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既来之则安之吧,”
说来也怪,皇帝陛下既然突破了那一点儿心理障碍、丢下了最后了最后的心理包袱,这心中就马上热络起来。莫非真应了那句话:男人没有一个神马神马的……
田妃和袁妃当然都是上上之姿,兼且正处“体似酥”的二八年纪,凡是正常的男人都会为之心动,这是一点儿也不用避讳的。皇帝陛下已经恢复了“正常”,因此心中蠢蠢欲动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万岁爷,要不……我就去安排……安排沐浴?”一直在旁边窥视着皇帝陛下表情的曹化淳,此刻见他已经意动,因此就不失时机地发话提议了。
“嗯,好吧,你去吧,”皇帝陛下顺水推舟地说道。
曹化淳出去之后,皇帝陛下坐在御案后面的龙椅之上,顺手拿过前几日徐光启所上的奏折看了起来。
在这份奏折里,徐光启先是汇报了陕西赈灾的进度情况,然后又对此后采取的措施做了一些说明,如果皇帝陛下没有异议的话,他就依此次第展开。
徐光启亲临赈灾第一线,远比千里之外的朝中大臣更为了解实际情况,而且所提之议也中规中矩,因此经过朝议之后,大体确认了他的提议和建议。
从奏折上看,以工代赈实施一个月来,收拢的流民已经数万。随着工具陆续到位,陕甘地区的垦荒工作也在缓慢而扎实地铺开了。尤其是陆续派去协助的八百名锦衣卫,在千户马麟的带领下,非常好地遏止了某些非常不红的苗头,为陕甘地区的垦荒及整个赈灾工作着实开了一个好头。
徐光启并没有埋没马麟以及整个锦衣卫的功劳,在奏折中不吝誉美之词。他甚至竟然把绝大部分的功劳都归功于马麟及锦衣卫的清廉和精干,仿佛自己完全是因人成事,自己才是沾了别人光的那个人。
皇帝陛下对此甚感欣慰,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不仅是徐光启,还有那些自己视之为可依靠的那支力量。
在奏折之外,徐光启还另外向皇帝陛下详细罗列了支出情况,工具、牲畜、以工代赈人员的费用(现实发放银钱,后改为发放粮食)以及先期支付给商户的订金,每一笔都清晰记录在案。
皇帝陛下相信徐光启肯定是照实具奏,其中不会有贪墨行为。可看到那些累计起来的庞大数字,他感到用“花钱如流水”都略显苍白。他不禁下意识地用手摸了摸腰部,似乎是要把自己的钱袋子捂得更严实一点儿。
徐光启还说,自己已经老迈,精力有限,顾得了这头肯定就顾不了那头,因此请皇帝陛下选派得力之人赴陕西协助自己。
这个话题几乎在每次的信函往复中都要提及。皇帝陛下开始还以为是老臣偎谤,所以就一再声明,自己的信任不会因为些许瑕疵和别人的指摘而有所更移。
皇帝陛下还曾暗指其子徐骥可当此重任,便于徐光启免于掣肘。没想到不提这个也就罢了,一提要让徐骥掌出纳之责,徐光启竟然更加的诚惶诚恐起来。若是当着皇帝陛下的面儿,他恐怕真的要以头抢地了。
当时皇帝陛下还不太明白徐光启为何反应如此强烈,后来也就慢慢理会了其中的道理,才知道徐光启并非完全为自身考虑。唉,真是老臣忧国啊!有这样的股肱之臣,大明王朝何虑度不过难关!
最后徐光启向皇帝陛下汇报说,经过与在陕西西安的汤若望多次协商,终于达成了一致。汤若望同意在没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为大明王朝提供各方面的人才。
此前汤若望的态度是相当固执的,一定要大明朝廷允许教会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教布道,来做为教会提供人才的先决条件。对此不仅皇帝陛下认为不可,就是身为教友的徐光启也认为时机不合适。
在纷乱扰攘之际,如果教会登高一呼,肯定响应者众,可是大明朝廷绝对不会等闲视之。一俟规劝无效,武力根除就会成为应有之举。届时不要说教会广收教众了,教会本身在大明王朝的存在都会成为奢望。
经过反复商讨,在朝廷做出了时机成熟之后,肯定允许或帮助教会的传教布道的承诺之后,汤若望终于放弃了他所坚持的先决条件。
汤若望开始与在大明的教友联系,号召他们为大明王朝效力。
其实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徐光启自己就可以服其劳,根本毋需与汤若望进行那些唇舌之争。
但是,皇帝陛下所要求的却不仅止于此。
第1卷 第六十二章 合家之欢2()
皇帝陛下所知道的是,这个时代的欧洲,在火器和机械使用方面已经开始起步,此后更是逐渐领先于世界。而大明王朝、或者是除了欧洲之外的其他地区,即使此前各具风骚,可此后却开始慢慢趋于落后。
如果说大明王朝现在犹如一条千疮百孔的破船,那是一点儿也不为过。幸好皇帝陛下及时驾临,大明王朝也因此迎来了转机。
要想彻底逆转颓势,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对这艘航行了二百多年的破船,进行必要的修修补补,以勉强维持其一定的稳定性,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皇帝陛下置辽东危势于不顾,宁愿维持守势,而对陕甘地区则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赈灾,就是打的先站稳脚跟的主意。
可仅此是不够的。大明王朝的积弱之弊必须铲除,辽东也总有一日要开始反攻。
要想大明王朝这艘破船重新乘风破浪起来,还要着眼于长远。
国家强盛,无非筹款练兵。筹款之事,需等经济恢复正常。经济发展了,赋税的增收也是水到渠成。而查抄阉党之类的一夜暴富,只能权益为之,不可当做常态。
练兵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凭借羸弱之师护卫得了国泰民安。
要想练得精锐之师,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人,二是枪,就是器具,就是杀人、或者能够大规模杀人的利器。
兵源只能从大明王朝内部解决,而器具却可以从外引进。皇帝陛下承诺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允许洋教在自己治下传布,所付出的几乎就相当于某些主权,而所换来的,当然也要物超所值。拿后世的话说,就是要他们用软实力做为回报。
汤若望也已经开始向他们国内去信,征召愿意远渡重洋前来大明帝国效力的火器以及机械方面的专家。大明王朝在这方面不会吝啬,只要是确有真才实学,都以重金聘之。
除了通报这些情况,徐光启还请皇帝陛下提前做些准备,指派精干人员负责接洽,指定适当衙门负责随后的督造事宜。
皇帝陛下本来是想从锦衣卫中抽调人员协助其事的,但是后来自己却又否定了这个想法。
锦衣卫的忠诚是没有问题的,事实证明锦衣卫也足为皇帝陛下所倚重。可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锦衣卫尚有更繁杂、更艰巨的任务。况且皇帝陛下的心中,枪炮器械的研制和生产只是暂时的,更多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此后都要囊括在内。因此,必得另专设衙门才能总其成。
大明王朝并非只有锦衣卫,而锦衣卫也不就是大明王朝的全部。皇帝陛下是整个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明王朝所有的大小臣工、所有的黎庶子民、所有的山川河流、所有的走兽飞禽,都为皇帝陛下所倚重。
皇帝陛下也应为这所有的臣民、走兽和山川万物提供庇护,这才是为人君者的胸襟和气度。
“记得工部有个军器局,内监中也有个掌制造军器、火药等的兵仗局,应该有些可用之人,哎,对了,就是这么办……曹化淳?”皇帝陛下想到就做,他喊着曹化淳的名字,马上就要安排他次日先去了解一下这两个衙门的情况。
“曹公公尚未回归,”听皇帝陛下呼唤曹化淳,门外侍候着的王承恩进来答道。
“还没回来?去,看看他在哪里,”
“万岁爷,骆养性有要事求见,”不一会儿曹化淳就回来了。可他进来之后,并没有先汇报安排之事如何,也没有询问皇帝陛下何事召唤,而是轻声向皇帝陛下禀报骆养性请求觐见。
“嗯,让他进了吧,”皇帝陛下也意识到自己有些过于着急了,反正是要明天才能办理的事情,不差这一会儿,因此就暂且把思绪丢开,也将手里的奏折暂且放在了一边。
骆养性身为锦衣卫指挥使,职责之一就是掌管宫中宿卫。因此只要在宫门落钥之前,皇帝陛下特许他有事可随时觐见,宫中的太监接到骆养性觐见的请求,也不得延迟,必须随时禀报。
安全保卫工作就是这样,真要是有了险情,别说是什么宫门已经落钥了,就是皇帝陛下尚在梦中,说不得都要硬拽起来,千重要万重要,都比不过逃命重要。
“臣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叩见陛下,”骆养性进来之后,紧走了几步,在皇帝陛下跟前扣头参见。
“免礼,起来吧,”皇帝陛下轻声说道。
“谢陛下!”
“这个时间来见朕,有什么事啊?”
“有佛郎机商人伊……格莱西斯、汉名任大华,倾慕吾朝物华阜丰,愿为吾朝贡献绵薄之力,”骆养性虽然对于泰西人拗嘴的名字很是陌生,可说起誉美之词可就流利的多了。
这位任大华也着实有任性。
自他打定了要与直营店铺东家结交的心思之后,就马上开始穷追猛打。
在他的旁敲侧击,外加小恩小惠的交相攻击之下,那名小伙计终于败下阵来。
“难怪!难怪如此!”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之后,任大华恍然大悟。
在大明混迹了多年,任大华不可能不知道锦衣卫的名号。知道了直营店铺的幕后老板就是锦衣卫,他反而觉得一切都符合常理,一切都顺理成章。
毕竟是商人,任大华的嗅觉和执着到底远远强于常人。上午从小伙计那里得到消息,一下午的时间,就让他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锦衣卫的大当家、指挥使骆养性的门上。
骆养性却不过引见人的情面,只好接待了这位慕名而来的胡商。但是听明白了这位胡商的来意之后,他心里竟然比胡商还要高兴。
因为骆养性与皇帝陛下接触日久,知道他对商业也是非常重视。只不过当前最重要的事务就是陕甘地区的赈灾事宜,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资金。另外,即使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渠道也是个难题。
现在,渠道竟然自己送上门来了,骆养性怎能不心花怒放。
要知道锦衣卫是什么衙门,骆养性又是这个衙门的大拿,因此养气功夫自然最是特长,喜怒不形于色就是最基本的基本功。
骆养性沉吟了许久,然后才期期艾艾地对任大华说,因为兹事体大,假若有成功的可能,操作起来也不是他自己就能够只手遮天的,因此他要与同僚商议之后,再给他答复。
第1卷 第六十三章 合家之欢3()
现在大明王朝的经济,几乎都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中。而在朝廷中,这些世家大族又都有其代言人。因此,只要是朝廷有意增加商业方面的税收,这些代言人就马上跳出来,声称朝廷不该“与民争利”,每每使朝廷的政策半途而废。
而他们所谓的“与民争利”中的“民”,其实就是那些大地主、大商人,与承担着整个大明王朝赋税重任的升斗小民是无关的。
一直以来,皇帝陛下就非常想改变这种状况。可因为世家大族的势力根深蒂固,目前也是极其强盛,因此虽然朝廷似乎占领着权利的制高点,可要想触动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恐怕一时也没有成功的把握。
说来着实有些可笑,做为堂堂的大明王朝,竟然无法与其治下抗衡,岂不令人笑掉大牙。可尽管可笑,但却是现实,而且是近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
虽然这个残酷的现实,目前还无法改变,可也并不妨碍大明朝廷积极参与到热火朝天的经商事业中来。
骆养性对此是有些了解的。可尽管料想到了,对于胡商任大华的请求,皇帝陛下肯定非常乐于接受。可当皇帝陛下表示,要亲自出面与胡商任大华详谈的时候,他还是吃了一惊。
其实,皇帝陛下也不单单是年轻,喜欢新鲜事物,好处风头,他是想借此机会更多地了解大明王朝海外贸易的情况,也好为将来的整顿打下基础。道听途说终觉浅,还是亲自掌握来的情况更为真实可信。
骆养性退出去之后,皇帝陛下兀自有些兴奋。
那一世他虽然只是个县城的小公务员,也从未有经商的经历。可在大学期间,营销方面的课程还是上过一些的。其他内容已经非常模糊,只记得一个货源,一个市场或者客户,是商战中最应该把握的,有其一可立于不败之地,有其二几乎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了。只是遗憾的是,自己从未实践过。没想到这次倒是有这么个机会。
虽然雄心勃勃想要涉足商业,可此前也只是一种要积极参与的意识。可真要开始行动,却是一点儿成算都没有。别说是具体的实施步骤了,如何着手都是一个难以落实的问题。
现在好了,任大华真是个好同志,不远万里来到……大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当你要睡觉的时候,就有人主动送上枕头的精神……
皇帝陛下越想越高兴,得意之余,自己个都不禁要笑出声来。
“万岁爷,时辰不早了,该沐浴了,”皇帝陛下正在高兴着呢,曹化淳凑过来轻声说道。
“好,沐浴沐浴,”
皇帝陛下挥斥方遒地一挥手,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曹化淳马上开始洗澡的请求。
一见皇帝陛下同意了,曹化淳和王承恩立即向前几步,然后与几个小太监一起,簇拥着皇帝陛下向隔壁新辟的一间浴房走去。
“万岁爷,要不……就让她们过来侍候?”一边给皇帝陛下解脱着衣物,王承恩一边说道。
“什么?”皇帝陛下装作没有听到,故意轻声反问,但是还未等王承恩进一步解说,他就扭头对着也在自己身边忙活的曹化淳说道:“明天一定想着,去工部的军器局和内监的兵仗局,也不要声张,随便借个由头,去了解一下……了解一下,哪些人是实心办事,哪些人是敷衍混日子,是尸位素餐,也不用着急给朕回复,总要了解到真实底细之后,就是多些时日也不打紧,”
“是,是,微臣一定谨记万岁爷的嘱咐,”曹化淳一边听着皇帝陛下的吩咐,并且点头应和着,一边手里也不停息,双手麻利地伺候着,完全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
可是,曹化淳的心里已经开始琢磨上了,“看样子,是又要有什么大些的动作了……”
因为身份的缘故,对于大明王朝的大政方针大小国事,曹化淳他们是不能表现的太过“热切”的,否则下场很有可能惨不忍睹。但是,尽管如此,也并不妨碍他们暗中关切。毕竟这其中,说不定就意味着一些机会,而那些机会或许在眼前也只是一晃而过,自己抓不住那可怨不得别人,到时后悔也没人可怜。
而眼下就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收获颇丰的大好时机。
自从登基以来,短短的半年时光,皇帝陛下的辰纲独断就已经给满朝的文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按照皇帝陛下的嘱托执行下去,往往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至少与前任比起来,说一句当今天子英明睿智是毫无拍马的嫌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