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七接着说:“之后陛下就向着东南方向盖牟进军,用了一个月时间才攻下了白岩(本溪)。”
听到竟然用了一个月,罗信不禁诧异地问:“为什么花这么久?”
“对方早就知道唐军要来,而且还十分清楚唐军的进攻路线,以及攻击手段。白岩这座城修建在山上,道路极其狭窄,而且高句丽人在唐军抵达之前就大肆破坏道路,使得唐军的前进变得十分缓慢,攻城武器更无法运上去。唐军虽然包围了白岩城,却是久攻不下。后来,罗通将军带领一批死士,绕过险峻的山岩,从岩壁上攀爬下来,自内部打开了城门,唐军才乘势杀入。”
听到罗通立了功,罗信的嘴角不禁微微翘起,到底是罗成的儿子,虽然没有罗成的光辉环绕,但仍旧无法抵挡他崛起的步伐。
接着,罗信发现,李世民进军的路线就直接南下,攻打乌骨城(凤城)。但是林小七在乌骨城这里画了一个圈,之后又画了一条线,前往一个叫“积利”的城池。
罗信指着那个圈问:“这是什么意思?”
“陛下围困乌骨城一个半月左右,久攻不下,就将矛头转向西南方向的积利城。”
“积利,这什么破名。”罗信吐槽了一下高句丽人的城池名字,同时又说,“陛下身边至少有十几万大军,竟然攻不下一个小城?”
林小七点点头,说:“根据小白传回来的消息,乌骨城内有高人在指点,而且泉盖苏文也率领十五万大军增援乌骨城,陛下担心会被他们夹包,所以攻击西南的积利城,同时与南边的李道宗将军汇合。”
根据林小七提供的信息,这次进攻高句丽,李世民一共兵分三路。
上路,也就是北面由李靖指挥,本义是攻陷高句丽几个重要的城池,按照之前罗信所提供的思想,占领高句丽人粮食生产基地,这样他们以后的日子将会越来越难过。
中路是李世民亲自领兵,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想要一下子灭亡高句丽是不现实的。一方面高句丽的国土面积不小,而且这里到处都是崇山峻岭,高句丽人的城池又是依山而建,很难攻克;另外一方面,高句丽人口不是少,而且民风彪悍,必须要徐徐图进。
可以说,李世民之所以亲自带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一些人证明,自己比杨广牛哔。他们李家人夺了杨家人的江山,乃是上天的旨意,他们会让大唐百姓过得更加富足、幸福。
第409章 皇帝受伤()
而下路,则是李墨的亲爹,江夏王李道宗率领。
李道宗的行军路线并不快,但他攻打的却是高句丽两座十分重要的城池,一座是辽东城(辽阳),另外一座则是建安城(盖州)。
另外还有两路水军,攻打的是高句丽海上重镇卑沙城(大连)和泊汋(丹东)。
不过,可惜的是,林小七在泊汋和卑沙城,都画了一个圈,这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是没有攻打下来。
罗信和高句丽人较量过,高句丽人的确十分彪悍,而且跟他们作战的地方都是在山地。山地是他们的主战场,唐军刚来还真有点水土不服,同时也缺乏缺乏擅长山地战的将领。
另外,罗信认为那个女帝肯定暗地里帮了不少忙,否则以唐军的战斗力要攻打下来,虽然会比较费劲,但问题应该不大,不至于三个月时间才推了这么一丁点领土。
还有一点,这些城池就算现在攻打下来了,唐军还是没有办法守住,高句丽人熟悉山地作战,就算占领城池,接下来也会受到他们无尽的骚扰。
所以罗信当下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而当罗信倚靠着城墙,看向远方思考的时候,不禁想起之前羽公子纠集那些山贼土匪,同时又让契丹和奚族人骚扰百姓,目的不就是想要让辽西这一块平坦的土地没有人么?
一旦这里没有百姓,那城镇如何防御高句丽人?
高句丽人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越过辽河,慢慢地蚕食大唐在辽西的土地。
辽西燕北一带又有打量的山贼土匪截断信息,等幽州刺史发现端倪的时候,恐怕高句丽人都已经到他们大门口了。
人口是一个城池,乃是国家的最为根本所在,对于高句丽人也是如此,如果将那些高句丽百姓统一往辽西迁徙,让他们在辽西,燕北一带安定下来,那接下来要对付高句丽也就简单许多了。
这样一想,罗信不禁在城垛上重重一拍,笑着说:“嘿嘿,有了!”
“小贼,什么有了?”高阳公主忙问。
“当然是……”罗信正要说话,突然发现东边有一个黑点正朝着罗信所在的方向飞速而来。
林小七同样抬头看去,她在发现黑点的时候,当即从衣袖里取出一个小物件,她对着小物件吹了一个绵长的声音。
那黑点一听到声音立即朝着罗信这个方向飞射下来,待它靠近之后,原来是一只黑白相间的鸟,它的后背是黑色的,而腿却是白色的。
这只鸟的飞行速度非常快,那么远的距离,感觉只是眨眼间它就已经到面前了。
林小七抬起她的右手,那只黑鸟就稳稳地落在林小七的手臂上。
“好可爱的鸟啊。”高阳公主一见到这只鸟,眼里很自然地闪烁出欣喜之色。
这只鸟的外形的确比较可爱,它头顶的毛发是黑色的,而脸部和下巴的毛是白色的。滑稽的是,它的两只眼睛四周却是张了黑色的毛,跟熊猫差不多。
林小七对着身边的高阳公主说:“公主殿下,这是隼。”
“隼?”高阳公主显然对隼没什么概念。
罗信解释说:“隼和鹰差不多,都是猛禽。它的特点是飞的快,而且还比较高,不容易被人发觉。”
长安有很多贵族都喜欢养比较凶猛的动物,罗信原本以为高阳公主也会喜欢这些,没想到她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林小七从这只白腿隼的脚上取下一个小布条,右手轻轻一抖,那只白腿隼当即腾空而起,朝着东南边的罗信部队营地振翅飞去。
这只白腿隼是林小七养的,专门用来传递信息。
林小七先是瞄了一眼布条,不由得愣了一下,旋即忙将布条递给罗信。
罗信拿过布条,只见上面写着六个字——“皇帝受伤,撤退。”
李世民受伤了?
罗信的眉头当即拧在一起,问林小七:“这个信息可靠吗?”
林小七沉声说:“小白从来不说谎。”
听到这里,罗信的眉头不禁拧在一起:“无论如何,咱们接下来要提高警惕,随时应对高句丽的反击。”
“嗯!”
李世民会受伤,这倒是让罗信感到十分奇怪。先不说李世民会武功,单单他身边那上万的黑甲军就不是一般人能够靠近的。
能让李世民受伤就只有两种情况,第一就是他作死,想体验一把年轻的感觉,亲自带兵攻城;另外一种可能则是他遭遇刺客。
但罗信认为第二种可能性很低,毕竟李世民是大唐皇帝,虽然一直以来罗信都没有见过李世民周边有哪个侍卫武功特别高强,但他总隐隐感觉某个看不见的地方,藏着一些人,他们专门负责李世民的安全。
皇帝在军营里被刺杀的概率基本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恰好有一阵风自西北面吹拂而来,罗信身边的高阳公主不由得微微缩了缩身子。罗信接下自己的衣服,轻轻地披在高阳公主的身上,同时看向城外的树林,发现那些树叶基本都已经枯黄,秋天快要过去,冬天也不远了。
第五天中午,通定镇东面传来了轰鸣声,紧接着整个小城的人都感觉到脚下的大地在震动、颤抖!
罗信第一时间冲上了城墙,望着东面那满视线的黑点,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叹:“这就是大唐的精锐所在啊。”
由于冬季将至,考虑到士兵大多无法忍受北方寒冷无比的冬天,皇帝李世民班师回朝。
这是大唐官方对外面的说法,同时也顺道歌颂皇帝李世民的仁慈。
李世民御驾亲征,不仅仅带领大批武将,同时也将一部分文官也带到了幽州,在幽州建立了一个补给基地,同时也有一个行政处理处,国内一些比较紧急的政务都会通过幽州传到李世民手中。
按理说,皇帝班师回朝,肯定是第一时间回幽州,但让很多随行官员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李世民却是在一个长安大部分官员都第一次听闻的“通定镇”待了几天。
第410章 死要面子的李老二()
由于通定镇很小,除了李世民身边的五百亲卫,所有部队都暂时驻扎在通定镇外。
而身为通定镇的“地头蛇”,罗通则是将李世民安排在自己家里。
对于李世民的到来,这小小通定镇的人都沸腾了。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会向前隋朝皇帝杨广一样扩建通定镇,将它改造成一个真正的要塞,以阻挡高句丽人的骚扰和进攻。
这样的想法,不仅仅是普通百姓和一般将领,就连皇帝李世民也是如此。
但罗信却是第一时间阻止了:“陛下,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
罗通家的正厅上,李世民正舒舒服服地坐在躺椅上,高阳公主真如温顺的小羊羔一般,伸手在皇帝的双肩上轻轻地揉捏着。
许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高阳公主的手法很轻,却又恰到好处,李世民都会不自禁地微微眯起双眼,享受着女儿的服侍。
白郎的信息里提到李世民受伤,但李世民回到通定镇之后并没有提及自己的伤势,而且他的状态也看起来很好,身上也看不出丝毫受伤的痕迹。
白郎回来的时间比李世民要早一天,他告诉罗信,李世民带兵冲锋的时候,被对方射了一箭,那一箭恰好在他的肩头上。由于伤势不是很重,所以他并没有跟别人提及。
再说,皇帝受伤是很丢脸的事情,毕竟他这一把年纪了,根本不需要展现自己武勇而带兵冲锋。
李世民又是死要面子的人,肯定不会对外宣扬。
“嗯?”
李世民没想到罗信会反对这个所有人都认同的意见,毕竟这通定镇是是罗通的势力所在,通定镇扩大,对于罗通,乃至罗信都是一件好事。
“贤侄,我看陛下这个方法很好嘛。”程咬金连忙对着罗信使眼色。
同时边上几个重要的将领也是纷纷盯着罗信,有的人脸上带着疑惑,也有人幸灾乐祸,认为这是罗信和罗通窝里反。
就连罗通也是脸色有些讶异地看着罗信,不明白自己弟弟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罗信笑着不说话,早就已经做好准备的他从怀里取出一个纸卷,当他张开纸卷的时候,李世民原本眯着的眼睛猛然瞠开,死死地盯着。与此同时,边上所有将领也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程咬金更是豁然站了起来,对着罗信说:“我的亲娘哎!你这娃儿,干嘛不早点把这东西交给陛下?要是我们一开始就有这张图,至少能省一个月的时间!”
对于程咬金的话,边上的将领纷纷点头,就连看热闹的那些将领也是如此。
罗信张开的这张纸其实就是辽东地图,见边上的人虎视眈眈,就连老丈人也是如此,罗信不由得苦笑着说:“陛下,程伯父,诸位将军,这份地图是我在沉睡的时候,我的那些士兵们不愿闲着,特意分成几组跋山涉水,一方面避开高句丽人的追杀,一方面冒着跌落悬崖的危险勘探出来的。”
让罗信这么一说,李世民这才微微点头。
同时,对于李世民而言,罗信没有参加这次攻打高句丽,绝对是一次很大的遗憾。他知道如果罗信在的话,他应该还能再攻下两个城池,将胜利果实扩大。
“罗信,把你刚才的想法跟朕解释一下。”
“是。”
罗信先是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说:“这是咱们所在的通定镇,通定镇的地理位置就‘防御高句丽’的而言,它是完美的。但是,陛下与诸位将军已经攻克高句丽诸多城池,即便眼下入冬咱们无法夺下这些城池,但辛辛苦苦得到的胜利果实,怎么说都要啃上几口。”
说着罗信伸手会有指向一条线:“这是辽河。”
他又指向辽河东面的另外一条线:“这是浑河。通过地图,大家可以发现,这两条河在上游并没有交汇,差不多平行而走,最终在下游这一带交汇入海。在这两条河四周,都一个十分平坦的地段,在以往这是高句丽人的粮仓。这里物产丰富,资源充足。”
接着,罗信用炭笔在平原地段先后点了两点,一个点在通定镇平行往东的地方,他先是指着这个点说:“这里依山傍水,背后是崇峻的山脉,前面则是辽河,在这里可以直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要塞城池,我名字都想好了,叫铁岭城。”
李世民仔细观察点图之后,不由得点点头:“嗯,地理位置相当不错。”
罗信又伸手指向“玄菟(沈阳)”,对着众人说:“玄菟如今在我们的掌控之下,它以前只是一个要塞,目的是防御咱们大唐的进攻,而我的建议是将他变成一个比营州城还要大的城,成为咱们大唐踏足辽东的标志,同时也彰显陛下这一次御驾亲征的功绩。”
罗信这句话算是说中了李世民的心事,听得李世民连连点头。
最后,罗信又在距离玄菟北面很远的地方画了一个很大的圈,他指着这个圈说:“这一代全是平地,一望无际的平地。在这中间建造一座城,与高句丽的扶余城平行相隔。”
程咬金开口问:“为什么要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建立城池?”
罗信先是在圆圈的东面点了点:“这里是契丹人的地域,北面则是室韦族。契丹认与室韦人源于同宗,虽然生活习惯和语言都十分相似,但他们又经常闹矛盾。两族都是游牧民族,善于狩猎,却对农耕不熟悉,白白浪费这大片的土地。在这里建城一方面是控制契丹,同时威慑室韦,最为重要的是,它将成为弓弦高句丽北面最为重要的一个基地。”
说到这里,罗信特意扫了四周众人一眼,最后看着李世民:“通过这次讨伐,我想陛下应该对高句丽人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认知。高句丽人善于山地征战,不过他们一旦到了平地上,对上咱们大唐的骑兵,那就是待宰的鸡。无论是北面的平原,乃是南面的辽河、浑河平地,那都将成为高句丽的坟场!以后陛下攻打高句丽,就可以从这两方面切入,而且补给基地很近,根本不用担心食物短缺,补给供应不上的问题。”
弟411章 终于升官()
李世民不说话,这时候,一个将领开口说出了李世民心中的想法:“可是,人呢?没有人,怎么建城?”
“人?”罗信咧嘴一笑,贱兮兮地说,“陛下与诸位将军辛辛苦苦地攻下他们那么多座城池,一入冬就要转手让给他们,这买卖不划算啊。”
听罗信将国家大事用商人做买卖来比喻,李世民不由得翻了翻白眼,抬脚就要踹罗信,罗信则是笑着避开,继续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将咱们现下占领地区的所有高句丽人,哪怕是乡村里的人都赶入辽河以西、燕北、甚至幽州,同时再从幽州、冀州一带迁徙百姓入这这两座城市,并且实行唐人与高句丽人通婚,彻底同化他们。毕竟从根源上来说,高句丽人也汉人的一个分支,他们祖上就是商朝箕子的后裔,只要从这方面着手,要同化很简单。而且,高句丽人也在使用咱们汉字,不是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