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些护院,本来就是凭借自身的功夫混口饭吃,现在看来赵府倒台的可能性很大,饭碗有些不报,因此拼命的念头一闪即逝。即便其中有那么两三名身受赵府大恩之人,可看眼前的局势,显然也没有丝毫机会。
接下来就是搜身,然后一个个捆绑结实,分别看押起来。
至此,不可一世的延安府赵家,仿佛是被拔去了獠牙,只能在案板上摊开自己的躯体,任人宰割了。
但是,似乎延安赵府百多年来的威势并不是那么容易彻底击溃的,使这些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和卫所兵丁都不能放开手脚。
可他们也太小心翼翼了吧?!
接下来的搜查,极其仔细,因此进展也极其缓慢,基本保持在一天一个院子的进度。照这样算下来,完全搜查完毕,不得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朝廷这是意欲何为!
第1卷 第一一九章 赵府危矣2()
令赵章感到困惑的,是朝廷因何放慢了收紧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绞索的节奏。而令他感到分外尴尬的是,他的哥哥赵彦还要在最近距离,一直关注整个过程。
得知赵府被困的消息之后,在城北开设了书院教授学子的赵彦也急忙返回。
但对于他这个前官员,负责守卫的锦衣卫毫不留情,一句“许进不许出”就把他也牢牢地困在了赵府之中。
说实话,赵彦的“回援”更多具有的不过是象征性的意义,对于“许进不许出”的霸道规定,他自己倒是更乐意接受一些。
对于延安赵府,赵彦的感情并不太深,或者换句话说,延安赵府并没有让赵彦享受到多少实际的利益,至少没有像他的弟弟赵章那样。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赵彦返回陕西的时间尚短,尚未来得及为赵府做出什么像样的贡献。另一方面就是当他返回延安府时,赵章已经就将赵府经营得非常坚固,以至于他这个做哥哥的都无处插的下手去。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赵彦没有弟弟赵章的儿子多,没有那么多的盘根错节的、由姻亲连接起来的利益共同体,所以只能甘拜下风。
因此,城北创设的书院,就成为赵彦主要的可以“倾注”心血的所在。而且这个主意,就是弟弟赵章“热心”提出,并且一手促成。
即便如此,如今赵府出了这样的事情,赵彦也没有打算袖手旁观。只是可惜的是,他的爱莫能助也是有目共睹,因此兄弟俩只得枯守“待援”了。
赵府所待的奥援,无非就是自家在各地做官的子弟,以及与这些做官子弟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他们在得到讯息之后,首先肯定会发动声势浩大的声援,也并不排除采取更为激烈行动的可能。
本来赵彦也是如是想。因此当锦衣卫缓慢地开始搜查赵府的时候,他不禁产生了错觉——难道是自己的儿子们已经开始发挥效力?或者锦衣卫中“同情”赵府的人故意放慢节奏,以使他们有时间发动力量?
但是,仅仅过去了三五天,赵彦的心里就感到大大的不妙。
朝廷为何如此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绝不是像嘴上说的那样,是“因为有人举报”云云,对此一开始赵彦的心里犹如明镜。
即便这位爷刚刚登基,而且年纪上不满二十,可从心里说,赵彦也根本没有要与其较较劲的想法。虽然自己有那么几个有出息的孩子,可这点儿出息,如何能够与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相比呢?自己总归是脱不了土财主的原形,其中的轻重他还是能够掂量的清的。
新皇登基之后的种种作为,即便是身处“穷乡僻壤”的赵府,也是得要密切关注的。惩治阉党,平衡朝局,重用锦衣卫以“激励”朝臣幸进之心等等,都不像是一个未及二十的年轻人做的出来的。
即便这个年轻人具有无比高贵的皇家血脉,但是因为有前任熹宗这个刚刚过去的例子存在,朱家血脉自然再也无法让人产生敬仰之心。
可是,这个年轻继任者的所作所为,却给朝野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此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说法,只能用“天生异禀”这四个字来解释。
因此,就算是再给赵章千百个胆子,他也不会闲的没事儿去跟那位爷掰掰腕子。
“一切还不都是因为利益嘛!”如果不是危害了自己已经在手的利益,那些即将到手的巨大利益也很有可能成为泡影的话,不管皇帝陛下采取何种措施,他赵章都会无动于衷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赵章对此是深信不疑的。
只不过陕西各地大大小小的那些土财主,隐隐都把自己奉为圭臬,树大招风,这才是那位爷要对自己下狠手的真实原因。
再联想到这位爷是如何整治工部军器局和内监兵仗局,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人敢于出面说情,还不就是因为他很好控制了打击的范围!
想到此处,赵章猛地出了一身的汗。
“别是张开了渔网……等着更多的鱼儿自己游进来吧?”这种可能性不仅有,而且极大。
赵章觉得自己得要赶紧妥协了,若不然等自己有关的势力安奈不住……不就等于主动伸出脖子任人宰割吗?恐怕除了与己有关的人感到痛心,其他的势力集团多半要拍手称快了。
现在妥协,损失的不外是些已经在手、或即将到手的利益,可若是明知不可为却仍然不思悔改,到头来多半是满盘皆输、万劫不复的结局。
说到妥协,赵章实在有些不甘心。
即便最后事情了结,赵家损失一些、甚至一大些实际利益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家族内部对自己的压力也就会瞬间变得巨大起来。相比较起来,在哥哥赵彦面前跌了面子这件事儿,尽管也是非常令他难以接受,但总算便宜不落外家。
既然打定主意要妥协,那就及早不及晚。
因为内外隔绝,造成信息沟通不畅。赵章最担心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面做官的那些赵氏一族子弟和姻亲是否安然无恙?朝廷是否已经同时对他们采取了什么措施?
即便朝廷并没有对他们痛下杀手,赵章还甚为担心,他们会不会贸然采取什么反击措施?尽管这种反击措施,对于早有准备的朝廷来说是正中下怀,而对于他们来说却无异于自投罗网。
虽然赵氏一族的根是在陕西延安府,那些在外面做官的赵氏族人就是开出去的枝散出去的叶,就是赵氏一族最强有力的支撑。赵氏一脉若想一直绵延下去,没有这些有力支撑,赵家就几乎等于聋子和瞎子,一有风吹草动就有动摇根基之虞。
因此,必须保住他们。即便陕西延安府赵家稍有闪失,只要他们得以保全,赵家恢复往日门楣也就有着相当大的希望。
赵章不想做赵氏一族的罪人。
第1卷 第一二零章 妥协1()
虽然出入赵府很是受限,好在赵府内部的限制并不是多么严格,所以赵彦和赵章哥儿俩见面也就不是那么难以做到。
不是普通的打个招呼似的见面,而是可以深入交谈一番的那种比较正式的会面。
“赵府危矣!”等丫鬟奉上茶水点心之后,赵章挥退了所有侍候的下人,开口就是沉重的话语。
“也无须过于紧张,只是一时……只要过去这一段时间,应该可以恢复如初的,”赵章没想到族长弟弟竟然开门见山,他似乎并没有准备好,因此只得拿些无关痛痒的话敷衍搪塞。
“当此危难之时,兄长就不要……赵氏一族总是需要大家共同协力,”
“你说的很是,所以我才将全副精力,全都倾注在书院那边,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赵氏子孙成才,来年乡试……我看好的那三两人应该能够高中,光耀赵氏门楣还得看他们这些后来人啊……”赵府在肤施县城北创办书院,设有燃藜楼、会经堂、西廊,门口立有义学坊,这些总称赵公书院。赵彦返乡之后,也的确将精力投入到赵公书院那边。
赵彦听赵章话中的意思,是埋怨自己袖手旁观,因此说出来的话就有些硬了。
此前赵氏族中事务,都是赵章把持,赵彦做为兄长,却根本毫无插手余地。目前面临的危局,也是赵章一手促成。虽然赵章的本心,大多也是为了赵氏一族的利益,可赵章一支分享了大部的利益却是不争之实。因此,总不能吃肉的时候是你,挨打的时候却又想起了别人。
“兄长说道是,让兄长受累了,”赵章听着赵彦发泄着不满,只是随口应承,并没有打断。他知道兄长牢骚的由来,多半还是要归结在自己身上,因此牢骚没有得到宣泄,后面的事情也就不好提及。
“当然了,此次赵氏一族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局,身为赵氏子孙,我也不会袖手旁观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自投罗网了,”等多年来郁积胸中的怨气发泄的差不多了,赵彦也稍微缓和了语气。
“兄长的作为,弟深受其感,然则赵氏面临的困局……兄长有何可教我?”
“不知此前赵府有无过分的举动?”赵彦总还是赵氏一族子孙,“不会袖手旁观”也的确不是空口敷衍,献计献策也是他应该尽的义务。
赵彦毕竟也是在官场中打过几十年滚的,他自然也知道朝廷的所谓“有人举报私运、私藏违禁物品”云云只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朝廷最感不快的,其实还不是在陕西赈灾的措施遇到的那些阻力。
整个陕甘地区,可以说豪强林立,宗族势力盘根错节,但还是延安府赵家的势力最是庞大。因此,朝廷要想推行赈灾措施,延安府赵家自然就会成为当然的首选目标。
对此,赵府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对抗到底,二是尽早妥协。对抗到底显然只是最后万不得已的选择,而妥协也要看朝廷的意思。
朝廷的意思,也不外有两种,一是将延安府赵家彻底根除,二是虚张声势恐吓一番之后,只要赵家屈服,只要陕西的世家大族在表面上顺应朝廷的赈灾措施,最后还是要“同舟共济,以度时艰”的。
彻底决裂……似乎好没有到那种程度,目前赵府这种“外严内松”的局面,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朝廷的目的也应该是后者。但前提条件是地方世家大族的妥协。
照此前的“惯例”看,虽然朝廷占据了权柄的制高点,可也总离不开地方世家大族的支持,没有这样的支持,朝廷的根基难说牢固。因此,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不管朝廷如何强大,最终还是顺应了地方世家大族的利益。
不过,这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朝廷最重视的,无非就是个面子问题,只要给了他面子,让他得偿所愿,保持了“尊严”,朝廷也就不会穷究了。等时过境迁,如何操作,还不是地方的世家大族说了算。至于地方官府嘛,那还不是一直由地方的世家大族供养着吗,难道他们还能说的“不”字?
但是,想妥协,也得看能否妥协的了,这也是赵彦所问的“有无过分举动”的目的。
若果延安府赵家此前采取了过分的举动,朝廷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即便因为赈灾大局的需要,短时间内不对赵家采取报复行为,也很难说今后就彻底抹掉心中的阴影。尤其是当今的这位皇帝陛下,此前的几个事例已经非常说明了……他是不会介意痛下杀手的。
“赵府还在陕西延安府,还是在大明王朝的治下,因此……也就是看紧自己的门户,约束好自己的手下而已,”赵章说道。
“果真如此……还好,”赵彦紧张的情绪也轻松了一些。
其实赵章是有所隐瞒的。前段时间陕甘地区粮价的上涨,以及其他几件阻碍开垦荒地的、险些造成流血冲突的恶性事件,就很难说其中没有雁南飞赵家的影子。好在朝廷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那些“预购协议”也算是及时发挥了效力,最要命的就是粮价上升的势头,也及时得到遏制。因此,似乎也并没有造成什么恶果。
“如此……还请兄长多多……”前面都是铺垫,此刻到了真正商量“大事”的时候。
“嗯,身为赵氏子孙,自然不能袖手,为兄听候差遣,”赵彦的话说的仗义,说的大义凛然,态度也非常诚恳,可“听候差遣”这四个字,也表明了要置身事外的意思。
其实,要说赵彦完全的置身事外,那也有些冤枉。
赵章郑重其事地找自己协商,赵彦就知道自己要承担信使的角色。可与朝廷谈判,那可是要有条件的,尤其是在这种情势下,不割舍一些利益,不管是什么人出面,恐怕都是很难善了。
可掌握赵府的是赵章,不是自己,因此能够答应朝廷的什么条件,自己是说了不算的……难道自己就只能做一个传声筒吗?
另外,既然是赵章把延安府赵家带入了险境,难道就不该承担点儿什么责任?就算是赵氏的族长之位不肯让出来,难道真就以为赵彦就是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吗?
“兄长莫急,弟正要与兄长好好商议一番,”赵章知道,想要与朝廷达成妥协,也还要先与兄长妥协一番。
第1卷 第一二一章 妥协2()
也不知赵彦和赵章哥儿俩是如何商议,反正赵章那个院子的书房中,灯光几乎一直亮到黎明。
辰初时分,赵彦就找到在赵章院子门口值卫的锦衣卫校尉,表示赵家想拜见他们的上司,拜托他帮忙通禀一声。
看着赵彦那温驯的表情,那名锦衣卫校尉没有加以为难,也没有询问他因何事拜见自己的上司,就告诉他到赵府的门房那里自己去找。
可不要从字面上简单理解赵府门房,那可不是后世的“传达室”可以比拟的。
延安府赵家在整个陕西都是数一数二的高门大户,因此门楣之宽敞高峨自然也是非常罕见。就是那门内左右两旁的门房,也不是一般富户可以有的。
右边的门房,是两间大屋,是值守大门的下人们的活动区域。而左边却是六间大屋,是做为整个赵府的护卫休息和交换值宿班次的场所。
锦衣卫将赵府控制之后,护院全部缴械,移到别住看管,此处就做为了锦衣卫此次行动的指挥中心。
赵彦对此是知道的。之所以还要向锦衣卫校尉询问一番,无非是要表明自己谦恭的态度而已。
问询之后,赵彦就举步向赵府的大门处走去。可刚走了几步,他就停住了脚步,然后示意随在自己身后的赵荣来到自己近前。赵荣是赵府的大管家,自然也是赵章的心腹之人。
赵府大管家赵荣与赵彦一起出面与朝廷交涉,不是赵章强派的,而是赵彦主动要求的。赵彦此举的目的,也无非就是表明自己并没有借机“出卖赵府”或“损公肥私”之心罢了。
等赵荣凑到自己近前,赵彦在其耳边低语了几句,赵荣就转身,快步返回了赵章的那个院子。之后赵章并没有继续向赵府的大门处走去,而是就在远处等候。
不一会儿,赵荣回来了。而他的手里,也多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袱。
两人也并没有更多言语,赵荣只是迎着赵彦的目光点了一下头,然后两人就继续向大门处走去。
那天王柏年的肩头被飞镖钉了一下,好在飞镖入肉不深,也未伤及肩骨,因此并无大碍,包扎之后并不影响行走,但要想做些剧烈的活动那是肯定不行的了。
副千户马麟虽是此次行动中的品级最高之人,但根据事先“有意轻视”的方针,因此他只是负责指挥,出面的主要还是王柏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