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英雄- 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摇摆。箭支射近来也只能沿固定的方向才能飞过。另外四千余名战士在夜间将以八到十人的班为单位部署在各个里坊街口处在固定位置上担任警戒,当遇到渗透入城的敌兵的时候主要任务是在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发出信号指示敌兵存在的方向。

    负责休息及做预备队战备的三万余主力及规模庞大的青壮将驻守在距离城墙不远的地方,其中约一万五千主力及三万多可以在夜间有效调动的青壮将做为预备队应对城头及城内可能出现的问题。

    当然大部分进攻力度并不强的夜间袭扰性的进攻会被在八十里城头负责当值的三万余名用守城器材及推杆负责防御的青壮有效的抵御住。

    在城内暂时还拥有足够的守城物资下,这套守战策略在面对明军主力进攻的时候是万无一失的,但是面对在白天表现出强悍战力的后金主力则并还要看战士们的实战表现如何。

    陈勇等人并确切的知道敌人的全面强攻在白天之后会紧接着在攻城的第一个夜晚继续展开,但还是在黄昏的时候吩咐曾经在新军主力部队里当过兵的连营干亲自睡在城头的不少横堡内为战士们打气。

    夜里最初负责在各处佯攻的几万明军并不强,但负责掩护的几千名后金精锐弓手却发挥出处人意料、并且比张家新军主力中的弓手还要精湛的技艺。距离城头五十米外以盾车掩护着的后金弓手们以百步左右的抛射也几乎能借助城头附近火光辉映出的城头把箭倾斜的射在横向误差不过两三米左右的范围内。抛射过来的重箭完全不是负责值守的那些青壮们简单的棉甲所能抵御的。

    在第一轮的进攻之下就有上千名负责在城头之上坚守的青壮们在数万支抛射过来的重箭箭羽下遭到杀伤。相比白天,夜间来袭的重箭往往看不清来袭的箭道,更让人防不胜防。

    在夜间投来的土石炸弹和箭羽的掩护下,有重点箭雨掩护的十几处城头都被攻下,上万名“先登”依靠着简单的云梯接连不断的涌上了城头。

    横堡的重型火绳枪开火了,为了防止暗夜中的慌乱导致开火不准确,城上的横堡每一个射孔在厚厚孔壁之下都只能沿着大致差不多正确的方向开火。堡内的每一轮排枪中的十发重型弹丸有时候会接连将两名防护水准不怎么样的敌兵打到再地。一个横堡利用填装好弹药的一轮射击往往就能杀伤四五十名登上城头的敌兵。填装弹丸的间隙,负责在射孔值守的精干战士还以弓箭接连不断的向外射箭,以威胁那些防护并不是很优良却在掩护下攻上城头的敌兵。

第332章 京师守战(四)() 
攻上城头的明军在最密集的地方不过于半里左右外城西段接连不断以云梯攻上一千五百余人。但在至少三座横堡一百五十名重火绳枪手利用填装好的弹药及工事掩蔽的第一轮开火之下就遭受上百人的伤亡。接连不断射出的弓矢及城内的预备队以弓箭和投石展开的袭击之下敌兵不得不放弃城头退守占据的外堡。

    城内的弓矢投石向相应外堡展开的攻击造成密集的人群惨重损失的情况下甚至有不少的明军不得不跳下城头,或是在混乱的踩踏中伤亡。

    攻击中的不少箭矢弹丸也同样落到了城外,并且早城城下个别负责掩护的后金军主力负伤。

    以辽东军为主力的佯攻虽然失败了,但是做为进攻主力准备展开攻击的后金主力却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因为那些在激烈的交锋中落到城外的箭矢似乎力道并不大,难以给身披双层铁甲的大多数后金战兵以实际的威胁。从城内投来的石块儿泥弹能给重装的战士造成伤亡,不过在这样的打击下负伤的人远远多于战死的人。这说明城内并没有多少配重的重型投石机或者投石机的数量根本不足以掩护长达数十里的城头,大多是连投石索都不能熟练运用的士兵投出的简单带着绳索的“马尾飞石”

    在通过试探性的全面佯攻摸清了城上的横堡大致所在位置后,城外利用暗夜搭起的配重投石机开始不断把一石重的巨石从近二百步的距离上按照白天所测定的距离和角度重新调整之后展开了攻击。

    史上少见的规模庞大的队伍,不仅仅使得攻城的联军拥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还能够挑选出十分精通于攻城器械的极少数人才和足够精锐的士兵。这使得攻城的能力似乎好不逊色于当年的张家新军主力多少,不论守备多么完善的城池也能轻而易举的攻上城墙。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准备的四十多部重型投石机已经在暗夜中被部署到了预定的地点,外城西和外城东两处准备进攻的后金主力及辽东军精锐做着火力铺垫。

    每一轮轰击都能将几千斤的石块儿投掷到将要展开进攻的城段之上。在连续不断的石块轰击之下原本看起来十分坚固完全能抵御投石攻击的横堡也被砸塌了四五处,为登城的后金军队打开了通道。

    不仅仅如此,在城头之上堆积和散落的石块还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更外侧城横堡的重型火绳枪火力射界。

    物力似乎好不逊色于中原军队,素质也很优良的几千名后金精锐弓手再次于夜间展开了猛烈的箭雨。除了精锐弓手之外,使用五六斗弓力的不少寻常满州士兵也参与到对城头的掩护中来。这些普通的箭手射出去的箭即便没有准确的抛射到城头,而是给自己的攻城人员造成“误击”往往难以威胁那些全身铁甲的后金主力战兵,而防御力逊色的多的大多数守军在这样的箭支抛射袭击之下即便能够用简单的盾牌有效的护住身躯,却难以有效的展开守城作业了。

    夜晚之中如同飞蝗一般的箭雨下,身披双层重甲的后金先锋们首先利用如同守城战具一般的带叉挂着绳索的木杆搭在城垛的下方,使得即便有冒死身披重甲的守军企图以推杆破坏如同云梯一般的木叉也无从着力。随后后金负责登城的先登精锐便顺着木杆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向城头攀登而去。即便有躲避在城垛之下的守军沿着大致的方向漫无目的的向外抛出开水或者石块火罐爆炸物一类的东西也只有在士兵们接近城垛的时候才有威胁。

    在战兵们接近城垛大概两三米距离的时候,便迅速向城头投出携带的黑火药葫芦炸弹以清理有可能躲在城垛下的敌人。并借助爆炸的声势用长兵勾住城头,登着木叉攻上城头。

    那些被选为先登的后金战兵们虽然参加过多次攻城作战,却依旧有些紧张。不过在冒着敌我双方的箭雨于黑夜中攻上城头之后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少残敌在顽抗。城头那些素质和装备都并非优良的青壮们在门板木**也无法有效防御的重箭抛射和投石机的火力准备之下已经没有多少人敢于继续在城头立足了。不过这此攻上来的后金主力有了上次佯攻中的经验教训,为了防止可能的重型火铳威胁大多尽可能的低着身子。这样还可以躲避从城墙内侧不断砸来的石块儿和威力并不算大终究可能会带来危险的箭矢。

    在少量的后金先登攻上城头之后,做为预备队的青壮们对城头的后金战兵展开了反击。不过双方在夜战中的防护差距似乎同以往新军同那些乡勇锻炼战斗的时候反了过来。在加上做为预备队的普通青壮及新军战士同后金先锋的巨大近战能力及经验差距。第一排攻上城头的先登就把多达近十倍的青壮和新军预备队士兵们刺杀的频频后退。越来越多的后金主力战兵在外城西墙登上了城头,并在拥有了足够立足的兵力之后迅速沿城头向南北两端攻去。

    登城城头附近一里以内的横堡都在不久前的投石机火力准备中被砸的跨塌下来,开始不断有后金战兵把引火照明的火团抛到城内侧以掩护着下城的战兵向城里攻去,攻到城内的几百后金战兵同逐渐赶来的近万名预备队在城下边缘临近城门的地方爆发了激烈的巷战。

    而在登城敌人所占据城段外侧的横堡前,重型火绳枪射程范围内的后金士兵在卧倒的情况下利用碎石做为掩蔽抵挡着远处不断袭来的重型铁弹。后面的人不断从城下送来已经拉好弦上好箭的强弩,供那些先锋战士同横堡对射。

    弩箭的射速并不比火枪更快,但在夜战中隐蔽性的优势外加有人在后方负责开弩上弦并不断送过去的情况下前方的士兵可以卧倒射击,很快就逼近进距离压制住横堡内的火绳枪射孔。

    此时身在广宁门附近不远的地方指挥战斗的陈勇见到后金军队如同新军主力一般丰富的攻城经验和犀利进攻也不由为之惊叹。

    更加让人想不到的是那种似乎只有在新军主力部队中才存在的应变能力、战前观察与准备能力。

    见到这些,才知道为什么在辽东的不少城堡攻坚后金军队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城寨拿下,也才了解师傅为何在对待这股特殊的关外蛮夷时那样的谨慎。

    不过不论是陈勇还是在城内负责指挥预备队的王鼎虽然赶到了险战一般的压力却没有完全绝望。

    “内城轨道上那些防区内的重装备就绪就绪好了没有?”陈勇焦急的命令传令的士兵以约定号的灯光信号询问道。

    当后金军队从四处攻上城头已经完全控制了近一里的城墙并开始准备跃入城墙直攻城内的时候,黑夜里一连串巨大而沉闷的爆破响了起来。更确切的这种声音既像是爆炸声又像是炮声。

    那是通过城墙内侧轨道而逐步从攻城敌军所占据城头的两段集结起来的二十余门两千斤重的巨型臼炮开炮的声音。巨型臼炮起源于张海根据20世纪七十年代民兵教材中抛石雷的投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圆筒型。而是一个如同抛石雷发射坑一般的斜切下来的方体一般。这样,炮身就无需承担太高的压力,整个臼炮更像是一部定向爆破的地雷。

    这样的臼炮利用城内动员起来的工匠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利用常见的石材赶制了二百多门,不过对于整个京师八十里的城头来说仍然显得守备十分稀松。

    于是沿着数十里的城头陈勇等人又按照事先的安排制出了方便重臼炮、配重投石机在城头上及城头下两侧移动的木制或石灰制成的轨道。这些重型守城工具在接力推动之下能够以每半个时辰二十里左右的速度快速移动,迅速集中到要支援的地段。

    二十多门如同抛射坑坑壁一般型制的抛石雷臼炮一次把两万余枚几斤重的石块如同定向雷破片的一样打了出去。南面和北面向敌群夹击开火的投石雷在夜晚以密集的弹雨覆盖了百丈城头上的敌群,一次就将上千名身披重甲登上城头的后金主力埋葬在石雨之下。城下不少顽抗的后金军士兵及几十名与之交战的新军壮丁也受到波击。

    还有二十部集中起来的配重投石机不求射程只求投重和精度的把二十多枚近二百千克的巨型泥弹投到了两侧投石雷臼炮覆盖不到的城头上。在黑夜里人们很难发现从空中飞来物体的情况下又杀伤几百名中央处登城的敌兵。

    突如起来的震慑和巨变让残余的后金士兵也不由的慌乱起来,纷纷向外堡处逃里,又有不少人死于从黑暗的空中飞来的石块打击之下。

    白天全面展开的连续强攻不成之后,夜晚的突袭也便这样的失败了。

    渗透入城内的二百余后金士兵依靠完全不逊色于新军主力旅弓手一般的箭术及远强于新军守城部队的近战战力,还是在顽抗中给守城的官兵带来了近两千人的伤亡才最终被歼灭,这些人还险些破坏和引爆藏在城墙内侧藏兵洞内的不少火药等守战物资。

    不过王鼎却并不为这略略吃亏的交换比感到悲伤,反而在之前的一些紧张和疑虑也烟消云散了。

    虽然城外敌军不仅在质量上,就是在数量上也多于城内所有可用于守城的青年男性。但显而易见:城外的敌人不会同京师内的守军进行这种长期以命换命的消耗战的。如果京师之战真能在这样的消耗战中消耗掉后金过半的主力并重创投靠后金的辽东军。那么即便京师没有坚守到入秋的时节,也同样起到了应尽的作用。

第333章 守战收获() 
**激烈的守战之后天亮的很晚,阴沉天空下的微风带着硝烟和血腥的气味吹过城头。城外的联军为数虽然不少,却终究退出城下一里距离之外。

    “看这样子随时有可能下雨,把城上的敌方尸体抛在城外去!”王鼎下令道。

    这一昼夜以来激烈的战斗中京师的新军守军伤亡也不少,但在城头上死伤于弹丸箭雨的并不多,几千死伤大部分是围剿渗透城内的强敌时所遭受的。而城外敌人攻城时的伤亡,尸体大部分留在了城头上或城里。

    算上人员差距及装备差距,后金官兵的平均战斗力十倍于包括青壮在内的京师十五万守军。就是城外的辽东明军也强于陈勇王鼎手下那些兑了水的守军。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同城外的强敌打出差不多的损失比,显然是一场胜利了。

    以古以来处理尸体的方法是掩埋,就是对待敌军的尸体。古代打了胜仗的军队也习惯将对手的尸体埋在高高的土堆上以为“京观”。而张海在新军中立下的规矩却是焚烧。不仅对敌军或者在乡间要清洗的“敌民”也是多数如此,就连自己的士兵也是如此处理。

    面对部分战士们的顾虑及疑问张海说道:“人死之后如果灵魂不是立刻离开躯体,而是要停留在尸体内。要么选择片刻之间被大火烧死,要么忍受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乃至更久全身被虫蚁病患侵蚀,大家会怎样选择?”在见识过不少被抛开的坟墓之后这个问题已经并不难回答了。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古代贵族那种优良的下葬条件,普通人家不论棺材多好或者包裹的多好终有腐烂的一天。

    病毒细菌之类的概念此时代虽然还没有光为普及,不过这腐烂的尸体有可能终究污染水源之类也是并不难理解的事情。

    新军之中如同所有有朝气时代的军队一样,记功不论首级,缴获的意义更为重要一些,尤其是缴获铠甲。缴获的铠甲物资通常难以在短时间内伪造,通过其样式和质量还能看的出敌军的精锐程度及内质实力怎么样。

    战士们在城头上收拾敌人的那些首级,并处理掉没有死掉的伤者的时候不由的对攻城的这些敌军之装备大为开眼。一昼夜以来登上城头并战死的后金官兵几乎每个人都是外挂的明铁甲外加内衬的包铁棉甲外加皮内衬。

    严格的来说相当于一人三甲或者说双铁甲。两千名战死或负伤后被杀的后金官兵一下就让城内增加了四千套铁甲。

    审讯俘虏之后才知道参加战斗的这些后金军队并不全是挑选出来的精锐,仅仅算是寻常意义上的披甲主力。另外一千多留在城头上的辽东军拥有铁甲的战兵才算是被抽选出来的精锐。

    “难道后金军队的情况居然是披甲战兵全都是双铁甲,就是跟随大军出征的一般男丁也往往有皮内衬外加铁甲?”见惯了明军,张海那里也有所口风,不过当确实这个消息的时候陈勇等人还是有些让人震惊。

    这些在城头上乃至城内战亡的敌人多半伤亡于抛石炮和投石机所释放的弹雨之下,部分遭到一寸口径重火绳枪射击而伤亡的敌人也是在铠甲没有被明显破坏的情况下所遭受的钝伤。铠甲明显比人体更坚固也更容易修补,这一昼夜以来的城外敌人猛烈的攻击一下就为城内的守军赠送了六千余福铁甲,这些铁甲的质量还明显强于从关内明军缴获物资中挑选的那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