报后张海看了看表,似乎想起了什么:“化体育方面这么一大摊子事情任务也不算轻,我看时候也不早了。这中华书局里你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下午的时候我们再去新建的体育场那里看看也不迟。”见李峰似乎有些由于,张海笑道:“我以及身边的几名战士相互掩护,战场上的千军万马中也不畏惧,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李峰听到这样说也觉得从外围的警戒安排再到张海及其身边的人没有什么可让自己必须陪同的了,就出了侧门尽量选择人少的通道向新华书局的办公室走去了。

    张海带着宋子悦等人则出了新华书局报社的大门。

    “我们去那里?”宋子悦问道。

    张海思索了片刻低声回道:“去看看那些郊区来的孩子们的情况。”

第542章 都城报童() 
新朝政权在南京一带落户刚刚两年左右的时间,这两年的时间以来,以往并非是官府管辖范围的市井都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改变着模样。从那些同旧城区格格不入的新式建筑到不少普通的底层市民身上那种随着营养的改善带来的气色的改善。

    不过,这些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新朝政权在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时候内部经济建设能力也有新华书局出版的那些架空小说主角集团一般拥有神奇金手指,能在短短时间内把落后的农村根据地地区变成小苏州,而是因为新朝集团比那些书中的大多数主角更拉的下脸,手段更没有顾虑。

    这几年征战全国以来从比农民军效率更高的吃大户,再到通过对江南一带的清洗把不少良田变成了官田,这两年以来实际上足足有累计折合两千多万两白银的钱粮集中投入到了这南京城一地,还有全国各地上万的人才也集中到了京城。

    再加上进城之后展开的清洗乃至将不少人清理出城外大大减轻了内城的人口压力,再加上对某些不规范行为的整治,每年进行的京师市民定期的抽查考评;整个城市的面貌才得已初步改善。

    实际上此时的南京正如北宋鼎盛时期的汴京一样,很大程度上是靠从全国其他地方的掠夺集中起来的人才与物力再加上这南京城原有的雄厚底子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就有了不小的变化。

    这种独特的经济地位吸引了不少从周边前来寻求活计甚至是乞讨的人,尽管外城各城门的通过能力远远没有开放性城市的水平,那些从口音到营养气色一看就是外地前来的人仍然有不少。

    出于基本安全的考虑,外地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当然不是没有限制的。很有可能成为治安隐患的成年男性甚至是身高超过一定高度的少年在过城门的时候往往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不能出示京师市民证乃至商旅证及其他证件的一般禁止入内。儿童或妇女又或者老人往往就没有这样的限制。

    即便如此,整个南京内外城前来寻求活计的妇女儿童为主体的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